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高职高教育专题研讨

浅谈高职高教育专题研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9 02:18:15
浅谈高职高教育专题研讨
时间:2022-12-19 02:18:15     小编: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育部16号文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高职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什么时间教?在哪里教?”这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式和课程内容的重大改革。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1、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3、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发展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目前,尽管我们可以说有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在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方向

1.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转变教学方式

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

4.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景(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

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关于课程实施的条件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八、关于对教师的高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

二是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教学设计(也包括学习情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

三是教师需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可能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也可能需要几位教师联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有良好的合作能力。

四是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到,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九、关于课程开发的感悟

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当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已经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占到主导地位,即高职课程建设一定会依此为评判指标。而目前我院的课程建设尽管已经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但操作方式还停留在模块课程、项目课程阶段,还没有很有效地根据特定职业的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要求。现实的职业资格以及未来的职业资格都具有不断变化的因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要素),但是我们据此提出来的抽象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具有普适性。通过基于现实的工作任务的分析,掌握普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工作过程,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应对面向未来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有理论实际有机融合,更贴近行业岗位实质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大力尝试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向。

十、关于我院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建设所拥有硬件、软件的内容必将围绕课程建设而排序。我院应投入财力、人力和精力加大课程改革建设的力度,带动专业建设。

1、重点扶持品牌专业建设。适当给予政策支持及必要的资金投入,可以在我院的品牌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步骤尝试,但这是需要在经过详细的毕业生就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研基础上确定目标职业群,并对此目标职业群进行行业/职业资格调研,确定核心岗位和关键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计。

2、对于已经有一定建设积累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例如鼓励该课程所在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奖项,鼓励协助申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教育研究课题,在校刊开辟专门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的拦目,适当给予重点建设的课程、专业一定的倾斜支持。因为这些外围因素的积累不仅可以督促新教师的成长,还是将来申报高一级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对相同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课程设置上形成共识,资源共享,尽早完成这一轮的课程改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