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6 00:23:36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时间:2023-07-16 00:23:36     小编: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 "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往往把自己或自己一派视为儒家正统,而把儒学内部的异己、特别是学术观点与自己有较大分歧者视为异端或非正统。如牟宗三先生说:"大体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旁枝,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 牟先生以宋明理学中程朱一派为旁枝,而以陆王一派为正统,当然也不免有以继正统而自居的意思。正统意识也即是道统正统意识。但儒家内部的正统之争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牟先生所说,宋明儒学"他们对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应之传承有一确定之认识,并确定出传承之正宗,为定出儒家之本质。"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儒学思想的生长点也不是单一来源,后世儒者的思想倾向与背景也不一,因而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儒者基于自己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在标榜自己为正统时,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正统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捍卫自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质。所以正统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卫道意识。

再次说弘道意识。以继道统而自命的儒家学者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认为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传续道统和弘扬道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如孔子言:"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孔子此处所说之文,朱子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论语集注·子罕》) 孔子以继文王之道而自命。至孟子则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既然把自己视为道统的传承者和担当者,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将儒者之道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然后还要传接下去。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去圣继绝学" 。

道统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以上三者。自孔孟始,儒家思想中便有了一些道统的因素。关于后世儒家列为道统之传道谱系表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大都以崇敬和赞扬的语言提到。可以说,道统因素在儒家思想中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但为什么又以韩愈为道统说的正式提出者呢?我想主要是在于韩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传授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矣。"(《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而这个具体的道统谱系把道统所包含的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和弘道意识也具体地表达出来。认同意识、弘道意识自不必说,就正统意识而言,韩愈道统说中也有之。韩愈说:"孔子之道,大而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正而皆得性之所尽。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益分"(《送王秀才序》,《韩昌黎全集》卷二十),孔氏之后,儒分为八,究竟哪一派得孔子正传呢?韩愈以为:"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同上) 这表明了韩愈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即儒家创始人的思想当以孟子的发挥和解释为标准,"……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同上)。另一方面,韩愈虽未明确把自己列入道统,但其谓圣人之道"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与孟尚书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八) 不仅有继任道统的意思,而且还有学为正宗的味道。对于这一点,韩愈的学生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祭吏部韩侍郎文》,《李文公集》卷六) "兄"便是指韩愈而言。李翱将韩愈与孟子并提,确认其归属孟子之学的正统在位。再如唐末的皮日休评价韩愈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原化》,《皮子文薮》卷三) 这也同样是承认韩愈的儒学正统地位。

朱子曾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却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韩愈的道统说好似晴空一声霹雳,唤醒了儒家沉睡的道统意识,使儒家学者从较长时期的昏沉中惊醒。由于韩愈道统说的影响,儒学发展至理学,道统意识犹为凸显。正是出自对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理解不同,以及学派之间相互竞争而争夺道统正宗的需要,朱子与象山引发了道统之辩。

二、朱陆道统辩

朱子与象山两人虽然都讲道统,但两人对于儒家道统内容的理解却并不一样,或者说两人各自所继承的道统并不是同一个道统。对于孔孟之后千余年来儒学史上的人物,朱陆二人从道统的角度也分别给予了各自的评价。这些评价也反映了他们在道统问题上的根本观点。此外,道统之争和理学崇黜还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对以上内容作出说明和分析,并对儒家道统作出评价。

1、道统辩

关于道统内容,我们仍遵循韩愈的做法从"道"和"统"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就"道"一方面言,朱子道统论中的"道",是指程朱道学一派所谓的圣贤一脉相传的"十六字箴言",而象山所传之"道"则是孟氏之学。朱子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中庸章句序》,《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朱子所谓的道统中"道",便是从《尚书·大禹谟》中摘出的这十六个字。前面讲过,朱子对于"十六字箴言"的解释,也即是"明天理,灭人欲",所以朱子所谓传"道"者便是传程颢"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

象山则以继承孟子之学而自居。他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与路彦彬》,《陆九渊集》卷十) 关于这一点,象山后学也多有议论。其弟子孔炜说陆象山"唯孟轲氏书是崇是信"(《文安谥议》,《陆九渊集》卷三十三),王阳明也认为"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象山文集序》,《王阳明全集》卷七)。象山以继承孟子之学为己任,这与他对于儒学本质的理解有关。象山主张"先立乎其大者",注重"发明本心",其有取于孟子者主要在于孟子的关于"心"的思想。所以王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第一句便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这也可以说是象山对于儒学本质的理解。象山继承孟氏而注重道德,他从孟子关于"心"的思想中所吸取的也正是儒家道德学说,所以说象山是以儒家的道德为道统之"道"的。阳明紧接着还说道:"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阳明将程朱一派常说的"十六字箴言"作为儒家先圣一脉传承之"道",并给予心学的解释,这在象山则是没有做过的。

其次,就传道谱系而言,朱子以伊洛诸公为道统正传,而象山则不同意这个谱系。

究竟哪些人可以作为儒家道统谱系中的人物,朱子与象山根据他们各自的思想源渊予以确定。在孟子以及孟子以前的人物是无须多言的,因为韩愈提出道统说时,对此已经说得极为明白,而且除了宋代一度极为流行的非孟思潮对于孟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或许有所怀疑之外,宋明理学家中大部分人还是接受韩愈提出的这个名单的。只是道统说的提出者韩愈虽然委婉地以继道统自任,但宋明理学家们大都距韩愈于道统之外,不承认韩愈在道统中的地位。韩愈说"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问题便都出现在这里。谁可继往圣之绝学,是朱陆以及其他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在朱子之前,程颐曾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正宗的传人。他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揭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复明,为功大矣。"(《明道先生墓表》,《伊川文集》卷七) 朱子继承了程颐关于道统的思想,他首先认为儒家的"天理民彝"不可泯灭,还必须往下传。他说:"见夫天理民彝,不可泯灭,百世之下,必将有神会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孟子集注·尽心下》) "神会而心得",便是理学家们据说的"心传"。因为他们继承韩愈"轲之死,其不得传焉"的说法,儒家道统一度出现了断裂,所以要接续儒家道统的话只能是通过心传。朱子认为,在孟子之后传儒家道统的人便是二程兄弟。朱子在《四书集注》篇终把二程定于一尊,他说:"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潞公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同上) 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也说:"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朱子以二程为道统传人,其理由在于二程能得"千载不传之学"。这层意思在朱子言语间时有所露。如讲气禀之说,朱子认为"千百年来无人晓得,后都黑了。到程先生后,说得方分明。"(《朱子语类》卷六十一)再如"曾子说忠恕,如说'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一般,自有交关妙处。当时门弟想亦未晓得,惟孔子与曾子晓得。自后千余处,更无人晓得,惟二程说得如此分明。"(《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可以说,在朱子看来,二程之所以能继道统,是由于惟此二人能在千百年后而得儒家之真精神。所以朱子学生蔡季通甚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季通云:'天先生伏羲尧舜文王,后不生孔子,亦不得;后又不生孟子,亦不得;二千年后又不生二程,亦不得。'"(《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把二程与孔孟相提并论,几乎是要赋予二程以圣贤地位。

朱子在以二程为道统传人之后,又尽量使自己和这个道统挂起钩来,他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建康府学明道先生祠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 在《大学章句序》中,朱子又说:"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接乎孟子之传,……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 朱子在此比较含蓄地说明自己得道统之嫡传,弟子们则将朱子的意思明确地提了出来。黄榦《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八) 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五)朱子门人陈淳也说:"轲之后失其传,天下骛于俗学,盖千四百余年,昏昏冥冥,醉生梦死,不自觉也。及我宋之兴,明圣相承,太平日久,天地真元之气复会,于是濂溪先生与河南二程先生,卓然以先知先觉之资,相继而出。……河洛之间,斯文洋洋,与洙泗并,闻而知者有朱文公,又即其微言遗旨,益精明而莹白之。……盖所为集诸儒之大成,而嗣周程之嫡统,萃乎洙泗濂洛之渊源者也。"(《严陵讲义·师友渊源》,《北溪先生字义》卷下) 这里把北宋的几个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张载也都纳入了儒家道统,这个道统即是朱子后学常说的"周程之统"、"濂洛之统"或"伊洛之统",而朱子则是这个道统的集大成者。

对于朱子所说的道统,象山是不承认的。他说:"由孟子而来,千有五百余年之间,以儒名者众,而荀、杨、王、韩独著,专场盖代,天下归之,非止朋游党与之私也。若曰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则不容以形似假借,天下万世之公,亦不可厚诬也。至于近时伊、洛诸贤,研道益深,讲道益详,志向之专,践行之笃,乃汉、唐所无有,其所植立成就,可谓盛矣!然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未见其如曾子之能信其皜皜;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未见其如子思之能达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未见其如孟子之长于知言,而有以承三圣也。"(《与侄孙(氵+睿)》,《陆九渊集》卷一)在象山看来,朱子所尊奉的伊洛诸公,虽然在学说、践履上有所成就,但与曾子、子思、孟子相比,差距尚远,仍不足以继任道统。象山还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甚事?"(《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象山在这里对于伊洛诸公的批评还算是比较委婉的。但正如朱子批评象山时所说的"务要突过有若、子贡以上,更不数近世周程诸公,故于其言不问是非,一例吹毛求疵,须要讨不是处"(《答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象山在根本上是不承认伊洛诸公的道统地位的。象山少时便认为伊川《程氏易传》说理不明。《语录》载:"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问某:'伊川说得如何?'某云:'说得鹘突。'遂命某说,某云:'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当学者请教象山"性善性恶"的问题时,象山则指责说"伊洛释老,此等话不副其求"(《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甚至还说:"某旧日伊洛文字不曾看,近日方看,见其间多有不是。"(同上) 可见象山根本不以周程等人学术为然,故而周程等人在象山眼里也根本入不得道统。

象山本人的道统思想则近于韩愈。象山对韩愈的道统说极为认同,他称赞说:"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荀与杨,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何其说得如此端的。"(《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象山非常重视韩愈"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一句,他说:"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没此道不明。今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观其言,往往称道《诗》、《书》、《论》、《孟》,综其实,特借以为科举之文耳。谁实为真知其道者?口诵孔、孟之言,身蹈杨、墨之行者。盖其高者也。其下则往往为杨、墨之罪人,尚何言哉?孟子没此道不传,斯言不可忽也。"(《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 象山也同韩愈一样尊奉孟子,并以继孟氏之学而自任。但他也象程朱一派一样,并不把韩愈放入道统中去,而是要直接承续于孟子之后。全祖望说:象山"以不传之学为己任,以舍我其谁自居"(《梭山复斋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七),这个评价是符合象山思想实际的。 象山以继承孟子之学为统,而孔子之后,儒学有多个分枝,象山则把孔子之后的儒家分为"里出"和"外入"两种。 "孔门惟颜、曾得道,他未有闻。盖颜、曾从里面出来,他人从外面入去。今所传者,乃子夏、子张之徒,外入之学。曾子所传,至孟子不复传矣。"(《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分儒学为内外,其目的仍在于标榜孟子之学为儒学之正统,从而表明象山本人所继承的乃为正统之学。

对于象山的孟氏道统,因象山在道统问题上比较谨慎,故而朱子并未就象山所说之道统发表意见,但朱子对于孟子却是颇有微词的。朱子常常尊孔而非孟。如其云:

孟子教人多言理义大体,孔子则就切实做工夫处教人。(《朱子语类》卷十九)

《论语》不说心,只说实事。《孟子》说心,后来遂有求心之病。(同上)

孔子教人只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含畜得意思在其中,使人自求之。到孟子便指出了性善,早不似圣人了。(同上)

从朱子与象山各自的学术倾向来看,二人在道统问题上存在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品评儒学人物

自孟子之后,儒学的发展乃是前后相承,延绵而不绝,但韩愈说"荀与杨,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视孟子以后之儒学如无人,宋代理学家们也都采取韩愈的观点,不以荀子、扬雄为继道统者,而且也把道统的提出者韩愈排除在外。如此,则牵涉到对于儒学史上诸多人物的评价问题。品评历代儒学人物,关乎到理学家们关于道统的观点,关乎他们对于儒学发展史的看法,也关乎到对于儒学本质的理解。象山曾说:"孟子之后,以儒称于当世者,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四子最著。"(《策问》,《陆九渊集》卷二十四) 朱子与象山所品评的对象,也就集中于儒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荀杨王韩四子。有时还会说到唐代的柳宗元。

首先,我们看朱子与象山对于上述诸人的总体评价。朱子和象山对于以上诸人的评价,大都是发挥韩愈道统说的观点。如朱子说:"自孟子后,圣学不传,所谓'轲之死不得其传'。如荀卿说得头绪多了,都不纯一。至扬雄所说底话,又多是庄、老之说。至韩退之唤做要说道理,又一向主于文词。至柳子厚却反助释氏之说。"(《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韩退之、柳子厚辈亦是如此。其答李翊、韦中立之书可见其用力处矣。然皆只是要作好文章,今人称赏而已,究竟何预己事?却用了许多岁月,费了许多精神,甚可惜也。今人要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却全然不曾著力。"(《沧州精舍谕学者》,《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这其实都是在发挥韩愈论荀杨"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的观点。所以朱子训门人曰:"今且须看孔孟程张四家文字,方始讲究得著实,其他诸子不能无过差也。"(《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朱子之所以在评价汉唐间学者之时多有批评之词,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与后世程张等人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与朱子相比,象山倒注意上述诸人的可取之处。象山还是肯定荀杨王韩诸人在儒学史上的功绩的。他说:"由孟子而来,千有五百余年之间,以儒名者众,而荀、扬、王、韩独著,专场盖代,天下归之,非止朋游党与之私也。"(《与侄孙浚书》,《陆九渊集》卷一) "吾尝谓杨子云、韩退之虽未知道,而识度非常人所及,其言时有所到而不可易者。"(《与曾敬之·三》,《陆九渊集》卷四) 四子之学虽然未能至纯至精,但他们在儒学发展史上还是难得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还肯定了韩、柳尊重师道的思想,他说:"秦汉以来,学绝道丧,世不复有师。以至于唐,曰师、曰弟子云者,反以为笑,韩退之、柳子厚犹为之屡叹。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与李省干》,《陆九渊集》卷一)

由朱子与象山对汉唐间诸儒的总体评价可以看出,朱陆首先不把这些人列在道统的名单上,其次是承认在些人在儒学史上的相对重要的地位,而后则有所取舍。汉唐诸儒虽其学不精,但仍属于儒学内部的重要代表,朱陆并未以异端视之。

在总论荀杨王韩之外,朱子对于韩愈和王通的评价颇有特别之处。

关于韩愈,朱子对韩愈《原道》一文评价甚高,他说:"如《原道》一篇,自孟子后,无人似它见得。"(《朱子语类》卷一三七) 《朱子语类》中有一段朱子与弟子的对话:

问:"退之一文士耳,何以从祀?"曰:"有辟佛老之功。"曰:"如程子取其《原道》一篇,盖尝读之,只打头三句便也未稳。"曰:"且言其大概耳。便如董仲舒,也则有疏处。"蜚卿曰:"伊川谓《西铭》乃《原道》之祖,如何?"曰:"《西铭》更从上面说来。《原道》言'率性之谓道',《西铭》连'天命之谓性'说了。"道夫问:"如他说'定名'、'虚位'如何?"曰:"后人多讥议之。但某尝谓,便如此说也无害。盖此仁也,此义也,便是定名;此仁之道,义之德,则道德是总名,乃虚位也。且须知他此语为老子设,方得。盖老子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智。'所以《原道》后面又云:'吾之所谓道德,合仁与义言之也。'须先知得他为老子设,方看得。"曰:"如他谓'轲之死,不得其传',程子以为非见得真实,不能出此语,而屏山以为'孤圣道,绝后学',如何?"先生笑曰:"屏山只要说释子道流皆得其传耳。"(《朱子语类》卷九十六)

朱子称赞韩愈"有辟佛老之功",所以反对人们一味地批判韩愈,而要人们看到其学说的合理部分。朱子还特别注意韩愈对于《大学》的重视,但又批评他所言不及格物致知:"这个道理,自孔孟既没,便无人理会得。只有韩文公曾说来,又只说到正心、诚意,而遗了格物、致知。及至程子,始推广其说,工夫精密,无复踞遗憾。然程子既没,诸门人说得便差,都说从别处去,与致知、格物都不相干,只不曾精晓得程子之说耳。"(《朱子语类》卷十八) 就上述评价可以看出,朱子对韩愈有褒有贬,褒的是韩愈能说出汉唐其他人所说不出的话来,贬的是韩愈说话往往不能尽意,只有半截子好,学问上有许多不足。通过朱子对于韩愈的褒贬,可以看出朱子是认识到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地位的。

王通,名仲淹,号文中子,是隋末的一位大儒,也是儒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宋代儒家学者对其褒贬不一,而现代的儒学研究则又对于其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或者以王通和文中子为两人。其书《中说》或《文中子》的真伪也是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王通其人的存在为可信。

北宋的几位著名的理学家们对于王通的评价大抵是比较高的。如宋初理学"三先生"之一的石介说:"传曰:五百年一贤人生。孔子至孟子、孟子至扬子,扬子至文中子,文中子至吏部,……其验欤?孔子、孟子、扬子、吏部,皆不虚生也。存厥道于亿万世,迄于今而道益明也。名不朽也。"(《上赵先生书》,《徂徕先生集》卷十二) 石介把王通作为儒家所说的每五百年所出的贤人之一。邵雍对于王通的评价也比较客观。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载:"(司马光作《文中子补传》)传成,问予大父康节何如。康节赞之曰:"……惜哉!仲淹。寿不永乎!非不废是,瑕不掩瑜,虽未至于圣,其圣人之徒欤?"(《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四) 二程兄弟则认为王通之学在荀、杨二人之上:"隐德君子也。当时有些言语,后来被人付会,不可谓全书。若论其粹处,殆非荀、扬所及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程伊川亦曰:文中子格言,前无荀卿、扬雄也。"(《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四) 程颐在《上仁宗皇帝书》中甚至把王通与孟子和董仲舒并举,而且表示自己所学乃此三子之道:"昔汉武笑齐宣不行孟子之说,自致不王,而不用仲舒之策;隋文笑汉武不用仲舒之策,不至于道,而不听王通之言。二主之昏,料陛下亦尝笑之矣,臣虽不敢望三子之贤,然臣之所学,三子之道也。"(《上仁宗皇帝书》,《二程文集》卷五)

对于这个众说纷纭的文中子,朱子有三点重要的评价。其一,朱子认为不能一味责备于王通,应该看到其好处,而且还认为王通之学贤于荀、杨,甚至有韩愈不及处。《朱子语类》载:"张毅然漕试回。先生问曰:'今岁出何论题?'曰:'论题云云,出文中子。'曰:'如何做?'张曰:'大率是骂他者多。'先生笑曰:'他虽有不好处,也须有好处,故程先生言他虽则附会成书,其间极有格言,荀、扬道不到处。岂可一向骂他!'"(《朱子语类》卷一三七) 朱子在《王氏续经说》中还将王通与荀、杨、韩三子作了比较:"或曰:'然则仲淹之学固不得为孟子之伦矣,其视荀、扬、韩氏亦有可得而优劣者耶?'曰:'荀卿之学杂于申、商,子云之学本于黄老,其著书之意盖亦姑托空文以自见耳,非如仲淹之学颇近于正而粗有可用之实也。至于退之《原道》诸篇,则于道之大原,若有非荀、扬、仲淹之所及者,然考其平生意向之所在,终不免于文士浮华放浪之习,时俗富贵利达之求;而其览观古今之变,将以措诸事业者,恐亦未若仲淹之致恳恻而有条理也。是以予于仲淹,独深惜之,而有所不暇于三子,是亦《春秋》责贤者备之意也,可胜叹哉!'"(《王氏续经说》,《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朱子批评荀、杨杂于申、商或本于黄老,然王通续经也同样援佛老入儒氏,何故朱子"独深惜之"?按朱子本人的说法,在于王通之学"颇近于正而粗有可用之实"。按我的理解,朱子的意思是在肯定王通之学将儒家的伦理落在了实处。王通思想中有"穷理尽性"与"复礼"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有益于儒家伦理的落实。《中说》载:"子谓周公之道,曲而当,和而恕,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乎!"(《中说·周公第四》) "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中说·问易第五》) "子曰:'礼,其皇极之门乎!圣人所以饷明而节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辨上下,定民志。'"(《中说·礼乐第六》) "子居家,不暂舍周礼。门人问子,子曰:'先师以王道极是也。如有用我者,则执此以往。通也,宗周之介子,敢忘其礼乎!'"(《中说·魏相第八》) 王通不说"尽心知性",而讲"穷理尽性",这无疑与朱子的思想相合,朱子非常重视和肯定王通关于认识与实践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并在此意义上认为其学有过三子之处。

其次,朱子称赞王通有志。《王通续经说》载:"王仲淹生乎百世之下,读古圣贤之书,而粗识其用,则于道之未尝亡者盖有意焉。而于明德、新民之学,亦不可谓无其志矣。"(《王氏续经说》,《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朱子语类》载:"或问:'文中子僭拟古人是如何?'曰:'这也是他志大要学古人,如退之,则全无学古人底意思。'"(《朱子语类》卷一三七)王通本人不仅提出了"穷理尽性"和"复礼"的思想,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家身上躬行践履,真做实行。韩愈虽然提出道统之说,有续道统之意,然对于古代圣贤的伦理教化,也只是说得而做不得,其行为不羁,最后流入佛老,所以朱子责其"全无学古人底意思"。朱子赞王通有志,即是肯定其在理论之外,于实践上也能把儒家的伦理纲常落到实处。

其三,至于王通不见用于隋朝,朱子认为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他说:"(王通于道)未尝深深探其本,而尽力于其实,以求必得夫至善者而止之。顾乃挟其窥觇想象之仿佛,而谓圣人之所以圣,贤之所以贤,与其所以修身,所以治人而及夫天下国家者,举皆不越乎此。是以一见隋文而陈十二策,则既不自量其力之不足以为伊、周,又不知其君之不可以为汤、武,且不待其招而往,不待其问而告,则又轻其道以求售焉。及其不遇而归,其年盖亦未为晚也。若能于此反之于身,以益求其所未至,使明德之方、新民之具皆足以得其至善而止之,则异时得君行道,安知其卒不逮于古人?政使不幸终无所遇,至于其不得已而笔之于书,亦必有以发经言之余蕴,而开后学之无穷。顾乃不知出此,而不胜其好名欲速之心,汲汲乎日以著书立言为己任,则其用心为己外矣。……既不自知其学之不足以为周、孔,又不知两汉之不足以为三王,而徒欲以是区区者比而效之于形似影响之间,傲然自谓足以承千圣而绍百王矣,而不知其初不足以供儿童之一戏。又适以是而自纳于吴楚僭王之诛,使夫后世知道之君子虽或有取于其言,而终不能无恨于此,是亦可悲也已。"(《王氏续经说》,《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原因之一在于王通仿《论语》而续圣经,然其学并不足以为周公孔子,其说不行有其自身学术上的问题。所以朱子认为王通虽有志于古人之学,然其学不翠,尚不足于与古人并。有人喜文中子,朱子则指其志向小。《朱子语类》载:"或曰:'永嘉诸公多喜文中子。'曰:'然只是小。它自知学做孔子不得了,才见个小家活子,便悦而趋之。譬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只是小。'"(《朱子语类》卷一二三) 原因之二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可为圣人之学,"两汉之不足以为三王"。朱子认为,若王通其生逢时的话,也很有可能做成一番事业。

通过朱子以及其前的石介、二程等人对于王通的评价,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王通对于理学的影响。王通较早提出"穷理尽性"和"复礼"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理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理学中道学一派的影响,应该是不亚于韩愈道统说的。

三、道统与理学崇黜

南宋的反道学运动有其政治上党争的一面,但也有学术态度上的偏狭在其中。道学家们标榜自己得道统正传,以道统正宗自居,而斥他人之学为非,则容易引起他人对道学家的忌恨。此种情况,象山话语中多有显露:"近日向学者多,一则以喜,一则以懼。夫人勇于为学,岂不可喜?然此道本日用常行,近日学者却把作一事,张大虚声,名过于实,起人不平之心,是以为道学之说者,必为人深排力诋。此风一长,岂不可懼?"(《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季绎与显道一般,所至皆勉励人,但无根者多,其意似欲私立门户,其学为外不为己。世之人所以攻道学者,亦未可全责他。盖自家骄其声色,立门户与之为敌,哓哓腾口实,有所未孚,自然起人不平之心。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程士南最攻道学,人或语之以某,程云: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又如学中诸公,义均骨肉,盖某初无胜心,日用常行,自有使他一个敬信处。某旧日伊、洛文字不曾看,近日方看,见其间多有不是。今人读书,平易处不理会,有可以起人羡慕者,则着力研究。古先圣人,何尝有起人羡慕者?只是此道不行,见有奇特处,便生羡慕。自周末文弊,便有此风。如唐、尧之时,人人如此,又何羡慕?……"(同上)

象山虽然在学术上自视甚高,也有些狂狷之气,但在道统问题上一向比较谨慎,说得也比较少,而且仅见于与友人之书信,不似朱子等人著于书中,晓于天下,故而"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

朱子对于攻道学者却有另外一番看法。《朱子语类》载:"如'暴其民甚',言'言非礼义谓之自暴',要去非议这礼义。如今人要骂道学一般,只说道这许多做好事之人,自做许多模样。不知这道理是人人合有底,他自恁地非议,是他自害了这道理。"(《朱子语类》卷五十六) 朱子认为他所说的道理本是人人合有,攻道学者只是自害这道理。这里表现出朱子对于自己学说的坚执与自信。

对于道统的看法关系到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因而讲道统就不得不对各家各派有所取舍。但学术上的竞争应该遵守"和而不同"的原则,平等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学术,因而在取舍中应扬长去短,所以不能一味以己学为正统,以他学为旁枝甚至异端。宋儒把学术争论与政治党伐相结合,也不足为后世所效法。

四、道统的现代评判

儒家道统意识,对于儒学本身的发展而言,其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

就其积极作用而言,道统意识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道统意识包含着弘道意识,弘扬古道或师道的意识促使后世儒者不仅以传承儒业为己任,而且还要努力把儒家事业发扬光大,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弘道意识也使他们敢于超越前辈学者的局限,而发前人所未发。以现代新儒家为例,如果没有其自觉的道统意识,恐怕古老的儒学在遭受西学的猛烈冲击以及传统社会解体、社会结构向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型的情况下,早已成为历史绝学。而现代新儒家以文化托命自任,肩负沉重的文化使命感,迈着艰难的步伐,不仅使儒家在现代传承下来,而且还试图使其适应现代社会之需要,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型。暂不论其努力结果如何,单就这种学术使命感和坚强意志而言,不能否认儒家道统思想在儒学传承和发展中的内在动力作用。

但道统思想也因其狭隘的一面而影响儒学的健康发展。儒学本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可供后人借鉴和吸取的因素很多,而现代新儒学,特别是现代新儒学中传陆王心学的一系,则把活生生的儒学归结为道德形上学,而舍弃传统儒学中经史并重、关心国瘼民生的实学精神等丰富内容,给宏大的儒学划定一个小圈子,然后以之为基点来与现代社会结合,许以开出"新外王"之诺。其实,现代新儒学提出并用功于其间的许多问题都是虚假问题。诸如由"内圣"开出"新外王",所谓"新外王"即是民主与科学。然儒学在心学一脉之处,科学与民主的因素彼彼皆是,即使是陆王一系的学者黄宗羲,也早就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和提倡研究包括天文、地理、农圃、医学、数算、律吕、杂技等在内的"绝学"的科学思想。按照此等合理因素加以发展,何用从"内圣"中去开"新外王"!又如现代新儒学为了从儒学中引出科学的根据,力图变儒家的义理之心为认知之心,其实如果不固守于心学的藩离,从理学之道学一派的"格物穷理"走向对于"物理"的研究,更是一条直截的路径。现代新儒学狭隘的道统意识使他们自我封闭,致力用功于一些由封闭而产生的一些虚假问题。故而他们的思想既落后于时代,也远离于社会现实。

如果说道统的思想关乎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的话,那么狭隘的道统意识则妨碍对于儒家作出实事求是的全面理解。诸如对于宋明理学,一般也称之为"性理学"或"性理之学"。然这种称法只注重理学中居正统地位的道学一派的思想,固存在偏颇。而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在反对这一偏颇时,由于狭隘的道统意识影响,便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说:

此"性理之学"亦可直曰"心性之学"。盖宋明儒学讲学之中点与重点唯是落在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创造之性能(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上。'性理'一词并非性底理,乃是即性即理。若只说"性理之学",人可只以伊川、朱子所说之"性即理也"之"性理"义去想,此则便不周遍,不能概括"本心即性"之"性理"义。当吾人说"性理之学"时,此中"性理"一词,其义蕴并不专限于伊川、朱子所说之"性即理"之义,故亦不等于其所说之"性即理"之"性理"义,乃亦包括"本心即性"之"性理"义。依此之故,直曰"心性之学",或许更较恰当。

然牟氏之学在纠正以理学为"性理之学"之偏颇而代之以"心性之学",给予陆王心学以正统地位并以之为理学之代表时,"心性之学"这种称法是否符合或者能够代表道学一派的思想宗旨呢?更有甚者,在以"心性之学"代替"性理之学"后,又进一步把作为"性理之学"代表的程朱理学排斥为"旁枝",不知此种逻辑在学理上是否"周遍"?此外,关于道统问题,牟宗三先生讲:"宋明儒之大宗实以《语》《孟》《中庸》《易传》为中心,只伊川朱子以《大学》为中心。" "大体以《语》《孟》《中庸》《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旁枝,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 朱子教学以《大学》为先,然后让人读《语》《孟》《中庸》,固是注重《大学》,但也不忽略其它。象山重《孟子》《中庸》,但也履及《大学》《论语》。象山多次表示讲到《四书》中各书之差别,但并不排斥某一书,而是于四书中各有所取而已 。牟宗三先生以此来决定"大宗"与"旁枝",以示"唯我独尊"之意,则全然不顾事实。且不说按历史实际究竟程朱道学与陆王心学何为理学之"大宗",单就《四书》中《论》《孟》之外的《大学》与《中庸》而言,二者对于先秦儒家的思想都有所本,只是各有所侧重和发挥。相对于《论语》和《孟子》而言,《大学》注重伦理,为儒家的伦理纲常的落实制定了一整套具体的落实方案,使儒家的伦理在教化中具有了可操作性;而《中庸》则侧重于道德,它的贡献在于为儒家道德修养提供了初步的形上学的论证。朱子与象山,对于伦理与道德趋向不同,因而对于儒家经典的取舍也不同。这本是学术上的分别,然以之分正统与旁枝,并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古人之狭隘道统观念,则愈发显得狭隘。不独现代新儒学中心学一系,新理学与新气学也是如此,三者各抓住宋明理学之"道(理)"、"心"、"气"之一端而"照着讲"或"接着讲",使得儒学在现代学术的视野中显得格外的单薄。

主要参考书目:

《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点校本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史·道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标点本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10月版。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994年9月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现代性隐忧与儒家道德学说体系之重构
发布时间:2019-12-02
摘要:“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 提要:出于在 现代 化背景下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后儒家”的 理论 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和“新儒家”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转而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
传统道德教育内涵的当代解读与传承:以宋代理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道德与美德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两宋时期文化高度繁荣,儒家思想也发展到新的高峰,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等众多流派。其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有:士人们秉承儒家民胞物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心系国计民生,具有鲜明的入世精神:他们注重内心涵养,敛情约性,崇尚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
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10-24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不同时代与不同阶......
中国古代儒家和道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 要]古代中国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因素,导致产生了中国本土儒家和道教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道教;儒家思想 一、地缘位置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特点鲜明。而历史上的中原地......
关于儒学“修身”之道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08
" 【论文关键词】儒学 修身 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当下,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儒学“修身”之道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借鉴。 一、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
儒、道、法――成败之间
发布时间:2023-04-19
2016年7月25日,中国文化院在香港主办文化沙龙“天纵圣贤――兼谈儒释道伦理与哲学”名作家讲座,邀请鲍鹏山教授演讲“儒、道、法――成败之间”,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他说,儒家政治伦理以孔子为代表,强调政治、行为的正当性。政......
比较视域中的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之孝道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古代犹太教和早期儒家具有高度相似的孝道,例如对父母的赡养、尊敬、承志继事、礼葬与悼念、婉言劝谏等等。与此同时,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行孝的程度、孝道的范围,以及孝道在各自体系中所居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
建设性后现代的道德教育儒家道德观与怀特海思想之融合
发布时间:2023-04-08
一、人性与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世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类经验中关于道德品质状态令人不安的模糊性。在当今文化生活的多维语境下,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既可以参照尼采崇高的超人楷模,也可以依据行为主义卑微的刺激一=反应模型。我们可以......
探究一种现代儒家道德哲学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儒家传统道德与现代龌龊性的讨论己经很多了,相关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富。龌龊既然如此,本文就无需拾人牙慧,用一种简单枚举龌龊的方法来罗列它们两者之间的诸多差异。虽然这龌龊种罗列......
传统工艺的振兴之道
发布时间:2022-08-23
手艺与思想,从来就没有距离。当下,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吸引众多志同道合的手工艺爱好者进入这个领域。时代在发展,传统工艺应该如何振兴?请听一听来自各行各I的手工艺从业者,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如何做到“守、破、立、合”?守,不是保守,固守;守,意味着长久地等待和坚持。守,是手艺人对传统手工技艺精髓的坚守,是他们对传统在内.........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3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一、何为茶宠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08-05
摘要: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代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传统家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存身惜名、竭力奉养、诚意孝敬、慈孝相应、委婉劝谏、薄葬诚祭、显亲扬名、......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体现为家族制式的社会结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浓厚的家族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基础表现为秩序与责任伦理、道德伦理、经济伦理以及自然伦理四个维度。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有利于形塑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关键词]传统文化;.........
宋儒《中庸》学之滥觞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要] 胡氏之说《中庸》始于性情,其以“天地之性”作为善之依据,以“性其情”作为工夫之法门,已指揭橥了后来张、程、朱子等道学主流的论说方向。从经学史的角度来说,胡氏之注《中庸》,则明显表现出了一种摆落注疏、以义理说经的......
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
发布时间:2014-01-07
新 经济 本质上是新道家、新儒家价值观在“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一种 历史 实践。 大国“和平崛起”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使 中国 变为强国。强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平崛起的实现,最终系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要】我们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看,儒家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的文化进程。并且,二者又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
论儒道关系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 要:文章从人生态度和理想性格、矛盾的转化、内外特性方面谈及了儒家和道家的特征以及彼此关系,儒道两家不是绝对对立也不是绝对互补,是一种相容相济而又不相容的关系。 关键词:入世;出世;有为;无为;阳刚;阴柔 [中图分......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发布时间:2023-04-15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文艺美学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
周作人的中庸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发布时间:2023-01-20
摘要:周作人自诩为儒家,但其中庸思想又并非照搬孔孟之说,而是经过理智的自我筛选与过滤。与孔孟的中庸之道相比,周作人的中庸态度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中庸对于周作人来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处世态度,也是一种审美行为与个人涵养的确固......
新儒家、新道家与新经济(1)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经济本质上是新道家、新儒家价值观在“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历史实践。 大国“和平崛起”的本质是什么呢?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变为强国。强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和平崛起的实现,最终系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即对东方理......
浅析儒家“中”道的政治哲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17
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建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体系,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政治哲学,旨在讨论和寻求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无论何种政治哲学研究体系的建构,都应当对以下基本问题作出回应:权力的合法性、执政者的价值关怀......
试析网络时代下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摘要:道德是生命的发扬,是心灵的归宿,是我们行走在人间的正路。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在道德方面对人的规范也一度成为中华民族行动的不成文准则。但是现今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及趣......
儒家传统伦理的“空壳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3-01-18
摘 要:《肥皂》围绕家庭来展开叙述,于场景呈现和语词使用上寄寓反讽意味。不同于传统道德寓言式的伦理叙事模式,鲁迅取法精神分析的小说笔法,揭示了儒家伦理维护者的情色想象和潜藏在家庭伦理之下的个人情色欲望。不仅批判了道学家......
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 要:叶适有明确的道统思想,以为自尧舜禹至孔子有着一个连贯的道统次序。他反对将曾子、子思、孟子列入儒家道统之内,显示出他反对程朱的道统论及否认他们的道统继承权。同时,他本人也有着强烈的继承道统的思想,以为儒家道统存在于六经之......
关于儒家传统道德观对高职毕业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7-22
" 论文摘要: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是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汲取的几乎唯一的精神源泉。诚信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是建立校园、社会文明和秩序的绝对必要条件,也是一名合格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面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
儒家早期道德教育对道德情感的陶冶
发布时间:2023-05-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体系,其涵盖了先进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广泛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在道德上对人们进行影响,培......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儒家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特征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探讨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下,如何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的策略:转变观念,提高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健全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完善制度;丰富活动......
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空间营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6
开端于魏晋的山水画,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发展,在宋代进入黄金阶段,成为画坛的主流。两宋经济、文化固然繁荣,但无论北宋或南宋都没有汉唐疆域辽阔。矛盾尖锐,内忧外患,造就了宋人内敛、静弱的性格。为调释心灵的痛苦,宋人便寻求道家思想帮助。在其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塑造和营构上有着空灵和平淡幽远的特点,体现出道家游心于方外的隐逸精神。在有、无对立统一的绘画空间中体会道老子认为,宇宙起源于“无”。“无”不是.........
儒家早期道德教育对道德情感的陶冶
发布时间:2023-04-23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涵盖了世界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儒家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广泛的。道......
“道在人伦日用间”:儒家伦理日常生活化表现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要】儒家在传统中国以贯彻“道在人伦日用间”的思想、实践原则而充满活力。换用现代术语,儒家之道是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和延续空间,而“日常生活......
浅谈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儒道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23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反映着建筑者本人对实用及功能目的的表达,而且还体现着该民族的宇宙观、宗法观与社会道德伦理观。朝鲜族传统民居是朝鲜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无论在建......
大数据治理:传统政府治理的变革之道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数据种类和规模的指数级爆炸性增长,大数据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深刻地影响着政府及社会和市场的运行方式。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的战略资源和革新技术,对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决策水平、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由于存在明显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势必要加快转型,而大数据广泛而又深入的推广应用,则为传统的政府治理转型提供了变革契机和方法。为此,.........
北宋名将种世衡的用间之道
发布时间:2023-06-26
种世衡,字仲平,北宋仁宗时期杰出的戍边名将,因为治军严格、赏罚严明而受到负责西北防务的重臣范仲淹的特别提拔,由此开始成为威震一方的重要将领。种家此后能人辈出,将星闪耀,与种世衡的开山之力有很大关系。史书记载种世衡善用......
传统企业移动互联时代的创富博弈之道
发布时间:2022-12-19
如果你问创富者,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草根创新型成长平台是什么,很多人口中会冒出“劲霸・创富汇”这五个字。作为中国首个关注创富微力量的组织,“劲霸・创富汇”帮助众多创富创业者解决创业困惑,其中不乏企业依靠强大平台优势迅速成......
如家的成功之道
发布时间:2023-04-15
【关键词】如家;发展模式 一、如家的历史 二、如家的成功秘诀 1.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如家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太多创新的地方,但它善于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目前,如家酒店的经营方式是采用直营店、管理合同、加......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发布时间:2013-12-17
钱穆先生论两宋学术云:“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商......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
发布时间:2022-10-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受研究学者们的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目共睹的。众所周知,道教哲学也是我国传统哲学重要的一部分,但学者对道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
论治学之道
发布时间:2022-11-23
在一个认为自己秉承着古典传统的 社会 科学 家眼里,社会科学是一种治学的实践。 研究 实质性 问题 的学者,像很多人一样,很快就对讨论琐屑空泛的 方法 与 理论 失去了耐心,感到厌倦。太多的讨论又使他自己的研究难以稳步展开。这种经......
传统的整合与利用——试析儒学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27
【 论文 关健词】儒学 道德文化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擂学道德丈化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积淀,铭学道德文化虽有压抑、奴化人性的局限性,但其德欢,重德索义等道德理念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有利于克......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27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秦丧葬礼节中的儒家孝道观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 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代中国维持家族式宗法社会正常运转的绝对需要。丧葬行为是儒家孝道思想形成的前提,孝道则是丧葬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是时......
浅论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关照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随着长篇著作《平凡的世界》改编而成的同名影视剧的热播,路遥这个名字被重新带入大众视野。路遥以其敏锐的视角体察人性,关照生活。他的作品《人生》也具有这样的魅力,本文将从其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所凸显出来的儒家传统文化......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8
论文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星,然从其影响力来说,儒法两家是足具影响力的学派。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制乃在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断作用中而形成。① 研究二者对当代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方略都有重要......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05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极其重视忠、孝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孝道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佛教的生存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是国内......
谈儒家伦理道德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3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新旧体制的交汇使意识形态领域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型期,既有现代意识与封建残余的交锋,也有吸纳外来文明与弘扬传统美德的矛盾,道德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而学校德育明......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 唐君毅先生认为仁心仁性是道德的根源。仁心仁性具有普遍性、以人为目的和意志自律三大特性,它决定了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并无本质区别,而是相贯通的关系。在传统伦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是直接贯通统一的关系,道义与情感是直接......
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关键词] 传统 道德文化 历史转型 时代意义 [论文摘要] 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价值。我们生在现时代,活在传统中,这是不可选择的文化定式。各种解构主义对生活和价值的破坏性......
儒学“为政以德”传统与现代行政伦理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 要:儒家“为政以德”,特重官德修养,不仅是儒家“治道”的基本理念,而且由于儒家“治道”讲求的是透过德治而使整个社会达到理想境地,故其又是儒家政治哲学最主要的内容,内含着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隐含着中国......
论儒道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虽虚而无形,但确是企业重要的软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构建深受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论儒释道“三教”合一
发布时间:2023-07-28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的道教、泊来的佛教(后演化成中国式佛教)为基础的、反映民族特征与风貌的文化。经千年比较与融合形成独特之文化。 适值今日,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时,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
发布时间:2023-06-21
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文化之批判述论 摘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五四时期,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就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危害及虚伪性,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应......
道家生命观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 1、关于生命本位 道家生命观奠基于老子,老子生命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确立了生命本位意识。老子生命本位观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是其生命崇拜意识,这种生命崇拜是老子生命本位观得以建立的基础。老子生命本位观......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发布时间:2023-04-07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
浅谈儒学中的道、德、仁
发布时间:2022-12-07
第一章 道 《论语》中称是天命令孔子去复兴道。在人们的理解中,天是一种无法理解和无法预知的力量,作为一种非人格的指令力量,类似与命运,是人类无法违背的。正如《论语》中所说,孔子的任务是去找到人类的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
论儒家道德文化与当前国民教育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2-08-26
[摘 要]儒家道德文化中包含很多文化精华,其中很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对于当前的国民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关于“道”,儒家主张士志于道,人应该秉持建功立业的信念对社会有所担当;关于“德”,儒家认为事举而中、中庸至德,中庸之......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纳并不断被继承并非偶然。本文对于儒家思想何以正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个成因,即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3-05-12
四、相对主义与消解自我中心 综上所述,道家伦理资源中潜存着某些与后现代精神相通的要素。在21世纪的跨文化对话的世界性潮流中,回过头来重新倾听道家传统的声音,也许就象哲学家阿德勒所说的那样,能够为处在危机之中的我们“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2-08-30
【摘 要】何谓国家,先有家才有国,而国稳定了才有家,家庭稳定了才会有国,家庭是国家中最小的群体,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更是作为一个伦理实体的存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盛行的今天,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在当今......
谈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2-12-08
夫琴者,闲邪复性,乐道忘忧之器也。三代之贤,自天子至于士,莫不好之。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文明达到了高度同构的地步,具有超越一......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09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分析先秦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差异 【摘 要】孔子的仁与道表达出的是两个范畴,在我们今天看来,其隐藏在历史文本内的潜台词应当是两种概念,两种定义。当孔子说“吾......
宋代家祭礼及家祭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要:宋人家祭形态包含庙祭(含寝祭)与墓祭两面。庙寝为时祭的主要场所,而焚黄则一般在墓次进行。在时间轴上衡量二者的频率,当以庙祭为主,从文献记录的次数来看,则上墓焚黄更受重视。朝廷礼典的影响,在墓祭层次得到很好的贯注......
以礼化俗视野中的理学道统世界
发布时间:2023-07-13
文章以晚明思想家管志道、刘宗周的家礼实践为例,在以礼化俗的历史视野中勾画理学家在回应时代难题时所涉及的多层面内涵:礼与俗、三代之治、性命之学建构、封建与郡县、宗法与宗族建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学道统论的思想世界。由此说明,理学家以十六字心法诠释儒家道统,并非将儒学局限于“微观内在”的个体精神与心灵建构,而是对于宏观的社会政治难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家礼;道统;以礼化俗G112A008309把宋明理学解.........
新传统主义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发布时间:2023-02-06
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由中国的历史进路所决定,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文化逐步被中国接受之后,随之开始了反传统的“全盘西化”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因......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发布时间:2022-09-26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很重视天人关系,强调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形成和谐与统一的天人关系,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
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3-04-07
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 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
论近代家庭道德生活的现代转向
发布时间:2022-12-19
摘要:近代社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传统家庭制度受到批判和打击,促使家庭道德生活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向。这主要表现为:家族意识淡化、家庭关系趋向平等民主、家庭情感功能凸现。但现代家庭道德的确立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关键词:近代;家庭道德生活;现代转向作者简介:李桂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发布时间:2023-06-10
春秋战国,礼崩乐环,诸子百家,学派纷争,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诸子百家在思想上的空前活跃,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岁月流转,大浪淘沙,在诸多学派......
浅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2
"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 大学生 道德情操 塑造 论文摘要: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 要]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
论李世民的赏功之道与当代之鉴
发布时间:2023-04-05
《尚书》仲毯曾说:德憋憋官,功憋憋赏。要让品德高尚的人担任官员,给予有功劳者赏赐《尚书》皋陶也曾说:罚弗及嗣,赏延于世。惩罚应该针对受罚者个人,不该株连后世,但是赏赐应该恩及后世,这一赏罚之制被后世誉为道德之政。三国诸葛......
对传统“孝道”的解析
发布时间:2022-08-18
在以空巢老人为代表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却屡见报端。儿子当老子,老子当孙子似乎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孝道滑坡与道德沦丧。其实,当孝道被建构于社会价值的层面时,就已经发生了......
探讨幼儿教育之“道”: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以儒学为主流或主导的兼容道、释、墨、法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合系统中,道家思想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子系统。道家浸润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内涵,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柔弱不争的处世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质。同时,道家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
试论伯夷叔齐形象在儒、道、法三家中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要]伯夷叔齐是殷商末年孤竹国的两位储君,因相互让国,不肯继位。兄弟义不食周粟,以采薇为生,最终饿死首阳山下,令人唏嘘不已!此事虽历经千百年,但其表现出的崇礼、忠君、爱国、重义、求仁之气节,不仅成为文人笔下义士的楷模......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1)
发布时间:2023-03-20
提 要:儒家所掌管和操纵的礼乐文化,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有着将野蛮之人提升为文明之人的 历史 意义。这套符号不仅确立和规范着人们的 社会 行为,而且丰富和传达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并最终以诗、乐、舞的形式为 中国 的古典 艺术 奠定......
对传统“孝道”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22
在以空巢老人为代表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却屡见报端。儿子当老子,老子当孙子似乎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孝道滑坡与道德沦丧。其实,当孝道被建构于社会价值的层面时,就己经发生了......
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
发布时间:2023-02-23
中国书院研究专辑 主持人语: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复兴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2014年岳麓书院牵头成立中国书院学会,其目的也是推动中国书院文化的发展。本辑的书院研究论文,涉及书院的起源、书院......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发布时间:2023-07-13
"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儒学人文精神 化育之道 论文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内在超越的根本......
中国古代非自由传统与道德走势
发布时间:2023-04-10
" 「东方专制主义」,体现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印象。从黑格尔(Hegel)到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该印象已承之久远,难以改变1。以至于除了汤因比(Arnold J. Toynbe)等人的个别言说2外,人们很少能从西方人士的有关议论中......
诌议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事管理的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3-02-10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人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2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事管理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装帧家的道与技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书籍装帧家代表人物,曹辛之和张守义两人虽然成长路径有别、术业有专攻,但均献身艺术,知行合一,充分汲取了中国艺术精髓和西方美学理念,追求简约、含蓄的审美意境,较好地实现了道与技的统一。关键词:曹辛之;张守义;书籍装帧在中国当代书籍装帧家中,曹辛之和张守义是较有代表性的两位。尽管两人在工作上并无多少交集,但无论是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还是思维方式上,他们都有颇多相似之处。从审美取向来.........
浅析儒家人性假设及其对儒家管理学建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18
所谓人性假设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一些不证自明的假定。对于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来说,人性假设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基本的问题。人性假设不同,相关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儒家管理学,需要从人性假设入手对其整个学说的建构进行研究。当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对儒家的人性假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是这些研究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对儒家人性假设的认识基本局限于人性是.........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 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浅析道家哲学的“三天”喻道
发布时间:2022-11-23
一、论天道 关于天道的概念,在《道德经》有功遂身退,天之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工,工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祥然而善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
传统女德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发布时间:2017-03-03
【摘 要】传统女德不仅仅是封建落后和女性压迫的代表,传统女德同样包含适用于现代社会女性发展所需求的优秀品质。挖掘、重塑传统女德的内涵及形象,并将之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极大促进女大学生自身认识,推动女大学生......
浅论新经济时代中的青年知行统一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14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儒家道德思想视野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07-31
【摘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人与自然摩擦增多等诸多矛盾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浅析儒与道的徘徊
发布时间:2023-01-11
20 世纪 80 年代,华裔作家包柏漪写下描绘中国旧式家族百年兴衰的长篇小说《春月》,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90 年代初,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一反此前书写暴力血色与荒诞的人生的风格,以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赞美中......
两枚宋代道教题材陶模图案浅析
发布时间:2023-03-22
一、陶模简介 陶模TG1G1③:3,体近椭圆形,通长5.4厘米,最宽处4厘米,厚1.3厘米。浅桔黄色胎,捏塑而成。背面略鼓,正面内凹阴刻图像。正中为一鬼怪形象,倒八字眉,眼斜视,露出凶光,横宽脸部有刀刻般皱纹。狮鼻,小圆耳,板齿外......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发布时间:2013-12-18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江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对于理财学的研究与实践很有指导意义。实际上,理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财作为一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