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制度、经济方式、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由于中国各地各具特色,导致其表现、特征都各不相同。德州的香功信仰,作为华北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至今这个领域的研究还鲜有人涉及。?本文将借助以往相关研究资料的回顾和整理,通过分析在山东省德州市的一个农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对香功信仰的本质特点、其产生及其存在的原因、香功信仰的功能、“香功”的信仰结构与体系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民间信仰 香功 田野调查
近年来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各地有独有独特表现,特色不一。
德州的香功信仰,作为华北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至今这个领域的研究还鲜有人涉及。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注意,其次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这个领域的更深入的研究。
一、西王屯村信仰的现状
通过在山东德州市西王屯村香功信仰的实地调查,对于以农业为主,文化整体偏低的西王屯村来讲,人们有新教信仰,多数都信仰香功。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定义自身可强身健体、治病救人,加上简单的基本功对人们的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条件没有很高的要求。香功初期在西王屯村发展兴盛,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高,香功受到人们的质疑,部分人开始放弃练习,但依然有相当的人群热情不减。在组织表现上,起初,人们是聚集在一起跟随大师练习,随着观念的变化,年轻人、小孩逐渐脱离集体联系,中老年成为香功练习的主要群体。在时间上,人们逐渐集中在农闲时和晚上的时间练习,一般是在年前两个月和正月坚持练习。
二、“香功”信仰产生及其存在的原因
香功的存在和流传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是历史原因。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发展,香功承佛教起源,汉代开始,兴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衰于二十一世纪,仍流传至今。再者是个人需求。香功从某些方面满足了中国人天然的功利主义务实思想以及关注世间、注重现实的需求。再者政府部门的忽视和默许。现实中,民政宗教部门间互相推诿,放任对“香门”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农村的经济便利原则。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农忙时间多、注重现实利益的农民来说,具备经济、便利、随意性大等特征的香功正好迎合了农民的要求。
三、“香功”信仰的特点功能
从香功信仰的功能分析,香功不仅是是习练者生活的一部分,还是精神家园的基础。经过参与性观察和理论知识的分析,总结了香功信仰的功能:
①利用心理暗示,实施医疗功能。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香功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看病的渠道,从心理上放松心情,缓解精神,为病人清除心理顾虑,并在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良好的情绪引导下增加了病愈的可能。②增强社区认同感、归属感。集体活动的组织可以增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③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并强身健体。香功可以在农闲时节提供人们一个锻炼渠道,打发乏味的娱乐休闲,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强身健体之。④伦理道德教化作用。香功练习可以修炼练习者的性情,情绪,要求习练者“存好心”。加上可以平衡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香功信仰中也很强调拥护党和国家、利益他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四、“香功”信仰的发展趋势
基于香功信仰有着源远流长的渊源历史和文化底蕴,农村的个人需求和广大的群众基础,科学不能完全解释的神秘主义,传承的隐秘性,政府的默许态度,香功在当今时代仍有存在空间和必要,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在中国这个极具包容性的多元化社会保存。
五、结语
宗教是一个复杂的事物,难以用对或错,肯定或否定的既定观念去做简单的判断,但它属于意识形态上的关键,而一个民族的上层建筑和根基没有被它的民族所持有,任它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那么,面对这种可悲,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面对民间宗教文化。
香功作为华北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渊源和文化根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都拥有广泛的民间需求和群众基础,它随着时代变迁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与主流文化的张力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这也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在当今强调重塑民族文化主体性和独特性的时代,我们除了要对“大传统”进行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民间文化,即“小传统”,往往忽视了。因此,民间信仰的研究对于更加清楚地认识“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联系与张力、更加准确地把握和建构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以立于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香功作为民间信仰,作为中华文化土壤里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时至如今,它仍有存在空间和价值。
在我们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政府对于民间信仰这一块并不太关注,认识和管理上也较为疏忽。这固然和民间信仰本身的弥散性有关,但其作为一股潜在的社会力量,其发展状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对民间信仰的重视。
我们认为,只要像对“正统”宗教那样积极引导使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它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要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除了国家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医疗改革和完善、教育普及的深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以人为本”的引导――对于底层民众,要在语法和语境转换的基础上,站在人民利益角度上,进行有益于社会和谐进步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