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以普通生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以普通生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07 03:19:37
“以普通生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时间:2022-09-07 03:19:37     小编:

摘 要:高职院校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可以说,以普通生为本,是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压力的最佳途径,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特色工作路线,是杜绝学生潜在安全问题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分析普通生群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从心理上满足普通生的情感需求,从制度上激发普通生的内在潜力,继而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普通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心理需求;内在潜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4-0077-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就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换言之,高职院校应当笃定“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恪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信条,不断推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要求高职院校从学生特点及需求出发,明确学管部门的工作重心,“以普通生为本”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一、以普通生为本推进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以普通生为本,是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压力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校扩招促使高职院校生源迅速激增,学生总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十一五之后,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高校扩招势头日盛。录取批次列于本科院校之后的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幅降低,使得原本基础薄弱、无缘大学的普通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人群。另一方面,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尚未完全做好教育准备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就我省而言,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近年来在中专学校合并升级的基础上建立的。学院缺乏二级管理,管理体制建设较为滞后且管理力量十分薄弱,远不能按国家教育部要求的1∶200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面对广大学生的待教育状态和高职院校管理条件严峻这一矛盾,学生管理部门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才是工作的主要矛盾。高校的使命并不在于进行少数人的英才教育,而在于帮助广大学生成才。因此从整体来看,优秀生、后进生和普通生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中的关系应该是工作的非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抓主要矛盾就是要抓普通生群体。[2]确定“以普通生为本”的工作方针,成为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压力的最佳途径。以普通生为本,既符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又兼顾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教育现状。它最大程度地诠释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缓解学管部门工作压力,推动学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完善。

(二)以普通生为本,是促进高职学生整体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特色工作路线

“抓两头带中间”,作为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普遍应用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种管理办法着重抓班级典型,一方面督促优等生出成绩,为班级争取荣誉;另一方面教育差等生遵守校纪,避免拖班级后腿,以点带面地推动全班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纷繁琐碎的工作实践中往往是“忙两头,丢中间”,忽视了那些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的普通生。这种管理效果显然与高职普通生的需要背道而驰,容易产生管理疏漏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强调以普通生为本,既要“抓两头”,更要搞“中间突破”。

中间突破很有必要,也很容易出成果。它既能满足普通生的教育需求,也能为普通生潜在能力所允许,更能促进班级培优转差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长期不受重视的普通生群体,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往往比“两头生”强烈。他们期望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得到辅导员的肯定和帮助。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往往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其次,普通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普通生的成绩和能力不如优等生,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属于拉一把就可以上一个台阶的学生;再次,调动普通生的学习热情对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很有帮助。一般来说,班级学生可分为优等生、普通生和后进生三类,呈“橄榄球”状分布,优等生和后进生比例之和不抵普通生之众。然而,处于中间位置的普通生既可能是优秀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是后进生的预备军。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不断向两极分化。[3]8关注普通生,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引导他们向优等生靠拢,而避免滑向差等生(如图1)。可以说,对普通生的争取是班级管理中起决定性的一步。它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是促进高职学生整体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特色工作路线。

(三)以普通生为本,是杜绝学生潜在安全问

当今社会,大学生需要面对和经受的成长问题有很多,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交往障碍等等。如果能够成功克服这些压力和障碍,学生将在大学期间迅速成长,反之,这些问题将成为威胁高校学生安全的最大杀手。

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在做好防患于未然工作的同时,要格外认真地对待普通生这个最大的安全隐患群体。第一,普通生人数多,出事几率较大。前文已经提到表现平平的普通生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学生群,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第二,普通生遇到的难题往往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主要是受普通生群体特征的影响)。这类问题往往不是个别问题,而是群体特征性问题。解决好了可以一举多得,对广大学生有着普遍教育意义,有利于促成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反之,学生的欠安全状态将严重威胁班级乃至学校大局的安全与稳定;第三,普通生性格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和焦虑的异常心理。他们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甚至出现抑郁和自杀倾向[3]7;第四,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普通生长期处于“被安全”状态。经初步调查发现,到学生毕业时不少辅导员仍对10%的学生感觉陌生,20%的学生仅能叫出名字,3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他们的性格品性。辅导员“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式和功利心理,仅从是否违纪违规、惹是生非上判断学生安全与否,最容易忽视此阶段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这样误把无事当安全,一旦有事发生就鞭长莫及,为时晚矣! 鉴于普通生群体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之大、典型性之强、危害性之广以及隐蔽性之深,高职院校学管部门必须坚持以普通生为本,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彻底消灭安全隐患,打赢这场事关安全与稳定的保卫之战。

二、高职院校普通生群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普通生,也被称为中等生,指的是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的群体。通俗地说,就是班级群体当中那些不易引起教师关注、大多时候处于背景状态的学生,国外学者称之为“灰色学生”。[3]7就高校普通生而言,他们成绩一般、表现平平、性格内向、与人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种特质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就高职院校普通生的普遍性而言,其形成可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探讨。

(一)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公不允,导致学生“被普通”现象在高职院校集中出现

高考模式下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以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中学阶段,名牌大学的潜力股学生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备受老师的关注和照顾,而成绩一般的普通生则处处遭受冷遇。与此同时,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也使普通生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每日在题海中追赶,成绩以外的其它天分正被日益掩盖和抹杀。然而,即使他们再努力,名牌和重点院校的低录取率还是将他们无情地拒之门外。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这些处于高考拉力赛中下游的普通生,他们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缺乏表现机会,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缺乏表现的机会,到缺乏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再到缺乏自信的自卑,最后又到了自卑不敢表现的怪圈之中。久而久之,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普通潜质就被固定下来。从他人的“评价性普通”到自身的“习惯性普通”,从别人说自己不行到自己真不行。就这样,一批批“被普通”的学生历经高考聚集到高职院校中来,成为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

(二)高职教育太过“放手”,缺乏真正的引导、教育与服务

一直以来,在学生的眼里高中是炼狱,大学是天堂。大学,被赋予自由、散漫、随意、轻松等等美好的向往。高等教育,也被认为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一种散养式教育。这种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觉主动式学习转变的教育理念,对于高职院校那些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普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普通生长期被忽视所形成内向、胆小、自卑、漠然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使其在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任务、分配学习时间、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能力相对缺乏。大学里宽松的求学环境更让他们放松学习,往往崇尚“60分万岁”。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够规划好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方向,需要老师适时地引导、教育与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迷茫、告别麻木,有效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在大学这片新天地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事实上,高职院校课程安排较少、自主时间充裕、教学管理松懈。“下课不见老师,下班不见辅导员”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前文所述学生管理压力和班级管理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获得老师的引导、教育与服务。可以说,高职院校强调自主学习、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和过分宽松的学习环境,对普通生而言弊大于利,成为普通生问题形成的推动剂。

三、如何以普通生为突破口,

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的特性及其特点,以下就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谈谈如何积极争取普通生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一)基于需求理论和期望理论,从心理上满足普通生的需求

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4]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有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普通生虽然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被尊重、被重视、被信任、被认可,也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渴望,让他们对于老师寄予他们身上的期望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就越大。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Rosenthal&L.Jacobson,1968)在奥克学校实施的“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验结果表明,中轨儿童(中等生)最能得益于老师的有利期望,而快轨儿童(优等生)得益最少。这是因为,“对他们(中轨儿童)智力的原有期望既不像快轨儿童那样有利,也不像慢轨儿童(后进生)那样不利和具有挑战性。”[3]8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就会使学生的动机水平提高,就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对于普通生的期望,更能帮助他们走出“自卑、胆小、内向”的阴影,提升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以普通生为本,即在了解普通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期望,帮助他们主动发展自己。高职院校为广大普通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尽可能帮助他们展示包括学习在内的多种特长和能力。一旦普通生在集体中实现良好的自我价值,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和想要表现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强,就会带来更大的进步。具体到教学工作中,任课老师可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在普通生的发展区,适时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使他们从胆怯、紧张、漠然中摆脱出来,从而建立自信心,产生被重视和被关注的感觉;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为每一位普通生量身定制有一定期望值的目标,用爱去鼓励他们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引导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对他们的不良情绪和错误行为予以引导和指正,培养他们的班级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让普通生感觉到自己是独立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人,多表扬、勤鼓励,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从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将学校和家庭两股力量很好地凝聚起来,给普通生以期望的成就,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予以鞭策,让所有的计划、想法、期待都在脚踏实地的学习中得以实现和升华。 (二)基于公平理论和激励效应,从制度上激发普通生的内在潜力

面对普通生长期积累的不良心理情绪,要想唤醒他们对群体的归属感,增强其进取心和积极性,就需要在制度上予以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从比较中产生公平或不公平的感觉。学生对公平的理解往往体现在个人努力程度及所作贡献与获得的荣誉是否对等,与其他条件相同的学生所获得的荣誉是否相当。公平理论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要求管理者树立高度的公平意识,不因学生能力、表现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此外,公平理论引入高校,还需切实改变以往教师权威和学生从属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的管理和服务。所谓激励,就是通过设定某种条件或奖励,激发人们追逐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科学运用激励效应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而对于内心渴望、表面平静的普通生而言,激励他们需要更多来自外界的刺激。为此,高职院校健全相关机制,完善奖惩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学金及其他个人荣誉评选等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摒除“暗箱操作”。 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发挥普通生的主动能动性,可以从完善已有的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入手,让学生了解评选原则及程序并积极参与到实施评选的过程中去;其次,适当放宽奖励条件,降低奖励门槛,扩大奖励的范围和力度,多维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打破过去优等生包揽奖项的局面,使更多学生都能体会得奖的滋味,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促进他们在不同方面上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推行纵向激励政策。鼓励普通生与优等生一较高下的同时,更强调普通生要不断反省自我,与自己比,与过去比。学会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评估目标的完成程度,进一步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有待发展的方面,有目的地激发自己潜在能力,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这种公平理论下的制度激励点燃普通生内心深处被激励的需要,促进内部激励模式的形成和良好循环,帮助普通生找回自信、改变平庸,才是“以普通生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2]李振跃,赖志淮.扩招后普通生群体应纳入高校学生工作主视野[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69-171.

[3]付启胜.让“灰色学生”亮起来――中等生问题探因及对策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7).

[4]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