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理论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理论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9 01:57:01
理论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时间:2022-11-09 01:57:01     小编:

语文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重要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作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肩负着渗透传统文化,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把传统文化根植学生心田的神圣职责。

根据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本人尝试并探索了传统文化教学的一些方法与步骤,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阅读教材,挖掘传统文化之美

阅读教材,特别是阅读古诗文,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古诗文中,即使是简短的一句话,甚至简单的几个字,也能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从而比较集中的反映出汉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展现出汉语言作为符号文字的独具魅力。在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虽然简短,但诗句中所描绘的场面开阔、雄浑,令人震撼。诗中的景象既让人倍感苍茫、孤独,同时又不失些许的亲切与温暖。简洁的语句犹如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塞外风光图。在马致远的词《天静沙 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简单的三个名词组合在一起,就呈现出了三种意象,给读者展现出这样一种优美的意境:造型古朴的小桥下,淌着一河弯弯的流水,山脚下,稀树间掩映着平和的庄户人家,一幅恬淡的乡村风景画油然而生。而在下一句老树枯藤昏鸦里,另外三种意象的排列,带给人们的则是这样一种凄美情景:老气横秋的樹木,枝叶枯萎的藤蔓,黄昏时分归宿的乌鸦,仿佛间还能听到几声乌鸦的哀鸣,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凄凉而又萧杀的寒意。就这样,极简短的一两句诗、词就能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而且内涵极为丰富,意境绵长而悠远。学生通过阅读挖掘,感悟到了这种美以后,去亲近母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阅读优秀古诗文,还能挖掘到古代先贤们的美丽情怀与伟大人格。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通过反复诵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则可以超越时空,与古代先贤对话,去探寻并了解古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和政治情怀,从而明白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自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们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探索。在阅读大量优秀古文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对古代先贤的伟大人格产生敬仰之情,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并拥有这种人格,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忧国忧民的抱负与情怀。当国家和人民的概念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时,为国立身、为民请命终将成为其人生志向。至此,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学生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而上下求索也就顺理成章了。

鉴于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古诗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阅读优秀古诗文,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挖掘传统优秀文化。

二、设立专题讲座,传递传统文化信息

学校语文教研组根据教师的特长,分工开发和编写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利用学校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把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诸子经典名篇赏析,中国龙文化、玉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国学,地方民风、民俗和特产等。这些内容和种类虽然很多,但不必面面俱到,选取一部分就行。拿诸子经典来说,学生听了有关道家思想与理论后,就会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学习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理学思想,而且还要熟知法道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道家最朴素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利用道家理论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种种关系,这对于处理当下社会的环境保护、人心浮躁、物欲膨胀、追名逐利等问题都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学生听讲座,可以自由选择讲座内容,可以不分年级,不施加压力,不下达硬性学习任务,便于学生能轻松听讲。只要学生能够来听就等于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能够有所感悟就等于有了收获,能够长期坚持,就等于跳进了传统文化的摇篮,必将受益匪浅,勿用细说。

对于部分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还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展基础知识训练活动,开设兴趣辅导班,把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情趣培养结合起来。辅导内容可以是书法、演讲、诵读、诗词创作、文艺欣赏等。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层次不宜过深,点面不宜过大,要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三、开展小组活动,交流传统文化所得

学生个体的学习因受基础、能力、工具、视野等因素的影响,效率往往不高,这就需要合作与交流。学习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教师要在班内建立若干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小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交流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首先是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将各成员所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分类整理,形成传统文化花絮。然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交流,整理形成传统文化集锦。最容易开展和操作的就是语言类知识交流与整理,如成语集锦、谚语集锦、歇后语集锦等。

为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拓展思维,可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展开讨论,引发争鸣。如设立怎样看待林冲这一人物形象讨论专题,则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我国经典文学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研读。若设立如何看待重阳这一传统文化节日专题,通过讨论,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寻和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又能起到引领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若是设立如何看待愚人节这一讨论专题,则可以明辨是非,引领学生自觉抵制外来糟粕文化,有利于捍卫我国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四、结合日常生活,体验传统文化韵味

传统文化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并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因此,要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就离不开日常生活与实践,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变为文化生活,把生活实践变为文化实践。主要方法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是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分析现状,了解情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拿剪纸工艺来说,过去艺人比较多,而现在就很少了;过去流行贴剪纸、挂窗花,现在就不时髦了;过去剪纸艺人干活效率很低,而现在工厂化机器剪纸工作效率则大得惊人。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分析。学生还可留意剪纸工艺,向民间艺人了解工艺内容、剪纸的方法步骤等。若能在艺人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剪出一两件作品,必将对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指导学生过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过春节时让学生了解年的由来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与习惯,记录有特色、有意义的春联。清明时节组织学生扫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不忘根本。到了端午节,挂香囊,防蚊虫;祭拜屈原,抒发爱国情怀;观看赛龙舟,锻炼好身体。到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体验合家团圆的欢乐气氛。三是引领学生利用闲余时间观看国学讲座节目,聆听孝悌文化,然后再把感人的教义转化为学生的躬身实践。如给长辈端盆水,洗洗脚,挠挠痒,捶捶背;伸开双臂,深情地拥抱一下父母,大声说:我爱您,您辛苦了!把对待长辈、父母的孝心用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用饱含深情的感恩言语表达出来,做好父母的小帮手、暖心人。

五、参加社会实践,拓宽传统文化视野

学生在学校、在家门前所获取的知识毕竟有限,视野较窄,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是拓宽其传统文化视野的一条好路子。方法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开展文化旅行。主要内容是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拿生活在豫西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可以游览武侯祠和医圣祠,领略诸葛亮忠于朝廷,鞠躬尽瘁的智者风范,了解张仲景为官心系百姓,刚正不阿,坐堂行医的圣人风骨。参观汉画馆,则能回看汉代社会生活百态。至于饮食文化,其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不可胜数。如酒场上的猜枚划拳、行酒令,美食上的白土岗辣子鸡,方城烩面,石桥扣碗,南召山野菜等都极具特色。豫西南有名的传统工艺也很多,如竹编、烙画、酿酒等,最有名的当属玉石雕刻。林林总总,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极好的考察和访问素材,都能够丰富学生学识,拓宽学生传统文化视野。

在拓展训练前,要准备好工具和器材,像笔记本和拍照设备就必不可少。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拍好照片。活动结束,还要整理好材料。有条件的话可以将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汇编成小册子,印发给全校学生,让更多的人去分享从实践者个人视角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

六、回归生活实际,强化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

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所以,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要回归生活实际,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道德的载体,言行的指南。就像学习成语、谚语后,会说会写是一方面,能够运用并指导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才是重要的事情,要让成语和谚语中所蕴含的经验与智慧通过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体现出来。如成语雪中送炭几个字好说好记,词语的含义浅显易懂,很高尚、很温暖。但是要让学生将雪中送炭付诸生活和行动,就需要教师去引领学生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当学生把这种活动当成一种自觉与责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扶危济困是一种美德,而且这种美德所折射出的光芒要比锦上添花更加绚烂无比。谚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很美、很温馨,学生一旦养成了帮助他人予人玫瑰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反映出的必定是其手有余香的快乐心态。这种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心态正是目前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家风、家规作为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既有浓厚的亲和力、凝集力,又有强大的影响力、约束力。良好的家风、家规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教化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要发挥家風、家规的教化作用,可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操作。首先,给学生讲述有关良好家风、家规的一些故事,向学生传递家庭教育的正能量。对于一些经典故事,如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字,曾国藩持家教子,包拯遗训等,要多讲、反复讲,让学生铭记于心,耳熟能详。然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世间藏载的有关家风、家规的精品书籍,了解我国古代名门望族的持家之道。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南宋朱熹的《朱子家训》,以及民间的《诫子书》等。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答疑解难,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接着是,给学生提供较为全面而又完整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按规范行事。如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弟子规》中的有益成分。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做好家庭与学校的对接与沟通,督促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言合规,行入范,逐步培养其忠孝、好学、谦让、礼仪、诚信等中华传统优秀品质。最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风,晒一晒自家的家规。对于那些能够宏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家规,要在班内、校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秉承良好家规的自豪感,又能提高家规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力,从而把传统家规的内在约束力演化为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与习惯。就像家规不贪占别人的便宜,若能在学校晒,在社会上晒,推广并落实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的民风,人人正直,不贪不占,那么上当受骗、碰瓷讹诈、贪污受贿等现象就会少去许多,社会风气也会好转起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