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山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

山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3:00:16
山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12-23 03:00:16     小编:

摘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年来,山西省通过大量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有了较好的基础,但存在特色农业影响力弱、特色农产品种产量下降、农业生态恶劣、“三品”发展滞后、产业链短窄等问题,下一步应把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三品一标”作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并通过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研发、延伸农业产业链等推进山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农业现代化;路径;对策

一、山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山西省已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新型工业化和市域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的主旋律,通过大量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规划“十二五”八大增收工程

2011年,山西省规划了八大增收工程,包括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百万棚设施蔬菜工程、水果双增工程、干果经济林建设工程、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农村服务业增收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创业工程。这八大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成为促进山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

(二)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三)按照五大板块布局产业

“十二五”期间,山西按照雁门关玉米草食畜板块、太行山玉米生猪板块、吕梁山杂粮干鲜果板块、晋中盆地果蔬猪禽板块、晋南盆地小麦果蔬板块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生产,出台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推动山西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

(四)提出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

在2013年山西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以粮食、杂粮、畜牧、设施农业、水果、中药材、酿造业为主的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五)对特色农产品进行补贴

(六)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这些工作为基础,山西省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辐射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好的基础和一批典型事例。

二、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农业影响力较弱

(二)特色农产品产量和种植面积下降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201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山西生存支持能力(以广义农业为核心的支持能力)的排序为第二十九位,环境支持能力(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永续利用等为基本内容的支持能力)的排序为第二十七位。这说明,山西农业发展不仅水平低,而且支持能力也很差,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农田中,长期使用农膜、农药、化肥,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生产能力下降。

(四)“三品”建设发展滞后

(五)休闲农业发展处于初步阶段

休闲农业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山西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已经具备数量上的优势,但缺乏总体布局规划,企业分散经营,缺少合作,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品牌项目不多,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多元化的需求,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大部分园区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

(六)农业产业链既短又窄

山西省农业大部分还停留在原材料生产阶段,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

三、山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山西省应该通过优势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路径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深度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山西要深度发展优势特色涉农产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申报数量增长上,必须全面提升产品影响力,在全国构建强势品牌,形成较高知名度,占领更大市场份额。具体而言,要加大山西名优产品的保护、育种、推广工作,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吸引企业家投资,各部门要采用强有力的现代宣传、营销手段,将山西的特色农产品与山西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深度融合加以宣传推广,引导消费者,形成庞大的市场。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相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新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山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山西省发展生态农业要提高基本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在平川、工矿和城区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防治“三废”污染农田;建设丘陵山区基本农田不仅要注重质量,更要重视效益;要进一步发展农林牧复合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进一步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新增水源等水利建设。另外,应依托市场需求,发展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如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杂粮等产业。

(三)推进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业产业模式,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山西设施农业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技术力量还需进一步充实,贷款贴息政策执行与设计初衷有偏差,很多设施设计建造存在缺陷,社会资金投资具有一定盲目性。下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应强化设施农业服务指导,建立省级设施农业发展指导组,各市、县要进一步充实完善队伍,将当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纳入到指导体系中,不仅要加大本区域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还要注意对各类农业园区的经营做出指导,并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

(四)做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横跨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是现代农业新的发力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能有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山西地处中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蜚声海内外,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和农副产品,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山西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山西省应进一步重点发展现代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主导产业依托型、龙头企业依托型、特色文化依托型、现代农村依托型六种模式的休闲农业。

(五)大力发展“三品一标”

山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应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财政、发展改革、扶贫等部门的各类资金,创建一批实施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应用和标准化生产并兼备现代绿色农业成果、集成功能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和“三品一标”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另外,要创新机制,将“三品一标”与农业扶贫、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示范园区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三品一标”作为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项目的实施目标和验收条件,并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和奖励范围,由财政适当给予奖励和补助。

四、山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山西省推进农业现代化除了选择适合省情的合理路径外,还需要有各方面的机制和制度作为保证,应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延伸农业产业链。

(一)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依托和支撑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山西省应加快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区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投资合作、农业保险合作以及合作社联合社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鼓励工商资本和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共赢。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全托管经营、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支持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展加工、营销、技术、物流等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增添活力

山西省要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就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各项财产权利。到2015年底,山西将全面完成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山西省农户与合作社、企业、大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基本实现了合同化、规范化,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转让等,以转包和出租为主。然而山西土地流转速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实践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推进土地流转,要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下功夫。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和配套措施,落实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应加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力度,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现有的产权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或其他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乡镇设立交易服务中心。

(三)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山西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真正实现农民从经验型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的现代农民的转变,造就“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可以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吸引两方面进行。要对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人员等进行普及性的职业培训。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加强能人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围绕务工增收,采取订单培训、学制培训、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注重把培训与现代农业发展、就业创业有机结合,促进技能培训、就业中介、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一体化。通过出台增强农村和农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的政策,如设立现代农业青年创业扶持基金,重点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投资创业者等群体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要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确立现代农民的职业性。

(四)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科技进步因素对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山西农业科技力量较弱,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山西应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农村信息体系、农经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等的建设;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整合省域内各类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力量,加大种养加和贮运流通环节的新技术引进示范和组装配套集成。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工程,以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一批生物育种、设施栽培、畜禽防疫、病虫害防治、农机具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制定农业科技特派员覆盖行政村的具体办法。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涉农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五)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破解附加值低的难题

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延伸农业产业链,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并通过有效的分配制度安排,让农民分享其中的利益,是山西农业现代化及其与新型工业化走向融合的必由之路。要鼓励农村拓展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田水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支持农产品品牌创建。依托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与此同时,要注重培育农业相关工业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制造、农业物资生产等与农业相关的加工制造产业。要把发展农业服务产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育种育苗、农资农机、农技推广、农民培训、资讯信息、物质流通、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与农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产业。

五、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国家、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上选取的路径也不同。山西农业要在我国整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走有山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了五条适合全面推进山西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山西农业及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