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小议新词“赞”

小议新词“赞”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01:35:21
小议新词“赞”
时间:2023-01-01 01:35:21     小编:

摘 要:“赞”本是社交网络中的一种符号,表示赞赏、支持的意思,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增大,“赞”也逐渐实现了由不成词语素到成词语素的过渡,成为可以独立使用的可以附带宾语的动词,展现出强大的语言生命力。

关键词:赞;新词;成词语素;使用范围;生命力

语言,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词语也开始日益进入现实的语言生活。《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赞”名列第九。

一、“赞”的产生与起源

所谓新词语,就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从本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词中所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赞把本义为帮助,称赞,旧有的一种文体。其中,“称赞”的义项能与新词“赞”的理性义匹配,但是这里的“赞”仅作为词素,并没有新词“赞”独立成词的语法功能,所以新词“赞”应属于产生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赞”本是社交网络中的一种符号,表示赞赏、支持的意思,标志通常为一个翘起的大拇指。在微信、微博、贴吧、空间等社交软件或网页中,设计者都加入了“赞”的功能,点击一下,即对此内容点赞,表示对内容的赞同和支持,其操作的简捷性十分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后来在使用过程中,“赞”的含义进一步引申与拓展,从而成为可以表示对某一事物做出好的评价的动词。

二、“赞”的推广和使用

随着点赞行为的流行,作为其行为词语的“赞”逐渐产生词义的衍变,并开始从网络走向传统媒体,并越来越多的融入现实的语言生活中,比如:

①东方网《媒体赞深圳公务员改革:购养老险不吃财政饭,这步迈得好》

②环球网《西航发布中国最美校服,被赞具国际范儿不输欧美日韩》

③人民网《人民网评:自曝家丑,给中央政法委点个赞》

其实,在互联网上的“赞”产生之初,就存在这样一个词与之相伴,那就是“顶”,它也用于表达“支持”的意思,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一直局限于网络,且尚未被纸质媒体认可并广泛使用于日常交际。与“顶”相比,无论是在适用范围和使用率上,“赞”都比“顶”有更多的优势,媒体的新闻标题中也大量用“赞”,而极少出现用“顶”的情况。

语言词汇的基本词汇外围有很多活跃的东西,如网络词语以及广告用语、专业术语等,它们在外围活动,是比较活跃多变的。这些外围词语会有一部分进到我们语言词汇的内核里面,但也有很多始终处在外围活动,还有的出来之后可能就消失了。“赞”从2010年腾讯推出此功能且固定位一个新词已历时4年,经过4年的语言检验,至今依然鲜活。

三、“赞”的语言生命力与流行原因

对比其他新词的消退,“赞”的生命力更显突出。探究“赞”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快节奏的交际需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效率,拒绝冗长。伴随着微信、微博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人们将自己的心情状态发布于网络,一个简单的“赞”的操作往往起到维系人际关系,满足人们快速进行情感交流的需要。

第二,适应了当代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趋势。在信息资源日益膨胀的当代社会,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快节奏的当代生活让人们开始发掘零散时间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赞”作为一种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新词,开始在各个角落生更发芽,并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语言系统本体的推动。语言符号本身的符号性、任意性和约定性特点促使“赞”产生,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社会大众的检验与选择之后稳定下来。

四、体现出浓厚的人本色彩和正能量。在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渠道,而“赞”功能正赋予了人们对社会事件和人们的主张观点表态的一种新方式。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淘汰一些已经不再被人们所使用,失去生命力的词语,同时吸收一些新出现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与使用的新词语。在众多新词之中,“赞”作为一个典型的个体,无疑在为这个进程在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2]郝铭鉴.咬文嚼字[J].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2]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3]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M]. 商务印书馆, 2005.

[4]李纪轩. “点赞” 行为的传播心理学分析[J]. 西江月, 2014

(5).

[7]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 1995, 9

(3): 8-l1.

[8]杨绪明, 杨文全. 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 汉语学习, 2009

(1): 97-10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