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都遇到过所谓的“敏感问题”。大多数敏感问题都涉及特定的人或群体的利益问题,一旦被触及,容易引起较为激烈的反应。比如,曾几何时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有记者到某地市采访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情况,不料市政府个别领导和相关部门却明推暗阻,讳莫如深,负责人以公积金属于“敏感”问题为由,拒绝介绍情况。
虽然敏感问题的多少不能简单地与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画等号,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果行政权力部门处处掩盖敏感问题,那么,起码说明这个地方民主发展、政治透明的程度还不够大。在健康的政治生活中,敏感问题这个字眼,不该屡屡出现,而以敏感问题为由拒绝向人们说明、回答和解决的情况更是不应该的。虽说我们不必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运作模式,但是我们同样不能时时处处以“中国特色”为由,拒绝和排斥所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文明成果。事实上,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又何尝不是经历了“敏感问题”众多的时期。
今天,令我们欣慰的是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我们看到:从汶川大地震显现出来的逐渐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与责任政府间的良性互动,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敏感问题不再是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都得不到保护的借口。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解放思想,尽最大努力解决敏感问题。笔者认为,处理敏感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相信群众,增强解决所有敏感问题的信心。过多敏感问题的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出乱子,害怕无法掌控局面,从根源上讲是没有充分相信群众。其实,讲道理的群众是大多数,有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有广大群众的拥护、信赖和支持,没有什么能够阻碍我们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出于公心,把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光明正大的,为群众谋福利的事情永远不可能成为敏感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向群众隐瞒什么,讨论越彻底越好;相反,那些为少数人或个别人谋取既得利益的事情,往往成为敏感问题的首选对象。出于公心,无欲则刚,就没有什么担惊受怕的事情;私利心重则难免谨小慎微,处处设定“雷区”。
三是要主动出击,以解决敏感问题的决心和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改革创新的起点往往需要从敏感问题入手,而不是从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开始。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越是敏感问题,群众越会关注”,要强化“越是敏感问题,越要敢于触及”的观念,不绕开、不回避、不害怕敏感问题,主动曝光敏感问题,以坚强的决心、有效的举措和满意的成效取信于民,让敏感问题不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