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认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认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7 01:27:30
“认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时间:2022-11-17 01:27:30     小编:

摘 要 “认同理论”是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要理论,旨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社会群体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这对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认同理论 价值观 培育

作者简介:张颖松,浙江传媒学院。

一、“认同理论”的内涵与价值特征

欧洲心理学家泰弗尔和特纳等人正式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他们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并获得满足 。各种论述都表明“认同理论”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特征。

首先,认同具有社会性价值。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学说,一种重视发展人的思想适应功能的学说,还表现为一种分析评价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其次,认同具有可塑性价值。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充分遵循社会演变规律,不断调整自身去达到最理想平衡的状态。最后,认同具有共存性价值。它的产生一方面依赖于客观社会物质存在,另一方面也对客观物质社会起着能动的推动作用。它既是个体意识作用的结果,也依赖客观社会存在的一些条件,是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的 。

二、“认同理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1.“认同理论”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具方向性。“认同理论”可以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方向迷失等状况,同时让大学生自然地将个体社会角色内化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界诸多评价基础上逐渐深刻体会个体的社会位阶,获得个体对自我角色的另一层次的立足于新的社会层面意义上的认同感 。

2.“认同理论”可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深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较为深入的理论支撑,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机械记忆,还要深入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文字内涵,以及整个体系构成。“认同理论”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加关注整体性和全局性,充分考虑培育过程中各种影响因子的作用,科学理性的制定培育方案,更好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走向成熟、完善。

3.“认同理论”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较高层面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对实践进行指导,实现认识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认同理论”始终立足于当下实际,不断进行实践体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并形成个体独具特色的自我感悟,更好的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问卷设计:结合“认同理论”研究的需要,在参阅了大量相关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界定为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思想认同和个人层面的道德文化认同两个维度 。调查问卷的题型为单选和多选的形式,简单易答。

3.问卷信度和效度讨论。本文调查问卷采用Cronbacha系数作为问卷信度的检验指标。本问卷的a系数为0.688,各个因素的Q系数均在0.8左右,符合可信度常模的区间值。

4.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由上图可知,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认同平均数超过4,标准差超过1,说明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认同度较高;同时,大学生道德文化认同平均数低于4,标准差小于1,说明他们对自身的道德文化认同度较低;比较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认同与自身道德文化认同的数据结果,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自身道德文化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而道德文化层面的问题都可以反映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具体而言:一是情感认知不足。情感认知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先决条件,情感认知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二是理性认知缺乏。 理性认知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三是意志信念薄弱。意志信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备条件,是能否长久持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四是知行结合不牢。知行结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的必经阶段。

四、“认同理论”视角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认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问卷调查中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破解:一是要在找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上,科学规划社会导引体系。二是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机理,准确把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要探索和寻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 (“认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模型)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加强情感疏导。列宁曾经说过:“缺失‘人的情感’,从来也不会有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情感因素的积极有效的参与使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比思想意识形态的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更有影响力。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知、情、意、行不协调的问题需要大力弥补情感认知的不足,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环境,激发自身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和情感共鸣。

2.进一步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是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知、情、意、行不协调问题的重要手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一项无比高尚的事业,彰显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和救危扶弱的优良传统,是光辉荣耀的事业。认真开展好这些活动,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貌。”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建立了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网,培育了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同时,也获得了对周围世界较为客观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此外,大学生在做好自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也把温暖和关爱带给了社会,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志愿服务这个美丽的大家庭,让文明和爱得到了传播。

3.进一步落实社会调研工作。社会调研是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的知、情、意、行不协调问题的坚实载体。社会调研能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当下,很多大学生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慢慢成长,对我国社会的真实现状了解的不多,而网络多媒体广泛使用的信息时代,仅凭吸收一些书本知识,聆听几次专家讲座,收看一些新闻很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全貌。而社会调研让大学生更直接的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体验不同地区差异;通过与群众的真实接触,让自己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和启发,更好的洞悉国情、了解社会,让自己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