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略论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原因

略论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原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9:53:14
略论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原因
时间:2023-08-06 09:53:14     小编:

[摘 要]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较之其他文化类型而言,更集中、更鲜明地展示出一个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色。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而来的是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传统节日日益淡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

[关键词]传统节日;衰落;原因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传统节日的衰落迹象。过年没有年味了,有些地方甚至取消了放鞭炮烟花的习俗,元宵节也不再像往常那么热闹了,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似乎就没有其它节目可以安排了,可见传统节日的衰落已经是大趋势了。在西方文化的薰陶下,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淡去光芒,与此同时,各种洋节日却开始在城市大行其道,大有盖过传统节日之气势。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传递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走向下坡呢?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受农事祭祀、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政策指导四个方面的影响,为此产生的节日也主要或庆祝或纪念而展开。其中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大多数是时令性节日,它们主要是在汉族农耕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农耕社会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节日的节奏感非常强,也配合了生产活动的开展。由于民间最流行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既是时令性节日,也带有民间祭祀(即宗教性)的意味在内。因为在这些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烧纸来敬神祭祖,并伴有一定的食物共享行为(如清明分腊肉、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但是依照农业生产规律的意味更加浓厚些。这些节日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了文化的内涵、人文的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支柱,不管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都没有真正融入民众的生活和统治阶级的执政理念中,因此宗教性节日不仅从来没有纳入官方的节日体系,甚至还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打压的对象。社会主义时期,要求和尚、道士、喇嘛全部还俗,并拆毁为数众多的寺庙、道观,民间的信仰与祭祀都被当作封建迷信而禁止。改革开放后,政治氛围日益宽松,宗教信徒或泛信徒可以从事这些节日的仪式活动,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采取的是不鼓励、不干预和不正名的态度。新时期以来,形势最为微妙的就是时令性节日了。这些节日不得不过――它们长期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灿烂的一部分,尤其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具有多重含义的节日。在意识形态趋向温和与理性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些节日,近年来增加传统节日在全民节日中的比重,还立法保护与节日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就是明证。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节日更多是强调家庭的团圆而没有烘托出社会的氛围,因此容易在时代的演进中,慢慢淡化在改革的浪潮中,越来越缺少应有的气氛和魅力,连一贯精明的商家也很难提出既符合传统又包容现代性的点子。

在讨论传统节日的衰落时,诸多论者都谈及现代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而忽略了对传统节日体系的巨大冲击性:一是新型节日即政治性节日的设立与隆重对待;二是对传统节日的打击和污名化。建国初,当时的领导人基于自己对社会主义这一理想的理解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发起和推动了各种或大或小的运动来对旧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还在,但时令性节日因为带有封建、宗教因素,也被改淡化。

由于建国初政策指导上的失误,传统节日成了旧的、落后的东西,没了仪式,惯行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传统节日的仪式与活动开始有所恢复,但是由于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原因,更多的节日仪式所需要的公共空间终是无法恢复原貌。仅存的对传统节日的回忆与向往又在物质生活的强大压力之下失去了原有的精神空间,一直在意识形态与现代性的双重挤压之中挣扎。几十年间,传统出现了某种断裂。家庭是节日礼仪、风俗的主要载体,而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两三代人,则没有通过家庭把这些传给自己的孩子,从而使他们过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能趋向微弱。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节日文化很快对他们产生了吸引力,因此现在洋节日的大行其道也不足为奇。现在对传统节目和文化的重视,应该传统正逢其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