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闻谢而愧 2014年5期

闻谢而愧 2014年5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0 01:03:54
闻谢而愧 2014年5期
时间:2023-05-20 01:03:54     小编:

2013年的一天,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尿毒症的黑龙江省甘南县甘南镇居民于浩洋拨通了县“为民办”(“为民工程”办公室)的电话。在“为民办”的协调下,该来的部门都来了,一个上午就给他办妥了低保手续和大病保险。可于浩洋3年前就开始申办低保和大病保险,3年里,他数次去过街道,找过民政,跑过派出所和医保局,但始终没能办成,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像是在原地踏步。手续终于办成后,于浩洋和朋友闲聊时感慨地说:“他们(干部)变了,变好了!”“为民办”主任肖正平听到这个评价,忍不住流泪了:“他还管我们叫‘他们’呢,这让我惭愧、心酸……”

无独有偶。甘南县“为民办”的另一位主任范福才有着同样的情结。在甘南县“为民办”的柜子里放着不少群众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可范福才却一直不肯拿出来给人看。他说“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这些。因为这些事都是我们该办的,甚至是早就该办的。收到这些东西,我心里有点愧得慌。”

在我的印象里,群众给领导机关的干部写感谢信、送锦旗之类的事屡见不鲜。而作为感谢信和锦旗的接受者,几乎是无不闻谢而喜――喜的是自己做的事情于群众有功终获承认,喜的是自己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肖正平、范福才二位却明显是另一番感受:闻谢而愧。

愧从何来?一则觉得给群众办的事,只是职责范围内的事,不但该办,而且应当早办,因办得不及时而深以为愧;二则虽然办了好事,但群众谈起来还对办事的部门和干部以“他们”相称,并没有当“自家人”看待,因群众与自己还隔着一层而惭愧、遗憾。

中国的老百姓是质朴的,也是容易满足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哪怕是一点小事,他们都会称谢,都会感恩。如果你闻谢而喜,以致乐不可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就会真的把自己当成有恩于群众的恩人,使自己永远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像有些人供奉的神位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供奉。

相形之下,倒是闻谢而愧令人耳目一新。为群众做了好事,群众在感谢之余,还有赞扬的评价。这对做了好事的干部无疑是一种褒奖和认可。被感谢的干部非但不喜滋滋、乐开怀,而是从感谢声中找出不足,进而为自己没能把好事做圆满、做到位而愧疚。可以想见,人的品格会在“知不足”中升华;干部为群众服务的境界会在“知不足”中提升。

自满自足,就容易停滞不前;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才能保持前进的动力。在为群众办事、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上,概莫如此。故而,我要为“闻谢而愧”鼓掌!

“闻谢而愧”的话题本该就此打住了,可“闻谢而愧”的来由却让我言犹未尽。

从群众找上门不给办到主动为群众上门服务,这变化,在于浩洋看来,来自于“为民工程”的实施――有了“为民工程”,才会有“为民办”,有了“为民办”,才会有“为民办事”的官员。如若不然,为什么此前3年的时间里,同样的事没人给办呢?

可是,非要开展“为民工程”活动、成立“为民办”,才能为民办事吗?倘如此,“为民办”之外的诸多部门怎么办?没有成立“为民办”的地方又该怎么办?更何况,“为民工程”是一项活动,活动过后怎么办?还依然故我、一切照旧,让生病的、有难处的于浩洋们跑遍各部门都没人理睬吗?如何实现为民服务的常态化,如何在常态化的为民服务中时时想着人民,并能做到“闻谢而愧”,这才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该多考虑、多研究、多解决的问题。不然,光是“愧”,总是“愧”,也于事无补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