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1 01:27: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
时间:2023-02-01 01:27:00     小编:雷振明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量,无法维系生存,无法推动发展时,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会面临消亡的境地。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日益灿烂。尽管五千年来,战火不熄,风雨不断,天灾不止,人祸不休,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打不垮、难不倒,苦不叫、死不怕,胜不骄、败不馁,用智慧、用胆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个思想文化体系之所以越来越有力,能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不间断地发展,能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抗压力量和拼搏精神,能使中华民族爆发出巨大的竞争优势,超越别人,走向前列,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它具有时代化的鲜明特征;是因为我们拥有的马克思主义是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这才是中国思想文化强大有力的诀窍所在。

一 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

任何科学理论,只有本土化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否则,只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只能是死教条、不是活灵魂。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胜利,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人民在遭受残酷的封建压迫的同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民族压迫。在这种情势下,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道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随之,思想文化界出现复古倒退的逆流。于是,一些觉悟的先进分子开始意识到,要改变中国,必须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在探寻救国救民之策的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解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总结、研究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探索、寻求中国救亡图存、发展进步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围绕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等问题发生过三次大的争论。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19年7、8月间,争论的焦点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争论中,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批驳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的观点。这场争论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且以辩论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书斋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20年11月,争论的焦点是社会主义问题。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宣扬行会社会主义,主张用和平基尔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的批评,主张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认为这才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第三次争论是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展开的,一些人把无政府主义当作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主张用无政府主义来救中国。陈独秀、李达等人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争论,强调必须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利益。这些围绕救国之路的思想文化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一开始传播、解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直接与中国当时的实际相联系,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来破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这根天线已开始接上中国的地线,也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有了一个新型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从此就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扎根在广大共产党员的心田里,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二)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出现过两次重大的理论飞跃。第一次理论飞跃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肩负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开展革命斗争,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固守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言论,不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来进行,依靠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不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在这样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二次理论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文革以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导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实力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围绕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再一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一系列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施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再一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新的重大胜利。

(三)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28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这一伟大胜利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从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9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果,为社会主义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这一巨大成果中,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8年来,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这一辉煌成就中,再一次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能教育人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西方列强的入侵,工人阶级的弱小,先进思想的缺乏,中国逐渐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日益强大,民生极大改善,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分显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铁的事实,使亲身经历和目睹这一变化事实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科学真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求生存求解放求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开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彰显勃勃生机,否则真理只能永远是书本上的真理,不可能产生力量,不可能发生奇迹。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始终生机勃勃,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发挥,创造了在中国大地上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间奇迹。

二 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

任何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风尘侵蚀而不败,经几十个朝代变迁而不弃,关键是中华民族不断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时代化。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老而不衰,陈而不腐,依然活力充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宝贵的力量。

(一)时代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不朽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演变所形成的无数重要思想文化的总汇,是推动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不同,五千年来,支撑和推动中华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没有夭折过,始终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充满活力。其关键的因素有:一是根脉不断,二是成长不息,三是呵护有加。归根结底一句话即不断时代化。具体地说,时代化就是坚守根脉,不忘祖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让文化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满足不同时代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经历了炎黄文化初立、西周易学诞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这些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态的文化,在实践中孕育、在争鸣中创新、在流传中前进、在融合中壮大、在继承中发展。它们跟着时代走,随着时代变,合着时代的节拍,满足时代的需要,从远古走来,绵延五千年,依然富有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变化、发展、创新,尽管文化形态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关注角度不同,但其精髓和内核是不变的。如炎黄文化初立时,其思想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开拓创新、以民为本、崇德弘道、法德相济、勤劳节俭、协和天下的元素,始终浸润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在炎黄文化之后产生的易学、儒学、道学、法学、佛学、经学、玄学、理学等各类思想文化主张中都有体现;同时又有各自新的思想文化内容的阐述和展示,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从西周的易学,到春秋战国的儒学、道学,到西汉的经学,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到宋明的理学,时间跨度3000年左右,但仁义道德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了易学、儒学、道学、经学、玄学、理学这些不同朝代不同形态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壮大和永续发展。

(二)时代化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

一个时代的主导文化,对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思想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经历几千载岁月磨砺,经过几十个朝代演变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团结统一的形成和维护,对中华民族和合一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丰富,对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的激励,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对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的促进,始终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会这样,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那么,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使其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不减,始终发挥正能量,始终保持生命力呢?

一是关键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几千年的历程,多成分的融合,无数代的演变,深层次的积淀,古老博大的传统文化,泥沙俱下,良莠混杂。要使传统文化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不减,首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下来,把腐朽的传统文化抛弃掉。因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挥正能量,腐朽的传统文化只能发挥负能量;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腐朽的传统文化只能有腐蚀力。如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的、迷信的、愚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掉,而把那些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主张、道德观念、创新意识、节俭品质等提取出来,利用起来。因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今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启发。

二是关键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某一时代的文化,都是那个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物,时隔几百年、几千年,要让古老的文化为现实服务,就必须从丰富的、深厚的、庞杂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出于今有用、于民有利的成分,并将其冶炼、打造、翻新,形成具有时代色彩、具有创新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用来为现实服务,为人民谋利。如近些年来,我们每年举行隆重的祭拜始祖黄帝的活动,召开黄帝文化国际研讨会,大家缅怀始祖功德,学研黄帝文化,在黄帝的大旗下,在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谐和睦的意识和理念中,世界炎黄子孙走到一起来,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使五千年前黄帝留下的光辉形象和伟大思想,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三是关键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建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做,就抓住了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活力不衰的要害。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根据时代要求,对那些现在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文化中一些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它们的影响力。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做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中体现得十分充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共同遵循的系统的道德规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追求。这一套充分显示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从政府、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要求。政府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三个层次12个方面的内容,很多方面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找到元素,如富强、和谐、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内容。但在内容的具体涵盖上、表达的方式上、认识的程度上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对传统文化作了一些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一些内容同样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的补充、拓展、完善,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等内容。这样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后,就形成了当代社会共同学习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三)时代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力量,并没有因为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利用而遭到社会、人民的冷遇,原因之一是因为在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迎合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炎黄文化、易学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经学文化、玄学文化、理学文化等,就是这样经久不衰。相反,秦始皇焚书坑儒,搞帝王专制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导致统治短命、文化夭折。原因之二是在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既进入朝廷,成为帝王将相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引导;也进入民间,成为广大平民百姓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支撑。正因为传统文化时代化的上下双向进入,才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深入社会。原因之三是在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注意将时代化与大众化结合起来,从内容到形式着力通俗化、普及化、平民化,将传统文化从书斋中走出来,从书本上走下来,将深奥的哲理变为平民百姓身边的故事,将书本的文字变为平民百姓通俗的语言,让思想文化进入百姓的生活,进入百姓的头脑。如宣扬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二十四孝》等读物的编写和传播,各民族史诗的编纂和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创作,都发挥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这些易记易诵、通俗易懂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日复一日的熏陶下,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地浸润人们心田。

当前,我们党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中国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当代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三大组成部分: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以爱国、厚民、崇德、创新、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以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精髓;以爱国、厚民、崇德、创新、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和根脉;以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借鉴和补充。在这三大组成部分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起决定作用的。它们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动力量。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充满生机,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能生发活力,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一)只有在创新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创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新实践,这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服中国水土的,才是管用的,才是有生机的。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关键也在创新。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这样时代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无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还是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都不能脱离文化的血脉,都不能脱离当前的实际,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永生。我们只有把创新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创新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二)只有在实践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实践是培育真理的摇篮,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真理,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也检验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新的伟大真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检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新的科学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产生的伟大的民族文化,数千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大实践也检验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样,时代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检验了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实践中结合,就是因为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检验两者结合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只有在互动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有益的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要实现两者良性互动,首先要把两者统一起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两者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其次,要把两者联系起来。在进行理论创新中,要关照实践,要研究实践,要指导实践,以推动实践创新;在进行实践创新中,要注意运用理论创新成果,要注意总结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实现理论创新。再则,要把两者联动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分主次,不能分割,要相互联动。既不能先搞理论创新,再搞实践创新;也不能先搞实践创新,再搞理论创新;更不能理论创新自搞一套,实践创新另搞一套。

只有在创新中结合、在实践中结合、在互动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机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活力,才能结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生机活力。

以上主要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问题,和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生机活力的问题。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要关起门来,发展自己,恰恰相反,我们要打开国门,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带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两件大事,有必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强调。至于文化的开放性发展,本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在本文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部分时也已提到。文化的开放性发展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走出去。如这些年我国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建的数百所孔子学院,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范例。老子著的《道德经》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际上发行,成为在国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书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第二层意思是外国优秀的、于我有益有用的文化要引进来,作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补充和借鉴。如关于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关于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些经验,关于娱乐文化的一些形态,关于企业管理的一些做法等,这些于我有益有用的外来文化,我们党和政府都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加以引进。这样走出去、引进来,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而且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也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3-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可分别称之为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文化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是紧密相连、互相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发布时间:2023-05-15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十九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2-12-07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 要: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中国化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和首要问题,是学者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对二者相关内涵及外延进行概述梳理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辩证......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之可能
发布时间:2023-07-1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论争旷日持久的世纪难题。很长时间在历史和理论等方面没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关于人类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中国 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 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0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意义及内涵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03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 1.概念的定义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其含义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在每一个表现方面都带有中国特性,并按照中国的实际特点去运用它。中国的实际中就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0
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24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相结合的过程其实包括两个重要层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前者,即把马克思主义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国学热”、“儒学热”不断升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重要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促进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主旨明确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具有愈加明显的现实意义。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强化“四种意识”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时代意识,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解答时代课题,在价值理念上要顺应时代趋向,话语体系要吸收时代内容,理论视野要有世界眼光;二是问题意识,要始终处于“发问”状态,以时......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22-12-13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既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当代哲学问题。马克思主要从实践角度认识文化及文化现象,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
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的地位刍议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二者的相通性,二者结合的原因......
在参与式教学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要: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来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来与中国的时代特紧密的结合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进程来看,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之下,,以生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 要】党的十八大针对马克思主义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成为我党新时代的重要思想演进模式。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进行扩展,将时代化与大众化两个重要指导方针加入其中,......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灵魂植入中国的大脑当中,让它能够为改造中国、建设中国而发重要的作用。把辩证唯物论用于中国现状,指导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存活、成长、结果,也为中国社会......
互联网传媒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28
互联网传媒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确定了......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7-22
经典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有序的,无序属于事物的现象。科学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纷乱的现象去挖掘和掌握事物本质的有序性和规律性。经典科学的方法论认为,现象的复杂表象可以从某些简单性理论出发加以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也可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23-01-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马克思中国化的主体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深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领袖群体、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大主体入手,探讨三大主体在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和......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传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论文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传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当前社会正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不断前进,诸多新生事物萦绕在广大民众的周旁,各类各样的思想相继碰撞产生,不过当今社会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新的实践要求与时代的内涵,在什么境遇下要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这一问题才能确实有效的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学习、掌握并加以运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马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建设,这些都表示将会产生一系列矛盾纠纷。首先,主流思想观念越加活跃,不同文化之间碰撞激烈;其次,大众信息获取途径逐渐增加,信息选择更增加针对。这也就表示当代大众心理及精神都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落实更加艰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一)批判性内涵哲学实际上就是批判社会,树立批判哲学真理.........
浅谈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与内涵 正义是法的王国中永恒的主题,人类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史是一部逐步认识正义的历史。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启了人类对正义的思考,指出个人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城邦中才能实现。亚里士......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 要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据此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管窥
发布时间:2023-03-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发展道路上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将马克西主义大众化对中国来说是十分符合国情和实际发展走向的决策,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初步实践马克思主义,到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中国化。具体表现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最初受到苏联影响,后来有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革命胜利后民族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关......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2-25
【摘 要】马克思主义强调要从哲学中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中去理解和辨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缘起
发布时间:2013-12-1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缘起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创造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同中国先进分子寻求革命真理,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25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及内在驱动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一、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5
摘 要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适应社会发展必然需求,相对于中国化、大众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始终不够深入,对此,本文列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内容,并从时代背景、基本国情、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与音乐艺术对象化
发布时间:2017-02-20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是一个音乐思潮史课题,其学术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述之矢来射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思潮之的,以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在我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和思潮发展......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回归
发布时间:2022-07-21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回归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回归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回归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一书中写道,一个幽......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发布时间:2023-01-12
摘要:党的十七大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简单的来讲,当代中国马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传播到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怎样才叫做“中国化”,如何才能够“中国化”,一直存在着争论与分歧。“中国化”问题日益变成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前......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即为其结合中国国情所出现的变化过程,其是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形式与......
西方现代文学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
发布时间:2017-04-07
[摘要]在当前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的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文学对不可能的独特建构进行了有效地表述,反映了西方文明的深层障碍和矛盾。[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西方现代文学;文明;主体;体现前言西方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8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2-11-06
摘要: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系统化认识、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2-20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渐渐的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渊源上,要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得不提到西学东渐,西学东渐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法......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空间研究转向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已经经历了理论开拓、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发布时间:2022-09-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域 【 正 文】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种主义、一种哲学可以被化,本身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析论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自我设限的封闭体系,而应是一个与世界文明保持密切互动的开放过程。确立“世界向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中国和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纳人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希望能帮助您的论文设计,供您参考! 总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
浅析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6-07-18
现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大量的学者分析并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学东渐的推动作用,还有的学者对各种西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很多精神文化(简称新时期文化),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还有很多红色标语、红色歌......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6
摘 要: 借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又是青年学生成长及精神皈依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又可以通过发挥网络宣传主控权优......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要]面对多元化思潮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问题的沟通与对话。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理论,认真解读这一理论,尤其是开掘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将具体的理论应用到各成员群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为其提供发展动力,同时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农村不同地区及群体在认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3-03-24
"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化和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中,既体现着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和时代性,又体现着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正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一......
分析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2-11-0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理解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智慧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研究理路。这种研究理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本文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为视角,用阶级分析法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且联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及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 要】通过教育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现代教育不仅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
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07-15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现实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并借鉴其他的理论资源,在研究当今时代人类实践的重大问题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尤为重要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
刘少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 要】 刘少奇著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思想,主要包括共产党员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员自觉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修养是内在动力;共产党员自觉为党和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初探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明智地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予以创造性阐发,在他们的这种思想自觉下,他们的政党的理论于是也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它生存发展的养分,形成了一整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7-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传递向心力,汇聚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正能量,提供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指南,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与精神追求决定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4-09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1.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价值是指人们赞成或反对、追求或抵制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所构成的思想观念的总和。比如,自由、法治、集体主义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理论的价值不在于理论本身,而是在于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也要通过其对个人发展、社会建设等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出来。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前提是理论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解决这一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政党。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就是一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关键......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6
关键词:社会建设;平等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理论,蕴含着他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思考和主张,他们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发展的道路,为更多的马克思主义......
新传统主义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发布时间:2023-02-06
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由中国的历史进路所决定,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正本清源。 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文化逐步被中国接受之后,随之开始了反传统的“全盘西化”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因......
浅谈柳与中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它有关的姓氏、诗词和风俗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柳文化。 【关键词】柳;姓氏;诗词;风俗;文化 To Research on Willow and Traditio......
试论学科视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 论文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基于学科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特剐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
现代都会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24
【 内容 提要】本文认为,都会主义文学在奏响 现代 都市文明进行曲的同时,一直低徊着以回归传统为主旋律、以回归家园、回归大 自然 为核心的传统情结的复调。这是对都市文明的一种抗争与补救,也是对 中国 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与民族心......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16-07-2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发布时间:2016-07-04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也应该深入到改变世界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就此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念研究和思想宣传的问题,更是一个反映现实矛盾和破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6
摘要: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在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诞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更加丰富和充实,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
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08-02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发布时间:2017-05-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核心指导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与改革事业的稳定有序推进创造了扎实而充分的思想力量指导支持条件。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原理范畴的表现形式,由抽象繁杂到具体可感,由深奥难解到通俗易懂,由仅能被极少数人学习领会到能够被广泛性人民大众理解认知的历史转化过程,从某种考量性角度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范畴的大.........
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为一种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性走近了中国,受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慢慢的中国化。这个过程是长期繁杂的,有着特有的含义和特点。那么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如何被中国所用,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呢?在这......
分析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5-06
成圣成贤是中国古代哲人一生的理想人格榜样。中国传统人性论对人、人性的研究是沿着善恶解析的基点步步收摄。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以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从人的劳动处切入,把人的本质归结到社会属性中。两者虽一内敛一外涉......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恶化,并逐渐成为全球化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同样也出现了生态黄金等各类问题,而这也因为在人与自然观方面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趋势以及......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28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至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议题正式提出。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之时到现在,一直......
对新时期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3-12-19
对新时期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对新时期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对新时期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摘 要:新时期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
生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1
1、首页2、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生态文化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哲学思考”,希望可以助朋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摘 要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 ......
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 本文认为,当前增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实践路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增强理论吸引力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消除制约理论吸引力的现实症候;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筑牢增强理论吸引力的政治堡垒。 【关键词......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23
一、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一)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序幕,也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从列强入侵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无论是农民......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中国 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 影响 深远,也为我们的 现代 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 经济 社会 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
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 发展 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 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提升。民族精神是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改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精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民族精神的发展与......
20世纪初的三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解读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三大论争会使我们对论争的意义有一全新认识。“问题与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义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之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无政府主义之争则明确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任务。三大论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的逻辑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逐步展开作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现代设计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性元素。而随着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接受、喜爱,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得其更具有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
延安时期高等院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出发,论证了延安时期高等院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在改造学员的主观世界和促进客观世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从教育要素入手,探寻其成功原因,认为延安时期高等院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