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旅游管理教育与区域旅游的联动逻辑

旅游管理教育与区域旅游的联动逻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07-04 00:22:50
旅游管理教育与区域旅游的联动逻辑
时间:2019-07-04 00:22:50     小编:

引言

国家教育部批准部分教学能力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是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宏观发展计划,注重中国软实力的提高而采取的促进措施。2015年最新调查发现,中国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旅游作为窗口行业,不仅可以起到宣传当地的作用,更可以作为对外使者,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力。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旅游管理是以向旅游行业输送人才,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培养学科。随着旅游业的持续走热,国内各层次的学校纷纷开设旅游管理这一专业。贵州商学院对旅游一线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目前贵州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来看,旅游专业人才进入行业实习和一次就业率较高,而5年以后,仍然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却大为下降,旅游行业特别是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业存在极大的专业人才缺口。从目前本科层次的教学设计上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大,而专业课程中又更多地偏向理论型课程,这一定位就决定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为研究型人才。然而学生在4年本科学习中极少有机会能进入旅游研究团队,所以研究能力有限,而实际应用能力也由于学校培养较少而较弱,以至于旅游本科人才毕业后纷纷转行。就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上看来,应用型本科人才较为匮乏。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学者的研究,更需要高素质人才去实施。所以,应用型旅游人才本科课程设置应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及高职高专。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教学质量及效能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学院立校之本,是各高校招生回馈社会的基本要求。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是教师实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培养“应用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的区别,因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有各自的特征。而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类似与升华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其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其应提升和改革的重要部分。以高职高专课程中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导游口才》《导游基础知识》《目的地国概况》《客源国概况》为例。《导游基础知识》和《客源国概况》是全面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地理、文化、历史和资源等常识的学科。而《导游口才》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将这些内容进行表述,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和讲解的吸引力。这种课程在设置上偏重教、记、学和练的层层推进。而应用型本科则应该培养学生在该能力上的创造力,即让学生进行横向学习。所以应用型本科应将课程设置为《旅行社基础研究》,将《导游基础知识》《目的地国概况》《客源国概况》《导游口才》拟定能课外阅读书籍,要求学生对旅行社客源进行研究,帮助旅行社导游提高讲解能力,为旅游景点撰写创新型导游词,以提高旅行社的基础接待能力。因而,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将课程理论化来彰显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目前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资源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经济学等。这样的教学课程可谓是让学生进行全局性学习,但事实上,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严重不足。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教师“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应与高职院校“重基础、宽知识面、强思考、重实践性”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实际管理能力为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实习实践有机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一)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方针,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学校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旅游管理人才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地实施主基调主战略,与时俱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推动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通过旅游带动扶贫,通过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从业者要至上而下地进行努力,要具有超前的旅游发展意识。然而笔者在贵州省内进行普遍调研中发现,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旅游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不多,极大的缺口和专业人才的填补是贵州旅游发展纲领性管理部门面临的需求。而国家公务员在招考中往往具有本科学历是基本要求。因此全面提高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学历可以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得到选拔。从行业发展上看,由于旅游模式在不断变化,所以贵州结合其地形提出山地旅游发展的大旅游总体思路,这意味着贵州在全国率先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与观光型旅游相结合模式全面过渡。这就要求行业从业人员要有大局观,要能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发展之路。应运而生的围绕山地旅游开发的如攀岩、徒步、自驾、房车、皮筏艇和农业旅游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而这些旅游项目具有的专业性旅游从业人员几乎为零,这些旅游经营者往往规模较小,发展视觉和全局观不强,所以他们也急需拥有专业能力的从业者帮助其进行管理和发展项目。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框架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当前发展战略,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体现办学特色,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要着眼于社会,向社会输送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专业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和美全面发展,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山地旅游经营策略,具有山地旅游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特种旅游项目的基础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的训练、户外专项技能的训练、创新创意项目的训练,掌握旅游发展规律,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1.热爱祖国,关注时事,懂得辨析政策导向。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基础,具有较强的农业知识、野外生存知识、急救医学知识基础,并且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能运用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知识。3.学习和掌握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要能辨析政策导向,掌握发展规律,了解旅游发展前沿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旅游人群特点,懂得创新旅游活动。4.要有良好的计算机及外语能力。要掌握计算机及一门以上的外语知识及运用知识,并能达到一定的要求。5.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在旅游相关产业中。6.掌握体育、农业、户外运动等学科的一定知识。要能达到国家军事训练标准,通过科学的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从业的基本要求。

(三)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应根据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基础学科学习、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实习相结合的螺旋式上升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4年中,教师应采取交替式教学模式。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为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从寒假时间到第二学期中前3个月为实习期,后1个半月为学习巩固期,即称为“(1+1+1)×4”培养模式。每学年如此循环往复。当然,在每学年的实习环节,内容应紧扣当年学习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不仅如此,校方应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积极发现问题,并在实习结束后将理论运用于实线后产生的矛盾或问题带回课堂,完成最后1个半月的学习巩固。从图1可以看出,4年本科的学习内容各不相同,层层推进。每学年从9月入学到次年1月为学习时间,3-6月为实习检验时间,7月为专业知识巩固时间。第一学年开设课程。

(1)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

(2)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政策法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口才、旅游地理和旅游英语。

(3)专业实习内容:地接导游及全陪导游。

(4)反馈学习:导游带团技能、旅游心理学。第二学年开设课程。

(1)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毛、邓思想,高等数学,计算机。

(2)专业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财务管理、旅游会计和旅游英语。

(3)专业实习内容:旅行社岗位实习,包括计调、外联和地接。岗位涉及地接部、组团部、出境部、入境部和市场部等。

(4)反馈学习:旅行社线路设计、旅游公关关系。第三学年开设课程。

(1)专业课程。A、专业必修课:政策研读、市场营销、经济学、统计学和旅游英语。B、专业选修课:野外生存、高尔夫、B照驾驶、皮筏艇、攀岩、基础医疗、农业养殖、F2AP网络安全策略、旅游多媒体技术、旅游电子商务、法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西班牙语。

(2)专业实习内容:专项旅游项目公司、智慧旅游开发公司、旅游政府部门。

(3)反馈学习:特种旅游经营策略、体验旅游设计与开发。第四学年开设课程。

(1)专业课程。A、专业必修课:市场营销、政策研读、环境保护与开发、民族学、旅游心理学以及旅游英语。B、专业选修课:法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旅游生态学、体验旅游设计与开发、特种旅游经营策略以及旅游景区管理。

(2)专业实习内容:旅行社、旅游行政部门、旅游景区和特种旅游公司等全行业覆盖性实习。

(3)毕业设计:根据4年学习和实践,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区别学术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应面对当前和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去设定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学课程及教学环节,要促进学生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变化。

(四)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实习单位的选择

1.不断深化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用型本科中的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行业的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校应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一定的挂职的定性和定量的要求。同时教师还需在挂职结束后就挂职岗位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解析,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并申报相关课题,提高科研能力。2.实习单位建设。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更需要进行大量及时的实践工作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以行业运用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其实际运用能力,因此,“(1+1+1)×4”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实习单位的建设使在学校的把控下进行,以双向选择为主。校方对行业中所涉及的单位进行甄别选择,之后建立供需合作平台,将未来不同年级学生可选择的多家企业、政府部门等纳入该平台网站。并与部分在高职高专中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被认可的企业签订唯一合作合同,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服务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优势及特色。学生在每学期理论课程结束前可以通过自己的唯一ID进入这一系统,了解企业情况、实习待遇、实习岗位等,学生在实习前,还可以通过双选会上企业的宣讲,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岗位。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要根据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要求来实现岗位要求,企业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予以监督,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给予评分,若学生未达到工作目标,学校则将其此次实习视为无效实习,这时,学生必须选择重修,直到实习单位予以合格证书为止。所以,学生在实习期不仅要懂得学以致用,更必须要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其才能顺利完成实习,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

四、结语

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方案,是高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高校打造不同层次的能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指南。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旅游形式及游客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采用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真正能进入旅游相关岗位的并不多,而传统的3+1或5E+2C等培养模式,虽然加入了大量可行的实践内容,但由于缺乏社会的真实检验,用人单位只提供岗位,对学生的监管权利不大,所以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更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行业,监管行业。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破陈出新,大力度、全方位改革旅游管理的培养方案,这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经途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