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方法、思路与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方法、思路与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17:11:39
方法、思路与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时间:2013-12-17 17:11:39     小编:

论文关键词: 中西法律文化/研究方法/思路与问题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为例,探讨了研究者如何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揭示了两种文化的类型特征,局限在于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并为完善这些类型提供了思路;接着指出研究者在寻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时所怀有的是一种理解与沟通的心态,并对其观点和论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最后清理了研究者运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会通中西法律文化的思路,从中探寻研究者从激进主义向文化守成主义转变的现象和原因。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1991年,张中秋教授推出了他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版,这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9年,他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修订版)。

2009年,该书的第三版又已面世。作为一本纯学术的著作,能够在15年内三次修订出版,而且依然受到关注,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隐约感到该书所提出的问题,事实上仍在吸引并困扰着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作品,它所涉及的方法、思路和问题,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争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那么,怎样来看待这一现象呢?在此,我愿借从此书谈起,结合学界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学术性的梳理和评论。也许评论者往往要被讥为“眼高手低”,但评论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

一、为什么比较? 在审视《中西法律文化研究》一书之前,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作者的研究初衷。对于这一点,作者自己是这样交待的。

他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全国学界都有一股文化热,文化热的原因的背后就是中国要现代化。现代化的原因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太落后了。

那么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落后的原因不能算到政策上去,也不能算到经济体制上去。这些帐都不能算,只有一个帐可以算,那就是算到前人头上去,算到历史上去。

因为他们已经消失了,所以一定要把中国的文化拿出来检讨,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停滞的、后进的,阻碍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P.426)这是张教授在进行研究之前定下的基调──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前提是对中国现代化的焦虑。

可以看出,《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写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甚至在写作之前,作者已经有了一个色彩鲜明的价值预设,在法制现代化上,我们已经不如人了,人家的长处在哪儿?相应地我们的短处在哪儿?很明显,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推理,首先承认在结果上我们已经输人一筹,再去寻找原因。当然,这里有很多的问题:这个结果如何判定?究竟是以西方的古代对比中国的古代、以西方的近现代对比中国的近现代?抑或是以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时间先后为标准?法制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是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还是允许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有自己不同于西方的定义?纵观全书,作者没有在开篇之前先做一个比较细致的界定,在他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就是结果,只要和这个结果有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将其归纳为原因。

带着这样的想法,作者不但寻找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而且要证明这些差异还决定了为什么西方实现了法制的现代化而中国则不能。他通过归纳罗列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八个差异:从法的形成上来看,中国法律起源于部族征战,西方法律起源于氏族斗争;从法的本位上看,中国法律是集团本位,西方法律是个人本位;从法的文化属性上看,中国是公法文化,西方是私法文化;从法与宗教伦理的关系上看,中国法律是伦理化的,西方法律是宗教性的;从法的体系来看,中华法系是封闭的,西方法系是开放的;从法的学术来看,中国的法律学术是律学,西方的法律学术是法学;从法的精神来看,中国法的精神是人治,西方法的精神是法治;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法律的价值取向是无讼,西方法律的价值取向是正义。

(目次P.1-4) 显然,从方法上来看,作者采用了类型学的研究范式。类型学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研究方法。

韦伯说,社会科学的研究只能说是参照了一种理想类型(ideal-type)使具体认识对象的关系特征实际上变成清晰的和可理解的。(P.83)这种方法的运用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研究者考察研究对象,从对象中抽取出典型性的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理论设计出理想类型,再根据理想类型去解释对象,在解释对象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类型和对象的不同之处,研究者反过头来再修改类型,再与对象比较,解释对象,再修改类型。

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类型与对象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扩展了知识。

(P.40-41)理想类型的方法有两个特点:首先,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关联”,也就说,研究者的问题结构中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其次,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的优势不在于揭示文化现象的相似性,而在于辨析其差异性。(P.202) 毫无疑问,张教授在对中西法律文化进行比较之前,就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

他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放在了一个劣势的位置,西方的法律就是法制现代化的模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两者进行对比,而对比的重心不在于揭示中西法律文化的相似之处,而在于展示两者的差别之处,这些差别之处正是阻碍中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原因。所以,他对中国法律文化使用了“部族”、“集团本位”、“公法文化”、“伦理化”、“封闭性”、“律学”、“人治”、“无讼”等词,而对西方法律文化使用了“氏族”、“个人本位”、“私法文化”、“宗教性”、“开放性”、“法学”、“正义”等词。

两厢对照,作者的意图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落后的,后者是先进的;前者是远离法制现代化的,后者是现代化的法制。从书写作本书的背景来看,当时韦伯的著作还没有被引进和翻译过来,作者也没有交待过自己曾借鉴过这种方法,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应该说作者是不自觉地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

当然,张教授的八对类型并不是“随意”构想出来的,它们是从大量的法律文化史实中抽取出的特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这八个方面的确是中西法律文化的典型特征,也的确是影响中西法制道路的重要因素。

但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所在,首先,类型学采用了抽象的手段,只要是抽象,就不可能整体地体现事物的原貌;抽取出来的要素未必就是事物的典型特征,遗漏的也许恰恰是对事物本身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另外,就算是在研究者看来的次要因素,当它被从一个整体当中抛弃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被研究者修改了。其次,类型学蕴涵着研究者的价值判断,研究者的价值观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类型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虽然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建立在研究者某种价值观之上的理想类型,必然会受到来自不同价值观的质疑和冲击。 张教授的观点也的确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质疑。

在类型的特征上,对作者关于“传统中国没有严格意义的民法”的论断,徐忠明教授认为,思考这个问题必须注意两点:一则虽然民事规则在国家律例中数量很少,但是,我们在考虑民事规则的数量时,还应涉及其他官方法律文献;二是法律本身无所谓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回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另外,就家族制度来看,中国传统的法律、礼典和习惯规则非常发达,总的数量也是极为可观的。

就调整家族制度的民事规则来说,难道中国古“民法”也不发达?自然,它还应当包括各种礼典规则、家规族法和民间习惯。(P.96-97)再比如,针对作者提出的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取向,徐教授指出:“哪一个国家的法律鼓励诉讼呢?”西方人好讼的说法来源于他们视权利为天赋,视诉讼为正当,进而在制度上给予恰当的安排。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权利往往被官府所压抑,被官府所掩盖,民众又缺乏表达自己权利的渠道,他们是被表达的群体。(P.10

2、103) 另外,在价值观上,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权力与19世纪以前的西方相比,可能是发达的,但是,它与现代西方相比,则未必如此。(P.253-254)那么,为何不拿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比较而要拿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比较呢?两者有可比性吗? 显然,针对张教授“传统中国无民法”和“无讼价值取向”的类型化论断,徐教授用事实提出了他的质疑。

徐教授列举出礼典规则、家规族法和民间习惯来证明中国有民法。其实这种争论的意义不大,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民间存在交往规则和交易规则,这些规则能不能被称为民法姑且不论。

西方社会存在与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中,民事主体完全独立、平等,交往和交易的原则是诚信,由此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体系化的私法规范,国家只是维持私法秩序的机器,公权不得随意干涉私权,进入私法领域的公权与私权地位平等,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公权支配私权却是不争的事实。张教授的意图在于说明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如古罗马那样发达的私法体系,他并不是说中国古代连民间的交易规则都不存在。

徐教授说的和张教授说的显然不是一个问题。关于无讼价值取向问题,徐教授认为东西方都不会鼓励诉讼,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恐怕是制度不同造成的。

这个问题也要具体分析,张教授提出的是价值取向而不是事实,在价值取向上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里确实没有“无讼”这样的概念,而中国自孔子之后,无讼就成为官方标榜、吹嘘的“大治”的衡量标准,至于民间的“好讼”那是一个事实问题,这并不妨碍张教授提出的官方价值取向问题的成立。 张教授的价值观肯定会激怒一些文化守成主义者,他们会认为作者这样的比较对中国古人是不公平的,甚至有崇洋媚外的嫌疑。

对张教授价值观的质疑,我认为倒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在批评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他进行比较的目的。作者比较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他试图从法律文化里找到原因,只要他认为妨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因素,都可以拿来批判,只要他认为符合法制现代化的西方法律文化都可以认真学习。

这样,只要是围绕他的主题,所有的历史都是材料,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比较,不受时空上的限制。如果从这一目的来看,作者的比较也是能够成立的。

可见,以上的反驳,并不能解构建构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理想类型都不可能囊括研究对象的所有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任何一种类型化的研究都是有限的。

抽象建构一个理想类型,并没有完成类型化方法的应用。理想类型的功能还在于同经验实在比较,以便确定它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用最清楚明白的概念对它们进行描述,并且因果性地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说明。

(P.40-41)所以,张教授必须在类型与事实的比较中不断完善类型自身,而徐教授等人的“事实”反驳恰恰是作者完善自己的八大类型时必须考虑的。比如,作者必须界定在他建构的类型中民法的含义是什么?以什么标准来断定中国古代无民法?再比如,他有必要说明自己在什么层面上使用“无讼”这个词的?如何理解官方价值取向的“无讼”与民间“好讼”的差异?正是在与这些观点的竞争、比较、修正、吸收和重构中,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才能真正得到呈现和揭示。

当然,零碎事实的批驳只能促进作者改进他的理想类型,对付一个理想类型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构建一个更优化、解释力更强的理想类型,直接取而代之。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这一课题上,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卓有成效的建构,有些学者也努力过,但是其影响力仍然远远不能和张教授相比,我想这恐怕是作者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今天仍然受人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真的有联系吗? 2000年之后,张教授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寻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上,其代表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一文。(代序P. 1-17)这是作者学术研究中的一次重大转型。

它不仅仅是一次研究领域的转移,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价值观的变化。他认为中国法律传统虽已中断,但联系是依然存在着的。

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不同,在这篇文章里,张教授不是以西方现代法制的标准来评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他要在中国传统法律中找到建构中国现代法制的资源,他的价值观从满怀激情的批判走向了沟通与理解。 张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从礼乐文明到礼法文明的演进。

礼乐文明是一种明显直接的宗法伦理政治,但将其置于三千年前的历史环境中,我们应该看到,在人类大部分地区文明还没有出现,甚至伟大的希腊文明才初露曙光时,礼乐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模式,其文明性和先进性,尤其是它基于人之为人的德性而蕴涵的人文性,确是中华民族远离野蛮、奔向文明的伟大创造。礼法文明是对礼乐文明模式的替代,它变革了礼乐文明中有关西周贵族优越及其制度化的部分,面对现实地吸收了法家的部分思想,作为一种治理社会的模式。

自淸末以降,中国大规模地输入了西方法治文明,法治文明对礼法文明的替代是形势使然。(代序P.

4、

5、6) 作者在中国走向法治文明的时候使用了“形势使然”四个字,这里他回避了一个问题:从礼法文明走向法治文明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在逻辑演进还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如果是前者,那就说明中国礼法文明与法治文明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中华文明的断裂与再生的问题了。 在我看来,作者所持的观点属于前者。

他说,那种认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在近代变革中已经中断,现代法制从精神、观念到制度都是西方的,因此不存在联系;以及认为中国固有的礼法文明与西方法治文明在价值上是背离的,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应尽量摆脱这种联系的观点都不止是错误的,还是无益的。(代序P.

4、

5、7)显然,张教授认为中国法律文化的演进并没有中断,中国礼法文明与西方法治文明在价值上并不背离。当然,这样的观点要说服人,作者必须得有论据,必须要说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转化为现代法治文明的资源是什么?它如何能够演化为现代化的法制? 先看第一个问题。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作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列举。他说,从经验层面讲,法典化的成文法传统、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节约成本的调解制度、对经济犯罪的严厉制裁、重信诺的习惯、财产流通中的典当制度,以及对外贸易法律调整中的国家利益主义等,既是中国固有的法律文化,又不失挖掘、改造的价值。

另外,中国传统法律基于个体对群体的义务优先而发挥的抑制作用,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建立也不失积极意义。(代序P.

8、

9、10) 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答案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们看到在《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中,他恰恰是认为法典化的成文法传统、法律语言的简洁、司法人员的人文素养是中国“律学”的特征,对经济犯罪的严厉制裁是重刑主义的体现,而重信诺的习惯则是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属性。

可见,以前作者认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这些特点是妨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而现在又成了建构中国法治的有用的资源了。这种在学术观点上的转向不是不可以,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做出详细的解释。

况且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缺乏逻辑、简单化、文学化的倾向,贺卫方等学者对此早有诟病,就认为这是中国法制现代化必须抛弃的东西。 这恐怕是张教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至于中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它和西方现代社会的ADR制度(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替代性纠纷解决)显然有相当的差距。ADR的目的在于尊重双方当事人私下协商,平息纠纷,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合意解决纠纷的机制。

它的结果可以是不按照法律的要求作出的,具有非司法的特征。ADR是对当事人意志自由的一种体现,在法院附设的ADR程序中,无论是促进双方和解的中立人,还是做出评价性的判断或假定性裁决的“法官”,通常都是来自于法院之外的律师、退休法官、相关行业专家或法院的辅助人员。

在ADR程序进行中,法官通常不直接介入双方交涉的过程,法院只是监督ADR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它本身不能参与其中。 而中国的调解制度则由官府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官府带头不遵守法律,对于法治国家来说,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可能会破坏法律的权威。

那么,传统的调解制度如何成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的资源,就不是一句简单的继承可以说服别人的。另外,对于集团本位问题,也有很大的商榷余地。

我们知道,法治国家并不是不重视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个人发生冲突时,除非按照法定程序,国家、集体不得随意侵害个人利益和权利,也不能随意干涉个人自由。现代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区分私权和公权,用公权保护私权,禁止国家掠夺私人财产。

要合理地界定私权和公权,对私权进行保护,必须建立民主制度。而古代中国正是由于公权过分强大,私权无以彰显,官府肆意掠夺个人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正是与现代法治背道而驰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如何能够演化为现代化的法制?张教授认为每一文明都有自己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中国文明的理想是大同世界,用法律的话语就是无讼之世。

依中国文化,实现和支配这个世界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力量是道德,法律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没有位置,这与西方大异其趣。西方依靠正义的法律实现权利的平等,中国人凭藉道德的自律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

和谐与正义自有差别,但作为不同文明的理想同样给人以幸福。也许幸福的内涵不同,但相信人们对幸福的感觉是相似和相通的。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并没有违背人类文明价值的基本倾向,与现代法制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有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的契合。(代序P.10) 作者在《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曾认为,无讼过分强调秩序和稳定,导致传统中国为了秩序和稳定而失去了应有的发展,是造成中国社会封闭性,妨碍自由行动和富有创见的探索,从而阻碍社会进步的原因。

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作者修正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认为中国文明的理想是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并不违背人类文明价值的基本倾向,与法制社会也能契合,无讼是中国理想社会的蓝图,而实现这个蓝图的手段则主要是道德。 如果说“满街都是圣人”的大同世界不违背法制社会的目标,这是能够成立的,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文明模式来看待的时候,问题就得具体分析。

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三种文明秩序,即道德文明秩序,宗教文明秩序和法治文明秩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属于道德文明秩序,罗马时代可以看作一个比较成熟的法律文明秩序。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这一时期是宗教文明时期。11世纪教皇革命之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理性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以理性的法律为基石的法治文明出现了。

(P.627-631) 在道德文明秩序和宗教文明秩序中,人生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使人的秉性的培养和人的基本需要对立起来。

法治文明秩序最关怀的是生命的必需。生命的意义是建立在生命的必需之上的,如果人连自己的必需都满足不了,这时候,人生难有意义可言,也就是说,人的秉性的发展,必须以人的生存为基础才会有效,这是不言自喻的道理。

(P.

30、31) 而道德文明秩序和宗教文明秩序都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意义,意图将权力集中于宗教领袖和圣人,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衡,结果导致了品行低劣者垄断权力,实行专制,反而对普通人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和侵害,正是在这一点上,道德文明秩序和宗教文明秩序被法治文明秩序所取代。 法治文明具有多元、分离、比较不有效但民主的权威系统,实行权力分割,有关社会的重大事情的最终裁决是司法机构。

法治文明秩序中最常见到的概念范畴有法治、民主、自由、权利、义务、正义、理性、财产、个人、合同、诉讼等,这些概念都可以规则化、程序化、制度化。和道德文明与宗教文明中对人的欲望、趋利性等采取克制的态度相反,法治文明积极鼓励人们追逐私利,个人的欲望具体化(外化)表现为权利,法律划分个人权利的界限,并解决权利与权力、权利与权利的冲突。

在法治社会中,权利、自由、正义、平等的实现完全依靠法律制定的规则和程序,个人的人格与合法性基本无关,专门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执法机构及法律职业应运而生。辩护制度、陪审制度、证据制度、审判制度等逐日发达。

(P.21-26) 法治文明的这些理念和制度设计大多已经为人们所认可,但是,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西方法治文明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文明的价值关怀的初衷,精密的理性计算技术把社会的一切都变成了自己赢利的工具,过去以“上帝的召唤”为天职的基督徒已经变成了“没有精神的专家”和“不懂情感的享乐者”。(P.2

8

7、84)人们接受的是理性的法律条文,关心的是利己的权利。毫无疑问,中国道德文明所追求的温情默默的人际关系,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以和谐为旨归,以无讼为最高境界,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强烈关怀无疑是法治文明秩序的有益补充。

就此而言,张教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应当界定在中国的法治文明如何吸纳道德文明资源的问题,而不是说未来中国的法制建设要走一条不同于法治文明的其他道路,也不是说蕴涵中国的道德文明的传统法律文化就一定能演变为现代化的法制,法治文明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强势文明,在西方它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结果,在中国则是外发型的选择。 对于现代化的法制这个目标的实现,作者认为要强化道德手段。

这个观点又是需要辨别的。法治文明从来不会排斥道德手段,只不过它将法律与道德的范围分开,法律不得随意干涉个人的道德问题,否则,法律就会成为随意干涉私人领域,压制个人自由的的工具。

[12](P.111)现代法治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分野,只有在疑难案件中两者在一定程度才会互相渗透。所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需要拥抱现代法治文明,但是不能走回中国古代“泛道德主义”的老路。

可见,作者在修改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联系的关系的确做了相当努力的思考,这些思考是值得研究这个命题的人关注的,但是他的一些回答显然有点粗糙,需要继续深掘和完善。

三、谁会通谁? 让人觉得惊讶的是,张教授还没有来得及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作出详细的回答,他关注的领域又一次转移了。这一次,他将目光从“形而下”的“器”,转移到了“形而上”的“道”。

他的兴趣不再放在具体的制度上,他要探寻的是人的文化原理,他试图从人的文化原理来会通中西法律文化。他这次思考的成果就是06年出版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三版)所载第九章《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比较中西法律文化》,以及《附录Ⅰ:辨异·求同·会通:我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经历与体会》。

作者提出,法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一切文化具有人类性,所以,文化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类问题。人是文化的原点,文化原理可以还原为人的原理来认识。

那么,人的原理是什么呢?作者坦承,他受梁漱溟先生《人心与人生》[13]的启发,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悟,以为从人生论哲学出发,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类,本质上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关系,简称身心关系,是人的原理关系。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原理上可以追溯到人的身心关系,也就是说身心关系是以人为主体的各种关系的原型。

(P.407-408) 从作者的这一段解说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考与其说是法律思考,不如说是哲学思考。我们知道,法律虽然具有止恶扬善的作用,但是,法律规则主要是针对人的行为的,法律不能对心灵进行惩罚。

从身心关系来思考法律,已经大大超出了法学的研究范围,当然,我们也能隐隐感觉到,作者可能认为单纯从法律制度上打通中西法律文化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于是他决定另劈蹊径,干脆从文化的根子上去反思,寻求可以沟通中西法律文化的灵丹妙药。他的立论基础是东西方文化终归是人的文化,只要是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身心问题。

这样来设计问题的起点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人们要问,这究竟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意图当然不是要论证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识。他说身心关系完全符合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关系,从阳主阴从到心主身从,这都是符合道的。

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本质上都是道的世界。道由阴阳构成,阴与阳的关系是阳主阴从,这就是道。

这就是事物构成的原理。(P.409) 显然,作者肯定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论,并把它当作一种研究方法来使用。

从方法论上来说,运用古人的方法来分析今天的事物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必须得注意,方法论是多元的,我们在运用一种方法研究事物的时候,不能忽略或者简单否定别的方法的意义,回到本文的话题就是要认真对待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尤其是不能简单否定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西法律文化得出的结论。但是,作者的方法论却是与他的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他几乎是把道与阴阳的关系当作一种真理性的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研究中。

面对作者在价值观上的如此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此时的张教授几乎走到了90代年那个撰写《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张中秋的对立面,此时的他走向了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他要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解剖中西法律文化,而不管这把手术刀是否适合西方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过分简化了道与阴阳的关系,把阴阳仅仅理解为一种简化的对应物。《易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在这里中国古人将宇宙的演化划分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四个阶段。在太极阶段,元气絪緼浑沦为一,阴阳未分。

絪緼促成太极解体,分而为阴阳、天地,在《易》以乾坤模拟之。阴阳有交感、阖劈、动静,于是有生化、生生,相遇相推,春、夏、秋、冬、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因之而形成。

四象有逆向之变与顺向之通,变通以成万物。八卦模拟万物,重而为六十四,以象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

[14](P.192)《易传》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5](P.48)可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的演化是十分复杂的,简单说,就是既有阳主阴从的对立,又有阴阳的过渡,也有阴阳的转化,还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情形,绝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就可以概括的。

作者用阳主阴从的关系对中西法律文化进行了剖析,他认为阳主阴从在中国法律文化中的对应体现是德主刑辅。德代表阳性,刑代表阴性,德主刑辅隐喻阴阳结合阳主阴从,这是心主身从的人的文化原理在中国法律文化中的表达。

而德主刑辅或者说人的文化原理是中国法律文化展开的轴心和基本的结构原型。人的文化原理在西方文化中的对应体现,是上帝对人类的指导和理性对非理性的支配。

(P.410-411) 那么,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困难在哪儿呢?作者认为,从人的文化原理来看,问题的关键是,两者在心主身从的“心”的内涵的偏重与变动有异,从而造成它们交流的困难。心在中国文化中的对应体现是阳,阳在法律中的对应体现是德。

心主即是德主,与阳主阴从对应的就是德主刑辅。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偏重于人的内在品质,体现为人的道德和人格。

因此,中国之治可谓是道德之治、人格之治。相对而言,人的文化原理从在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对应体现分为两个时期,在宗教文明秩序中,上帝拥有最高的理性,人的理性不过是对上帝理性之光的分享,所以是上帝为“主”人为“从”的关系。

在西方进入法治文明秩序之后,心表现为人的理性,身表现为人的非理性,心主身从就成为以人的智性和知识为“主”,以人的非理性为“从”。(P.413-414)这就是人的文化原理在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显现。

还有,在作者看来,中国自西汉至淸末两千多年,不仅法律文化的基本结构模式没有变化,这一结构中的内涵也没有变动,德主刑辅中的“德”与“刑”始终是儒、法两家的内容。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之道没有变。

西方法律文化基本的结构模型本身也没有变化,也符合心主身从的人的文化原理关系,只是内涵从“上帝与人”演变成为“理性与非理性”,这样的变动也加重了中西之间的差异。(P.416) 从中西方社会的演化历史来看,作者对中国道德文明和西方宗教文明与法治文明的特征概括还是相当准确的,但是,不管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与刑,还是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上帝与人类、理性与非理性,在简单的对应中蕴涵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中就有录囚、秋冬行刑、复奏、秋审、朝审等包含德性的制度,而孟子曾明确指出,诛不仁不义者,恰恰是仁政的体现。[16] 在西方,上帝与人的关系更不是确定的,神启时代的人匍匐于上帝脚下,自然法时代神人共享理性,理性主义时期在法律领域人抛弃了神,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也绝非这么简单,理性至上不能完全承负灵魂归宿和善恶的抉择。

[17]这些问题恐怕是作者无法回避的,究其根源恐怕是他的简单二元对立的方法论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 那么,在两种法律文化类型之间如何会通呢?作者认为,中西法律文化在文明和追求文明上是相通的,心主身从是文明时代的人的文化原理,基于文化原理的同一性,即共同的文明趋向,交流因此是必然又是可能的。

双方对应于文化原理中的“心”的不同偏重开始调整,在人力和时势的作用下,逐渐向接近、接受、混合、调和和融合的方向变动。(P.418)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已经不再是那个寻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联系的张教授了,他将中国的道德文明和西方法治文明摆在了同一高度,他的理由是两种文明的文化原理是共同的,这也就是说法治文明取代道德文明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而是一个融合与会通的问题了。

我们看到,作者的价值观已经走向了一个彻底的文化守成主义者。在这里,他虽然没有提出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孰高孰低的问题,也没有否定中国走向法治文明的选择,他暧昧的观点显示了他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辩护的价值观。

我们说走向法治文明,并不意味着就走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美的社会,君子的社会,也很难说道德文明与法治文明之间就一定有承接关系,它们设计的理想蓝图没有高下之分。在西方它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但是,作为文明的类型来说,在中国,它取代道德文明这几乎也是国人的共识。但是,张教援提出两种文明会通的观点是很容易迷惑人的,因为他回避了道德文明秩序走向法治文明秩序这样一个前提,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两种文明通过融合和会通之后,会产生第三种文明,而这第三种文明才是中华文明的出路。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究竟如何会通中西法律文化的?他认为,中国的德包含着仁、义、礼、智、信这五项要素,即通常所说的德目。中国法律文化难以接纳其宗教文明中的信仰之治,因为中国文化中不含有这样的要素,仁、义、礼、智、信的“信”是信义而不是信仰,宗教信仰在中国法律文化中早已让位于宗法伦理。

所以,中国断难接受西方的宗教之治,但可以接受西方的法治。如何使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融合呢?他主张,从文化原理上讲,中国法律文化结构中的德应该让出空间,用于接纳西方的理性。

具体来说,中西理性在智的问题上,并无根本冲突,只有位序差异,调整后可以衔接。调整的路径是收缩仁、义、礼,放大智与信,这样中西法律文化藉着理性中智与信的沟通可以交流。

(P.418) 应该说,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与西方宗教文明的关系的清理是十分精辟的,在对待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法治的问题上,有人主张“价值移植”,有人甚至喊出了“基督教救国”的口号。尽管西方是在宗教文明之后进入了法治文明的,但是,当代西方法治的信仰基础已经演变为凸显人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了;更何况要让缺乏宗教意识的中国人信仰一位虚无飘渺的“洋神”,那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决非“假以时日即能成功”那么简单。

倘若将建立宗教传统当作必要条件的话,那么,中国的现代化法治就将是一种没有前提的结论。 然而,张教授提出的“中国法律文化结构中的德应该让出空间,用于接纳西方的理性”这一观点,尚需仔细分析。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仁义礼乐,其致一也”[18],“礼义智信皆仁也”[19](P.182),它们都是天道在不同具体情境中的显现,“德”与“智”也是如此,只有符合“德”的知识才能叫做“智”,也即智慧,否则就是“奇技淫巧”。[20]显然,西方的理性主义只要符合“德”,是能够转化为“智”,在这种情境中,作者的论断是可以成立的。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转化是在法治文明秩序中进行的。但是,在张教授的论述中,他要会通两种文明类型,而且要在“仁义礼智信” 大框架不变更的中国道德文明中进行,这其实就是用中国法律文化去会通西方法律文化,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结语 行文至此,我已经基本勾勒出了张教授的学术轨迹。90年代初期,他进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时候,是一个激情而激进的青年;2000年他在写《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时,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已经转变为理解与沟通;2009年他在会通中西法律文化时,已经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了。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作者这样的转变呢?张教授在他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经历与体会的讲座中已有说明。(P.422-452)但我想说的是,作者在研究方法和思路历程上的这种转变,本身就构成了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颇为显眼的符号,也成为他那一代人思考中西法律文化的一个缩影。

历史往往是相似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张教授的思考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疑虑,他们的思考还在继续。对于我所尊重的张教授本人,我建议他不妨从法文化原理的角度再去写一本《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让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超越方法和态度。

注释: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德]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M]. 朱红文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Max Weber, Gesammelte Aufsa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M]. 3rd edn, Tübingen, 1968. 徐忠明。

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美]黄国斌。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 李伯重,连玲玲,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1998年。 张中秋。

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贺卫方。 中国古代司法的三大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影响[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3)。 杨严炎。美国司法ADR之考察[J]. 当代法学,2009年

(4)。 [美]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M]. 贺卫方等,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於兴中。

法治与文明秩序[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苏国勋。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2] Gerald Turkel, Law and Society:Critical Approaches[M]. Allyn Bacon: A Simon Schuster Company, 1996. [13] 梁漱溟。

人心与人生[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4] 唐明邦主编。 周易评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 周敦颐。

周子通书[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 孟子·离娄上[M]. [17] 任强。 为法律赢得神圣──中西法律观念的信仰基础反思[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5)。 [18] 荀子·大略[M]. [19] 牟宗三。

心性与性体(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0] 任强。 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电子易物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 要] 2009年5月以来,互联网上出现了新的一个群体——“换客”,电子商务出现了“以物易物”这种升级版的C2C模式。本文从当前电子易物的起源和背景说起,从法律的角度尝试给电子易物作出了定义,归纳了易物行为对网络经济和社会生活......
法律的道路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1
在法学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霍姆斯大法官是一个无人不知的人物。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美国的经济、社会与法律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霍姆斯大法官对美国法律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对以后法律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ABS若干法律问题论析(4)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三、ABS其他环节的法律问题 除了真实出售的性质以外,ABS融资过程的各个环节还牵涉到其他许多法律问题。 确定证券化资产目标阶段,法律上的鉴别主要包括拟融资的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权益的权属问题,转让上的法律障碍问题等,特别要强调原......
ABS若干法律问题论析(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第三,信用增级,发行债券。根据信用评级理论,企业或机构发行的债券或通过它们信用担保的债券,自动具有该企业或机构的等级,所以原始权益人“真实出售”给SPV的资产起初的信用等级并不理想,即使在与SPV结合后,信用有所提高,仍需要改......
西方法哲学思潮与国际私法理论流变国际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国际私法作为一门主要是解决法律冲突的部门法,其最早的理论基因孕育于古罗马人的万民法。在国际私法发展历史上,其理论和学说产生两次质变和飞跃,促使国际私法形成一个逻辑缜密、体系完整的部门法。公元14世纪发轫于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
处理房地产烂尾项目法律问题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1
【论文摘要】 房地产烂尾项目难于处理,除了项目本身面临的种种困境外,现行法律制度不能为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房地产烂尾项目,政府应当以市场监护人的身份,积极干预,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分类处理,......
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7
一、国际法的概念与当今的发展 (一)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 国际法(InternationalLaw ),原称“万国法”(LawofNations ),是指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国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
主体性理论与西方法学的演变 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在西方法学发展史上,主体性理论起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受主体性理论的影响,西方法学以文艺复兴为转折点,从神学转入形而上学,成为以自然法学为主、以抽象的理性人为主体的“理性主体性”法学。随着法学研究的科学化,19世纪中期出现......
权利追问:对我国法制教育的路径反思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 本文借个案实证并结合历史考据的范式,分析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是因为长期受制“义务本位”和“国家本位”思想影响而忽视个人权利的结果。由此提出,作为推演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现行法制教育,必须重塑权利观念为核心的实......
法人合伙若干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0
内容摘要: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伙企业法》对法人合伙的规定较少且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而有关法人合伙的一些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有鉴于此,对法人合伙加以探讨已成为十分必要。本文试就法人合伙的概念......
系统法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02
一、 观念障碍与技术性难题系统法学是将系统科学与法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法学思想、法学流派和法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法或法律就是系统,任何法的现象都是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可以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有观点认为,严格意......
实体与程序问题之浅析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6
一、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类的质疑(一)现状任何试图界定法律程序的努力都无法回避实体法与程序法这两个概念的纠缠。《牛津法律大辞典》对程序法的解释是:“程序法一词最初是由英国法学家边沁创造的类名词,用来表示不同于实体法的法律原则......
法人行为能力问题探讨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法人行为能力的具有与否完全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一个事实判断,所以与采取何种法人本质理论并无密切的关联。传统民法中确立行为能力这一概念是为了保护意思能力不健全的自然人的利益,所以,行为能力这一概念对于法人是没......
浅析法律中的事实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目的旨在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但是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事实”的理解产生怀疑:我们用以审判的“事......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06
作者:浙江大学法学院·李龙 武汉大学法学院·汪习根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从法理学的高度来探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以法律规范的和谐统一作为科学地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逻辑点,通过对法的调整机制和内在特质所具有的普遍性进......
浅谈地方自治问题及其对策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0
论文论文摘要: 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罗马的自治城市,后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参与和人权保障的表现形式。各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大体有:保护说......
浅析安乐死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2
死亡问题,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之死亡,作为一个重要法律事件,必将会引起与之相关的许多法律后果。人之死亡,体现了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不是解决......
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1
【内容提要】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古典的法治理念和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人文精神的理性追求奠定了近代......
论体罚学生现象中的法律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01
[内容提要]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无可否认,体罚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现象,有着悠远的源流。在现代,由于应试原因,体罚学生可谓是花样翻新,程度更甚。虽然体罚这种现象已见怪不怪......
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1
二、国际条约是当代国际法的最主要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从国际习惯向条约的演变 刚才我们提到当代国际法的主要发展动向之一是国际法的系统化和法典化,即国际法渊源的变化。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呢?一般认为,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
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3)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1
3 、条约在国内适用的方式 各国有关条约在国内适用的法律规定和作法不尽相同。一般来看,有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方式: (1 )转化式 有些国家为了使条约在国内适用,要求必须通过国内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将条约内容制定为国内法,......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02
内容论文摘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法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的含义。目前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究其原因与体制有关。如果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把公司看成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同时结合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条件,予以综合......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4-01-17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解决您在写物理教学论文中的难题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立法体制的模式问题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1
【内容提要】立法体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一国立法体制的因素是该国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由政体决定的各国横向立法权限划分的模式有立法机关优越、三机关平列制约、行政机关优越、立法机关至上等类型。由国家结......
《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3
[提要]:本文本着“让存在自己显现自身”的现象学释义学精神。以“方法是主客体的中介,是概念的内在规定和对象的原则”作为指导,阐发《论法的精神》所贯穿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使孟德斯鸠与古典自然法学......
试论判例法的适用方法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3
判例法主要通行于以英美法为代表的普通法国家,一般是指某一法院的判决,或者是一个判决所含有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对其他法院(或甚至对本院)以后的审判具有作为前例的约束力或说服力。这一法律形式与制定法不同,主要是司法活动的产物,......
税收司法保障问题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1
(一) 税收民事司法保障制度如前所述,税法属经济法部门。经济法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私法自治的局面,使私法关系渗透了国家干预的痕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公法与私法划分的传统理论,使公法融入了对私权关系调整......
产品质量法有关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产品的极大丰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但是,不合格产品及缺陷产品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司法实践中类似的产品责任案例逐年增多,经济的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后,涉外的产品责任案例屡见不鲜,因此,研究、完......
一国内不同法系协调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2
由于某些历史因素所致,在一些国家内存在着不同法系法制并存的情况。这既是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反映,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一)单一制国家不同法系协调案例 单一制国家的主权一元化并不是不同法系的法制和平共处的障碍,相反有时可......
从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07
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舒国滢 内容提要: 抽象的法学理论在19世纪之前是由法学外的思考者们来推进发展的,依靠此种动力所推进的抽象法学以“自然法(哲)学”为其共有的专名,一开始就嵌入在法学外学者们的哲学、伦理学、神学或政治学......
论法治与德治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3
论文摘要:法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君尊则令行”则是古代法家所述。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法治和德治是......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论文摘要:邓小平法制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核心是“依法治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
浅析安乐死问题(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31
(二)安乐死的刑法分析一般都认为我国刑法仍将安乐死视为谋杀。事实并不是如此。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法律没有给安乐死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导致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乐死的非自愿安乐死中的无意愿安乐死与真正意义上......
法学论文|法理学需要八个方面的变革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03
中国法理学应当在新方法论的指引下实现理论创新的同时进行结构重组。这一过程将是十分艰难的,它需要在下述8个方面实行变革。 1.从“规律学”走向“规则学” 走出危机首先要解决法理学的学科定位。这当从法理学史来认识。法理学产生于......
台湾问题与国际法(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7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独派力量一直在推动渐进式台湾公投和台独入宪。统独议题已成为岛内最大政治。一个重大问题凸现出来:台湾居民是否有权决定台湾的前途?台湾居民是否有权通过公投决定台湾主权归属?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在法律上,答案都......
论信用卡诈骗罪若干法律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 容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金融支付工具。如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信用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被普遍使用,当享受着信用卡带来的便利时候,信用卡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公司治理结构的诞生最初主要是因为为董事会职权弱化,董事未能为股东的利益勤勉尽职,而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因此对董事会的职能进行改革,重新配置并强化董事会的职能,建立起引进外部董事、赋予董事会监......
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简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0
〔论文关键词〕 司法制度 现行弊端 改革思路 〔论文摘要〕 规范和调整司法活动的司法制度对一个国家法律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司法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许多弊端。因此改革司法制度势在必行。 一个国家......
刑事法学学习方法论(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4
一、关于法学的学习 刑事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习方法上,有着共同的方面。因此,对於整个法学的学习,也谈一些学习的感想。 (一)法学是浅薄之学。 1、法学是现实之学。以法学为志愿的学生多少有一点现实主义的选择,或者说虽......
体罚学生现象和法律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18
[内容提要] 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无可否认,体罚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现象,有着悠远的源流。在古代,私塾中学生背不出书有先生打板子、罚站等,有老辈人口口相传,人尽皆知。“鞭子......
关于宪法学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应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来认识1.民主是有阶级性的。在一个国家里,当一个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无不将其争得的民主政治制度化,也就是说,有了政权,就有了这个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掌握政权是资产阶级民主;工人阶......
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特性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1
对于法官而言,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法官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官职业技能得以存在的前提,是法官职业的自主性或自治性的强化剂,是法官职业伦理传承的保证,更是法官资格考试的主题,是获得法官头衔的必备素质。 ......
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法治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要]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网上言论表达自由、电子商务、人格权保护、著作权保护、侵权责任等问题都是信息时代的法律所面对的新挑战。从我国的法治建设全局出发,对这些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对策,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
公司法修改若干问题探讨(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2
从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照顾现实,但更应着眼于未来。公司立法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不能靠强化职工代表的权益来规范公司的组织。建议《公司法》总则中保留一条(第15条)有关职工权益保护的条款,其他条款全部删除......
国企改制中法律问题初探(5)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02
(二)要防止审计评估不实和暗箱操作近几年国有企业改制进展较快,但确实存在“自买自卖”、审计评估不实、低估贱卖、“暗箱操作”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认识上的原因,如轻视改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亦有政策不系统配套的原因。要尽快完......
法律作为一种学问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壹、 法规范的国界性 今天所谓的法学,对所有华人社会而言,都没有太久远的传统,清末开始经由日本专家的协助移植欧陆法制时,日本殖民下的台湾也已自其本土引进同样源于法、德等欧陆国家的法制,从各种实体和程序的重要法典,各种法......
公司法修改若干问题探讨(3)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关联方交易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公司法》只能以合理保证公司股东及债权人利益不受侵害为原则。规范关联方交易的本质是要界定这种非完全市场交易的公正性。目前上市公司也仅仅是披露交易,而没有制定这类交易价格的制定原则及评判标......
国企改制中法律问题初探(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还有一些地方为鼓励企业改制,将土地资产使用权低价转让,由改制后的企业无偿使用,或者仅收取少量土地使用费⑸,而改制企业有可能仅仅因为土地使用权的获得就收益巨大。或将本不进入改制资产的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名义上先剥离出来,实际上......
法律效力的法哲学反思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31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对法律效力的概念的理解应从通常所及的形式外延深入到其实质内涵和根据,指出我们不能停留在实证主义法学派所认为的法律效力来自国家权力的表面现象上,论述了法律效力的实质根源在于人民权利的不可侵犯性等。 【......
一国内不同法系协调问题(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1
(二)联邦制国家内不同法系协调案例 联邦国家因其"双重主权"的特性,较易产生法制冲突,而且受各邦(或州)主权的制约,联邦在法制协调方面所受局限远大于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但联邦制国家法制协调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且协调......
法律职业中的性别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31
内容提要:女性在法律职业中的缺席,传统解释归之为生物决定或女性的就业偏好,无视了法律职业的男性建构。历史上的“暴力论”将法律建构为张扬暴力的“场”,而今天的“理性论”则则将法律虚构为科学,两者均为女性与法律职业的分离籍以......
论格式合同的若干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6
论文摘要: 格式合同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格式合同以其自身的价值与特征,被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但它也给经济的......
浅论“法治”与“法律权威”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17
[内容摘要]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坚持了法治建设的方针路线。笔者认为,进行法治建设就必须对法治,尤其是当代意义上的法治的基本精神有所认识,同时,笔者认为,建设法治就必须树立......
论BOT方式及中国利用BOT法律问题的思考(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论文摘要: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今后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各地在实际运作中仍会遇到许多法律障碍,有的法律规范甚至与B......
法院适用听证程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引言 听证(hearing of witness)这个由西方引进来的词,近年来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各种形式的听证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种行政决策之中举行,如价格、收费听证。总的来说,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和现代行政程......
法律思想的形成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6
法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法治社会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且依赖于法律思想对诉讼活动提供的思考资源和理论向导。中国的立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起伏,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法律思想的创造依然贫乏。这当中......
物权法的方法与概念法学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29
一、导论:思维的抽象与财产权利体系的形成 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构成了大陆法系近、现代民法上财产权利制度的“脊梁”。依照通说,物权为静态财产支配关系的法律表现,债权为动态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表现。二者的结合或者衔接,完成了......
论校园伤害事故的若干法律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2
【内容摘要】近年来,因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或在学校组织外出的各类活动中,受到意外伤害或致人伤害,有的伤害甚至导致学生死亡,家长要求学校和致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此类事故,不仅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要承受巨大的痛......
古代东方民法探略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古代东方法中,民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法。它调整民事法律关系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的正常交换和流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古代东方较为典型的楔形文字法、希伯来法、印度法、伊斯兰法、......
税收执法主体及执法权限问题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8-08
当前,法治的原则和精神已渗透到税收领域的方方面面,依法行政成为对税务机关最本质、最核心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1]因此,从法律的角度,研究探讨税收执法主体及执法权限......
儒家法与西方自然法的本质区别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05
[内容摘要]:“儒家法与西方自然法的本质是否相同”这个命题困扰学界多年,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法哲学论》一书提出的观点,运用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的方法,在肯定两者是具有本质不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两者还具有有无斗争性和......
换个思路看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我国专利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动物和植物新品种不授予专利权。这一规定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做法是一致的。对植物新品种不能授予专利权的主要论点是:植物品种是在大自然的优存劣汰规律中,各种植物由低级进化到高级的,植物品种是在自然环境中......
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22
内容论文摘要: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第27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
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1)
发布时间:2013-12-18
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与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说得绝对一点,一种语言的语法理论就是该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用流行的语法理论标准来衡量,汉语的语法研究现在还没有独立的、自主的语法理论,用吕叔湘(1986)的话......
论“安乐死”的法律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摘要自“安乐死”一词衍生以来,伴随它的争议也不断激烈化。安乐死究竟合不合法,究竟该不该立法,也是众多人口中争议的焦点所在。本文从安乐死的定义、我国的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及合理性等几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概括阐述了安乐死的定......
立功司法认定中若干问题分析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摘要我国的立功制度规定得比较简单。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作出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决了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分歧。然而,实践的多样性意味着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3)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2
从实践看,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法和民法是两个并行而独立的领域。民事立法中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明确的规范。不管是1986年的《民法通则》,还是1999年的《合同法》,都既没有规范劳动关系的内容,也没有规定雇佣合同。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任......
税法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研究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9
内容提要:税法增值税专用发票是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商事凭证,同时又是销货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进项税额的合法证明,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双重作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也......
关于我国的法律移植问题浅探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7
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是比较法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法律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及研究法律移植,是我国法律能否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法律移植,孟德斯鸠在他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曾作过精......
中国立法体制建构的几个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30
中国立法体制的建构,有点类似中国近年来流行的房屋改造与装修模式,即在原来比较窄小旧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装,以适应住户的需要,并向其理想中的模式靠近。中国现在的立法体制,基本上是在 1949 年以后根据多次修改的宪法以及中国的政......
公司减少资本的若干法律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1
公司减少资本根据其经济目的可分为实质上减少资本和形式上减少资本两种。前者是指法律上有减少资本,同时实质上有引起公司财产减少的后果,后者是指法律上虽有减少资本的形式,然而实质上未引起公司财产的减少。(1)这两种减资方式发生......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问题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6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就法律解释的问题先后作出过多次规定。1949年9月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中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1954年宪法第三十一条中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05
编者按: 随着加入WTO的临近,中国的法律制度也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开始全面实现与世界接轨。在中国迈向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澄清,有许多创造性的实践需要用理论的方式凝固下来,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理论上的探......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2、劳动合同完全取代雇佣合同,仍然在民法典中规定。代表者如瑞士。1911年公布实施的《瑞士民法典》最初也是将劳动合同作为雇佣合同的一种来规定的。1971年瑞士对其民法典中的债法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将其中雇佣合同一章改为劳动合同,条......
研究经济法与民法相关问题(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0
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王玉玺 摘要:在转轨时期,新制度经济学最近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理论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在我们的制度构建中。新制度经济学同样对于包括经济司法在内的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图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16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从法理学的高度来探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以法律规范的和谐统一作为科学地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逻辑点,通过对法的调整机制和内在特质所具有的普遍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法律规范协调......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
法律文化论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0
一、 法律的生命斯芬克斯之迷埋藏在人类及其所有的创造物之中。“人类选择了法律,便崇尚法律。”①可是法律的创制者们却发现他们的法律总是让他们失望,而善良的老百姓们却总是处在痛苦的高压中。在结束野心勃勃的战争之后,赢政开始自......
论职务犯罪若干问题浅析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0
论文论文摘要:职务与职务犯罪:1、职务的认定及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2、职务犯罪的含义。职务犯罪的立法演变: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官吏犯罪,在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思想中,历来就有治吏其于治民的观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对......
论法治文明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6
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
法的契约论与法治国家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作者:山东经济学院法学系·王仲云 法律不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或者说法律不只是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国家创制法律,实质上却来源于社会成员们的协议 法的契约论及其阐释 法的契约论是西方法律思想......
票据法的独特法律思维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对于法律思维,学界对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法律思维,系指生活于法律的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台湾的王泽鉴......
周枏与《罗马法原论》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1
作者:宋飞周枏(1908--2004),字叔厦,汉族,归侨很多人不认识这个“枏”(楠字的异体字),很多人也不认识他。但在中国法学界提起“罗马法的活字典”这个无人能受的称号,他却是当之无愧的。1908年5月,他出生于江苏溧阳歌歧中村,1922......
论计算机证据的几个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计算机证据也称为电子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证据将广泛应用于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领域,认真研究计算机证据的特点和规律,已成......
论司法与民意实现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6
一、司法与民意的关系 (一)司法的本质是实现民意 1、民意的特点。 从词源上解释,民意即人民意愿。一般意义上的民意,是指大众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社会现象普遍看法,体现的是大众的普通理性。司法领域的民意,具有以下特点:一、民意......
见义勇为的立法评价与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6
【摘 要】见义勇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呼吁进行立法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见义勇为立法属道德法律化范畴,有着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性。我国古代有关见义勇为的立法实践对我们有着借鉴作用。对见义勇为立法应有完整的理解,......
税收执法主体及执法权限问题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三、重新确立我国税收执法主体制度、合理划分税权的构想 (一)提高税收执法主体设置及权限划分的法律化水平目前,我国税收执法主体及权限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不仅造成税务管理的混乱局面,而且使税收执法的刚性削弱,也不符合“有......
论司法独立[1]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30
内容提要: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必要的制度重构。司法独立和对司法的监督不存在根本......
新自然法学与人权理论(5)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三、结语 哈佛大学的魏因勒卜(Lloyd L. Weinreb)教授指出:“尽管自然法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但归根结底它非常接近于信仰。总之,既然我们都认为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权利的哲学属于自然法—这一原因也许值得我们注意。”[23......
新自然法学与人权理论(3)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自然法与人权理论 自然法学者主张的来自人类自然本性的制度,从人类学的角度看,都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认识。实际上,自然本性的概念如同海神普洛透斯的床铺一样,是可以自由伸缩的。今天,在新自然法学中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