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1:44:22
“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时间:2023-08-05 21:44:22     小编:
摘 要:“一直”是一个副词,既可表空间,也可表时间,在时间轴上可表示任意时间段。本文对“一”和“直”的语法化以及“一直”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究其表义功能。

关键词:一直 语法化 词汇化

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语法成分或语法结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其实虚化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实词虚化为虚词,一部分是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比如词缀就属于语法化现象。

词汇化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这可以从共时的角度来讲,也可以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指的是经过历时的变迁,将非词的单位变成词的过程。

“一直”是个副词,它既可以表示空间,也可以表示时间,在时间轴上可以表示任意时间段,它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试从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角度对它进行探究。

一、“一”和“直”的语法化

“一直”是由“一”和“直”两个语素构成的词,首先来分析“一”和“直”在各自作为词时的语法化历程。

(一)“一”的语法化

“一”的语法化历程展现了一个数词向一个副词的虚化。“一”作为数词,表示极小数,这是“一”的基本义,经过词义的演变,“一”还可以表示“大、多、全、同一、专一”等义。“一”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非数词的用法,即已经发生了虚化。

(1)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人制义,从妇凶也。(《周易·五象》)

句法位置的改变造成的虚化。“一”作为数词、名词、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定语、宾语;作为动词,可充当谓语;作为副词,可充当状语。随着句法位置的改变,“一”从一个“数词”虚化为“副词”。

上古时期,“一”已作状语,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义项有四个:①相同;②全,都;③才,刚,表示某一动作行为发生随即出现另一动作;④竟然,表出乎意料之情。

“一”从数词虚化为副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的形容词性的用法,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作定语,与其他词语成分相结合,经过词汇化,逐渐形成了一些偏正结构的词语,词语的意义偏重于“一”后的词素。例如:一概、一律、一并、一刬、一道、一贯、一直、一向等。

(二)“直”的意义的演变轨迹及语法化

根据前人研究,“直”的本义是“正视”,但不见于古籍,读为上声。“直”在上古的基本字义是不弯曲,与“曲”相对。“直”的意义的演变轨迹主要有以下6个:

1.正视→直接、径直。出现的意义有:

a.不弯曲

(2)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尚书》)

(3)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周易》)

b.正直、公正、正义

(4)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尚书》)

(5)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周易》)

c.正直的人

(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

d.直接、径直

(7)今吾为祭祀也。非直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墨子》)

2.正视→直率。出现的意义有:

a.不弯曲、正直、公正、正义、正直的人

b.直率

(8)子好直言,必及於难。(《左传》)

(9)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吕氏春秋》)

3.正视→“值”。出现的意义有:

a.不弯曲

b.当、对着、迎着

(10)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仪礼》)

c.轮值、轮班

(11)王民为侍中,直于省内。(房玄龄《晋书》)

d.消失,写为“值”

4.正视→简直。出现的意义有:

a.只、只是、仅仅、特意、故意

(12)岂直过也而去之邪。(《庄子》)

(13)直见爱甚。(《柳河东集》)

b.简直

(14)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庄子·秋水》)

5.通假字,通“特、但”

(15)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6.词→词素

“直”与其他词相结合,构成短语,经过发展变化由短语变为复合词。我们发现,“直”的形容词义、副词义与其他词相结合,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较多的词汇,而“直”就由一个词变成了一个词素。

形容词词性的“直”的含义是“不弯曲的、公正的、不断的”,这一词义所构成的词语如“直肠、直尺、直话、直升机、直省”等。

副词词性的“直”的含义是“直接、不断、持续”,这一词义所构成的词语如“直射、直取、直觉、直来直去、直感”等。

“直”的本义是正视,虽不见于古籍,但“直”的产生是与动作有关系的。从“直”的意义演变轨迹中可以发现,作为动词的“直”发生了三个方面的语法化。

第一,动词向副词转变的语法化。从本义“正视”到副词“不断、持续”的演变,其间经历了“不弯曲、公正、正义、正直、直接、径直”等意义。因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增强及使用范围的增大,使得“直”的使用频率增多,从而诱发“直”的虚化,使得“直”从动词虚化为副词。

第二,是动词向形容词转变的语法化。从本义“正视”到形容词“不弯曲的、正义的、不断的”的演变,同样也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使用范围及使用频率的原因。与此同时,“直”自身在句法位置上的改变,也是造成其虚化为副词和形容词的原因。

第三,词向构词词素转变的语法化。“直”作为形容词出现于名词之前,或作为副词出现于动词之前,都使得“直”开始作为复合结构的一部分随之开始演变,最终与其后的词语一起变为复合词,完成了“直”由词向词素的语法化。

我们将“直”的现代汉语意义与“直”的意义演变轨迹中所出现的意义相比较,发现“直”在意义演变轨迹中所出现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都有所保留,例如“不弯曲的、不断、直接、简直”等。有少部分意义已消失,例如“直”表示“时间、只是”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都已不可见。

二、“一直”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一”最早为数词,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生虚化。数词“一”在虚化过程中出现了副词、形容词及动词的用法,这些不同的词性各自展现出造词能力。例如,数词“一”与“直”结合后,意义是“一个正直的人、一条不弯曲的线”;形容词“一”与“直”结合后,意义是“同一个方向”。形容词“一”是由数词“一”虚化而来的。那么,数词“一”与“直”是怎样结合的,结合后又发生了怎样的语法化过程?

(一)“一直”的词组义

“直”在上古的基本义是“不弯曲”,与“曲”相对。“一+直”这一形式在先秦时期未见,最早始见于汉代,而且较少。例如:

(16)文曰小钱。与大钱一直五十者。(《史记·前汉纪》)

(17)然上为字者,一画也,中央复画一直。(《史记·太平经》)

(18)易耳,但当铸钱,一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通典》)

例(16)“一直”中的“直”通“值”,是个通假字,“一直”的含义是“一样的价值”,在后来的古籍中,“一直”表示“一值”的用例也有出现。如例(18)。

例(17)中的“一直”应算是“一”与“直”较早的结合体,但它也仍是一个松散的短语结构,表示的是“一条不弯曲的线”。 中国

另外,“一直”还可以表示“一个方向”。例如:

(19)从第七页第六行权遣使三字起,一直勒去三十五行。(《史书·华阳国志》)

“一直”还可以表示“一个正直的人”。例如:

(20)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薛中丞》)

在以上例句中,“一直”都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但随着“一”和“直”这一形式的反复及不断出现,使用频率的剧增使“一直”出现了极大的词汇化倾向。

(二)“一直”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当一个数词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的偏正短语结构开始具有一个专指的含义时,这个结构就有可能发生词汇化,比如“一概”也是一个偏正的名词性短语,后来变成了一个副词。在“一”和“直”这个偏正的名词性短语中,数词“一”修饰“直”,由表示“一条不弯曲的线”,继而表示“一个方向”“一个正直的人”五代时,“一直”逐渐由一个短语变成了一个词,表示的是空间上的“持续”,这个含义由“一直”的“一个方向”演变而来,最早表示的是“空间上持续不变”,用在动词之前,语法化现象是比较明显的。例如:

(21)赵州便下来一直走,师教沙弥:“你去问他我意作摩生。”(《祖唐集》)(表空间)

北宋时期的“一直”体现了从“空间”向“时间”的转变,这一时期,“一直”的“空间义”与“时间义”并存,“时间义”渐渐多于“空间义”,用在动词之前,表示“持续不变”。

(22)如操舟,寻得大港水脈,便一直溜去,不问三尺船也去得,五尺船也去得。(《朱子语类》)(表时间)

(23)直,固是一直做去,然至於好义,则事事区处要得其宜。(《朱子语类》)(表时间)

在元代,“一”与“直”出现了紧密结合的趋势,特别是在元代的话本中,“一直”的“时间”义大量使用,用在动词前作状语,逐渐虚化为“时间副词”。例如:

(24)原来赵正见王秀入茶坊去揩那头巾,等他眼慢,拿在袖子里便行,一直走往侯兴家去。(《南宋话本选集》)明代,“一直”的语法功能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但所表示的含义略有不同,“一直”除了表示“空间、时间上的持续不变”外,还可以表示“一下子、直接、径直、马上”之义,这应是受到“直”的“直接、径直”之义的影响,主要用在两个衔接的动作之间。例如:

(25)只见郓哥也在那里伺候,一直奔到厅上跪下,声冤起来。(《金瓶梅》)

(26)孩儿道:“娘,你不信么?”一直卸下衣包,取出平安家信,果然是他哥儿手笔。(《金瓶梅》)

清代“一直”也存在表示“一下子、径直、直接”的情况。但已经比较少见了,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不论是从语法功能上还是意义上,都与现代汉语中的“一直”相差无几,可以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表示动作的持续不变(包括空间义与时间义)。例如:

(27)由此三道闸通过,一直往北有四十来里,那儿有三峰山翠竹岭,那是九龙山的水旱要路。(《三侠剑》)(表空间)

(28)我因此于二十日从湖口开船入省,杨厚庵送到南康,彭雪琴一直送到省,诸君子用情的深厚,很少可以比拟铁。(《曾国藩家书》)(表时间)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直”作副词时还可以直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动作的持续不变”。例如:

(29)五日一直长秋殿。(《太平广记》)

(30)那琴童也不问,一直家去了。(《金瓶梅》)

我们从“一直”的历时分布可以做出推断,副词“一直”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两汉时期,“一”+“直”的形式开始出现,“一”和“直”还是两个单独的词,“一”修饰“直”,是一个偏正结构;北宋时期的“一直”体现了从“空间”向“时间”的转变,“一直”这一结构的整体性得到加强;明清时期,“一直+谓词性成分”的形式十分常见,表明“一直”作为一个副词已十分常见,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成分的现象更为明显,已完全虚化为一个副词。

从“一直”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可以看出,“一”和“直”作为两个单独的词经过语法化和词汇化之后虚化为“副词”。在虚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从“空间”向“时间”的转变,但仍保留了“空间”的用法,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一直”作为副词既可以表空间,也可以表时间。另外,“直”在语法化的历程中出现了“直接、不断、持续”义,且没有体现明确的时间段,故“一直”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现任意时间段。

附注:

①本文语料来源于北大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及台湾近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郭锡良.古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5]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8]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9]潘洁.从数词到副词——数词“一”的虚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