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主题意义探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主题意义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7 00:43:05
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主题意义探究
时间:2023-08-17 00:43:05     小编:

摘 要 《围城》是一部充满睿智的小说,主题意蕴十分丰富,是钱钟书对人性的认识和调侃。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细读《围城》,探究“围城”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与多样性,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围城”主题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视角 主题 意义 价值

"Fortress Besieged" Theme Meaning Inquiry under Feminist Perspective

Abstract "Fortress Besieged" is a novel full of wisdom, theme implication is very rich, is Qian Zhongshu’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d ridicule.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through close reading "Fortress Besieged" explore "Fortress Besieged" profundity and spanersity of this subject, examine the relevance and value of "Fortress Besieged" theme with an artistic eye.

Key words perspective; theme; significance; value

“围城”这一主题寓意颇深,既象征着人生的走向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只不过是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的过程,也象征着整个社会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围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里面。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在西方一些国家取得成功,使得中国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权意识在国内得到了全面的升华,“女性主义”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倡导女性觉醒。《围城》是钱钟书站在男权视角下,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而我们恰恰应该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去重新解读《围城》。

1 《围城》主题的内涵与价值

1.1 《围城》主题的内涵

小说《围城》中呈现出的纷繁复杂的角色在共同展示着一幕幕的恋爱与婚姻的现实,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一座无形的“围城”将每个人牢牢地圈在其中,正如作者借用苏小姐的口说出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笔者认为“围城”这一象征意义其实是作者对人们的整个人生境遇的形象概括,无论是小说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还是广大的读者,读来都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围城”内涵,既纠结又无可奈何,只是隔了一道城墙,却是不同天地。

从关照人的现实角度出发,“围城”可以界定为现实中的束缚与进退两难的境地。用比喻的手法来讲这“围城”就相当于用金丝密线织成的网,也许有的人是自投罗网,将自己困在其中,无力挣扎。也许有的人是无意闯入,再难回头。这也象征了一种人生情境,这种情境的主体是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具体生存方式、情感态度、独特性格类型、人生价值取向等等都是对“人生”――这一既共性又个性的情境的具体诠释。其实从读者角度解读《围城》,它又是一部残酷的悲剧,象征了一种“围城心境”的悲剧心理,“围城心境”不仅指每个人对婚姻和事业的看法,更是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层次,即矛盾的心理,在城外的人渴望人生能够一帆风顺,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而在城内的人当希望落空后产生的失望、怨恨,转而又在痛苦中重新扬起他们希望的风帆,又再一次带着满腔热忱投入到一个无穷无尽的追求和奋斗的循环过程中。

主人公方鸿渐就生活在“围城”之中,兜兜转转,历经坎坷之后,才发现人生何处都有“围城”,归国轮船的船舱里,上海的孤岛上,内地的三闾大学,都无疑是一座座的“围城”,甚至连婚姻家庭生活也难逃捆绑,将他牢牢地困在其中。他成为了精神生活的“流浪者”,灵魂无所依托,没有一处可以让他栖息的净土,都被纷繁的琐事所霸占,他彷徨又无奈,渴求在出没于一个又一个的“围城”时能找到一片净土。可现实是残忍无情的,一次次让他从幻想的峰巅跌入现实残酷的谷底,可他执拗的性格又驱使他继续奔波追求,却总也找不到理想的乐土。到最后他的婚姻、事业、爱情都沦为了一场幻影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方鸿渐从始至终都处在一种被现实社会所束缚,进退两难的人生情境中,“围城”就像一个怪圈,总也走不出。这个怪圈既是社会本身,也是生活在圈里的每个人自己不断搭建起来的。

就“围城”的内在含义而言,这座城堡也象征了中国人的脸面。所谓的“中国人的脸面”就是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特有的品质,而它的本质却是羞耻观,是中国人在处理事情的关系中所维护的一种穷讲究的状态,实质却是自我掩饰或安慰罢了。方鸿渐的遭遇其实影射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为脸面观而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的。没有得到的时候迫切地去追求,而获得的时候又为其所累。《围城》不仅仅是想表现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人们进出“围城”而无结果的一种状态,而是想揭示人生这一大的命题,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们凡事不可期求太圆满,也无法做到零差距,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用努力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以“围城”所传达的内涵象征了人间万事,已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俯视人生。

柏格森说:“再也没有比虚荣心更浮又更深植的缺点了。人们给虚荣心造成的创伤从来算不得很严重,然而创伤却不愿医好。”《围城》将这句话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围城》通过幽默俏皮,极具讽刺性的语言,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就是虚荣,而且这种虚荣很普遍,不仅体现在小说中,而且象征了整个中国人的通病。小说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比如,三闾大学的教授们一谈起往日的光辉事迹,无疑都会虚假的感叹,汪处厚说:“这算得什么呢?我有点东西,这一次全丢了。两位没看见我南京的房子――房子总算没给日本人烧掉,里面的收藏陈设都不知下落了。”诸如此类的话,这些教授们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自己也会习以为常地说出来。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就像叙述一件事实那样自然流畅。在这座“围城”里,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了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无论是有学历的知识分子,还是生活在市井的小民,都验证了人性虚荣的这一普遍弱点,证明了人类是有劣根性的。它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蒙蔽了人类的双眼。而小说恰恰通过“围城”这一主题,将人类这种弱点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这也是《围城》主题意义的价值之所在。

2 《围城》主题对女性价值意识的影响

在“围城”这样一个主题下,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她们都在社会的围城中,或是在自己亲手砌起的围城里生活着,有的人想走出来,有的人想进去,周而复始。但是不乏一些新鲜的元素在里面,在众多的女性中有一些受到文化的冲击具有超前意识,我们从女性视角下看,她们已经具有了女性价值意识,即女权主义所要求的,在社会中男女权力应该平等,只有赋予男女同等的权利,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创造社会价值,追求精神价值。

比如苏文纨,她是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新女性,她不再像中国传统女人唯唯诺诺,没有话语权,而是众人面前尤其是男人面前毫不掩饰地显示自己的才华,以获得男人的称赞,女人的羡慕。孙太太说,苏小姐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这样的人去哪里都找不到;鲍小姐称,苏文纨是“苏东坡的妹妹――才女”;沈太太说“无怪认识的人都推你是天才”,这种种的夸赞,都侧面突出了苏文纨是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女知识分子,在这一角度上,女性已经和男性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这就是女性价值意识觉醒的一个表现。

而方鸿渐,一个在国外留学多年的人为了能在家人面前抬起头,在外能名正言顺地找到一份工作,不惜用一张假文凭来蒙混过关,给自己用一纸假的文凭贴上博士的标签。还有三闾大学的老师们,他们上上下下都挂着科学家、教授的头衔,打着博士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这具有讽刺性的对比,着实让人觉得可笑,男性本是男权社会的主导人物,却披着虚伪的外衣来蒙蔽世人。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对《围城》中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女性感到佩服与敬仰,她们在那个相对落后,思想封闭的社会,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使她们成为男权社会中鲜明的女性代表,给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是女性追求平等权利进步的标志,也是当时代女性价值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里,女性一直处在被歧视的地位,大多数女性往往会在男性面前不自觉地压低自己的地位,认为本该如此,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家庭地位。其他公共领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大坏境中,女性更是处于微乎其微的地位。所以女性在表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的同时,承受着社会不平等的对待,这是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小说通过“围城”这一主题深刻批判了传统女性观,为新时代具有知识,要求平等,拥有话语权的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呼唤女性价值意识的提升与觉醒。

3 《围城》主题的现实意义

《围城》是一部具有讽刺意义带有批判现实目光的杰作,它将“围城”这一象征意义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上升到比生活更高的层次,即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作者精心打造了的“围城”环境中,我们看到了“围城”中的人们一次次从理想落入现实、从希望走入失望、从欢乐走向痛苦的种种困境,将城里和城外的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围城》中虽有对女性进步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对女形象现实的批判,她们大都是急于把男性“围”进自己婚姻的“城”里。因为在当时的父权社会,她们已经被社会规定了性别与社会角色。无论是海外归来的知识女性,还是粗野妇人,她们最终都逃不过婚姻的牢笼,围住男性,建起一座婚姻的城。

《围城》通过各种人物角色,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钱钟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现实的人文关照。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都是可以还原成某个特定的或者是某一类人,从读者的角度,既可以感受到当时现实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心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人深省,我们在表象上看到更深刻的内涵,更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思想中落后因素的反思。《围城》的主题蕴藏着多层含义,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女性在“围城”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还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家庭角色的象征。相对于女权主义,作者可能更多表现的是男权意识。《围城》中揭露的丑的现实并不是什么“反封建”,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钱钟书刻画的“围城环境”和“围城人生”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它的主题意蕴深刻丰富,极具现实批判精神,从爱情、婚姻的小层面上升到世间万物这个大的命题,揭示了人生就是一个无尽期,无休止的追求、奋斗的过程,始终处于“围城”状态,并暗示了中国在文化层面上对异己文化的排斥,也是一座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围城”。

综上所述,“围城”这一主题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影响都是深远的,既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又展现了在那个时代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正如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冷峻的客观的对现实的批判都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反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2] [美]詹尼特・克莱妮.女权主义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3]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 李健吾.重读《围城》[J].文艺报,1981.

[5] 周锦.《围城》研究[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

[6] 高月娟.谈《围城》的主题意蕴[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

[7] [法]帕格森.论笑――滑稽的意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