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法治性危机与释解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法治性危机与释解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57:24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法治性危机与释解
时间:2023-08-07 22:57:24     小编:

摘 要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良好的法治性环境,而良性的法治环境不仅得益于执政党依法治国理念的实施与落实,而且需要遵循法治轨道,持续提供现实的动力结构和制度规范。法治本身其实潜存着制度性失衡和社会利益偏向性等缺陷,当法治思维和方式更多涉及公共利益层面的时候,更容易触发法治性危机。这就需要执政党更好健全并完善法治性制度设置与安排,不断磨合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及时化解法治性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治理体系 依法治国 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殷亚天,中共中央党校2014级博士,讲师。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有利于社会转型与法治轨道的衔接。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社会主体利益的多元化与城乡二元制结构客观存在,意味着社会利益的冲突与矛盾仍有持续发酵的空间,这就需要执政党更多社会性统筹兼顾,更多法治性保障。就政治角度而言,从严治党与反腐倡廉将一直引领执政党沿着法治路径前行。就社会治理而言,执政党需要继续保持高效的政治领导力和引导力以及社会疏导力,进一步扩展社会主义法治的辐射力与衍射力、适应力与涵容力。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既非社会主义唯一发展方略,也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体系。如同现代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对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肯定,而法治新常态则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新认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就是要坚持“三位一体”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段话的实质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具有能动的反映性。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或多或少会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相互的关联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同步性等特质,这些又必然折射到社会转型之中。

一是地方性部门生态利益的交集与法治范式的矛盾。法治从根本上是为了杜绝部门利益。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占有公共权力资源的部门,都有着一定的利益倾向和潜在的利益诉求。主体利益的多元化,折射到权力部门,可能就会引致利益的分化和部门利益的追求。例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都是一种国家权力的化身。一旦法治成为部门权力的工具,就可能偏离法治的正常轨道,成为非法行使权力的帮凶。这样一种部门政治生态,容易利用手中权力,改变法治实施路径。例如,以法治为口实故意压制组织上尚不成熟的企业发展,或者以伪饰的法治程序,阻碍社会正常的竞争投标活动。法治这时候只是屈从于权力的附属品、衍生品。这样就导致部门利益之间的交叉感染,而法治在部门权力的阴影下更可能形同虚设。这就需要法治与权力的监督和制度化。

二是跨区域国有垄断资本的扩张与法治规范的冲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多国有垄断资本不是萎缩,而是得到新一轮的扩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资源的垄断和自然资源的优先供给地位。本来,国家对战略性、稀缺性、特殊性资源与能源的控制和垄断,可以更好地统筹区域,合理分配资源流向。然而某些国有垄断企业,依恃国家政治力量,不仅无视法治要求,甚至变相抵制或改变法治规范以迎合垄断利润的私有化、私属化。例如,中石油频发的贪腐行径,不但懂得规避法治,而且以国家的名义,影响或制定有利于垄断资本合法化私人占有的政策导向。此时的法治规范反而变成了利益权属的证明,走向法治约束的反面。这就提醒执政党必须加强审计和日常的法治性督查。

三是地域性民间游离资本的发展与法治市场的失范。国家一直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等融入到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尤其对于中小民间企业的扶持和资助力度,十分显著。而民间资本的规范,将有利于国家垄断性行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打破行业垄断,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然而,国家虽一再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但民间资本的无序性、游离性和浮动性要远远高于国家资本和大型企业资本。这就可能出现民间资本的投入,更多是一种投机行为,往往无视市场的法治性规范和法治程序,引发市场波动。相对于很多民间资本而言,逃避法治监督与制裁,可能会获得更多短期效益。而某些民间资本的短视和对核心技术市场研发与竞争的无力,将可能促使民间资本从法治的轨道中溢出,追求不法收益,回避法治对于生产要素的监控和市场性的配置。例如,小煤矿、小钢铁厂和小印染厂等,不仅会滥采滥伐或高损耗有限资源,而且会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是区域性既得利益集团的膨胀与法治环境的博弈。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着既得利益集团、特权利益集团和权贵经济对国家正常法治治理的干扰。由于这些集团大多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相当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社会性力量,可以制造出利益的藩篱和制度性障碍,阻止法治环境的形成,甚至左右国家决策以及法治方向。这样一来,法治环境就可能褪变为利益平衡的砝码,成为这些集团支配社会资源,圈禁国家能源的权柄。一定意义上,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主要是凭借优势经济地位,挟制一定范围内的金融体系和市场要素,进而干涉国家权力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冀图把持市场定价和地方权杖,以获得资源最优化、利益最大化。这毫无疑问会破坏法治环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五是地区性党政权力结构的制衡与法治模式的牵绊。现代法治社会客观上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此杜绝政治权力的腐败和特权连襟与裙带效应的滋生。随着法治模式的社会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权力的社会效力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与此同时,在党政权力结构上,往往出现两者之间的交叉和重叠。这既可能出现相互推诿扯皮,也可能出现消极作为、怠于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这也提示执政党,在法治实施过程中,应当更加明晰责任和权限范围,更加明确党政分工和法治规范。 六是群众性政治参与意识的钟摆与法治治理的困境。社会转型与经济利益的多元客观上会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风险。而诸如暂时性打工难、就业难、上学难以及看病贵、住房贵、物价贵等问题的出现,多少牵动着百姓的情绪。在尚未建立应急和疏导机制的地区,这种状况更容易引发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坦率地讲,这些牵涉百姓民生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国家的统筹安排。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又是如此紧迫,而更多缺乏过渡性措施的配套和政策层面的及时梳理与化解。这也导致民众经常越过法治程序,越级上访或以过激方式,不再遵循法治轨道,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等。这种无序政治参与和低端化的政治意识无助于问题的调解,反而容易演变为暴力性事件和群众政治参与的失控。这都需要执政党加快法治治理的有序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社会转型过程,既是法治路径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也是法治衔接群众基础、稳定社会,加快转换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过程。执政党在寻求以法治引领社会,以法治治理社会,以法治制约社会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法治也体现了历史继承性与断裂性、社会时效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例如,过去对于市场经济的排斥,随着世界经济和南方谈话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概念也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范畴。再如,当年投机倒把罪名的设立以及股票、证券等市场的禁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而逐步废止。这些都反映了法治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改革,变得更趋理性,更具公共化、公益化。针对上述现象,现代法治轨道同中国社会转型相契合,更需要注意以下关联性。

一是部门权益的资本性与衍生性。国家权力部门很难回避利益的侵蚀和感染。只要社会主义客观存在市场经济,那么部门权力就会随着利益流向而沾惹上资本性。一旦部门利益形成权力资本,就会引发利益的连锁反应,导致社会不法分子趋之若鹜,衍生出利益纠葛的连襟体和共同体。以权谋私与徇私枉法,更容易演绎为部门权益的代名词,成为法治社会的障碍。法治,就其社会公益性而言,理所应当斩断利益链,使得部门权力回归群众手中。这就要求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形成法治合力,以法治路径和新闻媒介的共同监督来严控权力走向,以国家纪检监察与律师等职业化、专业化的法治网络来严格监督部门权力的实施,以信息公开、部门审计、政风热线、群众评议、问效追责等法治方式来监测潜在的部门利益动向,减少部门权益的资本化和寻租化。

二是法治效益的梯度性与嬗变性。从社会公正角度看,法治效益应当逐步均衡化、均等化。但在现实情境下,法治效益的大小同经济实力、权力、身份高低等关系密切。一般地说,法治效益同社会分层形成梯次效应。越在上层,越容易享受到法治效益的最大化;而越是底层,法治效益也是呈现递减效应。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生活在底层的民众而言,法治效益的梯度性无异于雪上加霜。因为这部分人分享的社会利益并不多,如果法治不能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生活供给和生存必需品,那么社会动荡和骚乱就可能频繁发生,而法治效益的嬗变与变异也就自然浮现。这时候的法治效益更多是偏向权贵和富豪。如此,政治上层建筑将可能更加偏离群众,而便利于财阀与特权。这也警示执政党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底层法治性效益的分享,更加注重法治效益流向和社会性的调节与调度。

三是法治环境的市场性与边缘性。法治的发展路径在没有国家和群众的引导与协调下,同样倾向于法治资源的优胜劣汰原则。例如,律师与普通百姓在法治环境下对社会资源占有率,就存在着差异性。相对而言,律师更懂得法治维权路径以及维权方式的优劣,更能够准确定位法治偏向和趋势。这种法治环境的市场化效应,不仅会造成法治资源对于普通民众的流失,而且会造成群众的法治边缘化。从这层意义讲,法治有可能退化为某个阶层或阶级的政治利器和护身符。而对于普通民众,则是渐行渐远的身外之物。这也提醒执政党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而且更需要让群众知法守法、明法用法,藉此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

四是利益集团的动态性与适应性。法治的一个特殊功效,就是保障社会财富增值的合法性。需要区别的是,即使在法治社会,也必然允许更多的一部分人继续先富起来。这种合理的差距对于激励社会,适度刺激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是既得利益集团凭借资本优势,进而影响法治生态,冲击并腐蚀国家权力以获得垄断利益,那么法治的效力就可能失控。事实是,任何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特权组织都不会固定在某一利益点上,而是处于不断流动状态。这将有利于集团的社会活动性和活动范围的拓展。尤其是,这类集团和组织可以借此获得额外的政治适应力和涵容力,重新包装并推销自我,甚至形成本末倒置的法治形态。

五是权力系统的流动性与突变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而言,现代权力在其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开放性、包容性和涵容性的系统,是与法治共同发展的上层建筑。以权力促进法治的治理和社会的法治化,形成立法、执法与司法等立体式互动的政治氛围。同时,以法治严格权力的输入输出,以法治与社会治理共同铸就制度性制衡力量和大众性监督力量。以法治防止权力滥用,防范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行为的丛生。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从历史角度看,权力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潜变性。例如文革期间的权力系统,早已脱离法治正常轨道并褪变为迫害老一代革命家的暴力工具和镇压群众的政治突变力量。法治在当时政治形势下,几乎无能为力去保障民权或制止区域性动乱。这不仅积压了诸多冤假错案,而且严重践踏了法治尊严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六是治理模式的自治性与技术性。一定程度上,随着社会治理的健全与完善,法治将更加突出服务性与自治性功能。例如,前南斯拉夫在铁托时代施行工人自治委员会,多少打破了僵化的社会管理格局。但应当注意的是,社会治理不仅需要法治与自治的相互配合,而且需要对法治社会提供必要的技术性支持与保障。这种技术性,主要来自于制度性的创新和创制。例如,前南斯拉夫虽然实现了工人自治状态,但这只是初级治理模式。随着国家官僚主义制度的介入和干涉,不仅工人自治走向历史的终结,而且连起码的社会法治也遭到破坏,国家政治生活日益走向官僚主义深渊。这一缺乏技术性支撑的社会自治和法治环境,注定缺乏群众性政治参与和法治轨道的制约。可以说,社会自治的动力来自于法治的完备,而法治的保护则得益于制度的技术性制衡与约束。 法治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引经据典,而且更是社会主义法治轨道的铺垫。就法治而言,它需要突出“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全面”思想的折射,以小康社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依法治国为保障,以从严治党为主线。

其一,法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保障、发展民生。法治基础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积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法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法治如果脱离民生这一物质要求,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当前,经济从旧有增长方式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型,客观上要求现代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的思路上迈进,以更好地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引导群众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法治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起到加速或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执政党更加重视法治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法治推进经济健康、持续、高速发展,适应群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型这两者兼容并蓄地转型,公共服务系统的升级和简政放权能量的释放,都要求社会主义法治为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等提供更好保护。而现代经济的转型,一定程度上又会催生不同利益阶层和利益分配格局,由此也要求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和方式等作出适应性变革与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反馈民意、保障民生。

其二,法治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相互支持与配合的过程。法治与党纪并行不悖,确切地说,党纪是对执政党更高要求的法治。任何对立党法与法治关系,甚至争论党大还是法大的言辞,只不过是西方话语体系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歪曲。宪法可以看做是法治的核心内容,而党纪则是保持执政党政治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法宝。没有法治理念的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一层政治保障;没有党纪,执政党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党纪国法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旨。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公民层面的力量整合,也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统一。葛兰西就曾指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腐蚀和破坏。而欧洲历史上,曾经一度兴起的工人革命运动,最终无一幸免地陨落。这与“工人阶级运动无力抗拒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渗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化身,是人民民主专政与法治社会的统一,是构筑社会主义法治防线与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颠覆的统一。

其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道德净化系统优势互补。人民当家作主与法治同属对等的政治范畴。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维度,就可能偏离法治公共性、公益性的正轨。没有法治的保驾护航,人民当家作主就可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政治保障力量。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可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真正“资本”。同时,执政党应高度重视,以健全的法治来引导民众合法、合理要求,避免诉求渠道的非法性和利益诉求的偏执化、偏袒性。这也提示执政党应当善于在法治环境下整合多元利益,统筹并协调民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当然,法治不是万能钥匙,同样需要道德与教育系统的相辅相成。单纯的法治,难以有效调整多元社会关系,难以化育代际法治思维,难以灵活运用法治途径,这就需要社会主义道德与教育的互补。以道德弥补“法不禁止皆可为”的法治漏洞,平衡社会道德规范;以教育增强群众法治参与意识和法治实效与应用,使得群众严格循法、有序参与、自觉守法。

其四,法治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是尊重保障人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同样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可以说,法治不是单纯以法律的条文性、规范性和强制性为基准,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人权的保护为基石。如果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么现代法治必定不是单纯法律规章等的强调,也不是严刑峻法的震慑,而是社会主义民主与价值理念的指引和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而法治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法律的尊严和良性法治生态,尊重并保护社会主义人权,以此赢得大众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和持久的动力支持与拥护。

其五,法治是地方绩效更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不仅需要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形成权力清单和离职审计、终身负责、倒查追责等相互配合的法治体系,而且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理顺党政关系,厘清党政分工。将执政绩效和地方政绩从单纯经济总量的大小,转向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与创新力上,转向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城镇化战略上,转向整合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大力发展文化的路径上。力戒片面追求政绩或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环境的行径,力避地方权力的恣睢而损害群众权益的行为。进一步优化执政环境,改善执政方式,科学设置执政流程,以法治带动地方政绩考核向技术性、综合性、标准化、精细化等衡量指标上转型。以法治禁断社会转型中的行政不作为、消极怠工、渎职失职等倾向。加强社会征询、问责与听证等程序,严控地方政绩与群众利益脱节、与地方承载力和负荷力偏离的现象。

其六,法治是良性互动的社会自治与制度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这层意义上讲,法治就是积极构筑代表人民意愿的制度笼子,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性创新和法治的制度性安排与设置,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社会自治与群众共治的良性循环。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发展历史看,不论是贤人推选,还是世袭罔替、察举征辟制度,再到九品中正、科举制度,以及近现代科层制度和公务遴选制度等。就制度文明而言,其中贯穿一条主线,即以制度创新实现社会进步,克服制度惰性力量和路径依赖。就制度发展的对象性而言,这些制度性变迁都在不断扩大社会参与,更加突出民众权益的制度性保护和平衡。这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借用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确切地说,现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法治社会的良法善治,而且需要权力制度、民主制度、协商制度等多元法治制度的同步创新。

法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与执政党权力之间的共振,与群众利益之间的互动,与群众诉求之间的共鸣。一定意义上讲,法治体现了执政党与群众之间效率性与公益性的统一,绩效性与公共性的统一,民主性与公众性的统一过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从《婚姻法解释(三)》论法律与社会习惯
发布时间:2023-01-17
在法律产生之前,社会秩序的维护工作由社会习惯承担。但随着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化,社会习惯已经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律规则应运而生。法律规定着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这样说,社会习惯是法律的渊源。......
当代社会过劳心理危机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2
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异常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就容易表现出越来越严重、越普遍的身心危机。而过劳心理危机,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问题,对于......
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1-28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治理体制也经历了由人民公社向“乡政村治”模式的转变。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将农民组织起来,采用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的社会流动渠道狭小,流动率较低。......
《法律的文化解释》:“法律文化论”的范式转型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法治在当代中国成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性命题。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过分的侧重于对西方制度的介绍,对中国法治本土资源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诚如着名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所言,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当代的法律世界是一个多元性体系,中国法律文化在其中也应当有其独特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梁治平先生提出的法律文化论有特殊的价值。而且,法律文化论实际上亦是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话题。.........
判断与决策过程中的生态理性与社会理性(1)
发布时间:2023-05-07
摘要:判断与决策在管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首先阐述了判断与决策的基本过程。传统经济学假定人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是完全理性的,但在实际的决策中并非如此。文章在回顾了Simon的有限理性与Kahneman和Tversky的直觉与偏差......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发布时间:2023-06-21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精品源自数学科 [论文关键词]领土属性;东方国家;民族国家;国家认同(身份)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
社会转型中失意者的精神症候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15
作为独立的时代记录者和思考者,贾樟柯始终保持着对社会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严肃审视。从小城儿女,到大都会众生相,贾樟柯的目光集中于底层民众的命运,以及底层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这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
1789年的法国社会危机及革命的成熟性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 要]法国大革命开辟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标志的新时代。在专制帝王统治了多少的世纪之后爆发的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是轻而易举实现的。但是着眼于对革命前社会危机的表现及革命期间革命的阶级,指导思想以及革命后法国情况等的......
浅谈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3-07-05
【摘 要】近年来,垦利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该县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破解难题也成为下一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
论“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转型
发布时间:2015-07-27
2014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热播,以全面直观的视角展现了当今人类鲜明的时代特征――互联网时代。但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内涵尚无明确的界定。本文对“互联网时代”做一个大体上的界定:一个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社会化......
对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09-26
一、社会危害性释义 (一)社会危害性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中,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方法是通过考察其是否符合于祸合式的四要件之下,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如符合,即代......
社会学解释方法在司法实践的适用
发布时间:2019-12-04
摘要:社会学解释方法是指将司法实践中的案情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依据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运用逻辑法则和经验法则,通过对判决结果的预测即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来进行融合的解释方法。在运用社会学解释方法时,需注重各阶层社会利益的权衡,增强法律适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社会学解释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是有利于法律适用中的安定性和灵活适用的统一;二是使法律规定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三是有利于实现.........
论领土属性之转型与东方国家的认同危机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领土属性;东方国家;民族国家;国家认同(身份)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脱胎于近代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制下的民族国家建制普遍遭遇到了认同危机。然而,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东方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还远......
浅议转型中国的社会治安秩序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6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转轨、政治转型以及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令人应接不暇,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日益复杂化。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也因此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转型时期的社会治安秩序构建......
转型社会的法与秩序:俄罗斯现象
发布时间:2022-07-24
" 引言 转型社会就是从原来的中央指令型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众所周知的包括中国、越南、俄罗斯及东欧。"转型"最初是一个限定很狭窄的概念,指的是经济的转型(transitional economy),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涵盖经济之......
西部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学范式转换
发布时间:2014-01-24
西部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学范式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转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成为表述中国社会转型路径的代表性语言,主导着中国研究的话语。......
浅谈社会转型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发布时间:2023-01-06
"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 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不俗的成绩,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
转型中的“财富”机会
发布时间:2023-06-26
新经济形势下,烟草的“财富”机会在哪里?行业的发展潜力在哪里?抓住市场拐点、转化动力、逆风飞扬,恐怕是多数烟草企业未来所需要面对的试题。 当潘棵堑目诖渐渐鼓起来,他们开始从淘便宜货转变为追求品质和个性,马云抓住了机会......
德国宪法解释方法与比较解释的可能性(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9
内容提要: 宪法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宪法文本进行解释,因此,解释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国《基本法》的意见自由条款的解释为例,归纳、分析德国宪法解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宪法解释吸收、借鉴外国宪法解释的可能性。 严格意义......
德国宪法解释方法与比较解释的可能性(下)(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4
就事实陈述而言,只有在有关事实陈述真实的情况下,意见自由原则上才优先于与之相冲突的法益。然而,这方面也存在例外。例如,有关他人私生活的事实陈述,即使是真实的,也不值得保护。此外,违反信任关系取得信息之后予以公布的,意见自......
中国转型期价值共识危机的根源及其破解之道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中国道德文化植根于集体主义文化,是集体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西方道德文化源于个人主义文化,是个人本位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这种差异导致了西方道德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对中国道德文化产生冲击。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多元主义会......
德国宪法解释方法与比较解释的可能性(上)(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8
内容论文摘要:宪法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宪法文本进行解释,因此,解释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国《基本法》的意见自由条款的解释为例,归纳、分析德国宪法解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宪法解释吸收、借鉴外国宪法解释的可能性。 严格意......
我国民营实体书店危机与转型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 要:如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经济,面对网络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压力,中国实体书店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威胁。本文先回顾实体书店的辉煌成就,解读实体书店存在的重要意义。其次列举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四......
新刑诉法背景下逮捕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解析
发布时间:2023-07-28
丹宁勋爵曾经指出社会必须有权逮捕、搜查、监禁那些不法分子。但是如果这种权力被人滥用,那么任何暴政都要甘拜下风。逮捕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对被逮捕人的羁押状态一般要延续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为止。长期以来宽......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3-05-22
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发布时间:2022-10-31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非典”危机突显了中国公共卫生的深层次问题,并对此展开了分析。结合大量数据,本文提出了中国公共卫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卫生总费用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公共卫生状况改善不大、甚至有所恶化,并指出中国卫生......
体育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及立法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3-04-04
1体育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1.1体育假新闻和奥林匹克宗旨背道而驰奥林匹克精神是追求真、善、美,而体育假新闻为真、善、美抹上了虚假的陰影,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一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在这具有100多年奥运精神和宗旨的照耀下,体育假新闻会显得多么的渺小无耻,奥运.........
当今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固的发展,国家形成整体活力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却未能得到相应地提高,作为重要的国家软实力之一的社会信任产生了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一种较为公正的制度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和消......
社会的“缺席”或者社会学的“危机”
发布时间:2023-06-15
有一次,在谈及政治哲学的风格时,奥克萧特(Michael J.Oakeshott)说,政治哲学家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对人的处境抱有一种阴郁(somber)的观感,他们考虑的是人在黑暗中的处境。因此,在这些伟大政治哲学家的著作中,人的生活不是一次盛宴......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发布时间:2013-12-17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审美特征 (一)因拙出古......
社会生态转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2-07-22
一方面,必须承认,作为一组分析性(而不是规范性)概念,乌尔里希・布兰德教授所阐发的“绿色资本主义”与“社会生态转型”,的确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当今欧美国家所引领的“绿色潮流”的经济政治本质,以及正在处于政治战略与力量重......
社会治理中法治建设的必然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8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从而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治理是与法治建设紧密相联的,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建设具有必然性。 一......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03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危机越发频繁和复杂。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等多种理论的支持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多元治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现实......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发布时间:2023-02-12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论规范性司法解释的性质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法律解释的实际,明确区分了规范性司法解释与个别性司法解释,把规范性司法解释作为中国特有......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发布时间:2013-12-18
" [摘要]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状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相对于常态时期具有更复杂、更躁动、更迷茫、更活跃的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表现,特别指出社会工作在缓解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方面的价值与功......
浅析法律解释的理性
发布时间:2023-03-10
一、法律解释的客观理性 即使把所有法律解释学家首位相接地排成一对,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这源于法律解释者对法律事实的实证的观点不同,同时在法律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各自的主观的价值判断。正因如此,不同法官等法律适用......
浅析“半影推理”与“几何学模型”———美国宪法解释中的结构解释方法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6
一、半影推理结构解释的方法 在格里斯伍德案之前就有所应用。早在1819 年,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就在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 McCulloch v.Maryland) 的判决书中指出,尽管宪法并未明文规定联邦议会有权设立国家银行,但宪法第一条第八......
解释学转向:价值与论争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关于意义生产问题,罗蒂提出用“解释学”来取代“认识论”的策略。这一解释学转向主张把事物置于意义之网中进行考察,破除了意义拥有不变本质的神话。它在学界引发了强烈共鸣,但也招致颇多微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罗蒂同属......
论析知识社会转型中的知识与大学
发布时间:2022-12-31
"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知识;大学 论文摘要:知识是知识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具体体现为知识价值推动经济转型、知识权力推动政治转型、知识消费推动文化转型。在知识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应该成为主导力量,应承担培养和塑造“知......
浅谈论刑法解释的价值取舍——从法治视角看人权保障与社会正义的冲突
发布时间:2017-05-27
一、刑法解释的价值成文法国家的法律以法典的形式展现。而在这些国家里,最理想的状态是制定一部包罗万象、无需解释即可回答所有问题的刑法典。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就曾经主张禁止法官解释刑法典,认为法官的任务就是将实际案件和法律条文进行对比,而不是解释法律、适用法律。在此情况下,法官便成了法律的宣读机,是宣告及说出法律的嘴巴,其权力在某种形式上等于零。然而,经过种种尝试,人们发现制定这种绝对完善、准确的法典.........
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
发布时间:2016-01-11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经济学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而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因而本文将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以及新自由主......
法治信仰社会化: 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浅谈
发布时间:2023-02-17
一、法治信仰社会化释义 ( 一) 信仰、法律信仰与法治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的最高的眷注和关怀。从哲学意义而言, 信仰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广义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可以包括建国后至1978年前党在农村开展的各种政治运动。党把它看作推进我国农业集体化、现代化从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保证。由于各历史时期的不同背景和中心工作,社教运动在不同阶段......
民法中“民”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2-07-29
民法中“民”的解释 民法中“民”的解释 民法中“民”的解释 文 章 来自 教 育 网 内容提要: 市民社会中,民法给予每个主体最细致的关爱。随着时代发展,民法的外延更是无限的细化、膨胀。究竟如何准确地把握民法研究的价......
试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村民自治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09
" [论文关键词]村民自治;均衡发展;社会转型;新农村 [论文内容提要]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已经推行二十年,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村民自治不仅在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是实现新农......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警惕社会转型中的畸形博弈
发布时间:2022-10-24
畸形博弈导致的最后结果,无疑是社会风险的增长。孙教授为此呼吁: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机制已刻不容缓。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换,政府要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转变为带有超然性的公共政府。其次是关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过于刚性,而应有相当的......
社会转型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6-03-25
摘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本人认为要在思想认识领域里首先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必须明确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现实意义,确立工作目标,选择可行......
转型社会背景下司法权威的重塑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突出,亟须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社会的整合,以此促进和谐中国的建构。作为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和纠纷解决的重要手段――司法,在近些年来却一直倍受质疑。......
简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社会化
发布时间:2023-04-18
"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规范;道德社会化 论文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领域发生诸多变化,如新旧道德观念交错并存,道德标准和评价的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等。道德领域的新变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加大个体......
转型升级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人口问题论文:转型升级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今天的中国愈来愈融入了国际社会,中国的问题必须放大到全球的视野来观察。尤其是中国现今的人口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看......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发布时间:2023-02-18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法”与“法律”的区别与民法解释 [内容提要]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应有规则,存在于社会中。法律是将法成文化。法是解释法......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后果及治理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出发,运用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在对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矛盾与利益冲突及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不稳等因素;辩证地解析群体性事件......
论析社会诚信危机与学校教育
发布时间:2022-12-27
" 论文关键词:诚信危机;教育边缘化;综合治理;社会中心 论文摘要:“信”最初是指祭祀时人对上天和祖先说的诚实话,它发达于古代的政治盟约,并成为人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当今市场经济,人们虽然十分注重“诚信经济”,但“背信弃......
法院合宪性解释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26
理论界对合宪性解释的内涵,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在宪法审查制度意义上的理解,发生在宪法案件的处理过程之中,指的是宪法审查机关在处理有关立法机关的立法合宪性争议的时候,除非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或根据能够判定系争的法律......
M型社会下酒店营销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18
M型社会下酒店营销的转型 M型社会下酒店营销的转型 M型社会下酒店营销的转型 摘要:“M型社会”是最近较多被引用的财经概念之一。不仅仅是美国、日本这样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同样也将面临社会的M型化。社会的M型化同时是......
浅谈公路客运遭遇转型危机
发布时间:2022-08-01
受铁路、航空等产业高速发展影响,长途客运门庭冷落,昔日一票难求的景象难以重现。面对连续多年下滑的市场形势,长途客运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春运客流明显下滑春运是一年一度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一场大考,随着高铁网络铺设越来越完善,公路客运行业越来越不景气,2017年春运的几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自1月13日春运开始以来,国内多地铁路客流多于往年,节后多于节前,尤其是高铁客流暴增。然而,公路客流却呈现低于往年,.........
社会保险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要:新的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实施意义重大,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健全规范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有利于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新的保险法在实施过程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分析社会保险法的发展现状与重大作用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险法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新的社会保险法;实施过程;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3-05-24
都说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的画面,无非是东方宗法专制国家向 现代 社会 转型特别艰辛的记录。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恰恰在 中国 出现? 历史 是斩不断的链条。晚清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此曲折,根源应该从中国传统......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内涵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构,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文件。通常而言,法律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公民基本义务及权利等根本性问题,法制也叫做法律制度,将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
当代世界危机与社会主义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4-01-17
资本主义摇摇欲坠与社会主义替代的缺乏 在冷战结束和社会主义集团瓦解后,帝国主义理论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不可战胜感到洋洋自得。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断言,资本主义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从那时起,美国政府不再继续出版《共产......
逮捕中社会危险性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 要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与公民权利保障密切相关。传统逮捕绝对数量巨大、逮捕率居高不下、“一捕了之”等诸多问题长期存在,逮捕适用恰当性问题急需解决。新《刑事诉讼法》以社会危险性条件替代逮捕必要性条件,对正确......
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的困境与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 要】在调查C市双山村在向城市社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过程中,探讨网格化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从而为基层实践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建议。 【关键词】转型社区;双山村;网格化治理 城镇化......
汽轮发电机安装及检修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刍议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企业对于制作工艺的优化需求从未停止过。汽轮发动机主要在热电厂等企业应用较多,汽轮发电机的安装和检修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问题......
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法社会学的解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 要] 土地是广大农民最主要的财产,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使用权,是政府为广大农民提供的最主要的公共产品。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立了农民享有土地承包使用......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现代性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政权建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阶级话语的构建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启蒙话语与现代法律的影响;作为现代性后果的物质性公共产品和个人的社会流动。在当前中国农村,......
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
发布时间:2022-10-28
拉布吕耶尔的散文名著《品格论》虽然写于三百年前的法国,但在今天,由资深翻译家梁守铿翻译、花城出版社出版,读之仍感同身受,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法国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世相,同时也给我们理解当下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关系距离与城市居民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2-09-19
〔摘要〕本文试图从法律社会学角度,探讨纠纷当事人的关系距离对其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影响。定量研究表明,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对纠纷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仍然存在影响。但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城市居民的关系格局介于“差序格局”与“自我中心网络”之间,由此在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上与传统乡土社会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除了关系距离之外,纠纷类型(包括关涉生存利益的纠纷与不关涉生存利益的纠纷)也会.........
浅谈从金融危机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布时间:2022-12-30
"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利弊比较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弊端。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国......
从道德与法律关系谈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构建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 德治和法治是中华法律体系两大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两大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法律和道德的和谐统一是其顺利进行并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
宪法的实施与治理模式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6-04-12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宪法的实施与治理模式的转型,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30年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1982年宪法(以下简称82宪法)。30年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82宪法成爲国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确立......
依宪治国需配套宪法解释
发布时间:2015-07-27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主张后,谈论宪法问题就成了大陆媒体和学界的热点,因这是中共建政以来,首度在规范性决议中明确提出的治国理念。“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危机四伏的年代 破解企业危机的黄金法则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以互联网主导的信息化 时代 ,地球村已经形成,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危机事件,都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 中国 境内的 企业 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 2007年的危机案例似随手拈来:高管危机有茅台掌门乔红涉案事件......
分析经济危机、世界市场与确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22-12-14
一、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繁荣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引发社会革命为认识前提的。《共产党宣言》宣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
执法守法敬法化解环境危机
发布时间:2015-08-20
据报道,目前我国2/3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和严重的大气污染环境中,全国超过七成河流水质处于中度和严重污染,全国每年环境污染事故多达2万件。究其原因,环保执法乏力是重要因素。环境法学专家王灿发对此表示,法律的真正威力,......
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22
摘要: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三个方面;从微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
社会转型时期影响政治稳定的政治心理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要:政治心理与政治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通过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继而影响到政治稳定。影响政治稳定的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情感心理、政治认同心理、政治信任心理、政治信仰心理和政治参与心理。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公民的......
简析社会转型中的正当防卫界限
发布时间:2023-03-03
正当防卫制度作为一种古老的辩护制度,是法治国家对暴力垄断权的例外,是对不法侵害公力救济缺位的弥补,是构筑多元化的社会纷争解决模式之一。我国1997年刑法第20条正式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明确了正当防卫的构成基础。然而,司法实践......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转型的优势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中国承担了来自国际国内的巨大压力,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维持,经济转型的呼声也更为迫切。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累积了......
转型时期化解我国社会公共风险的财政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12
" 摘 要: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公共风险已经进入高发期,且各类风险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及时地对之加以防范和化解,社会公共风险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公共危机。财政化解公共风险的过程必须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强化市场机制化解风险的......
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煤炭、钢铁为主要城市面临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亟待转变的问题,如何依据城市的优势转变目前面临的资源枯竭问题,如何转 型,以及转型过程中人员如何安排等问题需要研究。 【关键词】资源 转型 安......
基于社会责任的重大工程危机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07
摘 要?演重大工程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危机的发生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社会目标实现,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对危机演化及成功的危机处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解析重大工程特点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重大工程社会责......
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
发布时间:2013-12-19
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 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 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 【内容提要】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需要通过道德立法来保障,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电力过剩危机
发布时间:2022-12-21
电力过剩危机下,电源建设投资冲动依然难以抑制。 电力产能过剩?这似乎与直觉相悖。 本世纪初,国内电力需求旺盛,用电高峰出现的大面积停电刺激着社会公众的神经。4年前,国家发改委通报中国电力缺口达3000万千瓦,全国多地拉闸限......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30多年的快速发展通道,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土地资源稀缺与低效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挑战愈加严峻。作为区域发展的先行者,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人地问题更加突出,亟待解......
论民主与法治社会中的德治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6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
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着眼化解社会矛盾
发布时间:2023-01-14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理念取代了社会管理概念,《“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十九大报告中,“共建共享”的提法又再次升级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各界对社会治理的关注与讨论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全民的广泛参与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必要基础,而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积极的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应成为政府下一.........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法治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2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相关概念、特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指通过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主要包括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公共危机决策机制、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公共危机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危机四伏的年代 破解企业危机的黄金法则(1)
发布时间:2023-01-30
在以互联网主导的信息化时代,地球村已经形成,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危机事件,都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中国境内的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 2007年的危机案例似随手拈来:高管危机有茅台掌门乔红涉案事件、古井......
转型期民间谣谚与社会舆论评价
发布时间:2014-01-17
近年,民间谣谚作为一种民间舆论形式,在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广为流传。从一开始的口耳相传到见诸报端,再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它反映的是民间社会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