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问题情境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情境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2 00:53:23
问题情境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12 00:53:23     小编:

【摘 要】分析高中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讨论高中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依据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创建会学、乐学的课堂模式。本文以“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为例,谈谈问题情境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直入正题,切忌故弄玄虚。紧扣教材内容,设计要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体现问题情境的典型性。如对于“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在情境的创设上,如果使用“嫦娥二号”近月制动的运行轨迹的话,那么直接以多媒体展示“嫦娥二号”的运行轨迹,能够方便快捷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适度原则。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情境问题的创设应坚持这一理念,注重问题的情境的适度原则。所谓问题情境的适度,是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除兼顾每一个学生外,还应注意有梯度,注重层次性,注重提问的方法和角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启发性原则。在问题教学法的使用中,常见到有些教师在运用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可是问题过多,过度渲染情境,可能出现冲淡教学主题的现象,变成个别优生的表演,多数学生会囫囵吞枣,甚至有的会出现“消化不良”,也容易使部分学困生看“热闹”。因此,问题在于精不在于多,在于是否有启发性,不在于面面俱到。

二、高中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主动投入学习,才能对探索知识、认识事物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中数学教学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教学,教师对数学概念进行介绍、对数学公式进行推理、对数学定理进行论证、对数学公理进行验证等,再给学生布置偏、难、繁的“题海式”的练习,学生会感到自己是作业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应付而学的现象在所难免,产生厌学、不学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主动学习,并发展和提高非智力因素。例如,在教学“圆的标准方程”时,首先设计生活化问题的情境,以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同时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个隧道的半径是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中心线的两边行驶,那么,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车,能否顺利通过隧道?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从初中阶段的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引入到用曲线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中,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轨迹方程的解题方法。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不仅适用于学生记忆、理解,更易于学生拓展迁移和实际运用。

(二)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真实、生动、熟悉的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诱发学生的思维,以便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的知识中。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时,先用多媒体呈现“嫦娥二号”近月制动的画面和运动轨迹,让学生了解椭圆的形状。接着,让学生自己给出椭圆的定义。再根据“嫦娥二号”的运行轨迹的视频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行轨迹是椭圆、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椭圆,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画出椭圆,进而进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椭圆的作图。如此环环相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巧妙使用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三)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认为:教学不应仅限于“授予”和“吸收”的简单过程。事实也如此,知识的习得不是单一的“拿来主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权威,而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应是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构建知识,让学生感到探究是学习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数学教学中,借助于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值得多使用。对于“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通过复习“圆”的定义以及(下转第50页)(上接第31页)作图方法,提出以下问题:你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吗?怎样做出椭圆?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会注意到圆和椭圆的定义的区别,了解椭圆的画法一定与圆不完全相同。为此,教师演示椭圆的作图方法之后,启发学生:改变两个固定点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是否还是椭圆?绳子长等小于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吗?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在动手做、仔细观察和思考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积极探讨、乐于探究,并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刘兰梅.“实效课堂”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学习,2014

(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