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与介入治疗新进展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与介入治疗新进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34:39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与介入治疗新进展
时间:2013-12-18 16:34:39     小编:

毕业论文 关键词:2008东北会

1 内科治疗

既是1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的重要步骤,指征:

(1)无并发症的Stanford B型AD。

(2)稳定孤立的主动脉弓夹层。

(3)稳定的慢性夹层。 2 外科治疗 3 介入治疗 3.1 适应症 ESG的适应症国际上尚无统1标准,Shimono等总结的解剖适应症如下:

(1)降主动脉破口位于胸10动脉近侧段。

(2)与支架近端接合的主动脉无明显扩张(直径<38 mm)或动脉粥样硬化。

(3)无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

(4)无冠状动脉或头臂动脉缺血。

(5)股动脉和髂动脉的直径可以保证传输系统的进入(最小18 F)。

(6)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或距左锁骨下动脉以远1.5cm以上。本中心8例患者因破裂口位于临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0.5cm内,且右椎基底动脉发育良好,移植物近心端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无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4例患者因破裂口位于临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0.5~1.5cm内,移植物近心端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无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且左上肢无缺血症状。

3.2 手术方法

患者在DSA监视下,采用全身麻醉或者腰麻,切开股动脉送入加硬导丝,沿加硬导丝推送覆膜支架至降主动脉弓下裂口处,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比主动脉弓大20 %~30 %。当确认覆膜支架起始标记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外侧缘重叠后,在透视下释放覆膜支架。术后入监护室,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本中心共行ESG治疗107例患者中,3例通过临时起搏控制血压;1例因经股动脉造影不能证实在真腔,最后经左锁骨下动脉送加长导丝至股动脉,从股动脉取出导丝,经该导丝送5F猪尾巴导管顺利至降主动脉真腔;1例因降主动脉起始部严重迂曲,利用双导丝技术,支架顺利通过病变。

3.3 主要并发症

3.3.1 内漏 是指ESG后从各种途径有血液反流入瘤腔的现象。Riyad Karmy-Jones等分为5型:I型内漏指支架近端和(或)远端与自体动脉之间的裂隙流入假腔的现象,最有效处理是在近端和(或)远端再加1段或多段移植物,以彻底隔绝内漏。II型内漏指锁骨下动脉和(或)肋间动脉形成交通动脉倒流至假腔,1般较安全,如果瘤腔严重扩大,可在CT指引下注射凝血剂栓塞交通动脉或外科修复交通动脉。III型内漏指接合口内漏,发生与支架接合口处,尤其是降主动脉严重迂曲时。其处理是球囊扩张或再补支架。IV型内漏血液经指动脉内移植物移位或(和)移植物针孔甚或破损处流入瘤腔的现象。可给与再补支架或根据病情行外科治疗。V型内漏指无客观迹象证明漏口或漏管存在,但瘤腔持续扩张;其原因考虑与主动脉严重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循环中的血液外渗至假腔。其处理可补支架,同时强化降脂治疗。

(1)恰当选择移植物的长度:对脊髓血供有重要意义的肋间动脉1般位于T8到L3之间,尽量避免T8~L3间的肋间动脉隔绝。

(2)如果破口位于T8到L3之间,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1是选用不带人工血管的裸支架固定于破口,使夹层与外膜相贴附,达到消除或减小破口的目的,同时保护肋间动脉等重要分支;另1方法是通过选择性动脉造影,判断根最大动脉的起源,指导支架的选择和准确释放,以保留主要肋间动脉或腰动脉。

(3)针对再灌注损伤,某些药物对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确切的疗效,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清除氧自由基,并改善脊髓微血管灌注,减轻脊髓水肿,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此外,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钙通道阻滞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等,也是防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之1。

(4)其他措施:脑脊液引流,低温麻醉和巴比妥盐的应用,能通过降低脊髓的代谢率,降低截瘫或轻瘫的危险性。 3.3.4 左锁骨下动脉缺血 1旦左锁骨下动脉被封闭,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应急诊行动脉旁路移植术,解决左锁骨下动脉缺血。笔者有8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左上肢未发现严重缺血症状。

3.3.5支架移位 主要因支架近端与主动脉壁锚定部位不能紧密接合引起,所以要保证主动脉与支架近端锚定部位无明显扩张及病变。

3.3.6支架自身及传输系统对主动脉壁的损伤 可造成新的内膜破口诱发新的夹层,甚至穿透主动脉壁。

4 介入治疗AD的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ESG应用于Stanford B型AD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其治疗不是终生治愈,主动脉壁的病理过程不会完全终止,仍可能发生远期并发症如夹层向远处扩展、主动脉瘤样扩张、破裂等。对如何防止主动脉壁病变继续发展这方面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应进行随访,应用CT定期监测主动脉增粗或继续解离情况。有必要开发探讨新的防治途径,进1步提高AD的治疗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