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

论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37:06
论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
时间:2013-12-18 16:37:06     小编:

"

[论文摘要]整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区域差异性较大,以区域为系统单位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使其均衡化与协同发展是新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东北三省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属于中层档次。随着政策的深入与经济结构的转变,东北三省从一个整体区域系统的视角有必要对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

[论文关键词]东北三省 高等教育 布局结构

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必须将省域内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但是,要求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总体考虑省域内需求之外,还需要考虑与其他省份宏观结构布局的有效衔接与发展联动的问题。东北地区三个省域的高等教育发展各有其特点,布局结构情况也并不完全一致,但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深入实施,基于同一地理区位、类似的产业结构形式、国家政策的统筹安排,东北三省区域布局结构可以大胆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

一、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具体来说便是产业结构或人才就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目前,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 “研究性大学、以科研和教学为中心的重点大学,适当集中在大城市中是必要的,便于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但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集中在大城市便会出现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造成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过大,所需人才趋于饱和,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建设日益提速,许多新兴产业及岗位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这与其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形成尖锐的矛盾。

(二)高等教育资源在乡村地区严重匮乏

我国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东北三省与全国的状况基本一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资源条件的差距导致高等院校办学地点的选择倾向于城市,满足了城市人力资源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大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城市更具高等院校办学的吸引力,这样便造成了马太效应。

在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前提下,乡镇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新时期的战略重点,强调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东北三省的乡村地区面临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与“新农村”政策双重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不同规模企业的注入,农村地区的动迁换建工程等,推动着东北三省乡村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乡之间巨大经济差距造成的矛盾冲突。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比较落后,高等教育资源在乡村地区的分布依然十分薄弱,而条件欠佳、地处偏远的乡村地区又难以具备吸引人才的能力。由此形成的紧张的人才供求关系成为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存在的主要弊端。

(三)高等教育资源在民族地区投入不足

东北三省地处边疆,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一。辽宁省共有43个少数民族,先后设立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吉林省共有43个少数民族,建立了1个自治洲和3个自治县;黑龙江则有51个少数民族。东北三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基本位于省域的边缘地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偏离主流交通线,缺乏国家的战略支持与援助。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涌入,而在自身缺乏足够吸引人才能力的前提下,提升本地区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便成为了关键问题。基于东北三省整体的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视角,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分布比较稀缺,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的区位因素比较滞后,所提供的办学资源严重短缺,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薄弱,区域经济战略意义不大,制约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随着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政策的深入,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成为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所要兼顾的重要方面,而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及高等教育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二、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原则

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要遵循本地区的现实发展状态及客观需求,兼顾国家政策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讲要利用布局结构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调整好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守“两个底线”

坚守“两个底线”即坚守国家政策的规约底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底线。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受到社会现实发展状态的规约与影响,而根本上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家审时度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相关政策促进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事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局,肩负着为国家服务的重任,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要紧跟国家的政策要义,不能违背国家政策规定。“不管你是否承认、是否情愿,在国家的手中,教育总是一个工具,不是这样一种工具,就是那样一种工具。欲使教育从‘工具’的地位中摆脱出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家是教育的管理者、控制者和主要的兴办者,国家对教育的付出很多,它必然要求回报。”无论如何调整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都要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底线。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重要动因,这并不等于说为了外界的利益就可以忽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切的调整都要以遵循规律为前提。 "

(二)统筹“两个服务”

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目的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即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与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布局结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方面也面临着调整。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有机调整。在统筹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属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强调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坚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的均衡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将培养出的人才投送至所需之处,这不仅是由客观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也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输出效率,避免集中的人才就业环境造成高等教育的发展障碍。

(三)处理好“两个关系”

调整好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务必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社会发展与高等院校自身利益的关系。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关系转变,需要做好政府、市场、高等院校的利益兼顾与目标统一。

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政府是调整的指挥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有必要的考量,而市场则是其重要的依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促进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用相结合,保障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高等院校是布局结构调整的主体,并非是政府与社会争先利用的价值工具。高等院校在调整过程中要抓住市场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通过人力资本输出发展社会经济,也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获取其生存发展的资本,高等院校与社会建立起协同、创新、发展的合作关系是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三、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高等院校由大城市向部分中小城市流动

基于东北三省地区高等院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布局结构现状,伴随着经济投入与战略目标重心的下移,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及省级政府应着力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对于高等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政府应统筹安排,促使高等院校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合理流动,缓解大城市的人才就业压力及城市化问题,为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补充人力资源,加快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与优化地方经济结构,以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化。

东北三省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在短时期内难以完成,高等院校的区位转移只能暂且在部分中小城市进行,而对于这些城市的选择主要依据其是否具有经济战略目标的角色地位。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位于环渤海经济带与哈大铁路沿线经济带。位于经济带上的诸多中小城市,既面临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机遇,又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紧缺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城市迫切需要高等院校的大量涌入,因此应该优先调整经济带上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由此再向其他偏远城市调配高等教育资源,遵循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调整原则,促进东北三省区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化

“我国很多发达城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甚至有些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已超过了地区工业总产值的2/3。”东北三省拥有坚实的重工业基础,便利的区位条件,在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扶持下,随着环渤海经济带的开发与哈大高速铁路的开通,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集原料产地、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运输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经济链,注重乡镇地区的经济建设成为了新时期的发展趋势。“这些地区,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需要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大多数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外向型的乡镇企业也迫切需要地方高等教育为其培养适用对路、留得住、用得上的地方人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依赖于以中小城市或地方县为中心的乡镇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而高等专业人才的缺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症结。因此,东北三省地区应适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化,促使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由城市向乡镇地区流动,尤其要关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为本地区提供相应专业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地方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高等教育的地方化需要一个时期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它已经意味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及其社会功能的下移和拓新。实现东北三省地区高等教育的地方化,中央政府要在宏观政策层面给予扶持与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地方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的现实需求与特点,对高等院校调整进行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响应国家的政策规定,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支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使其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高等教育地方化促使地方高等教育的服务范围由整个省域下移为具有指向性的地级市、县及乡镇地区,东北三省日益紧密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乡镇地区给予支持,而高等教育地方化则为其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新增长点

东北三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地区之一,拥有多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地区位于东北三省区域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高等教育资源十分贫乏。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及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保障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直接关系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效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调整其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调整单一的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经济结构,依靠地区战略资源发展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在这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便成了重中之重。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多种形式、规模不一的企业注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路径。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调整区域内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根据地区的客观条件与实际需要,基于东北三省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学制年限相对较短,能够迅速投入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东北三省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兴办高职院校,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作为东北三省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新增长点,对民族地区的人才供给大有裨益,而将高职院校及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地区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则是布局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