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及其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及其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0:04:16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及其反思
时间:2023-05-24 00:04:16     小编:

【摘 要】对话教学是一种体现对话主体间平等、尊重和生成的人性化教学形态。它摒弃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被动单向的关系,将之转变为主体之间主动多向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话及对话教学意蕴的解读,梳理对话教学的类型和特征,深入探讨实施课堂对话教学过程中四个环节的策略;结合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从正确处理好对话主体的关系、注意把握适度原则以及厘清对话教学的误解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这些关于对话教学的探讨对于构建新型课堂文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对话;对话教学;平等;尊重;互动

一、“对话”的意蕴

“对话”(Dialogos)一词,源于希腊文“Dia”(穿越)和“Logos”(词语)的组合。实际上,对话是两人或多人之间所进行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其前提是基于主体间彼此平等和尊重。对话的目的是激发参与者在交流中贡献或分享各自的智慧,达到彼此的理解、共识或新的认知。“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事实上,运用对话的方式探求学术和社会问题由来已久。我国古代《论语》、《孟子》等经典就是师生、王臣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记录文献,通过平等而真诚的对话展示了各自的观念和思想,达成了对学术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和共识。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将对话运用于教学之中,柏拉图的《对话》一书就是记载苏格拉底与其他当代人物,以及与他的学生之间进行的对话录并呈现其的学术贡献,柏拉图将对话作为获得真理知识的可靠方法。在巴赫金看来,“辩证法是从对话中产生的,然后辩证法又让位给对话,但这个对话已是高一级的对话,是较高水平的对话”。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种对话,作为对话的教育和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实际上,对话教学即是以对话为重要原则和精神,体现对话主体间平等、尊重和生成的人性化教学形态。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方式,对话教学是通过主体之间多向互动,追求一种人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和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摒弃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被动单向的关系,将之转变为主体之间主动多向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教学关系,对话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平等主体之间的集体参与、倾听与会话、反思与互动等方式达到思维碰撞,以实现知识共享、智力传递、价值认同和意义再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二、对话教学的类型

(一)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

对话教学要求主体在多向互动基础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达到智力传递和意义再生的目的。这必然要求师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相关文本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唯有如此,对话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孔子在实际教育弟子时所坚守的方法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试想不经过苦思冥想怎么能举一反三,不到能有话要说的时候又如何能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呢?因此,只有师生都在对话之前就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和思考,读出教材和相关文本的精华,能够深入理解教材所传递的内蕴,才有可能激活师生的情感和思想,才能提出相关问题并真正有话要说。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平等、自由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对话中的主体;学生不再是通过被灌输来获取知识,而是在阅读反思与互动中汲取和共享知识和智慧。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对话交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不再是独白式的灌输者,而是多向互动对话的参与者。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能够在感知教材内容过程中反思相关问题,并激发思维进行互动碰撞,达到主体自我的审视、矫正与完善的实际效果。通过这种对话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而实现独立人格和具有创新意识,也能使教师受益颇多,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传统教学只是师生间的独白式灌输与被灌输的教育方式,而对话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话外,还有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作为参与对话教学的主体,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交流对话,在生生交互对话中实现共识、共享和共进的目的,是对话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在实际组织对话教学时往往是通过课内外小组的探讨和合作学习为主,在课内的师生对话中也能进行适度的互动交流。因为在没有真正实现小班教学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或者有充分时间参与对话教学的。

三、对话教学的特征

(一)对话主体间的平等性

对话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精神交流,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与创发的过程。因此,真正的对话教学需要在主体平等的前提下,运用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进行互动交流。“真理只能在平等的人的生存交往过程中,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才能被揭示出一些来”。实际上,对话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不仅是对话主体的语言表达的平等权利,也是师生间的彼此倾听、信任和接纳。只有在此种情境下,平等对话的原则才能有效的贯彻,才能激发师生在共同的场域中互动参与,实现思想碰撞和智力共享。否则,对话教学就会再次沦为教师的单向度“独白”,灌输与被灌输的教学模式将难以改变。

(二)对话主体间彼此尊重

尊重是对话教学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重要条件。

一是学生对于教材、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学生只有尊重教材或相关文本才能实现与其作者进行深入对话,把握其内容和精髓;虽然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具有权威性,但随着互联网发展师生在知识的获取方面已经没有障碍,从而使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学识产生怀疑和不尊重的情况,这是不利于对话教学的实施和取得效果的负面因素;学生之间也会因为知识储备等因素造成彼此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情况发生,这也需要对话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态度的矫正。实际上,“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只有在互相尊重前提下的对话才是真诚的、坦率和自由的。 二是教师对于教材、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克服对于教材选择的随意性,尤其是对公共必修课的教材的内容应该进行很好的研读,只有把握其精髓才能实现对话教学的深入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并未完全做到,所以在对话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真正尊重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尊重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真实体验;要尊重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选择和主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包容他们在观点、体验及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才能达到实施对话教学的条件,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

(三)对话主体间的客观评价

在实施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教学资源,都是知识共享和智慧的贡献者。“不同的个体感性存在之间的互相对话、交流、回应,最终达到互相补充和交融的完整、超在的理想境界。”因而要想充分挖掘和捕捉这些可贵的智力资源,就需要不断地对参与者的论断进行评价与判断,使对话主题逐步趋于深化而使大家有所受益。因而,对话主体间的评价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对话教学中最富有激情和挑战性的环节,是参与者思维碰撞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传统课堂教学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关于授课主题的评价,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是与否的单纯的判断,很少能够通过激发参与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火花。值得注意的是,对话教学中的互相评价不是故意的诘难或者诋毁,而是通过评价使对话题探讨趋于深入,使话题或者观点趋于理性和完善,从而逐步形成思想观念的共识和创新。因而,它可以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单向度固化模式的弊端,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激情的有效手段,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对话情境

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对话教学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要求对话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有效的对话情境。

一是利用课堂布局拉近师生教学空间距离。课堂教学的空间格局往往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师生互动对话比较活跃的学生一般是处于教师较近空间的。适当的课堂布局在实施诸如法律审判、会议等情境再现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较大影响。我国的学校教学主要还是以大班为主,在教室设计上也不同于国外小班教学的教室布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中应该灵活地将课堂小组对话、大组对话及师生对话等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对话主题层次递进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是要营造一种师生间和生生间互相平等、尊重、信任和学习的氛围。情由心生,境由心造,只有在怀有相互尊重、倾听和真诚的心态境况下,师生和生生之间才能敞开心扉悦纳对方,在思想交锋中使自己的思维得以提升。实际上,课堂教学的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只有对话主体间心灵沟通,才够有效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与对话主题结合,共同推进对话的深入发展。

(二)话题设计和内容选择

对话教学的核心和焦点是话题,没有话题就没有对话。因此,精心选择与设计恰当的对话主题,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的关键环节。

一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话题和选取对话内容。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因而课堂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和内容不能离开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师应该在设计话题和选取内容时,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生熟悉或者比较感兴趣的对话主题。这样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对话,也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话题的选择应体现生活性。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和内容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对校园、社区和生活资源的开发,关注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师生对话的热情,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三是话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对话主题的设计与选择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话题背后的隐含的深层原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话题的设计不仅要有梯度、有层次,还要有广度、参与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相关理论能够由浅入深的进行对话导入,并能就身边的现实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话主体间展开热烈的对话,往往能够使课堂教学超越预期的效果。

(三)对话主体的角色扮演

传统教学所呈现的是“教师施教、学生被教”,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对话教学则是师生间通过对话进行的合作探究的过程,师生成为课堂对话教学这一过程的共同负责者,并在对话教学中实现知识共享、思维碰撞和共同成长。要想实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对话主体间角色扮演或定位至关重要。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在对话主体间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通过是话语沟通和精神交流达到对于对话主题的契合与接纳。这就要使师生角色关系由传统的上下垂直关系转变为水平的互相依赖关系。在围绕话题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展示各自的知识和智慧以达成互相悦纳,或者是虽有分歧但反思却较为深入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要使对话教学方式取得成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这一难叙捉摸的因素是十分关键的。”如果师生间存在不信任,就会出现要么不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中去,要么会因为觉得自己必须拿出好的表现而担心,使结果变得十分僵硬。此外,通过对话教学的角色扮演,可以使对话主体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思维过程、习惯、反射和情感等。这些不仅能显示出师生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储备方面的差异,而且能激发起对话主体的应急潜能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它能够十分强有力地把学习的认知和情感维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获得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提升与发展。

(四)对话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要想使课堂对话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制定科学且实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实际上,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对于调动师生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一般包括期末的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试卷成绩很难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依据出勤率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确定。这种评价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不利于培养他们个性体验及综合素养和能力。考核与评价的目的既要引导学生努力地学,也应该把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导到综合素质锻炼与提高上来。 对话教学模式考核与评价目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素质。对话教学“不只是教学的新策略,而且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情怀。它要把学生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因此,课堂“对话”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在课堂上根据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互动教学效果累计成平时成绩,将之纳入到期末总成绩,强化了考评对课堂学习的约束力和激励功能。一方面,教师或师生共同精心设计话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自行讨论落实角色分工和协作,为生生、师生的对话做好保障。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依据小组对话、大组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广度、深度进行考评。另一方面,关注课堂学生评价与反馈情况。依据参与课堂对话学生履行担当角色称职与否、对话策略运用是否得当,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度和反馈情况进行考评。应当注意的是,课堂对话的考评结果应该允许学生查阅并接受学生监督。这样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和平时学习,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提升课堂对话教学的效果,体现考评的公开、公正性,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当然这种压力是促成对话教学持续下去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措施。因为要想提升学生的素养,教师首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并精心设计话题和教学情境等等。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以前加大了,对话教学将课堂对话的参与、质量和效果纳入考核内容并将之作为平时成绩,显然增加了学生日常学习的紧张程度。

五、关于课堂对话教学的反思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当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获得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话教学是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作为现代教学的原则与精神,对话教学体现了教学主体间在平等与尊重前提下所进行的知识传承、思维碰撞与精神沟通。

对话教学的实践表明,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适时地采取合适的“对话”,的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但是,在探索和完善对话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正确处理好对话主体的关系。作为对话主体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是话题的设计者、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生生对话的评价者和学习者。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对话教学的参与者、实施者、学习者和反馈者。对话主体间(师生和生生)是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关系,通过对于话题的认知与理解与发生思维碰撞、激荡和交融,达到共享智慧和和谐共生的创新效果。其次,注意把握适度原则。课堂对话中要尽量做到师生共同协商确立对话规则,防止出现个别学生垄断话语或者沉默不语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位参与学生的观点都受到尊重,防止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并逐步将话题引向深入的层次。再次,厘清对话教学的误解。一是对话教学并非完全否定和排斥教师的讲授方法。实际上,针对不同课程或者不同课题,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等情况,课堂教授的方法必不可少,而对话教学的方法或观念应该适度减弱。二是对话教学的目标预设和意义生成是相互补充的,并非是对立关系。在确保课程教学预设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根据课堂对话的情境将话题推向深入,获取对话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