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33:31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时间:2013-12-18 18:33:31     小编: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亨利·詹姆斯擅长写“国际题材”小说,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都受19世纪欧美文化冲突的影响。文章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论述在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古老欧洲大陆与新世界美国从文化相遇到文化碰撞的种种表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这种跨文化互动中,亨利·詹姆斯通过小说创作试图找寻欧美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欧美文化冲突;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亨利-詹姆斯(1843-1916)一生致力于“国际题材”小说的创作,用布鲁克斯的话说,就是“在美国人胸中的欧洲戏”。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大批踏上欧洲大陆进行文化朝圣的美国人,他们带着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感,去欧洲大陆旅居或者移民。本文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在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大背景下,亨利·詹姆斯小说所赋予的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即从文化碰撞走向文化融合。

一、欧美文化相遇

美国文化最早是欧洲文化的产物,美国文学也是欧洲文学的一根支脉。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以后,尽管在经济和社会进步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在文化领域里还处于劣势。19世纪的美国与同一时期欧洲的部分地区一样,处于一个工业进步和物质主义逐渐增强的时代,一个大规模殖民移民的时代。19世纪后半叶,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极大发展和优势的美国面临着一个在文化上努力寻找身份、确认自我的焦虑时代,大批量“逆向行驶的哥伦布”满怀着热情离开美国土地踏上了欧洲文化朝圣之路。

根据社会学家斯图尔特·贝内特的观点,文化事实上是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一方面为主观文化(subjecfive culture),即文化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为客观文化(objective culture),即某一文化的社会制度及人工制品,例如,其经济体系、社会习俗、政治结构以及加工工艺、艺术、技艺和文学。客观文化可以被看成是主观文化的外在体现。主观文化通常被加以物化,社会制度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的延伸,但作为外在存在物,它们获得了独立的身份,这种“具象”的存在使人忘记了其背后的动因。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空间的文化,它们的各自的主观文化是通过客观文化表现出来的。欧美不同的经济体系、社会习俗、文学等影响了欧美主观文化的外在表现,美国人产生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主人公大都是在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驱使下,从美国到古老欧洲大陆朝圣,希翼能够建构自身美国文化人的身份。亨利·詹姆斯代表作品《黛西·米勒》中的黛西、《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德莫福夫人》中的俞斐美小姐等从美国到欧洲旅居的初衷都是为了完成心中笃信的文化朝圣之旅。她们是美国新时期女性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来自中上阶层、有知识、个人独立意识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亨利·詹姆斯以这一批女性为典型代表影射了当时大批量的踏上古老欧洲大陆的美国人。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当小说中的美国姑娘尽情体验欧洲文化时总避免不了欧美文化相遇时的尴尬。

二、欧美文化碰撞

美国作家威廉·布鲁斯认为:“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塑造的一批去欧洲大陆朝圣的美国文化人,因对自己文化身份产生焦虑,而踏上欧洲的朝圣之路。然而,当他们面对灿烂的欧洲文化时,欧美文化在相遇后产生的碰撞又让他们开始思索如何构建美国自己的文化特质与文化身份。在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碰撞集中表现在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等方面。

首先是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的不同。19世纪末的欧洲等级森严,上流社会有着严格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欧洲根据人的出身可以分成若干等级,其中,出身上层的贵族阶层包括从宫廷王室到世袭爵位头衔的人,他们大都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享受自己的宫殿和古堡,与下等人之间没有太多交往。这与美国的情况大相径庭。美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结构,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社会责任,但大多数的美国人喜欢将自己看作一名与他人平起平坐的中产阶级成员。在美国是没有“人”的等级观念的,主人和仆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平等,不像欧洲的等级、礼节那么分明。在小说《黛西·米勒》中有一个关于仆人的细节,黛西一家带着仆人旅居欧洲,并且对待自己的仆人非常友善并在一个桌子上一起吃饭。习惯欧洲生活习惯的斯蒂洛太太看到黛西小姐“善待”仆人的举动就十分反感,认为黛西一家是低等人,太没有“身份”了,不愿意与她们接近。

在新旧世界的两个文化空间中,各自的历史进程孕育了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比较古老的欧洲,美国社会少了许多清规戒律,人们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随意自由,而在古老欧洲这种自由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在人际交往方面,小说中所表现得最大的差别就是美国人追求实用主义,而欧洲人却注重形式和礼节。美国人流露出来的是自然天性,欧洲人则追求的完美形式。这样看来,美国人的行为显得真诚,欧洲人给人一种更文雅的感觉。www.Lwlm.com

《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喜欢社交、心直口快,经常与异性交往时谈笑风生,这一切行为都让秉承传统礼仪的欧洲上流阶层接受不了。由于欧美文化的差异,生活在彼此文化空间中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不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多半把美国人塑造成单纯、弱小型,而欧洲人则多是世故、圆滑型,在欧美文化碰撞的交锋之中,美国人总是被侵害的对象。

其次是高雅精神文化与物质主义文化的差异。欧洲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尤其是中上层阶级,他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高雅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引领着欧洲世界的精神领域,具有深度的理性反思性与鲜明的主题创造性。在目的追求上,高雅文化圈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试图为政治高层和社会大众提供理想设计、伦理规范和精神享受。欧洲高雅文化圈的精英们齐聚一堂,在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造诣深厚、独领风骚,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仰慕。欧洲人上流社会的精英人士身上总是透一种高贵华丽、才

编辑。艺超群的优雅气,而这正是美国艺术家身上少有的特质。

相反,与此相映衬的是美国的物质主义文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的文化在内部碰撞和逐渐融合。美国居民大都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阶层,他们勇于开拓新的生活信仰成为了一个国家的信仰和旗帜,也就是富有冒险精神、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同时,美国人追求物质、追求实用。对个人财富的无限追求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财富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物质主义的泛滥、金钱至上的观念等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高度匮乏。由于美国历史短暂、缺乏长期的文化积淀,这也使得物质主义文化相对突出的重要因更加严重。

在高雅精神文化与物质主义文化冲突之中,文化互渗是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美国主人公在拥有了富足的财富之后,都选择到欧洲大陆去朝圣,因为他们相信在古老的欧洲文明中才能找到美国文化的根基。璀璨的欧洲文明,在他们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大部分美国人都对欧洲文化特别是高雅精神文化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例如,《国际风波》中的艾尔登小姐、《德莫福夫人》中的俞斐美小姐等,其中以《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为典型代表。另外,在小说中也有一批受到物质主义思想侵害的美国人,他们不惜以婚姻为代价来换取物质享受的捷径。例如,《华盛顿广场》中的美国小伙子莫里斯,《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奥斯蒙特等。同时,小说中也有受到美国物质主义影响的欧洲青年,例如,《德莫福夫人》中的德莫福小姐,《金碗》中的罗马王子等。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人物身处欧美跨文化互动中,有顽固坚持自身美国文化的“美国派”,也有企图改变自己去适应欧洲文化的“两边派”,还有彻底被欧洲文化同化的“欧洲式”美国人,这三种表现都是欧洲与美国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这群朝圣的美国人以女性群体为主,她们回旋在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冲突之中。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纽约版序言中,引用乔治·艾略特的话:“人类爱的财富,正是由这些弱女子在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些弱女子传承下去的是人类的“爱”,这份“爱”是在欧美两种不同观念、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冲突中,探索欧美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道路的另类缩影。

三、欧美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以欧美文化主题见长,源于他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亨利·詹姆斯对欧美文化的态度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早年时期贬斥美国文化的匮乏,一心向往异己文化,通过否定批判来确定自己的独特身份;中年时期,开始反思、体验、接纳本土文化对他的影响;晚年时期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积极探索欧美文化融合。詹姆斯在追求自我身份认同时,试图以小说文本为中介实践自己的欧美文化融合的理想。但是,同他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命运一样,詹姆斯也是历经磨难。他一面以欧洲人的眼光观察美国人,另一面又以美国人的眼光审视欧洲人。这既是他的幸运,又是他的不幸,可以称之为“幸运的堕落”。在亨利·詹姆斯欧美文化主题小说中,探索欧美文化融合之路是詹姆斯优于同时期作家视野的地方。www.Lwlm.com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的小说中,对于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碰撞,并没有优劣之分,积极探索欧美文化融合是詹姆斯所期望一种理想文化状态。与差不多跟他同时代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样,亨利·詹姆斯懂得,研究文明既是调查文明下的焦虑和不满。《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拉尔夫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融合的完美统一,正如评论家利维斯说:“拉尔夫不可单看作是美国人,也不可单看作英国人——或既是英国人,又是美国人……但总的说来,他融合了两国的长处,却没有任何一国的缺点。”

通过不断的探索,到晚期詹姆斯的小说中,欧美文化的融合基本实现。在他晚期的三部力作《鸽翼》、《金碗》、《奉使记》中,基本上每一部小说中都有一位主人公实现了欧美文化融合的自我完善。《鸽翼》中的米莉和《金碗》中的梅吉都是美国文化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来到欧洲朝圣邂逅了爱情,在自己的财富与爱情的天平上,财富成了诱饵,欺骗成了必然。然而,她们都以自己的道德力量和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智慧在欧美文化冲突中取得了胜利,感化了伤害她们的欧洲人。正像是欧美文化冲突的倒影,从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到达成和解,她们可以说是詹姆斯理想文化价值的化身。在《奉使记》中的主人公史垂则对欧美文化和生活方式态度的转变集中体现了亨利·詹姆斯对于欧美文化融合问题的创新探索。在詹姆斯大部分的小说作品中,都是描写一个美国青年在欧洲大陆受到的文化“摧残”,以此来揭示旧大陆的弊病。但在《奉使记》中,詹姆斯让一位美国人受到了欧洲文明的改造,并且发出了尽情享受生活的呼声。中年丧偶、膝前无嗣的史垂则受他已经订婚的富有寡妇之托,从美国来到花花世界巴黎带回自己未婚妻的儿子查德威,并让儿子离开巴黎贵妇维安妮夫人。史垂则到了欧洲后,被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他看到了欧洲的美丽与和谐。巴黎优雅的建筑和丰富的生活使这位在美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使者产生了好感。这种美好的印象,在他通过与被未婚妻假定为“勾引儿子的坏女人”维安妮夫人的接触中得到了确定。

在巴黎生活一段时间后,史垂则发现查德威变成了有修养的绅士,这一切转变都来自欧洲文化典型代表维安妮夫人对他的教化和熏陶。反观自己未婚妻的言行,史垂则觉得她身上集中了美国人的偏见和狭隘,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他放弃劝说儿子回国的使命,并鼓励他在巴黎好好享受生活。对于未婚妻赋予的使命,史垂则是无法履行的,同时,他也拒绝不了欧洲文明。巴黎的美丽和浪漫一度激发起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体验巴黎生活和感受欧洲文化能使单纯狭隘的美国人变得成熟起来。史垂则最初是奉未婚妻使命来到了欧洲大陆,通过他自己的反思、观察、体悟,他主动摆脱了自身带有的美国文化中的狭隘与偏见,接纳了欧洲文化中的华丽与优雅带给人的体悟。史垂则吸取了欧美文化的优点,摈弃了两种文化对生活不利的一面,达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在巴黎时,史垂则向一位年轻的美国画家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你应尽情地去生活,否则就是一个错误。只要你能如愿以偿,做什么都无所谓。如果你未能尽情地生活,那你还有什么?”史垂则所谓的“尽情地生活”,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及时行乐,而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在亨利·詹姆斯看来,“观察”就是对生活体验的过程,它能够使人深入了解欧美文化的本质,找到欧美文化融合的契合点,同时促进自己的思想成熟与发展。最终,史垂则带着自己对欧美文化的思考回到了美国。没有完成使命,他即将失去与未婚妻完成婚约的机会,但他并不后悔这次欧洲之行完成了史垂则的一次蜕变,使自己更加成熟地面对生活。在史垂则身上集中了詹姆斯实践了欧美文化融合的理想。

詹姆斯的国际性题材具有大西洋两岸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亨利·詹姆斯在一生的小说创作中,拓展了国际主题并把它发挥到顶峰。与同时期旅居外国的作家带有讽刺性的描写欧美文化的差异相比较,詹姆斯对待文化的态度是宽容的,并具有世界主义者的胸襟。他在毕生的创作中,以小说文本阐释着他所理解和推崇的欧美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案——从文化碰撞走向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文美惠.超越传统的新起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美)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伯通,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3](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英)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方杰,译.北京: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5]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文化融合思想刍议[J],外国文学评论,2000,(1).

[8](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9](美)亨利·詹姆斯.奉使记[M].赵铭,译.北京:今日出版社,197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