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37:27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
时间:2023-08-07 22:37:27     小编:

"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地区同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亦大致相当,但两地的经济水平却颇有差别,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仅以明清时期两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比较对象,讨论了以下问题:1.农业经营重点的次第转变;2.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的正负作用;3.城、镇工商业经济对当地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

"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流行于宋元时代,"湖广熟,天下足"则流行于明清之际,这两句略带夸张的谚语表明了苏湖(常)和湖广地区粮食生产不同时期内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苏湖(常)",代表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所谓"湖广"其实主要指令湖北、湖南境内的沿江濒湖平原地带,前者可上溯至古代的吴越文化,后者则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河姆渡稻作遗址,而两湖平原也有令人惊异的彭头山水稻遗存,这表明两地的稻作文明也可能是各自独立起源,且发展难分伯仲。实际上战国时期荆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一度领先于吴越,只是后来荆楚经济渐衰而吴越日盛,到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已居国之首,其时的两湖地区在不少人眼中却仍是"火耕水耨"、"地旷人稀"的化外蛮邦。明清两湖平原农业经济的勃兴有渐振昔日雄风之势,"湖广熟,天下足"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斯时湖广地区渐成全国新的米粮中心,但还不能说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这两个地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已有不少学者作了大量卓有见地的精辟研究。因此本文无意对"苏湖(常)熟,天下足"及"湖广熟,天下足"二谚本身及其传布进行详细的考证与诠释,而想从这两条谚语的转变表象探究它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含义,对诸如发生这种转变所代表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异同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外条件、结果与影响等问题进行粗线条的勾勒。如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两湖平原可以作为封建晚期发达地区与已发展地区的各自代表的话[①b],则这对发达地区与已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互补似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农业经营重点的次第转变

在开始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两湖平原明清时期农业经营重点转变之前有必要简要引述一下两地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从全国地理区划角度来看,这两个地区同属于一个经济地理单元,即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光、热、水、气、土壤等条件大致相当,差别甚微。

长江三角洲地区通常是指围绕太湖的苏、松、常、镇、杭、嘉、湖诸府所属(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扩大时有时也包括宁绍平原。该地区地势低平,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苏南平原和杭嘉湖平原海拔只有2-5米,宁绍平原也低于20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00-1700毫米;水源丰富,太湖集水面积19000平方千米,最大蓄水量可达43亿立方米;土壤条件好,有机质含量高,熟土层厚,保肥性、通透性良好;热量条件好,年均气温15-19℃,年均无霜期230-280天[②b]。

两湖平原主要指江汉-洞庭湖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大多不到35米,较高亢平原与湖沼洼地沿江河成带状相间排列;年均降雨量1100-1400毫米,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期内;无霜期250-280天;区内大部分耕地系冲积土,富含有机质与矿物质,自然肥力高,土质疏松易于耕作[③b]。洞庭湖平原亦属湖积平原,土层深厚松软,富含有机质;年均降雨量1300-1400毫米;无霜期250-280天;年均气温16.5-17℃。[④b]

这两个地区的共同优势是宜农、宜渔,水上交通便利,贸易条件优越。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该时期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的种植是当地种植业,也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渐次下降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渐次上升,不但如此,农民投入经济作物生产的人力也更多,技术更细腻,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⑤b]。这种转变在不同的小区域内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农业生产总的发展态势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概括而言大致在太湖以东、以北的水乡地带仍基本以种植水稻为主,并辅之以麦类、油菜、席草等粮食、经济作物;在濒江临海的冈身沙土地带则以棉花、水稻为主,杂植麦、豆、靛青等作物;太湖沿边及浙西平原地势高亢而近水的地区则以植蚕桑、水稻为主,并兼植麦豆、烟草、乌桕等粮食、经济作物;苏南浙西的低山丘陵地带以植旱地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竹、木、茶等。当地农民在种植上述不同经济作物时往往有与之相宜的生产活动互为关连,如植棉与纺纱、栽桑与缫丝等,并渐渐在不同自然区域或生产个体间形成分工,甚而演化为专业性生产,其收支盈亏与市场需求大小紧密相连。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结构演变的主要内容即这些多样化生产及由此而导致的农业生产综合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趋势。[①c]。

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复杂多样,人多地少也许是所有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杭嘉湖三府洪武年间人均尚有耕地3.5亩,所产有余;至乾隆中期人均耕地已降至仅1.2亩左右,以当时平均约2石的亩产量估算,人均得粮仅2.4石[②c],尚不敷日食之需,遑论税粮、饲料、种子等其它方面用粮。

以常理论,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多地少粮食不足当更应加强粮食作物的生产,如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以尽量增加粮食总产量。但该地却恰恰相反,他们反常规的作法主要基于利益的考虑,因为种植粮食尤其是水稻不仅花工多、对季节要求严格,受自然条件如水旱影响大,且在生产技术未有重大突破的传统农业前提下,水稻增产潜力有限(御稻在苏南推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不合算,农民对它不感兴趣,封建帝王出面推广水稻品种也竟然无果而终,这说明当地民众对实际利益看重的程度),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栽桑,用工虽多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小,更主要的是潜在产出值高,可获得比种粮食高出数倍的收入。有的地方最初只是在土壤条件较差的田块或田旁路边植桑,后来干脆用上好的稻田栽桑,即所谓"桑争稻田"。桑树部分取代水稻不仅仅是作物种类的简单置换,它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农业经营重点从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生产部门向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生产部门的转移,由于栽桑比种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因而又有从劳动力密集向资金密集转移的特点,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③c]。类似情况还有因改种棉花、烟草而出现的"棉争稻田"、"烟争稻田"等。

当地农民用在经济作物上获得的、远远超过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不仅可以完纳赋税(一条鞭法施行后可以以钱代粮),也可以从市场上购得自己粮食需求中的不足部分。显然,要到市场上购买粮食就必须有足够的粮食进入流通领域作为前提条件,即要有充盈的卖方市场,此时的两湖地区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

弘治以后两湖地区能大量输出米谷同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基于该地农业生产的勃兴和中转沿边省分米粮[④c];其次是该地人均耕地较多,赋税漕粮负担较低,米价较低等[⑤c]。明代初期,两湖地区开始大兴垸田,并在明代中叶形成一个高潮,垸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土壤特性较适宜于种水稻,因此垸田的大量垦辟实际上即不断扩大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的种植面积[⑥c" ]。这是明清两湖地区农业经济结构演变中最为瞩目的事情。尽管明清时期总体而论两湖地区的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及单产量均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①d],由于在有明一代两湖平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得以有大量余粮输出;沿边省分如四川、江西等地米谷亦藉此地(主要是汉口米市)转运,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吸引了大量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将其转运各方;加上漕粮、军米等官粮的大量调拔,遂给朝野人士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感觉。

"湖广熟,天下足"一谚中的"湖广"经今人考证并非整个两湖地区,而主要是两湖境内粮食生产最发达的几个农业经济区,即今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盆地,湖北的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按有的划分方式,这其中的大部分亦可归为江汉平原[②d]),亦即广义上的两湖平原。所谓"天下"则主要指南半个中国,尤其是长江、珠江两流域对湖广米粮的依赖[③d]。当然其中也有相当数量逆汉水而上陕晋中原[④d]。

"天下"皆赖"湖广"的态势在清中叶后发生蜕变,两湖地区由于人口日多、水灾频仍等原因出现生产停滞,其米粮输出也盛极而衰,雄风不再。虽然两湖米粮济运江浙的现象直至解放前并未停止,但其可使"天下足"的米粮济运规模与声势已成昔日黄花[⑤d]。如果两湖平原在水稻生产达到一定程度难以再有突破时能循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轨迹开始结构转型亦属理想,然而两湖平原在此方面虽有发展趋势,但没有取得成功。该地区明清时期在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其实并未偏废经济作物的生产,两者甚至可以说并行不悖,并终至形成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总体生产格局[⑥d](洞庭湖平原的经济作物比重较小)。虽然两湖境内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超过粮食作物的地区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带及沿边山区,平原湖区鲜有这种情况发生。而且该地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棉花和麻类为主,均属劳动密集型种植生产,需要资金投入的蚕丝业则极不发达。麻类主要以原料形式自用或出售,棉花则用于家庭纺织或直接进入流通领域[⑦d]。当湖广棉布行销天下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并未在棉布上与之一争雌雄,而是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转向效益更高的蚕桑业[⑧d]。两湖地区的农业发展较之三角洲地区总是慢一拍,但当清中叶之后两湖平原出现严重的农业人口相对过剩时却没有发生如当初三角洲地区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生产的大规模倾斜转移,粮食作物生产始终占主导地位,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性质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完全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种粮自食、经作换钱,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分离,副业商业化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两湖平原粮食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二位一体,粮食商品化亦即主业商品化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⑨d]。

二、两地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的正负作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人口的相对过剩现象出现较早,这些相对过剩农业人口的出路大致有内外两种消化途径。内部消化或称内部转移是指农民并不离开土地抛弃田作,而是在努力经营好大田生产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包括丝织、纺纱、编织、烧窑等业。这些家庭副业、手工业在当地农村经济生活中作用甚巨,不可或缺,农家既以其收入维生计、纳赋税,还要靠它反哺农业,谁家的副业和手工业收入高,对农田投资就多,田也种得好,反之则否。从事农村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有农闲的青壮劳力,也有劳动力机会成本几乎为零的妇女儿童,他们昼耕夜织终岁辛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富庶正是建立在农户日夜劳作的基础之上,甚至有以此而致富者[①e]。

外部消化或称外部转移是指农民离开土地,向其它行业或异地谋生,这种途径的农民又可细分为三类:1.离土不离乡,指被迫沦为奴仆,依附于富家大族卖身过活者,总人数当不多;2.流入城镇成为工商人口,这些失去土地的城镇新成员不仅为繁荣当地工商业经济作出了历史贡献,其中在劳工市场上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生存的人还是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滥觞;3.流向开发中或未开发地区,既有政府的强制移民也有向未开发地区或开发中地区寻求拓展的自然移民,其流向地便包括两湖地区[②e]。以上各种转移方式或途径当然并非泾渭分明,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是多种形式交错发生,其中以亦工亦农亦商型的转移方式或称"不完全转移"的比例最大,属于可农亦可非农的过渡形态[③e]。

两湖地区开发滞后在移民上亦有所体现。西晋八王之乱及唐中叶安史之乱时大量北方移民迁居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他们对该地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直至明清时代两湖地区才成为移民出入的主舞台,在这次始于元末止于清代的长江流域内东西向移民运动中,迁入两湖地区的移民来自十余省分,而主体源于长江下游,尤其是江西。与此同时,大量的两湖人又移居四川,在这一进一出的过程中两湖地区人口结构与数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移入者多集中在平原湖区和河谷地带,而移出者多是毗邻川省的居民[④e]。外地移民入籍之后增加了对耕地的需求,而两湖境内平原地带的大量湖荒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开发,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两湖人口高速发展而垸田开垦也达到高峰并及至于滥。两湖地区劳动力转移与此密切相关。乾隆初年两湖平原的农业人口相对过剩已表现明显,"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渐失其往昔诱人之魅力,该地农业人口相对过剩之后的出路也有内外两种消化途径,内部消化主要通过更多地垦殖进行,外部消化主要是向平原沿边山区移民[⑤e]。

靠扩展耕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农业内方法消融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是传统的解决方式,但在某一具体地区当耕地扩展告罄而无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其容量受到限制,当人口增长到一定临界点之后必然会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准,因此更积极的方式是依靠农业外的力量如进行择业的改变(其前提是整个社会有粮食供应,哪怕是洋米)来消融相对过剩的农业人口。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与努力,他们放眼于狭义的以种植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之外,或者虽仍不离农业,但徙居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异地,以先进者身份带动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同时获得相应的酬报,这些无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两湖平原相对过剩农业人口的转移显然逊色不少,入城镇务工商的农业外择业变化极其有限,主要靠的是垦荒与向外移民。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式不仅不具备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反而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两湖平原跨荆江而立,荆江乃长江水文最复杂、矛盾最多的地段,江南洞庭湖平原并无巨大堤岸屏护,向系长江自然调蓄池,但明清沿湖不断被垦,湖面日渐缩小并阻壅洪水自然渲泄,洪灾年甚一年,化解人口压力的恶果是环境的严重破坏与生命财产的不断损失。江北江汉平原襟江带汉,以堤为命,一旦堤决则漫漶无边、积水兼旬,恢复生产较难。明清由于不断滥围滥垦,把洪水大部逼入主泓,加大堤防压力,结果使得荆江两岸在清代后期几乎无年无灾。向平原沿边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水平较落后的山区移民效果亦极不理想。川陕楚交界地带、湘鄂西山区均曾掀起过垦山的高潮,虽则初期的垦荒为移民换得了一时之温饱,然而垦山对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却是深刻而久远的,其后果用"灾难"一词形容并不为过。首先,毁林开荒得来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表土层侵蚀殆尽,几年之后人们只好弃地他往,与藉此地化解人口压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其次,也是更为可怕的是盲目的毁林开荒不仅大大降低了长江中游大小" 支流两岸地带蓄留水分的能力,致使山洪频发,加大中游主干流蓄泄洪水的压力,且流失的水土在各支流下游及荆江河段沉降淤积抬高水位又增加对堤防的威胁;不断的泥沙淤积还迫使堤岸不断增高,致使汉水、长江部分河段成为地上河。因此,即或无灾之年,由于水悬地上,许多地方地下水位偏高,极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两湖平原水灾之多、之重鲜有能匹。到清代后期,该地水患已严重到阻滞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①f]。其结果受害最重的竟正是输出这些移民的两湖平原地区[②f]!直至今天洞庭湖区及荆江沿岸地带仍饱受潴水之苦而乏解决之良策。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业相对过剩人口的出路实际上代表了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转移方式。两湖平原相对过剩农业人口的转移属于平面拓展耕地的最低层次,主要属内部转移,也是同一时期内中国农业的普遍和典型代表方式,这种方式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为前提,它要求耕地面积(或至少是作物播种面积)与人口成线性比例增加,当可利用耕地增加到极限程度而转移方式不变的话,人地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总爆发,降低生存标准、社会剧烈动荡等情况都有可能相随而生。

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过剩农业人口的转移则已开始突破单纯内部转移的方式向外部转移过渡,并在局部地区取得成功。它并不要求耕地数量的等比例增加,但强调收入的等量增长,它仅代表了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农业经济区(另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外部转移是建立在内部转移已成熟或完备的基础之上,因此三角洲地区农村相对过剩人口的转移方式当更具有借鉴意义。

在粗略比较了两地相对过剩农业人口转移方式及作用后,这里附带提及一下两地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差异。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经济繁盛冠于全国,亦是天下人文渊薮,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这不但表现在纯思想、文学等方面人才之多,作品之盛,即或地主小农亦多以"耕读传家",有一部分士绅由于不同的原因参与了农业生产并记下心得要点,以农书形式传世。在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中指明著者为江浙籍人的便有130部之多(全书共辑录存佚农书545部),其中属于反映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地区性农书有《沈氏农书》、《补农书》、《浦泖农咨》等(姑不论松江人徐光启所撰之集大成的煌煌巨著《农政全书》)。这些农书记载了当地较其它地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了这些先进生产技术的农民其素质亦当较其它地区农民素质要高。

明清两湖地区虽曾有公安三袁、湖湘学派等领一时之风骚,但就农业文化而言,其地的农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却都无法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两湖地区未曾见有发生重大影响的综合性传世农书,寥寥数部小型专业化农书亦且散失殆尽,所保存者其价值无一堪与《补农书》之类农书相比较。如果从各地农书多寡与质量高低可以判别各地当时业农者农业技术水平高低的话[①g],则两湖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于三角洲地区也是影响两湖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②g]。从这项比较可否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人口的多寡并非一地经济落后与否的决定条件,人口作为一柄双刃剑,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阻滞其发展,这其中包含一个适度的问题,在适度的前提下人口素质的高低则起主要作用,相同密度但相对较高素质的人口显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反之则否。

三、城、镇工商业经济对当地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过剩农业人口部分移入当地市镇,一方面减轻了对有限耕地的压力,一方面也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该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周围农村的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一地市镇数量的多寡往往与当地农村经济的盛衰相辉映[③g],而市镇的类型及发展规模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农村副业、手工业的特色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保证了城镇非农产业人口对农副产品如粮食、菜蔬等的需要,不足部分才输自外地;农业生产同时也为当地市镇手工业、城市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及半成品,包括供纺织印染用的棉花、棉布,供丝织用的蚕茧等,也正是因为当地城镇工业、手工业对丝、棉等原料或半成品的不断需求才保证了周围农村的农民能尽心于栽桑养蚕种棉织布等属于传统农业中副业部分的生产(实际上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副业在许多地方很大程度上已成主业)[④g]。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农村市镇按重要性依次为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及粮食业市镇[⑤g],其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相关程度不言自明。

明清两湖平原的农村市镇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上都无法与同一时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同类市镇相比拟[①h],影响较著、稍可比拟者唯几个大中城市。按照区域市场经济理论,每个经济区都有它的中心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充当此类角色的大中城市较多,如苏、锡、常、杭、嘉、湖皆然,沪、宁作用更大。尤其是上海,晚近曾是远东第一大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该地许多新镇即由于设立新工厂、出现新行业而形成[②h]。汉口是两湖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也享有盛名,其名不在生产而在流通,因其处江、汉交汇之宝地,扼"九省通衢"之要冲,舟楫往来、百货充积,通过该地转运的绝大多数是粮、棉、茶、木材等农业初级产品,两湖产品在其中占了相当的份额[③h]。江汉平原是两湖境内的富庶之地,其境内的沙市在宜昌、汉口等城市未崛起前是荆江两岸即两湖腹地的重要中心市场,该城也是一座贸易城[④h]。两湖地区的大中城市极少具有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相同的生产功能,它们的单纯转口贸易性质未能形成足以自立的手工工场或大型专业化手工业市场,也没有发生大量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⑤h],因而未能有效吸纳周围地区的相对过剩农业人口,未能形成相当规模的早期产业工人后备军,未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初级产品加工增值,整个地区的经济格局亦完全未能突破传统农业的樊篱。至于散处各地的市镇功能更形单一,除了是政治中心以外,商业功用多仅交换货物而已,鲜有从政治、军事功能分离出来成为以经济功能或生产中心面貌出现的市镇,而这样的市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显然较多[⑥h]。

由于两湖地区的市镇主要只能吸纳当地农村的农业初级产品,极不利于该地农业过剩人口的非农转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农民主要是追求如何多垦荒地来增加总产而较少考虑择业的变化,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又主要是水稻种植)一直是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其经济作物生产的大宗是种植棉花,两湖平原地区(尤其是江汉平原)虽亦以输出棉布闻名于世并曾一度挤占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产棉布的市场[⑦h],但细究发现这几乎全是农余的手工制品,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其产品用于到墟市上交换农户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或完纳赋税,个体生产规模未能扩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转运贸易主要是靠贱买贵卖套取利润,无助于商业资本向生产的转移,它可以更多地利用闲暇时间,尤其是妇女儿童的时间,反正他们的机会成本在当时生产条件下几乎为零。这一点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较相似,但此类劳动的使用在两湖平原地区并未导致青壮劳力从农业中分离,而且当两湖平原地区所产棉布挤占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产棉布市场之时,后者也已向经济收益更高的产业如丝织业进行转移了,倒不是这一地区棉纺织技术落后了或产量降低了[⑧h]。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是相辅相承、次第进行的。当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将经营重点转向经济作物种植、进入城镇成为工商业者时,依赖的正是以" 两湖平原为代表的地区的米粮供应,或者说两湖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正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营重点发生改变而提供了机遇。两者经营重点的次第变化虽说是当时经济条件下专业生产在不同地区的理性分配,有利于全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但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却相差了一个层次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两湖平原农民以低效率、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支持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与两地农村相对过剩农业人口的不同转移方式及市镇经济对农村的不同反馈作用密切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剩余劳动时间的农业外转移(这里的农业主要指狭义农业即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结构向专业化、商业化转变和整个地区工商业经济的繁荣,而两湖平原相对过剩农业人口的平面转移(即尽量扩大作物种植面积)不仅融纳程度有限,垦山围垸反而带来阻滞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市镇工商业、手工业经济无疑也有助于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而两湖平原地区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

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相反,两湖平原直至本世纪

六、七十年代仍依然以农业为主,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农村工业的艰难起步。

————————————

①a本文所指明清时期下限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涉笔不多。

①b按郭松义《清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类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2)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列为发达地区,包括两湖平原在内的绝大多数传统农业区列为已发展地区。

②b转引自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③b本书编写组:《湖北农业地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b湖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编著:《湖南省农业区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⑤b张履祥:《补农书》。

①c陈忠平:《论明清江南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②c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③c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④c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

⑤c张建民:《"湖广熟天下足"论述》,《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⑥c最近龚胜生撰文(《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中国农史》1994.2)否认了这一公认的观点。他认为垸田集中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没有提到江汉平原)湖区州县水田比重的均较周围地区低,而且愈往湖区中心比重愈低,其原因是①怕水淹而植麦非植稻;②洲渚涨塌无常宜旱作。但作者同时指出"湖区成为重要的稻米产区并不在于其水田比重高,而在于其垦殖指数高,水田绝对数量多和水稻单产高"、"水田绝对数量多"实际上佐证了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种植面积随垸田扩大而增加的观点。

①d对此有争议,本人对清代江汉平原的研究(《清代江汉平原水稻生产详析》,《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持此论,对两湖地区的考察待刊。

②d本书编写组:《湖北农业地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③d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④d谭天星:《简论清前期两湖地区的粮食商品化》,《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

⑤d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

⑥d张家炎:《明清江汉平原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特征》,《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

⑦d梅莉:《清代湖北纺织业的地理分布》,《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⑧d这是中国学者的主流观点,但美籍学者黄宗智先生在其近著《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就耕地面积的总收入而言,栽桑养蚕显然比种水稻要高得多,但如果考虑单位劳动报酬则养蚕的工作日均毛收入远低于种稻,极少例外,这并不排除劳动力年收入(而非日收入)和家庭总收入(而非人均收入)增加的可能性。因为许多闲暇时间和没有机会成本的家庭成员都得到了利用。在这样的前提下,在耕地严重不足的地区发展蚕桑业亦是势在必行。该书提出了许多类似与中国主流学者相左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与讨论显然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⑨d方行:《清代前期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作者在文中论述的是湖南四川小农,但笔者认为在粮食商品化方面湖南湖北的平原湖区地带比较相似。旱作区或经作区则当别论。

①e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②e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③e马学强:《试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内变迁"与劳动力转移》,《史林》1993年第1期。

④e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⑤e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环境恶化及其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

①f张建民:《清代江汉-洞庭湖区堤垸农田的发展及其综合考察》,《中国农史》1987年第2期。

②f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①g大致当正确,但不尽然,同时代的四川盆地及江西地区均有较有影响的传世农书,而两湖地区没有。此点同事王利华先生提及,惜未深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②g农业人口素质高低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此暂不申论。

③g吴仁安《明清上海地区城镇的勃兴及其盛衰存废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④g张华:《明代太湖流域专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及其作用》,《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4期。

⑤g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粮食业市镇与米市》,《学术月刊》1990年第12期。

①h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市镇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的盛况相反,学者们对明清两湖地区农村市镇的研究较为冷漠,与该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不甚相称。此处提出的说法原自一些附带性的研究,如李华:《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张家炎:《明清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的影响》,《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等。

②h详见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附录),中华书局,1992年。

③h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④h陈关龙:《明清时期沙市商品市场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⑤h宋平安:《明清时期汉口城市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⑥h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⑦h李伯重:《明清江南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⑧h张海英《明清江南地区棉布市场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1)(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海(1)北岸。南海的东南岸逶迤着诸多弧形的岛国,港湾众多,为古代海上贸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处于南海北岸的珠江三角洲先民,生于斯,食于斯,往往利用海上资源为生。在南海开采的珠玑、玳瑁等珍奇产品,「一箧之......
长三角地区六个城市制造业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引言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最初是由CREAMER(1943)提出,之后由美国学者Dunn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大约在上世纪80 年代引入中国,周起业、刘再兴对该方法较早进......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5
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是什么?答案既不是企业,亦不是国家。当今世界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变化和特征有三个方面,那就是:政治越来越多元化、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社会越来越信息化。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间越来越流行的说法是“得城市......
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册书脱胎于明代里甲组织中管理赋役册籍、负责推收过割的一种职役。最初一般称为里书,以后各地名色不尽相同。在明初里甲组织较完善之时,他们只是负责保管和编造赋役黄册,并协助里长催征钱粮。到了明中后期,随着里甲组......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演化轨迹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要:长三角制造业的产值结构 发展 轨迹显示,在 经济 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以及国际分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三角制造业不仅已经进入了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化 工业 化阶段,而且还出现了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高......
经济区耕地与农业经济的时空变化
发布时间:2019-07-18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如何协调耕地与经济变化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土地整治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脱钩理论及模型,本文运用2011年、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对其耕地与农业经济变化关系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耕地面积增加了147.76千公顷,南宁市、崇左市的耕地呈增加上升趋势.........
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以乐安县流坑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3-07-16
" 中国民间的会社组织发生于战国两汉,此后不断发展,至明清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城乡间形形色色的会社,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体系更加复杂化,并在社会运行和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自己的影响。 但学术界对明清会社......
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
发布时间:2023-04-23
" 【内容提要】在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农村的租佃制度与华北、苏南、关中等地的租佃制度相比,具有租佃土地多、公田多、分成租多、土地流转快等特点;该地区普遍的租佃制与边区地处三边商品流通、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比较效益、农户家庭经......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08-10
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与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等诸多方而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明显增大,这个判断己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因此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是目前我国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长三角(指上海、江苏、浙江三个......
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发布时间:2023-01-21
[摘 要]我国的城市发展到明清,已经是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城市在地域结构上一方面继承宋代以来的街巷式形态,另一方面布局上又表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而且在社会结构上也有所变化。由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朝属于近代史的范畴,近代城......
丽江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12-24
近日,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勾勒出十三五时期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线路图和发展目标。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符合云南实际,有利于提升云南品牌农业发展的理念和市场价值。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90%,特殊山地较多的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疑是丽江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错选择。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1.自然条件。首先,在土地方面,丽江.........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湖北作为
发布时间:2023-01-11
一、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和比较优势 湖北地处全国中部,承东接西、接南通北,地理位置优越。湖北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有利条件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应该有所作为。 (一)交通枢纽联通作用 (二)产业......
明清时期浙江三大商帮文化差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龙游帮、湖州帮、宁波帮同出于明清时期的浙江,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比较明显。龙游帮受南宗儒学及徽商的影响较深,儒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湖州帮以吴文化为主,与越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宁波帮将大陆文化与海洋......
湖北省区域经济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关键词:市场化;经济增长;因子分析;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二、区域经济市场化的度量 市场经济被解释为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化改革就是使资源配置从计划调节转化为市场调节。......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7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
农村社会人口结构与变迁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在十三亿多的人口中农村人口就占了九亿多,人口的流动性是非常强的,农村人口的结构随着时代的改变与发展在不断的在变迁。本文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今后这两个时间段来描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循环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6
[论文关键词] 欠发达 农村 循环 经济 [论文摘要] 在我国西部、中部大部分地区,占大部分 人口 的农村区域,由于自然、 地理 、 历史 等原因,目前还处于经济欠发达状况。但我们决不能再走粗放式开发、掠夺式发展的老路子。循环经济理论......
浅谈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本文将主要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20
关键词:制度约束;农村金融;农业经济一、约束制度对农业金融与农村经济影响的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在深入研究二者关系时,需要深入探究和分析约束系统的变化情况,找出它们之间最基本的不同点。首先,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变迁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型,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长江三峡两岸地质灾害治理浅谈
发布时间:2022-10-14
长江三峡两岸地质灾害治理浅谈 长江三峡两岸地质灾害治理浅谈 长江三峡两岸地质灾害治理浅谈 论文关键词:长江三峡 灾害治理 景观建设 有机结合 论文摘要: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理应与景观的保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实力与软环境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实力与软环境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中央给予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7-29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农业各产业的生产份额及生产结构,进而达到与市场供需协调的目的。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四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就是通过科学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情况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对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的科.........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6-25
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集中反映江南农业、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研究 江南市场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与农业商品......
“三区联动”模式在构建新型农村经济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30
摘要:我国经济近年来突飞猛进,我国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很多经济体制和合作方式。本文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三区联动”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对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吗?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3-2014年的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并与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集聚类型密切相关。(2)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型和空间异质性。(3)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关键词:产业.........
经济法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经济法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描述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面临的困境。影响农地流转法制体系建设的理论、程序及农民权益保护的障碍等方面揭示导致当前农地流......
论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8
" 摘 要 “三农”问题是当前应研究的重要课题,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一定的农村社会结构中进行。阐述了现存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如何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提出了个人观点。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5
改革开发的30年来,浙江经济增长很快。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
中印经济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5-08-11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属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但两国的产业结构却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如何发挥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指数增长模型对两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地方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3-06-18
论文关键词: 农村 金融 体系; 经济 增长;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论文摘要:金融体系的运作状况和发达程度及其效率高低决定着储蓄向 投资 转化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农村现存的金融体系的缺陷已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28
我国从古自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古代,人们信奉“民以食为天”,农业为人们提供食粮。历朝历代都把农业作为立国之基,农业发展不好会引起国家的战乱和动荡,一般开国帝王都会对农业实行修养声息的政策,让国家尽快......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力图突破城市边界(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如果说,1999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尚属未雨绸缪,此次的同题研讨会至少取得了制度层面上的进展——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和5个周边市的市长的联席会议制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市)长沟......
家庭结构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迁移意愿
发布时间:2016-01-22
摘要:以理性行动理论为指导,对影响西部农村居民迁移意愿的家庭结构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的分析,证明了迁移意愿是基于家庭结构的理性决策,家里是否有父母或子女是影响个人迁移意愿的重要因素。在考虑......
简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6
" [论文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不适应当地农村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羁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的发展。文章提出要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完善领导体制,加强政策落实,彻底转变观念,注重全面教育,结合......
生态文明视角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6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升,原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摒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为人们所推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生态化建设,促进经济内涵式发展。据......
汉中地区住房结构经济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要:对汉中地区现有住宅形式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并着重从投资角度,针对主要住宅形式在同样的建筑面积、同样的层数以及同样的住宅布局下进行经济性分析。结合汉中地区现有消费水平,提出在汉中地区最适合推广的住宅结构形式。 关......
漓江流域农村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2
[摘 要]漓江流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环境形势已成为该农村地区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漓江地区为调研区域,生态意识为主线,纵向历史时间对比、横向区域差异对比,......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差异化,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各不相同,即使是在各大区域的内部,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演变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
对产业结构调整期地区经济增长如何定位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5-12
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变换升级的发展过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讨论或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或发展水平时,一定要考虑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 内蒙古的产......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社区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正向市民的身份转变,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还有相当部分未能覆盖到农村,农村社区集体组织要负担着社区服务与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责,对农村集体经济提出新的......
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发布时间:2022-07-24
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文章来自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生产与出口比重的显着提高是支撑阿根廷经济增长的......
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引言 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2. 6亿减少到1997年0. 5亿。按照2011年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我国目前还有1. 25亿的农村贫困人口,这些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3. 400}。世界......
浅谈珠江三角洲的旅游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竞争力的强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宏.........
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利用湖北省1980-2012年相关数据,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相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及衰退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2013年以来,辽宁经济出现大幅下滑,除了“三期叠加”等共性原因,实质上是旧动能的衰退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是长期积累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经济主体结构、要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集中爆发。第一轮辽宁振兴的动力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振兴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有企业,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难以与新兴技术融合形成内生增长动力,一旦政府难以推动大量投资,经.........
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3-02
" 一、前言 传统中国县以下的基层权力结构,始终是中外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费孝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即巳注意到“从县衙门到每家大门之间的一般情形”“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
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 要】中国的经济区域主义经历了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改革开放、逐渐融入世界的大变化,经济区域主义观念在中国的地位也经历了从被漠视到中国的积极参与甚至努力争取主导权的深刻变化。文章以中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历史轨......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管窥(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1
【论文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总体的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是“政府统筹、市场调节”模式。政府统筹的范畴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五个方面,除此之外,都应交给市场去协调,市场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的主要的调节手......
创新投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 要: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同时面临增速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潜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2年到2012年省级面板数......
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尤其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我国农村的具体状况来进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本文探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分析了......
促进两岸三地经济合作与分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两岸三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合作方面存在强烈的互补行,在分工上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实现经济一体化。本文从合作与分工两个方面分析两岸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论文关键词:两岸三地 经济合作与分工 199......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 要:本文基于1992―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自发就业增长率普遍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7
摘要:经济全球化通过投资、贸易、信息交流等方式使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并对居民的就业、收入、消费偏好产生影响,使居民消费行为发生改变。文章通过外资流入、进口关税等反映物质产品全球化流动的指标变量,以及反映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指标变量的外生冲击,运用CGE模型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受全球化影响进行情景模拟。总的来看,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公共服.........
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组织效率解说(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内容论文摘要:西部地区产业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成本优势,但是地区产业资本收益率却存在明显的东西递减的现象。这表明各地区产业组织状况决定的组织效率差异是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提高产业组织效......
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作者:王会强 姚爱科 郝琳琳 内容论文摘要:随着资本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本文从生产函数出发,将就业结构......
缓解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金融视角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 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减少城乡金融发展差异为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力点,指出针对农民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权、抵押权、收益权的制度创新是扩大农村金融规模的切入点,此外,还应把发展农作物保险作......
论长江经济带地区中心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17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发展背景下地区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善后的波士顿矩阵法筛选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以宜昌市现有产业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提出建议促进作为重要节点的地区中心城市的产业发......
“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22
“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探讨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了新要求:资源节约要求,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实现资源节约,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成为了......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13-12-17
" 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引起了农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进步。社会主义道德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流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4
摘要:在城市流通愈加发达的今天,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流通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流通问题并不仅是单纯的流通领域问题,它和当地的特殊环境条件相互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要素(1)
发布时间:2022-11-02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现在城市政府制定城市经济发展策略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以便在城市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城市和区域实际上是存在竞争的,虽然这种竞争不象国家之间通过利率或价格的调节来进行,也不象公司通过追求利润最大......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思考
发布时间:2014-01-13
(一)长三角 经济 国际化外部环境变化大而深 首先是国际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并存。目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有二百多个国家/地区,即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均将其经济触角伸向了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随着大经贸观念的形成,承载客体......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04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方式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导致了县域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一种较小尺度的区域经济,县城经济有别于城市,以及更大范围......
两江交汇百湖之市
发布时间:2023-01-15
武汉,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国家战略支点,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汉水在武汉激情相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以其区位优势和雄厚的实力,成为华中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是有名的......
制度经济学视角探析平度暴力征地事件背后原因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文章在基于分析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关于平度村民耿福林因地拆迁死亡全过程的报道,在系统梳理基本事实后,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该事件得以发生的原因,并得出基层政府和地产开发商在制度缝隙中存在着隐蔽的共谋,而......
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
发布时间:2015-11-27
我国从古自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古代,人们信奉民以食为天,农业为人们提供食粮。历朝历代都把农业作为立国之基,农.........
浅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我国当前非常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当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农村金融业支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金融发......
“长江经济带”龙尾
发布时间:2022-12-18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川渝地区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纵深腹地,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让“龙尾”活起来无疑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关键。川渝地区不但处于国家战略腹地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尾”,......
构建农村经济和农民主体长期发展的产权基础
发布时间:2015-08-20
因此,必须让农村居民获得实在的土地财产权利,增加其财产性收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土地私有(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集体公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土地集体公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
能力和创新论: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3-12-17
能力和创新论: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能力和创新论: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能力和创新论: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鉴于新、旧增长理论过于抽象、无法反映商业模式和生产能力(尤其是技术管理能力)在......
浅析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
发布时间:2023-05-3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的财政支出都比较庞大。面对人口的增加和土地面积的减少,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将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为此,在今后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中,必须合理划分农业的各项支出,争取保证农业经济的平稳......
成都经济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0
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西部交汇点,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西部重要产业聚集地,成都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不断显现,从点―点分散发展,到点―线之间、点―面之间协作,发挥整合规模效应;同时,成都经济区的发展,促进要素整合、产业集聚、资源转化,提升区域带动力,发挥战略聚合力。本文通过研究,理清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思路,实现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开放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黄色、蓝色文明.........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要】 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增长和效率变化的结果。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总量、各产业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和资本就业吸纳能力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对就业产生影响。本文借助数理模型,探讨了各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各因素对就业......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1(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
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8
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受教育的不平等、人口的过度城市化、人口红利等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关注。一些经济史的学者通过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提出了来自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绩效影响的经验证据。 环渤海区域......
长三角经济圈物流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要:文章通过对长三角1990~2006年各个城市物流货运量的分析,探讨了长三角经济圈物流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以此来推断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研究结论显示: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在地域分布的时间变化上,呈现......
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0
宗法制度的故乡本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起源于氏族公社,盛行于西周。尔后,虽然几经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但前后依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随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宗法制也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到明代以后,作......
有关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发布时间:2022-07-24
有关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有关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有关比较优势演变和经济增长究 来 源自 教育 网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生产与出口比重的显着提高是......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漕粮海运是晚清最重要的漕粮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的变化,对清代运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河运漕粮的盛行,直接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漕粮海运构成运河带经济区衰落的重要原因。另......
唐以前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发布时间:2023-07-03
一、殷周时期青藏高原畜牧业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藏族先民通过驯养牛、羊、犬,在青藏高原培育出发达的远古畜牧文明。据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中的研究认为,藏族先民的畜牧业文明为促进祖国多兄弟民族间的交往和边地与祖国内地的经济......
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08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江苏省要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看重经济增长质量,积极选择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要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关键词:江苏省;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在全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从统计情况来看,1977―2013.........
构建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问题探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摘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珠江上游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持久地进行下去,需要构建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
FDI与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 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江苏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各自利用FDI 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然后就FDI 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FDI 有效地促进了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增长 ,也加剧了江苏......
姬长乐:乐享江湖
发布时间:2023-05-07
时隔多日,再见到姬长乐先生,他的体态焕然一新,本来就年轻的他看起来更挺拔,更有活力,并且颇有偶像魅力了。言谈中得知,较之半年前,他已经瘦了40多斤。 减肥需要多大的意志并不难理解。但是,当他意念足够强大的时候,当他特别......
浅析长三角地区县域金融生态建设
发布时间:2022-12-13
生态一词最初是从自然生态一词中引申而来,是一个仿生概念。若在金融生态和传统的自然生态之间作对比,金融生态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当前社会各个金融体系中的大不组织,为了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所生存的环境之间进行合......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法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要: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农业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也十分重要,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经济对农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国家近几年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保护我国的农业发展。本文就针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方法进行探析,促进农业发展。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
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异同之辨
发布时间:2016-12-21
在中国古代,曾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时期,也有推动社会善治的经验积累和浓厚的清官文化思想,也出过包拯、海瑞等清官,这是当下推进廉政建设、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思想来源。但人们往往把古代政治清明时......
乡镇流通企业发展与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乡镇流通企业通过节约搜寻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扩大交易频率和半径、改善交易方式和规模以及影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等途径影响农村消费。采用2000―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各......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8
论文摘要:在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纠正模型方法,从中观层面上对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间互相作用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区域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作用关系的差距,剖析区域金融......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金融支持
发布时间:2023-06-09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拥有丰富的耕地、水、林木、草原和湿地资源,在扩大农产品供应、保障全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的黑龙江省东北边睡重镇黑河,地处两人平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