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6 00:32:25
生活化教学:思品课堂绽放无限魅力
时间:2023-04-26 00:32:25     小编:

摘 要: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强调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实践生活化教育,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教学更具魅力。

关键词:开发资源;创设情境;参与实践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推行已有数年,在所倡导的诸多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活化教育的观念。

思品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风格引导初中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深刻感悟人生的意义。“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应从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教育入手,开发生活化资源,让学习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以生为本,让思品课更具魅力。下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发资源,关注生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因受社会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少学生的活动局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甚至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想要分数。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认真教授课本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地域生活,更要关注身边人的生活,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生活,使学生乐做生活有心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让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就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三贴近”,使生活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

1.时间上贴近,开发最新的课程资源

教学是现在的、动态的,而教材是过去的、静态的,教材编写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存在着“时差”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着力解决这个“时差”问题。下工夫化解课本与生活“两张皮”现象。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入一些最新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位哲人曾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品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必须重视选取来自当代社会的、当下发生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以“活水”来“活化”思品课堂,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凸显教育的生活化。如在讲解“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知识点时,可结合当下城乡、社区非常流行的广场舞,高分贝的音乐声影响了居民的休息权。此时可让学生就“如何使公民既能行使健康权,又不侵犯他人的休息权”展开讨论,学生容易“入戏”,容易被“激活”,容易被“感化”,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2.空间上贴近,开发最近距离的课程资源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取的例子都是些带有普遍性和常识性的例子,局部地区的学生可能会有一种陌生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我们不妨穿插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选取来自本土的、家庭的、校园的素材,精选学生身边的实例,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如讲解“学会平等待人”的知识点时,可结合本校生源,取材于校园生活,有些同学因来自外地而受到同学的欺侮,有些因身体某部位的残疾而遭到同学的嘲笑,有些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同学的歧视等,面对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我们该如何平等对待他们?来自学生身边的实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

3.心灵上贴近,开发最贴心的精神资源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如学生情绪上的喜怒哀乐、成长道路上的进退得失、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困惑等,它们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只有心相印才能心相通,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想法和精神需求,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选择适应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生活的智慧,强化道德观念,逐渐获得思想解放和精神上的自由。因此,授课时,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世界,设置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涵游工夫兴味长”: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注意利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营造充满困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巨大诱惑力的学习场景中,引领学生或以网络为平台,或以问题为引子,或以竞赛为手段,在体验生活中产生灵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当然,生活化的情景不等于简单生活场景的再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意味着要一味迎合学生的需要。它既来源于学生生活,更高于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要使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通过反思、交流、讨论、互动,深化认识,提升德智水平。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实践,探究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行合一是思品教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三者中,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些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品课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更需要教学与生活的连接,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主动探究生活。

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感受身边的变化”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调查活动,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图片、资料,有的学生采访父母、爷爷奶奶、老邻居等,谈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有的走访村居、企事业单位,了解这些单位的变化发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真切了解到身边发生的巨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富强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以此增强爱国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勇向前,自强不息,努力把“中国梦”与个人理想融合在一起。学生认知得到了展现,情感有了渲染,行为实践有了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观念,同时拉近了生活与教材的距离,还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去主动走进生活,探究生活,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生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教育的“源头活水”。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出生活的气息 让生活贴近当代,贴近本土,贴近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与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