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搬迁改造与政策宣讲间的关系
北梁棚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通过棚改可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居住条件差,但对于一些年长者来说毕竟居住了几十年,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此外,对于其他居民来说,虽然渴望搬迁,但如何搬迁,怎么补偿也是居民关心的问题。对于民众关心的这些问题,此时政策宣讲尤为重要。
为了合理、有效搬迁,包头市政府出台了《北梁棚户区集体土地及地上物征收补偿方案》、《北梁棚户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意见,组建北梁棚户区安置居民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广播宣传站、政策咨询站、消防安全站、治安工作站、交通检查站、信访接待室、棚改检察室、法官工作站以及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室、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工作机构,并抽调市区两千名干部,实行三级包联责任制,充分发挥“五级联动、六位一体”工作机制的作用,让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把搬迁政策宣讲到位,耐心回答群众问题,尽力解决相关困难,消除群众疑问,使搬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搬迁与保护古迹间的关系
北梁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明朝中期,阿勒坦汗执领土默特部时代,“巴图尔家庭”已在这里驻牧了。此后,在清康熙年间晋陕等地的汉人陆续在此定居。
雍正末年,河北、山东、青海等地的回民有的来包头做买卖,有的逃荒至此,大都居住在北梁,清末民初已有780户,3400多回民居住在北梁,北梁逐渐形成了汉、回、蒙、满等民族杂居的地区。随着居民的增多,古巷、院落、寺庙也随之兴起,散发着历史气息,如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占地3000多平方米,被中国伊斯兰教会列为重点清真寺的包头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妙法寺,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汉佛寺;1940年由信徒捐资建成的基督教西门彼德教堂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基督教堂。
此外,北梁还有革命先辈王若飞工作战斗过的泰安客栈、有乌兰夫等革命先驱播散革命火种的福徵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包头市委、市政府办公旧址等革命教育旅游圣地等等。在搬迁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这些历史古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考察调研,包头市确定北梁民居保护重点区域1处,保留北梁传统民居院落19处,采集民居建筑构件近万件(块)。北梁地区已发现文物19处,有13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梁地区还保存着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部分民居保护得较为完整。这些历史古迹书写着它们的辉煌历史,它们的保留又为包头市的文化市场添砖加瓦。
三、居民需求与现实间的关系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上述关系的正确把握有很大关系,而上述关系的核心就是践行群众路线。棚改领导小组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真正吸纳民情、民意,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一心为民,让群众满意,最大限度保障居民利益,让居民“搬得出”“住得进”“过得好”,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