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患难之交 2015年2期

患难之交 2015年2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1 12:44:30
患难之交 2015年2期
时间:2015-08-21 12:44:30     小编:

在老家的饭店吃饭。一道菜上来,服务员报菜名:红烧水牛肉。牛肉常吃,但水牛肉却比较稀罕,市场上流行的牛肉,都是黄牛主打的菜牛屠宰所得。这次吃的,据说是正宗的兴化水牛肉,粗粗的纤维,醇厚的香味,既筋道,又不粘牙,酥嫩爽口。

但吃了两块,我搁下了筷子。我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一次“水牛肉”。

生产队的一头白雌牛死了,是在耕田的时候倒在水田里,被人抬上来后就再也没有能站立起来。后来,杀猪的正业爷爷给它剥皮,然后把牛肉一块块割下来,一个生产队40多户人家,每户分得约3斤牛肉。当天晚上,母亲就把牛肉做给我们吃了,很香,只是火工欠缺了点儿。正当我们“攻坚不怕难”的时候,贵成爷爷家突然传出一声长长的悲恸的哭声――

贵成爷爷替生产队送民工刚回家,看到了牛肉,一问,是白雌牛死了,便嚎啕大哭起来。贵成爷爷哭的时候,贵成奶奶在一旁抹眼泪。

后来听在生产队做副队长的相俊爷爷说,也难怪的,这头牛原来是贵成家的,合作社的时候,和土地一起成了集体的。全生产队的七八条牛,到了入冬的时候,都集中到生产队的牛屋统一饲养,来年开春,牛出槽,分牛,挑有“用牛”技术的农户,既负责牛的牧养,又负责耕田、耙地、打谷等靠牛出力的农事活动。每年开春分牛,贵成都要求把他家的白雌牛分给他,他怕别人不知怜惜,委屈了白雌牛。这头牛已经20年出头了,虽然主人由个体变成了集体,但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相俊爷爷说,别看这头牛已老了,但做活不比青壮的牛差,尤其是从不偷工减料,在打谷子或碾棒头的时候,一点都不贪嘴。

在那个年代,牛被列为重要生产资料进行统计,离开了牛,春种秋收,庄稼人只能望地兴叹。他们和牛的关系,决非一般的人和牲畜的关系,他们,休戚与共,是一根藤上的瓜。

后来,人们的境况渐渐好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力逐渐普及,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渐次增多。到了世纪之交,电网覆盖城市和乡村,农业机械广泛运用于各类农业生产。可是,现代文明的成果,只是人类的专享,而牛们,在劳碌了几千年后,在它们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却遭到了人类的刀劈斧砍,数量急剧减少。我打电话给在乡下做村干部的表弟,问他村里还有多少人家养牛?表弟说,还有一家,一个村,可能全镇,也就这一家了。昔日一个镇有上千头水牛,而今竟只剩下“孤家寡人”。我问表弟:这一家为什么还要养牛呢?表弟说,这家人家比较困难,儿子有点傻,不能出去做工,就养了头牛,农忙的时候,左邻右舍方便点,他也挣点小钱。原来,这时的牛,是一种困难时的依托。

几千年来,牛一直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农民扶犁,耕牛负轭,农民披星戴月,耕牛日劳夜作。《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进而各郡“遣令长、三老、力田及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这是我国史籍明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牛耕技术。西汉中叶以后,由北到南,已广泛地推广牛耕。江苏徐州、山东滕县、陕西绥德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就是生动而真实的记录。林端诏在《光明日报》《史学》专刊第97号上著文:“西汉牛耕已与农民结成不解之缘并普遍使用。”可以说,没有牛,就不会有后来几千年发达的农耕社会,以及灿烂的农耕文化。

合作化以前,大户人家养牛,有牛棚,自耕农一类的,牛直接养在家里,牛是家庭的一员。他们,是相依为命的患难之交。

人,往往人一阔脸就变。人对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对牛了。如今的人,发明了诸多农用机械代人耕作,生产效率百倍提高,发了,阔了,牛,也由人类昔日的朋友,一变而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

端上餐桌的水牛肉,是牛对人类最后的奉献。因了人类的饕餮之欲,牛,一定不会绝种消失,甚而会较过去更为种群庞大。市场的需求,导致水牛养殖产业化。于是,我们看到,昔日的患难之交,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相逢在觥筹交错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