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浅谈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3:07:35
浅谈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时间:2023-08-04 23:07:35     小编:陆美玉

中国和意大利是两个拥有着灿烂辉煌文明的国家,它们曾以自己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的发展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人们审美标准与习惯的不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也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文化。作为两种独立的歌唱艺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拥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个性,但虽如此,它们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在许多方面这两种唱法也有着天然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当代中国,将意大利美声唱法融入我国传统民歌的民族唱法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歌唱艺术。它在拥有中国民族唱法声音清脆甜美这一特点的同时,又拥有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圆润优雅。形成了以中国的文化、语言为基础的,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条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符合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的歌唱方法。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与美声唱法的起源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唱法,就是根据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喜好创造并发展起来的音乐活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的歌唱形式并流传至今。我国的民族唱法体现着我国各民族的艺术特点,以及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唱法继承了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感情简单、朴实,语言活泼、生动,极富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最初的民族唱法在表演时完全使用真声来演唱,喉咙容易发紧,声音也因为缺乏气息的支持,流动性不够,导致歌唱者的声音听起来硬且直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唱法主要以自身的发声方法为基础,将美声唱法中对假声的运用融入民族唱法之中,使得演唱者能将真假声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运用,使声音听起来圆润流畅,更富于表现力。

(二)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各个音区之间音色的和谐统一。早在古希腊时期,意大利就出现了将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演唱形式,内容多以史诗和民间传说为主。古罗马时期,随着帝国不断对外侵略扩张,从被征服的地区带回了许多优秀的乐师、歌手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并聚集在罗马,为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奠定了丰厚基础。

阉人歌唱家是最早开始演唱美声唱法的。阉人歌唱家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歌喉灵活,具有演唱装饰音、颤音等高难度乐句的能力。阉人歌唱家们把整个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了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

歌剧,约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的产生促进了美声唱法的发展和提高,并逐渐在歌剧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上,继续提高完善,成为了一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它的产生与发展对全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对比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比较

民族唱法重视在气息与咬字上的结合,而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气息与声音、与共鸣之间的结合。尽管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气息都有着以腰部和腹部力量为支撑的要求,但相比较之下,民族唱法要求以提气收腹为基本手段,后者反之,美声唱法的要求大致是以腰部和腹部的扩张以及横膈膜的下沉为主。

此外,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连贯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民族唱法则讲究气口,讲究声音的颗粒性。从声音效果上来说,因为民族唱法的气息比较浅,所以声音更薄、更亮,而且听起来硬朗、坚实。美声唱法讲究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深沉,所以声音也更加厚实、丰满。从理论上看,民族唱法相较于美声唱法来说,缺乏更加系统的呼吸理论和科学研究,但它更多注重的是感性上和经验赋予的内容,而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科学的呼吸理论和应用技术,注重的是呼吸的理性与科学性。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的比较

首先,民族唱法因为受到了我国传统民歌以及大众审美标准的影响,追求声音高亢、明亮并且甜美,发声位置要靠前一些,具有深刻的东方艺术文化特征。美声唱法则强调圆润、柔和、丰满以及浑厚等特点,音色较民族唱法的发声位置要更靠后一些,声音也要暗一些。

另外,在美声唱法中,讲究将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合运用。它通过对演唱者真假声区的处理,使得演唱者各个音区的音色趋向一致,不出现明显的转换痕迹。而民族唱法却有意的将真声与假声之间的差异突出,增强两种不同音色的碰撞。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真假声不同音色的冲突形成鲜明的音色比较,达到所期待的效果。不过,当代中国的民族唱法在真假声转换与应用的部分与美声唱法已逐渐趋同。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音共鸣上的比较

民族唱法中强调声音的高位置,它更注重头腔共鸣运用在歌唱中的作用。它对头腔共鸣的运用,使演唱者的声音集中,具有细腻柔和并且坚韧的特点。头腔共鸣技术的运用使声音的穿透力也很强,具有高亢、嘹亮的效果。然而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个腔体共鸣的运用。在美声唱法的演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位安放是整个共鸣技术的应用核心。演唱者把声音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使得在对整个作品的歌唱中,不论音的高低,每个音符都柔和饱满而又富于光泽,有利于声音的统一。

其次,由于我国民族唱法对咬字吐字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在传统民族唱法中,对口腔共鸣的使用方式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十分强调声音的位置要靠前一些。演唱者发声位置靠前就可以使声音清脆明亮,婉转动听,歌唱者的声音可以随着不同的咬字转腔换调,但声音听起来比较扁。在美声唱法中则是主张打开,它以这种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的空间。美声唱法把口腔的共鸣与咽腔的共鸣当作是人声共鸣的扩大器,它突出了咽部共鸣在歌唱中的地位,避免了民族唱法中尖锐、挤压等不良的音色效果。美声唱法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个共鸣腔体中的重要作用,它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基础和支点。反之,民族唱法对胸腔共鸣就不够重视。

三、当代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它在中国的传播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这两种唱法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当代中国的民族唱法在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奠定了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

传统的民族唱法虽重视呼吸的运用,但在声音的表现上则以紧为主,重字轻声,演唱时刻意强调喉头和声带的振动,导致声音听起来很单薄、苍白而无力。美声唱法在对声音的表现上则要求整个腔体的贯通,它十分注重呼吸的运用,强调将声音搭载在气息之上,但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稍有不清。当代民族唱法正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证了我国民族声乐独特的民族语言特点和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咬字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传统民族唱法中重字轻声的习惯,把声音始终搭载在气息之上,从而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也更加丰满、圆润。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在对声音的训练上多以对语言的训练带动发声训练,它侧重对歌词的表现,但是在视听效果和对高音的演唱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当代民族唱法正是吸收和借鉴了美声唱法中对真假声混合声区演唱的科学发声原理,弥补了这个不足。我们都知道,美声唱法主张一种放松并且自然的歌唱状态,比起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它减轻了发声时对喉头和声带的影响,解放了吐字咬字、发声和共鸣的器官,如口、咽、喉、下巴等。传统的民族唱法通过与美声唱法的融合,获得了更加通透、松弛和优雅、动听的歌唱声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也使得我国当代民族唱法在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声特点以外,同时也具有了圆润、柔和的特征,声音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也更加的通透、统一,对歌曲内容、情感、意识的表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上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讲究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它要求演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对每个字都准确的做到咬字、吐字、归韵、收音。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语言特点是在咬字时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用嘴唇来咬字,使声音流入鼻腔。尽管这种咬字吐字的方法符合我国民族语言的发声特点,但因为发声时很少用到咽腔和胸腔的共鸣,声音就失去了通畅、圆润的感觉,也不够浑厚。造成了音量较小,穿透力较差的声音状态,使得演唱者的声音的表现能力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导致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声音听起来暧昧且不悦耳。美声唱法中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技术远远没有中国民族唱法中的那么复杂。美声唱法的歌曲多为意大利语,意大利语中只有aeiou五个元音,演唱时多用后槽牙咬字,大牙关节打开,使声音更加连贯。但这种咬字的方法会使得声音听起来含糊不清。当代民族唱法就大胆的学习和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内容,在结合中国语言发声特点的前提下,把以往横向咬字的形式改为横竖形式,咬字吐字的位置得到了统一,发声也更加圆润饱满,改善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咬字吐字时在音色上的不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