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最是心底那情怀

最是心底那情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4 02:36:44
最是心底那情怀
时间:2023-01-24 02:36:44     小编:

绿皮车

绿皮车快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那是一个慢车和小站的时代,留下许多难忘的小事。

绿皮车的第一个记忆,是在1967年的元月,我和3个高中同学,背着行李卷,沿着山西榆次到阳泉的铁道,向东行进。我们已经走了3个月,从四川西昌走到这里,还要走到北京去。沿着铁路走,会有一列又一列火车,喷着煤烟,吐着水汽,从身边“咣当咣当”开过去,好像从火车大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把天都熏黑了。天色暗下来时,我们走过一个小车站。一列货车尾部的守车上,下来一个满身煤灰的人:“上哪儿去?前面全是隧洞!”他把我们叫上守车。黑乎乎的守车,只有煤炉里的火光,照着我们的影子。走走停停几十公里,到了阳泉车站。这是我们从西昌到北京全部行程中唯一的“坐车”经历。多年以后,我写了一首诗《一辆运煤列车的守车》,记录了这次经历:“疯了!上来!/前面只有隧道没有村庄!/他把我们四个捉上守车/明早的巡道工才不会/发现四个少年倒在路旁……他让给我们一只火炉/递给我们一饭盒汤/不给我们一丝笑容……他讨厌我们却伸出了手/朔风吹不灭的是善良/守车的小灯一闪一晃……别满世界地乱闯!我们吓得没顾上道谢/也没看清捡回四条命的恩人模样。”

绿皮车的第二个记忆,是在成昆铁路成都南站到甘洛站之间。上世纪70年代初,成都南到甘洛区间通车。最初开行的是慢车,而且几乎没有时刻表,也几乎不需要买票。这趟列车开动起来,行如散步,喘着粗气,喷吐煤烟,爬着大坡。现在看到关于印度的火车报道,我发现中国人还真是“文明”,就在那乱哄哄的年月,也没人坐在车厢顶上。没人买票,因为站台没有栅栏;没人查票,谁想要挤过一节车厢,那是比登月还难的事情。车厢所有空隙里都挤满了人。过道、厕所、行李架、餐桌上、座位下,水泄不通!上车下车的人都只能从车窗过,挤得实在喘不过气,就趁着火车爬坡的时候,从窗户跳下去,在道基旁跟着火车走一段,然后再爬进车窗。

绿皮车的另一个记忆,是在宝成铁路支线――阳平关至安康的“阳安线”。在支线铁路试运行时,我与两位部队的新闻干事到安康采访,乘坐了试运行的支线火车。火车以超慢速前行,据说路基松软,不能开快了。开行不久,列车停下来。一打听,是前面有列车掉轨了。何时开车?谁都不知道。夏天的太阳劲大,烤得铁皮车厢如同火炉。铁路旁边有一条河,河水清澈诱人。与列车员商量:“下去游一会儿,把行李放在你的小屋?”列车员想都没想:“快去快回。”我们仨都穿一条短裤衩,光着身子跳进了河里。游得开心时,听见汽笛响,火车缓缓地开走了。我们光着身子,奔进小站的站长室。站长急中生智,找来一辆拖拉机,载着我们3个人,去追火车,总算追上了。在事故发生地,两列火车上的乘客,正在互换,改乘对方列车。那个倒霉的列车员坐在小站的站台上,守着我们的行李,看见我们大喜过望!

思维迁移

如今,火车已几经提速。高速引发的变化,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感触。然而,回望一下并不算遥远的慢车时代,也许更会激发出我们的联想与甜蜜的回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