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一门课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有一门课程,无论学习哪门学科都要运用它,这门课程就是语文。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这一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阅读水平等,而且它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因此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学会真正理解并合理运用它。因此,以打造小学高效语文课堂为目的,提出几点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总结评价;高效课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常常受到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青睐,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有序的、有效的,但同时又是死板的、无趣的。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是较低的,因此,为了打造小学高效课堂,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刻不容缓。
一、精彩导入――“旧”上加“新”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无疑是由精彩的导入环节、有趣的中间环节和意犹未尽的收尾环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导入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就像是一篇作文的第一段,读者的阅读兴趣完全取决于它,因此,为了吸引学生这一“读者”的听课兴趣,教师务必准备一个精彩的导入。而怎样的导入才能称之为“精彩”呢?当然是“旧”上加“新”的了。这里的“旧”指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师生共同回忆已学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更易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课堂中去;而“新”知识就是学生未知的知识,最好是带有疑问的、用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鲸》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抛出一个“大家知道的海洋里生活的动物有哪些?”这一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共鸣。而当他们说出“鲸鱼”时,再抛出一个“鲸鱼是不是鱼呀?”这一带有怀疑色彩的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难道鲸鱼不是鱼?”这个问题,学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二、小组合作――提“疑”、解“疑”
与客观性较强的数学课程相比,语文这门课程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去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将是单一的、死板的知识,它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易使学生逐渐养成逆来顺受的学习习惯,这绝非学习语文的初衷。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积极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可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寻找问题,然后试着去解答,待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针对提出或寻找的问题进行讲解,如遇到教师也难以解释的问题时,师生可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无疑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拓展语文思维――学科渗透
语文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切记不可只限学生用语文的思维去思考语文问题,这样的局限性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会打破各学科的联系性。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地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景,这种将语文与美术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另一方面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评价――掌握语文技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但是引导学生理解某一课文或某一知识点,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初衷。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环节中,不仅要总结某一课文的知识点,也要注意总结同一类型n文的阅读技巧。
例如,在学习完第三组的第一课《鲸》时,教师不仅要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出说明文的特征以及阅读技巧,以便于下面《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这三篇课文的学习,那么以后遇到类似的说明文时,学生将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经过调查显示,在传统的讲授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都已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仅仅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这种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摒弃。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承担起挽救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的重任,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去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爱上语文,这当然要从小学语文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吴冕.建构有效课堂,体味语文魅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新教育,2015(4).
[2]刘小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