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民族院校建设
举办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创举。办好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努力办好民族院校”。这就要求民族院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办好民族院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三大基地”,即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院校得到较快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一是在学校定位上实现了跨越,即由以干部培训为主向正规大学的跨越。二是在办学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即由小规模办学向适度规模办学的跨越。三是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跨越,即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的跨越。四是在办学类型上实现了跨越,即由教学为主向教学和科研并重的跨越。五是在办学条件上实现了跨越,即由基本不达标向整体大幅度改善的跨越。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做好民族院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正确把握民族问题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从深刻认识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的高度,从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民族院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关系民族院校改革发展的四个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按照中央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加快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定位问题。由于民族院校在教育对象、教育宗旨、教育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院校的规律,必须是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教育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的有机结合。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民族院校必须给自己正确定位,应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需要确定自己的学科重点和办学特色。如何把民族的特色、优势和文化结合起来,办出富有特色的民族教育,这是民族院校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民族院校只有具备了自己的特色,才能不断开拓改革发展的空间。
二是教育质量问题。培养多民族高层次合格人才是民族院校的根本任务,而质量则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较,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是一个十分突出和迫切需要加强的问题,民族院校生源对象的多民族、多层次的特殊性,给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管理落后,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是制约民族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民族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观念,坚决实现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全力以赴地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同时,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建立一支师德好、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的座右铭。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稳定和培养,多渠道、多方位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民族师资队伍。
三是学科建设问题。把握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正确方向,这是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状况,瞄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这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目前情况看,民族院校学科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多而全,特色专业不多,内涵粗浅,各自为政,各民族院校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没有优势互补等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创办更多的品牌专业,发扬自己的民族品牌优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院校提高竞争力、提升学校地位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资源,做到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既顺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又符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点的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学科建设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营造学科发展活力和后劲的前提下,在学科专业内涵上下功夫,以创新发展为 灵魂,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要在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医学等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上下功夫,真正树立起自己的民族品牌。
四是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会触及个人利益的调整。民族院校党组织要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政治思想工作于各项改革和具体工作之中,坚持日常工作与思想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做到学校一切工作服从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材。各级党团组织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通过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每个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务实奉献的高尚品德,积极引导民族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回到家乡、回到基层自主创业。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民族院校要实现五个突破
第一,抓特色上要有新突破。特殊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彼此区别的主要根据。我国有那么多普通高校,为什么还要专门建立民族院校,其意义就在于它的特殊性。民族院校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研究特殊性,选准突破口,抓住特色,形成优势。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在办学宗旨上,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其二,在教育对象上,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其三,在招生录取上,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四,在办学层次上,既有本科、研究生教育,也有干部培训和民族预科教育;其五,在学科建设上,既有一般大学拥有的学科,还设有民族类学科以及与之相应的专业与课程;其六,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特点,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七,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重视进行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这些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也体现了民族院校独特的作用和优势。民族院校一定要用好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实、做大、做好自己的特色工作,形成响当当的品牌。实践证明,有特色才有政策,有特色才有位置,有特色才能有抓手。民族院校只有紧紧抓住了特色,真正成为三个“重要基地”,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第二,抓结合上要有新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讲,结合就是适用,结合就是发展,结合就是水平。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这就决定了办好民族院校,加快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其一,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这就是民族院校在五十多年曲折发展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其二,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同时,由于民族高等教育在培养对象、培养宗旨、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又要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对我们民族院校来说,只有研究弄懂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它,体现它和适用它,从而把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恰当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其三,要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与服务民族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因此,民族院校不仅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人才,而且要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搞好服务,重点是为民族地区政府决策服务,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方向,明确任务,担起责任,发挥作用。
第三,抓创新上要有新突破。落实是责任,实干是能力,结合是水平。责任、能力、水平结合起来就是创新。党中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立创新型国家。这为民族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民族院校无论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都有很大发展,加强创新显得更加迫切。民族院校要在工作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民族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抓队伍上要有新突破。一要抓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班子建设,这是民族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要努力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开拓型、服务型、团结型领导班子。二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又要引进高端拔尖、骨干人才。三要抓好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抓好上述三支队伍建设,就要做到讲信念,讲学习,讲感情。
第五,抓服务上要有新突破。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是民族院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要做好服务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着力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发挥民族院校的办学优势,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设置课程,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民族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