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述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几组矛盾关系

论述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几组矛盾关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6 00:38:51
论述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几组矛盾关系
时间:2023-06-26 00:38:51     小编:乔晖

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是展现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过程中很多研究学生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区和解决对策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是研究的都不是很全面,需要我们对我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的对我国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问题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在国际文化领域更好的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

1、传播现状,逆差和顺差之间的矛盾

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一直处于一个逆差的运行现状,也就是我国的文学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足,为国外的文学作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十分紧俏。最近几年我国的图书进口是出口的10 倍还要多。而且我国的文学作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涉及中国在亚洲的各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数量十分有限,进口是出口比例 100 倍之多。最近几年我国的政府连同文化顾问虽然积极的向外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总体上这种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现状很难改变。同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抑制存在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在每年国内的图书博览会上,西方国家的出版物炙手可热,国内的各大出版商和个体商家都将购买外国图书的版权作为工作的重点,而这种争抢行为势必会导致版税数的持续上升,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压缩出版物的利润,也使得我国的图书传播的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文化传播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导致逆差方的文化信息大量的流失,并在国家文化界失去了原有的话语权。同时也会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内情况了解不充分,致使西方国家的东方主义盛行,形成了西方读者心理上的优势心理,在对待东方文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歧视的视角,从而使东方和西方文化产生冲突。但是分析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矛盾关系,其实我们也不需要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逆差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和西方各个国家,还存在于西方国家的内部,我们就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外进口的图书仅占整个美国原创图书的 3% 左右,将其分散于世界各个国家,我国图书向美国出口量少的现象就可以说明了。再有,这种逆差关系的存在还与时间差和语言差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我国在学习西方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而西方国家熟知中文学的时间也只不过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近三十多年间。此外,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语言比西方国家学习汉语掌握汉语重点相关文化要容易的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和输出与西方国家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氛围才能实现,需要语言和和文化上的接收机制共同作用,而对于这两方面的要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等待时机。而我国在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逆差也存在自身的合理性。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在国家内部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文化精髓,因此文学传播存在逆差现象是十分合理的,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而且我国是一个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存在差距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当然,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逆差因素是由多种客观因素造成的,我们应该对其不断进行分析,不断扩大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自我塑造形象和他人塑造形象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形象通常是由两种方式的塑造产生的,一种是国内自我有意识的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而另一种就是外部外来世界通过自己的认识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这两个塑造的过程总是处于相互矛盾相互依偎的关系之中,最终导致了本国形象的自我认知和国际社会对本国形象认识差异的产生。其中外界对本国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在用他人的文本按照本国的传统观念,以证明本国文学传统和价值观,借助他人的言论而自圆其说的过程,从而体现出了本国传统或者价值观念的优越性,而本国自我进行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以本国积极、正面的内容,消除负面情况对本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当代文学中传播到西方国家最多,且最负盛名的著作,而且其小说多数都是由外国的翻译者进行翻译的。西方国家通过莫言的文学作风,构建了一个落后、无知的旧中国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人民对我国形象的误解。莫言是一个勇于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和毒瘤的作家之一,尽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批评带着一种善意,尽管他的批评是有节制的,尽管他的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与执政党的意识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当时群众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但是在西方对作品翻译之后,就被西方的读者认为是是一种单纯的社会黑暗的揭露,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将作者对于国家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过滤掉了。

莫言作品的翻译者葛浩文在翻译文学作品是更多将其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充分的表露出来,在那个时期中国当代作家中还找不到能写出这些激烈作品的作者。葛浩文在西方汉学界有着相当的权威和知名度,他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对于西方国家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同时对西方塑造中国形象也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和作用。莫言的文学作品对外传播过程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虽然不能代表当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所有,但是作为一名国家知名的作家,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而为什么西方国家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总是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一种负面的认知呢?这可能是受到历史上西方国家塑造旧中国形象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害怕受到威胁,因此采用妖魔化中国的方式对中国的形象进行塑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的鼓吹中国威胁论,同时还污蔑中国是盗取西方国家的知识产权,威胁全球经济发展危害大国,通过各种方式抑制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塑造的这种负面的中国形象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其是一种以本土文本优势凌驾于真实中国之上,竭力将中国塑造成为他们认为的样子,将中国文学描述成他们认为的样子,这就使得外国民众以本国的文本倾向为主要参照物,以落后的眼光看待不断发展中的中国,从而导致了世界民众对中国的形象产生扭曲化的认识。与西方塑造的落后中国的形象不同,中国政府他通过本国翻译者的翻译,借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积极的宣传中国的文明、开放、和谐、自信、负责的大国形象。而文学对于改变、重新塑造和更新国家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成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构建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物质资源,其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将会是更加的鲜明和先进。自从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对本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在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背景之下,中国党中央和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推广计划和翻译计划,旨在向国际舞台展示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平等自由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3、本土翻译和对外翻译之间的矛盾

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和本土翻译的策略,在很长时间国内的研究学生意见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统一。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检验,目前,学术界对于翻译模式问题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也就是汉学家翻译模式或者其与中国学者相结合的翻译模式。在世界上多数的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对于外来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主要是通过本国和本民族的翻译家学者翻译而实现的。现在我们可以说关于翻译模式的争论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中外合作翻译的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单方面翻译所产生的问题和困扰,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能够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同时还能兼顾翻译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习惯。但是现阶段为什么中国文学对外翻译采用的是适度的改写政策,而在国内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而采取了全部翻译的政策呢,其实这主要是翻译过程中时间差和语言差的问题。

首先对于时间差就是上文提到论文我国对于西方国家文学作品的认知和了解已经存在上百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翻译模式,而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认识时间只有仅仅的三十多年,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对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的。而在我国对国外文学作品一百多年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对西方国家的人物设定和情节乃至文学作品中主体意蕴都比较了解了,而中国文学在对外翻译过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西方的读者还不能达不到全面接受我国文学作品韵味的程度,如果全面对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基于这种时间差,读者很难了解文中的意思,导致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下降;其次,语言差,在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操着汉语学习西方语言并理解相关文化的程度要比西方人操着外语学习汉语和理解汉字的难度要小很多,因此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全面进行翻译读者比较容易理解,而西方国家的读者却很少有精通汉语,熟读中国文化的专家,因此,如果不采用删减的方式进行对外翻译势必导致读者的阅读难度增加。时间差和语言差在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我们在进行文学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打攻坚战,而且还要打持久战,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识,文学意蕴深植在西方读者的思想中,从而改变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学传播方面产生阻碍问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