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识教育
《教育大辞典》中将通识教育阐述为:在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有别于专门教育。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源于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或博雅教育, 这种教育以培养知识渊博、谈吐高雅、能经世济国的精英人才为目标[1]。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倡导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君子人格, 无论《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抑或《孟子》中的大丈夫, 张载的四为句等等无不体现出通识教育的深刻内涵。教育即教书育人, 育人首在育德, 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自信, 道德自律, 全面发展的合格现代公民, 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门类庞杂, 课程结构松散, 不能就一门学科深入地进行探讨, 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研究思考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涵盖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因此, 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原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通识课程的各种问题, 如教学内容逻辑性、理论性强, 不易接受,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等等, 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以缓解当前的教学困境。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 调整教学目标
首先, 树立正确三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无论是哲学原理或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都本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确立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 培养三种能力。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 适当地增加课堂讨论, 并合理组织安排实践课时。实践课程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热点问题的探讨和实践课程的训练, 达到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最后, 运用原理方法解决双创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实践的品性与方法的启迪, 马克思哲学的普世性特点是由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所决定的, 它既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活动, 又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思维方式[2]。在党中央大力提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大背景下, 应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联系。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这就是人创造力的体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 根据客观现象, 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和客观事物 (哲学认识论) , 取得自然科学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其次, 进一步通过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把握部分与整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突出重点, 分析难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再次, 逐步形成基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上的完备的知识体系。最后, 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点产生出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二) 精选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概括,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而哲学是其思想基础。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做出高度抽象概括的学科, 其艰深的理论体系既是学习的重点, 又是难点。如何化难为易, 化整为零, 使得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握理论知识, 并付诸实践, 在实践环节中进一步落实理论知识, 这是课程教学的关键。
1. 教师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形成教学团队, 能够有针对性并及时地选择与现时代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原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并在其基础上扩大化和丰富化。
2.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 以发现他们对原理课程各个章节的关注程度和对于重点学习内容的倾向性。在讲解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详细讲授, 并适当地扩展阅读, 在中国哲学或西方哲学经典中选择与课程有关的篇章, 带领学生精读, 并引导他们写出心得体会。
3. 相应地根据学习内容增加国际国内大事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点评, 让学生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4. 政治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 因此显得枯燥乏味, 可以结合经济热点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经济现象与各类消费人群的消费观, 以及经济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 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 以及理解和把握各类经济政策, 在政府的经济政策帮扶下, 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经济资源进行创新、创业等问题。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起今后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 改进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 认为这些课程无足轻重, 与专业方向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掉以轻心, 轻视懈怠。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课程本身避免不了理论说教的成分, 课程的学习形式也过于单一, 由此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 产生负面效果。在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简单地强制灌输已经很难奏效, 原理课程的讲授应尽可能地结合社会实践进行, 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应本着主体间性影响下的平等理解对话和交往的教育原则[4], 实施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方法相互交叉进行, 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受益程度。
1. 传统教学方法。一是讲授法。很多高校的原理课都是以大班为单位, 大班课的弊端很多, 如上课难于维持课堂纪律;学生数量众多, 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等。一般的填鸭式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在授课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 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影像资料, 并赋予课程更多深刻的人文内涵,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 讲授理论知识时, 可以采用以教师专业特色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教师自身的学科方向, 比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或近现代文化哲学, 利用中外哲学家的名人轶事与哲学理论进行讲解, 使得课程具有一定的特色,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同时, 教师也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专业知识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充分发挥出专业特色,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此达到良性循环。二是案例讨论法。在课堂互动方面, 可以在课程进行的同时开展专题讨论班会, 特别是涉及真理与价值的课程, 可就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题讨论。对于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包括信仰缺失、金钱至上、贪污腐化等,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践行, 以及针对如何应对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话语体系中的价值多元化等问题, 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可将教学形式改为按照自然班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 对案例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加入讨论, 倾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以此得出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或者可以由学生自行寻找案例, 制作出视频或课件, 自行分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案例讨论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而且能够启发学生自觉思考, 并增强研究意识。
2. 参与性教学法。由于课程内容的特点, 教学方式上可以化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 以学生自主式发现学习为辅。所谓发现学习, 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学习, 自行发现问题, 并掌握科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 要求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与教师提供的信息,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一些易于理解的原理和案例, 可以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这也体现出发现学习的授课方式。首先, 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备课, 备课的过程即独立学习, 自行发现问题的过程。备课时需要熟悉课程内容, 搜索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并消化理解与课程相关的理论问题,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的学习当中。其次, 学生讲课的过程中, 对所讲述的内容更易融会贯通和更好地记忆, 对学生自身来说, 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方式, 通过这种教学体验中获得了在人群中展现自我口才与形象的宝贵经验, 并增强了自信与社会交往能力。也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采取翻转课堂、MOOC等线上授课的方法, 通过在线课程学习与题目练习,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 学生提出问题并经过讨论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并运用语言合理地进行表达, 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作为辅助学生学习思考的旁观者。翻转课堂是发现学习的另一种模式, 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自主练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调查问卷法。在课程进度达到一个阶段时, 可以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法察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以及对课程讲授方式的意见与建议, 并以此为依据, 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喜好程度, 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满意度, 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
(四)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原理课程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形式, 考核内容以主客观题目的回答为主, 其答案要点大都为课本上的理论内容。期末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 很多学生都是本着上课轻视懈怠, 考前突击背诵的临阵磨枪原则应对考试。对于考试的态度也体现出学生上课的积极程度, 以及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学习风气的积极作用。
课程应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的熟练程度, 并能否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华与核心。理论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付诸实践, 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最终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校大学生都是已经具备完整思维能力的青年人, 因此对问题都具有思考辨析能力。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应纳入到最终考核的内容。小组讨论与课堂发言、线上学习时间以及线上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 实践环节的表现等都应计入课程总成绩, 并增加所占比例。考试题目也应与我国现实相联系, 将当前热点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 考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目的。
三、结语
作为通识教育中的基础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课与西方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均以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为己任[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6]。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代, 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全面的知识体系, 才可以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坐标。因此, 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学生,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语言、文字能力, 并训练他们的政治敏感度、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松散、无法深入的弊端, 保证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 才能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义道.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3) ;.
[2]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J].学术研究, 2004 (7) .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付昌义, 佴康.主体间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传承, 2014 (11) .
[5]白萍.通识视域下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6) .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新华网,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