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周易》卦爻辞隐喻英译之显化

《周易》卦爻辞隐喻英译之显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2:03:46
《周易》卦爻辞隐喻英译之显化
时间:2023-08-06 12:03:46     小编:李振涛

摘 要:隐喻是《周易》实现“以象明意”的有效手段,卦爻辞通过具体的物象隐喻深邃的寓意,而《周易》的英译往往要将隐喻加以显化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渐卦》是《周易》隐喻思维的典型代表,《周易》理雅各译本,贝恩斯/卫礼贤译本,皮尔逊译本对《渐卦》点、线、面三个层面的隐喻做了不同的显化处理。《周易》英译者应遵循一定的显化原则将卦爻辞中隐含的文化寓意清晰地呈现给西方读者。

关键词:《周易》 隐喻 英译显化 渐卦

一、引言

《周易》雄踞群经之首,是一部艰深晦涩而难懂的“天书”,《周易》之难正在于其贯穿卦爻辞始终的隐喻思维,即通过具体的物象以传达抽象的寓意,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是最高的人类智慧。孔颖达认为《易》“以物象而明人事者,若诗之比喻”{1}。诗之比喻以审美为主要目的,而物象之用在于揭示“天下之理”{2}。钱钟书先生认为“《易》之象,义理寄宿之蘧庐也,乐饵以止过客之旅亭也”{3}。“物象”是《周易》寄托义理的工具和媒介,《周易》通常采用隐喻的手法将深邃的寓意以中国古代先民熟知的物象折射出来。然而具体物象所寄予的抽象寓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伦理无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一物象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鉴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将《周易》翻译成英语,“显化”就成为译者必然的选择,也就是在译文中将《周易》卦爻辞蕴含的抽象寓意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显化”由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在1958年最早提出,{4}是指将原文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清楚地补充出来,通常使用增词法、解释法、注释法等,显化的结果使得译文篇幅更长,逻辑关系更直白。{5}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显化补充的信息应是一些重要的语义元素。{6}显化作为一种翻译手法,既包括语言形式上的显化,也包括意义的显化。在已有的《周易》英译本中,译者们对卦爻辞的翻译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显化处理。随着《周易》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各种译本层出不穷,其中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是19世纪末最权威的译本(以下简称理本),美国翻译家贝恩斯根据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德译《周易》转译的英译本是20世纪的标准译本(以下简称卫/贝本),汉学家皮尔逊的译本则是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新译本(以下简称皮本)。以上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对《周易》中的隐喻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段,下文将以《渐卦》为例,在分析《周易》隐喻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对比理本、卫/贝本和皮本对《周易》隐喻在点、线、面三个不同层次的显化处理,最后归纳出《周易》隐喻翻译的显化原则。

二、《周易》卦爻辞的隐喻

《周易》以象明意,以辞尽言,其辞简约凝练,其象变动不居,辞与象共同构建了神秘的隐喻场。隐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是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喻者,比也,是感情的反省冷却,再进行与感情无直接关系的投射。{7}《周易》的隐喻是“象”背后的哲理,是《周易》作者的深思熟虑和理性反思,体现卦爻辞和“象”之间的统一,绝不是随意而为,随性而至。因此对《周易》隐喻的领悟需将卦爻辞与“象”一动一静相结合。《周易》开创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先河,也开启了“立象以尽意”的思维。爻辞通常具有言外之意,是一种成熟的隐喻系统;{8}爻象涉及爻的上下位置和阴阳性质,也寄予了一定的隐喻内涵。将卦爻辞和“象”相结合,隐喻的深意才能若游鱼衔钩出重渊之深。

以《渐卦》为例。《渐卦》是《周易》第五十三卦,上巽下艮,表达循序渐进的主旨。其卦爻辞如下:

渐,女归吉,利贞。

初六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六二 鸿渐于磐,饮食。吉。

九三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六四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九五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上九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渐卦》是《周易》讲婚姻的卦,集中讲述女性择夫的原则,例如择夫要谨慎,避免急躁盲目,感情要专一,兼顾才华作为和适当的经济条件等。{9}择夫对于女性的幸福至关重要,不论何时何地,女性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丈夫情感专一。爻辞以鸿为喻寓意深远,鸿雁最动人之处在其对配偶的专一,它们在丧偶之后,剩下的一只永远单身,以鸿为喻是《周易》作者的精心设计。“利贞”即坚守正道,于夫妻而言,就是要坚守感情始终如一的正道,而这一主旨主要是通过爻辞和爻象的隐喻来实现的。

初六爻“鸿渐于干。小子厉”隐喻择夫的年龄不能太小。无论从生理、感情和经济角度考虑,未成年男子都难以肩负家庭重任。而且初六以阴爻居刚位,隐喻一位性情柔弱而不当位的男子,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履行作为丈夫的职责。六二爻“鸿渐于磐,饮食”隐喻夫妻双方建立和乐之美的家庭,描绘出新婚的景象。六二爻既当位又居中,当然其乐融融。然而新婚的快乐和幸福并不能见证感情专一,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九三出征远行就是对夫妻双方的考验,唯有经受长年离别的考验之后,才能判断感情是否专一。九三阳居刚位,当位,说明男子远征正当合理,但是分别也意味着夫妻离别的煎熬。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指鸿雁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水边,飞到了平直粗壮的树枝,比喻为家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10}六四阴居柔位,当位,比喻家庭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而此时夫妻感情将接受物质生活的考验。生活中贫贱夫妻往往能长相厮守,而当家道殷实后却劳燕分飞,六四爻告诫男性物质富足时要始终不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九五爻“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是本卦主爻,是九三和六四以后的发展高潮,此时丈夫再次远离妻子,夫妻俩尚未有子嗣,“终莫之胜”即“终莫胜之”,比喻外界的一切考验都不能阻挠坚贞的爱情,患难、富贵、战火、离别、无嗣的考验都不能战胜坚如磐石的感情。九五既当位又居中,隐喻夫妻经历起伏跌宕之后仍能彼此保持一颗持正忠贞的心,这样的爱情当然可以达到“终莫之胜”的境界。因此,这种“真金不怕火炼”的爱情才能转化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指引人们择善固执,不离不弃。上九阳居阴位,比喻岁月催人老,但精神可永存。“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象征坚贞的爱情可以流芳百世,化为精神财富影响后代子孙。

就卦中隐喻的整体效果而言,《渐卦》是一个连贯的语篇,爻辞紧扣卦辞中的“利贞”主线,即坚守感情始终如一的正道,借鸿雁用情专一的特点,描绘了“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的整个过程。鸿雁由近及远渐次飞翔的动态情景隐喻战争的磨炼、物质的考验、离别的牵挂和无嗣的艰难,从而勾勒出夫妻坚不可摧的爱情境界。此种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文化内涵通过隐喻的手法折射出来,不仅增强了卦爻辞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周易》诗歌般的意境。然而,隐喻的使用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周易》的难度,若未借助对卦爻辞的阐释,一般读者很难悟出《周易》隐喻的真实寓意,而对于并不谙熟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则可能难上加难,因此《周易》的英译应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显化”卦爻辞的隐喻,以帮助西方读者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隐喻内涵。

三、《渐卦》隐喻英译的显化

鸿雁是《渐卦》的一个隐喻点,鸿雁从初爻到上爻渐渐飞向远方的动态过程则构成了《渐卦》的一条隐喻线,而《渐卦》折射的“精神财富”则编织了令人回味的隐喻面。理雅各、卫礼贤/贝恩斯、皮尔逊对《周易》卦爻辞在点、线、面三个不同层次的隐喻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对卦爻辞的表达也各不相同,因此这三个英译本也会使读者对《周易》的认识和感悟迥然有异。

1.隐喻点之显

鸿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默认为婚姻稳定专一的象征。“鸿”在理本和皮本中均被译为the wild geese,在卫/贝本中被译为the wild goose。如果就鸿雁作为一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物种类而言,两种译文都没有问题,但就鸿雁本身的隐喻内涵而言,显然表现力还不够。理本和卫/贝本则采用了显化的注释,理本注释为:the goose from the most ancient time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rriage ceremonies of the Chinese(鸿雁在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该注释涉及了我国古代婚姻习俗:男方通常以雁为婚姻的信物。卫/贝本的注释更为准确直白:the wild goose is the symbol of conjugal fidelity,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bird never takes another mate after the death of the first(鸿雁象征婚姻的忠贞,据说这种鸟在丧偶之后再也不会择偶)。{12}理本只触及到了中国古代习俗的现象,而卫/贝本挖掘了该习俗背后的文化默认值,更有助于西方读者把握文本的隐喻内涵。与前两者不同的是,皮本中没有对鸿雁的显化注释,译文读者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也许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隐喻线之显

“渐”字贯穿六爻,是卦中的主线,集中体现《渐卦》循序渐进的动态寓意。理本前两爻译为gradually approach,后四爻译为gradually advance to;卫/贝本译为gradually draw near;皮尔逊译为reach。原文中“渐”字体现了鸿雁渐行渐远的一种过程和向目标接近的趋势,理本中从gradually approach到gradually advance to的转换显化了鸿雁从地面到空中的飞翔画面,但是advance to强调已到达目的地。卫/贝本中的draw near表明鸿雁向目标无限接近而又尚未到达的过程感和趋势感,皮本中的reach强调鸿雁已经到达目的地,而忽略了它接近目标的经过。三者译文中,皮本缺乏过程感,理本过程感较强但是趋势感较弱,卫/贝本显化的gradually和半隐半显的draw near更能传达渐渐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感和趋势感。

爻辞从初六“鸿渐于干”到上九“鸿渐于陆”展现了从低到高不断上升的过程,隐喻人生的各个阶段。爻位在《周易》中具有默认的文化隐喻内涵,比喻不同的人生阶段。理本将《渐卦》六爻“鸿渐于干/磐/陆/木/陵/陆”分别译为:the wild geese gradually approaching the shore/the large rocks; the geese gradually advanced to the dry plains/the trees/the high mound/the large heights(beyond)。{13}译文从初六的水边到六二的岩石有空间上升感,后四爻从平原、树梢、土丘到高处并没有明显的高度对比和差异,显化程度还不够。卫/贝本译文则分别为:The wild goose gradually draws near the shore/cliff/plateau/tree/summit/the cloud height,{14}描绘出鸿雁从水边经过山腰、高原、树梢、山巅最后飞上云天的曲折上升过程。尽管原文九三和上九都是“鸿渐于陆”,但是上九的空间位置明显高于九三,译文“The wild goose gradually draws near the cloud height”没有拘泥于文字,而是把文字背后的意境显化了出来,有明显的层次对比,清楚地表现出鸿雁飞往了高高的云端。卫/贝本每爻中的空间位置很清晰,而理本中层次对比不明显,上九爻的空间位置也很模糊。皮本译文:The wild geese reach the edge of deep waters/a slope/the plateau/the trees/ the hill/the plateau。{15}译文前五爻有空间的上升感,但上九重复了九三的plateau,暗示鸿雁从空中又回到了地面。皮尔逊将其注释为“鸿雁在飞行中需要停留补充食物,因为地上更利于觅食和休憩”{16}。该注释似乎与本卦“利贞”的主旨无关,会造成对文本原意的干扰。 3.隐喻面之显

从九三爻开始,婚姻面临各种曲折和考验,生离死别、远战沙场、物质丰硕、夫妻无嗣,鸿雁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和阻挠,实现了“其羽可用为仪”的精神升华,升华了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从九三到上九理本的译文分别为:(It suggests also the idea of) a husband who goes on an expedition from which he does not return, and of a wife who is pregnant, but will not nourish her child(the third line);they may light on the flat branches(the fourth line);(It suggests the idea of)a wife who for three years does not become pregnant; but in the end the natural issue cannot be prevented(the fifth line);their feathers can be used as ornaments(the sixth line)。{17}九三中显化的nourish(养育)表达了妻子独自抚养孩子的艰难,比其他译文中的give birth和bring forth(生育)准确,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女性怀孕之后不会像今天可以轻易选择不要孩子,没有经济来源的她们要单独养育孩子非常不易。六四the flat branches显化了“桷”的含义,即扁平的树枝;但九五的natural issue表述不清,其后注释为the wife, childless for three

years, becomes at last a mother(妻子在三年无子之后,终于当上了母亲),译文和注释与卦中“利贞”的主旨脱离了联系,也不能体现任何隐喻涵义。上九的ornaments指鸿雁的羽毛可以作饰物,但是没有挖掘出其精神内涵。卫/贝本的译文分别为:The man goes forth and does not return;the woman carries a child but does not bring it forth(nine in the third place);perhaps it will find a flat branch(six in the fourth place);For three years the woman has no child.In the end nothing can hinder her(nine in the fifth place);Its feathers can be used for the sacred dance(nine at the top)。{18}九三译文中的go forth有行军之意,预示着离别和考验。九五nothing can hinder her不够具体明确,若进一步显化为nothing can hinder their reunion更能体现其主旨。上九译文涉及到了礼治礼仪,sacred dance描绘的是特定的祭祀场景,译文还特别加以注释将原文的精神价值显化了出来:the life of a man who has perfected himself is a bright light for the people of the earth, who look up to him as an example(君子乃一盏明灯,是人们仰望的榜样)。{19}译文体现了《周易》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如果失去该取向,本卦就失去了意义深远的本色和源远流长的生命。皮尔逊的译文为:The husband, sent on a campaign, will not return.The wife is pregnant but does not give birth(nine in the third place);Someone straightens their rafters (so that they no longer sag) (six in the fourth place);for three years, the wife does not conceive a child;In the end, no one wins(nine in the fifth place);their feathers may be used as emblems(nine at the top)。{20}与卫/贝本九三爻译文主动形式的goes forth相比,皮本被动形式的sent on a campaign更能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徭役制度。皮本六四显化的译文“Someone straightens their rafters (so that they no longer sag)”(有人正了架屋顶的椽子,以免其下垂)是一处败笔和误译,完全是就事论事,没有挖掘出背后的道理。误译可能是由“桷”的字面含义造成的:“椽方曰桷”,此处借指可以作椽的树枝,即粗大平直的枝杈。{21}显化的注释so that they no longer sag有画蛇添足之感,可以说是译者自己的介入。皮本九五译文“no one wins”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这是译者对原文的主观臆断,严重背离了《渐卦》“利贞”的主旨。译者将上九抽象的“仪”显化为具体的“emblems”(徽章),但未能体现原文对精神层面的升华。

对《周易》隐喻面的翻译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卦爻辞的整体精神主旨,把握中国文化中择善固执的精髓,并且通过恰当的显化手法将原文隐含的主旨寓意显现出来。通过对比译文和原文可以看出,以上三个译本有的显化不够充分,译文只译出了原文的字面意义,未能深入挖掘原文的精神内涵;有的画蛇添足,甚至偏离了原文的主旨内容;有的未准确把握原文的隐喻涵义,出现了误读甚至逻辑不一致。相比而言,卫/贝本比理本和皮本更加准确地理解了原文隐含的主旨,该译本在力求保持原文形式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中隐喻的主旨精神通过显化的注释加以补充,兼顾了形式和内容的互补,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构建原文的文化精神,堪称《周易》译本中的经典。 四、结语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其隐喻的哲理符合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正如《渐卦》揭示的“利贞”是婚姻幸福亘古不变的法则。隐喻思维是人类的共性思维,而不同民族的隐喻思维除了具有一定的共性,更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个性。隐喻的翻译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底蕴的显化,即将文化内涵由隐化显、由底到面地转化出来。《周易》隐喻翻译的显化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原文的隐喻内涵,如《渐卦》点、线、面三个层面的隐喻内涵,以点隐喻鸿雁的用情专一,以线体现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以面拓展精神价值取向;二是紧扣原卦的主旨,显化的译文也应当是突出主旨的语篇,《渐卦》六爻的译文应当再现“利贞”这一主旨,和主旨相悖的翻译都需三思;三是译文的显化必须再现原文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渐卦》隐喻面的精神升华在译文中是否显化则是判断译文优劣的砝码。

{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2} 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版,第86页。

{3} 钱锺书:《管锥编(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3页。

{4}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0;唐芳:《国内外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外语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第58―63页。

{5} 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303―307页;汪立荣:《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第 208―216页。

{6} 贺显斌:《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63―66页。

{7}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8} 傅惠生:《周易爻辞语篇认知隐喻结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04―111页。

{9}{10}{21} 谢祥荣:《周易见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年版,第581页,第578页,第578页。

{11}{13}{17} Legge,James trans.The Yi King,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82:181,178-179,178-179.

{12}{14}{18}{19} Baynes, Cary F & Wilhelm, R. trnas., I Ching. 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3:206,205-208,205-208,205-208.

{15}{16}{20} Pearson, Margaret. J trans., The Original I Ching. Singapore: TUTTLE publishing.2011:200-201,200-201,200-20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