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分析

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2:00:57
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分析
时间:2013-12-18 12:00:57     小编:

"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出发,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剑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亏无序。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因此受到了巨人的冲击,道德要求开始降低,价值取向出现空白,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一些大学生道德败坏的事例也屡次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剑,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对象所接受的观念也出现了新内容。为了政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及时了解社会变革方向,加强和改进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已迫在眉婕。

1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高校德育工作原则之一就是把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与行统一起来,也就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教育规范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队识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最终成为占行一致的人,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一方存在思想道德积极的一面,另一方是一部分积极的思想认识并未付之行动,道德行为明显滞后于道德认识,即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背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与道德实践存在较人差距,二是学生履行道德义务的生动性不强,三是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存在着消极的“从众”现象,四是学生对他人的道德问题持一种“纵容”的态度。

2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2.1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

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不能与人的精神相连,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源泉;不能直击人的心灵,道德教育也就失却其本意而不成其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即教人自觉为人。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手段臀为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降为道德教育目标。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急功近利地追逐具体浅近的道德教育目标。由此,道德教育嬗变为规范教育、秩序教育、行为教育甚至法律教育等等。当道德教育把其目的等级降为有限目的时,目的已滑变为目标,道德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功能化、工具化,而功能化、工具化的进一步强调,则势必导向利益化或功利化、训练化。

2.2道德本身的特性决定

道德本身的特性因素从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行比道德认知更难以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对道德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道德行为则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作为中介。道德行为是在知、情、意基础上,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各种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困扰。因此,大学生即使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作为知行转化内部条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弱化,必将使道德知行转化出现困难,从而使火学生的道德形态表现出知行相悖的特征。

2.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受社会转型的影响,道德评价标准出现混乱。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或他人道德评价标准不一致,形成道德知行冲突。问时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导致新旧社会体制和道德观念的摩擦较多,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学生出现了“主体迷失倾向”,“知行不一”便有了产生的温床。其次,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已有的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社会充斥着腐败、欺骗、正不压邪、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剥夺的情况下,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也往往从对这些现象的震怒、痛恨,而转为无奈感慨,继而麻木、漠然。第三,现实的大众传媒对道德范例的宣传时常失实,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的推介不明朗,对非道德与不道德现象的批判缺乏力度。

2.4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缺陷

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失真”现象,助长了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蔓延。主要表现在: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方法陈旧,德育评价(常以考试成绩来衡量)重“知”不重“行”等等。其次,家庭德育的处境极为尴尬。父辈或祖辈的溺爱致使独生子女们在价值判断上往往从个人出发,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生活中,非道德甚至是不道德的因素往往占据了上风,使人“知德而不能行德”。"

3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

3.1积极推进道德教育模式创新

3.1.1积极推进德育内容的创新。德育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内容必须面对现实,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改革创新,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愿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2培养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对火学生进行道德说教的同时努力进行文化渗透,如推介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历史和哲学思维,深入启发时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努力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等亦可使大学生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渗透主要是通过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向大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使他们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体味、感悟人生的真谛,并能脱离平庸和低级趣味,在深层次上认识历史、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确定对人生中真、善、美的追求。

3.3构建高校德育网络

高校道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决定了仅靠思政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主体的、交叉的高校德育网络体系。首先德育部门应与其它部门结合起来,要做到全校教职工都重视道德教育,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强化育人的功效,自觉把育人工作融合到各项工作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将学校的内、外环境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本身应是开放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仅局限校内的德育工作只能与社会的总体要求拉大差距,自然也就无法成为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的阵地拓宽到广阔的社会、家庭。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让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教育,让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4引导大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大学生因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而生发的道德情感、产生的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满足。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是将大学生的道德知识进一步内化、道德情感充分发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不同的情境可以激活、丰富人不同的道德情感,从而为道德行为的产生提供可能性。高校应该开展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内心感受道德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抽象道德概念被赋予现实具体的意义,从而不断地形成一种道德行为习惯。

3.5创建良好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学校的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起着导向、定向和矫正的作用,因此需要优化学校的道德环境。健康和谐的道德气氛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会促进学生道德活动的开展,使积极的道德成果得以巩固和发扬。学校有必要造就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好的道德的行为一定要给予肯定,让做善行的人得到学校、同学的赞赏和认可,进而使善行得以发扬光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