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孙觉《春秋》学思想对胡瑗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孙觉《春秋》学思想对胡瑗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3:38:20
孙觉《春秋》学思想对胡瑗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时间:2023-08-07 13:38:20     小编:卞正皑

《春秋》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早在中唐时期,啖助、赵匡和陆淳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和汉儒治经方法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们有关《春秋》的著作很多,从这些著作当中可以看出他们抛弃了以往汉学家研治《春秋》的思想和方法,另辟蹊径,开创了一条尊经贬传、尊王、疑经疑传、汇通三传、遍采群经和直训大意的新途径。北宋初期,唐末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纷乱,致使儒学凋零,儒生政治地位下降的现象仍让士大夫心有余悸,他们对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流离失所所造成的灾祸有着特别深刻的感触。加之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威胁,虽然北宋通过割地、纳币等一系列屈辱政策求得了暂时的相安无事,但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使北宋君臣如鲠在喉,建立相较于汉、唐更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就显得更为迫切。《春秋》在满足宋儒的复杂的心理方面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对中唐啖助、赵匡、陆淳解释《春秋》的方法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宋代《春秋》学独有的特点。

胡瑗,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称之为安定先生,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后胡瑗经范仲淹保举,以推官的身份在湖州授学。庆历年间,国家兴太学,胡瑗的教育方法得到宋仁宗的认可,得以在太学推广。皇佑中,胡瑗又被提升为国子监直讲,为整个大宋王朝培养人才。从胡瑗游学者甚众,据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其门人有程颐、范纯祐、范纯仁、吕希哲、吕希纯、孙觉、钱公辅等。胡瑗研治儒家经典,尤擅《易学》。《四库全书》中有由其弟子倪天隐记录下来的胡瑗《周易口义》,可见其学问对整个北宋儒学影响甚大,为宋学先驱。据《宋史艺文志》等目录书籍记载,胡瑗的《春秋》学有相当造诣,著有《春秋口义》《春秋要义》《春秋辨要》,今已亡佚。《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存胡瑗春秋说7 条,可大致窥其《春秋》学思想。胡瑗门人孙觉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春秋》学者,著有《春秋经解》,其在《自序》中说:

《左氏》多说事迹,《公羊》亦存梗概,今以三家之说,校其当否,而《榖梁》最为精深,且以《榖梁》为本。其说是非褒贬,则杂取《三传》及历代诸儒、啖、赵、陆氏之说,长者从之,其所未闻,则以安定先生之解说之。

可见孙觉的《春秋》学思想深受胡瑗的影响。孙觉主要从尊王和伦理道德两个大的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胡瑗的《春秋》学。

一、尊王

《春秋》桓公元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条,《左传》详细地叙述了周王伐郑的过程,《公羊》则以从王正也肯定了整个事件的正义性,《穀梁》从讳自伐郑的角度解释了书三国从王伐郑原因,胡瑗则曰:

不书王师败绩于郑,王者无敌于天下。书战则王者可敌,书败则诸侯得御,故言伐而不言败。

《左传》记史事多数可信,按《左传》的记载,周王在这次公开的与诸侯交战中是打了败仗的,但是为何孔子在这里不书王师败绩于郑呢?胡瑗认为天王无敌于天下,书败则诸侯得御。其实此时的周王和普通的诸侯国无异,但是为何孔子在这里不书战呢?胡瑗还是从天王无敌的角度考虑,书战则王者可敌。胡瑗从书战、书败正反两个角度加以解释,最后归结到尊王这条大义上来。孙觉对此条的阐述就显得与其师胡瑗有些不同,他说:

盖天子者,至尊至贵,至高至大者也。四方有一弗率,则天子退讬不明,盖修德教,而方伯连帅,问罪专征。其义以谓天子至尊至贵,则不可敌;至高至大,则不可拟。有罪,则驱除之而已;为恶者,则灭绝之而已。焉得天子之尊,而下伐于诸侯乎?春秋之时,天王衰,令不能行于天下,诸侯人人自专征伐,有罪者不罚,而无罪者见侵,干戈妄动,盖无虚月也,虽天王之尊,亦亲伐于诸侯。圣人欲见上下之交失道也,则书之曰:王伐郑。夫以天王之尊,而诸侯不服,至帅诸侯以伐之,而蔡、卫、陈三国之君又不自行,而但遣微者,则天王之衰、诸侯之强,义可知矣。圣人恶天下之无王也,则变其文而书之,曰从王,以谓王者之尊,天下之民、天下之土皆所自有,一令之出,则天下莫敢不从焉,然诸侯有罪,天王不能号令方伯讨之,而至于亲行,三国从王,不自行而使微者,盖有罪矣。

孙觉把 尊王思想更加强化了。天子至尊至贵,则不可敌;至高至大,则不可拟,也就是说天子无敌于天下。作为至尊至贵、至高至大的天子,是不应该自己亲自讨伐诸侯的,一诸侯有罪,他诸侯应该不待天子号令出而自觉替天子讨伐,为何孔子书王伐郑呢?孙觉认为圣人欲见上下之交失道也。孙觉从罪臣的角度强化尊王大义,认为一诸侯有罪,他诸侯应该主动讨伐之,但实际上只有蔡、卫、陈三个小诸侯国从王伐郑,且三国君主不自行,而使微者,三国是有罪的。

胡瑗在此条经文下还有解说,他说:茅戎书败者,王师非王亲兵致讨取败,而书之。王师败绩于茅戎此事,见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与茅戎条,胡瑗认为书败是因为不是周王亲自率兵讨伐,胡瑗这样解释虽然显得有些牵强,但是能更好地弥补前文解经之疏漏,尊王大义凛然。孙觉继承了胡瑗的尊王大义,但他在孔子于此为何书败的原因上,与胡瑗意见不一,他说:天王之尊,天下莫之有敌,王师败绩于茅戎,非茅戎能败王师也,王师自败尔。何为王师自败尔?孙觉此说比胡瑗显得更加牵强了,但是尊王的意味也更加浓厚:王师无敌于天下,茅戎是不能败王师的,这和是不是周天王亲自率兵已经无关了,不论率兵人的身份如何,只要是王师,天下就不能与之相敌。

二、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的一个表现即是突出妇道。《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大夫宗妇觌,用币条,《左传》曰:非礼也。《公羊》曰:见用币,非礼也。《穀梁》曰:觌,见也。礼:大夫不见夫人。三传都从礼的角度解释此条经文,胡瑗则说:

妇人,从夫者也。公亲迎于齐,妇人不从公而至,失妇道也。大夫宗妇者,同宗大夫之妇,非谓大夫宗妇也。觌者,见夫人也;用币者,为贽不过榛、栗、枣、佾。今妇人用男子之贽,庄公以夸多失礼也。

胡瑗显然对三传从礼的角度解释不满,且认为《穀梁》对大夫与妇人相见的解说是错误的。他重点指责哀姜不守妇道,孙觉此条赞同胡瑗的解说,他在此条经文下说:

大夫宗妇,则大夫之家宗妇尔庄公欲侈大之,故令大夫之宗妇觌夫人者,用币为贽。币者,男子之贽,非妇人之事,妇人之执,榛、栗、枣、脩而已。圣人罪庄公娶仇人女而又侈之,至于失礼也,故特书曰:大夫宗妇觌,用币。所以见币非妇之贽用者,不宜用也不正,失妇道也

孙觉也认为《穀梁》对大夫与妇人相见的解说有误,他亦从恪守妇道的角度对此条经文做出解说,贬斥哀姜不守妇道的行为。

《春秋》襄公三十年宋伯姬卒条,《左传》曰:妇义事也。《公羊》曰:伯姬守礼,含悲极思之所生。《穀梁》曰: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传母不在,宵不下堂。三传对伯宋姬卒之事皆持褒奖之义。胡瑗 对伯姬亦有褒奖:伯姬乃妇人之中伯夷也。胡瑗把伯姬比作妇人之中伯夷,可谓给予了很大的褒奖。孙觉亦采取褒奖的态度:

伯姬之行,盖妇人之伯夷也。方春秋之际,人伦大乱,而妇德扫地矣。伯姬立淫乱无礼之世,而为高洁难行之行,宁杀其身于火以死,不苟其生于有过之地。虽其身不幸于一时,而万世无礼不洁之人,小闻其风,则知所愧矣。孔子贤之,于纳币、致女、归媵、卒、葬,虽法所当略者,一切书之,所以乐道人之善,而使不洁之人惧也。

孙觉直接引用了胡瑗的解说,来突出伯姬的妇道。

以上,我们从尊王、伦理道德两个大的方面探讨了孙觉的《春秋》学对胡瑗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包含的尊王、责臣、妇道、兄弟伦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孙觉的《春秋》学的确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胡瑗的影响,他们在尊王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孙觉的尊王思想显得比其师胡瑗更加深厚;二人在道德伦理的评价上几乎是一致的,但是孙觉更能把伦理道德上升到春秋大义的层面上来,显得比其师胡瑗更进一步。胡瑗作为宋学之先导,虽然他在《春秋》学上的学说并不是很多,但是其从《春秋》中探寻的义实开后世宋学的先河,其弟子孙觉继承了并发展了胡瑗的春秋之义,使宋代的《春秋》学在整个宋学之中异常闪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