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2 01:46:53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时间:2022-11-22 01:46:53     小编: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奇葩。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等,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和舞台演出技艺。中国戏曲曾有辉煌和繁荣,也有衰落和损失。流派,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流派的多样化,是艺术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无论在哪一门艺术中,流派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创作基础和社会条件,戏曲艺术自不例外。

戏曲流派的发展是戏曲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一大标志,而在全国戏曲中,京剧的流派发展及其传承相对其他剧种比较明显。之所以广泛流传发展,京剧艺术相对来说具备了下列几项条件:一、师承有自;二、后续有人;三、同业赞许;四、专家肯定;五、观众支持。否则,或有派不流,或有流不派,终难称其流派。为什么的秦腔的流派就如此不明显呢?

秦腔是中国百戏之祖,是全国戏曲梆子声腔的鼻祖,流布最广的地方戏,主要流行于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秦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豪气冲天,其风格正是西北儿女壮志豪情的真实抒写。秦腔流派到目前为止,之所以没有响亮形成,似有似无,若断若续的状态,是因为秦腔界流派意识缺乏,有创造流派者,没有继续传承和发展者,所以只能造成现在这种局面,也令剧界感到着急和痛惜。一个剧种要想长远发展和日益繁荣,必须有这个剧种的艺术流派来延续,我国的国粹――京剧在这方面做得就相对很好。可能是因为得到整治和经济上得重视较多,也可能是其他诸多原因吧。一提京剧,都会突然想起“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等诸多流派。

秦腔界最早提出流派的是杨文颖先生,他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当时撰写了《秦腔流派问题思考》,引起了秦腔界的很大反响。不论是秦腔界的专业人士还是戏迷票友不时都会发问:“秦腔到底有没有流派?”杨文颖从京剧流派入手和秦腔进行了一些反差对比,他讲到:“秦腔流派至今还不明朗而处于如有如无的状态,否则怎么会提问有么没有呢?”

2012年初,笔者前往古城西安拜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有着秦腔“火凤凰”美誉的马兰鱼,当时就发问:“秦腔到底有没有流派?”马兰鱼老师描述,秦腔不是没有流派,而是秦腔大众化太明显,其实秦腔早就有流派,正如杨文颖的著作《秦腔清谈》里谈到,秦腔界的旗帜性人物,“衰派一绝”刘毓中,“陕西梅兰芳”王天民,“小生”泰斗苏育民,“秦腔正宗”、“敏腔”创始人李正敏等,这些秦腔艺术家都是秦腔流派的开创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但是传承不够,所以秦腔流派不明显。这也正如大河流水,越流越长,越流越宽,秦腔流派没有这样继续流下去。

笔者认为戏曲流派有地域性和个人性流派的区别,比如京剧地域性流派有“海派”、“京派”之分,个人性流派有“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诸多之分。我们的秦腔也不例外,其实最明显的还属于地域性的区分了。秦腔经过清代初期的发展,到嘉庆以后就逐渐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由于秦腔的发展,出现了秦腔不同的流派,即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路秦腔――汉调桄桄,中路秦腔――西安乱弹。各路秦腔的争奇斗妍,进一步促进了秦腔的繁荣和发展。秦腔流派的出现,标志着秦腔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乾隆时期,西安地区的秦腔,已经有着渭河南北两大派别的区分;而渭河以南,又有 渭南、周至、礼泉三种腔调的不同。秦腔流布甚广,据笔者调查了解,秦腔集中在大西北广袤地区,主要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流布,而最以陕西、甘肃、宁夏繁盛。每个省份秦腔的风格不一样,这就明显地体现了地域性流派的差别。据笔者考察了解,甘肃,宁夏,新疆的秦腔才是真正的秦腔,才真正具有那种豪爽的气派,才真正体现大西北儿女的豪情壮志。关于秦腔个人流派,杨文颖认为:

从京剧的情况看,称之为“流派”者,大致具有这几方面的条件:其一,艺术上却又独到之处,或唱功,或做功,总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又不是“单打一”,而是各个方面能够协调统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博中更能求精,扎实而又全面。其二,有严格的师承,又有相应的突破,即既有所“宗”,又有超乎前人之处。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所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其三,在观众和同行中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威望,有艺术的吸引力和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有自觉追求的艺术派别(包括剧目、声腔、表演风格、形象塑造等),流传繁衍,经久不绝,甚至又派生新枝。

换言之,上面的看法假若成立的话,可以对照比较出秦腔在近多年来实况,很容易可以看出,秦腔在其方面的差距和缺陷。在中国秦腔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和繁荣时期,有着具备创立个人流派的有利条件者,还是大有人在,并非绝无仅有。然而最终却未以某派叫响,这也是其秦腔的一大损失。

我总觉得秦腔流派目前仅是一种迹象吧,始终没有形成当今公认的秦腔流派,究其最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演员的觉悟不高,素质修养等都有很大关系,还有一个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剧目链,没有形成自己特有和独特的剧目。笔者宗认为秦腔在客观上来讲是没有流派的,当前所呼吁的这派那派都是别人的一种叫好,其实理论界并不公认,官方部门一直遮遮掩掩。名演员不一定就能形成流派,形成流派的演员不一定就是名演员。当今往往是这样,秦腔界一贯给一有名气的演员强加一些流派的称号。其实流派创造者很重要,他是流派的主要载体,出色的传承者也是流派的重要载体,观众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甄别与鉴赏流派艺术的。当今秦腔界所谓的某些流派,比如“敏腔”创始人李正敏,他的传承者就一杨凤兰,再传者就没,但是也偶尔闻听到陕西省研究院李娟、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魏艳妮等也是“敏腔”的研习者。笔者也亲自看过这三位演员的演出,确实有“敏腔”的影子,但愿能把“敏腔”发扬光大。秦腔界另一叫响的就算“衰派一绝”的刘毓中先生了,但是始终没有“流派”的雅号,继承刘老的艺术风格的有易俗社的桑梓、郭保华等,再传到也看到了希望,易俗社的青年须生演员王宏义、王战峰、屈鹏等,他们的表演确实有刘老的影子,得到了剧界专家的一致认同。小生有“苏派”的口号,秦腔好像一致认同,但是没有真正的传承者,唯有杨文颖先生在谈到卫赞成的时候,提及卫赞成是“苏派”的影子。但是秦腔界有一种误区,好像演流派戏的演员就这这个流派的传承者,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演苏育民先生的剧目的演员很多,难道真正是“苏派”的传承者吗?提及秦腔的花脸,当前没有被叫响的,杨文颖先生提到了几位秦腔花脸的权威演员,但是最终还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更没有被理论界公认,真乃遗憾。秦腔的丑角有明显风格的当今剧界其实一贯都提的阎振俗先生,但是杨文颖先生提到了马平民,王辅生先生等。丑角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个行当,引起了剧界的高度关注,最近的陕西省专业秦腔电视大赛文华奖比赛,就针对丑角的稀缺提出了质疑,因此对丑角演员的比赛也很支持。目前,在秦腔界秦腔流派风格最明显的是“肖派”,在秦腔界也是比较公认的。

李崇祥说:“每一个流派都是戏曲艺术风格特色的一种‘定格’。每一个流派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申梅自足体’(自我完整的审美体系)。而作为组成部分的唱腔、念白、化妆、表演、音乐伴奏,也可以成为单独的‘审美对象’。每一个流派都强烈地表现着各自的美学特征。” 所以说戏曲是美的,戏曲中的流派想象更是美中之美,即为中之精华。我呼吁秦腔应该有流派出现,并且有鲜明的流派展现,为秦腔艺术的未来明天增光添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