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在职前培养、科研意识、专业自主、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其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理想,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教师专业组织建设等。
[关键词]高校 教师专业化 问题 对策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是“学校中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霍利(Holye)把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即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境中。
高校教师职业是一个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赋予了教师职业以新的内涵,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面临许多机遇,也遭遇很多挑战。
二、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进行高校院系大调整,仿照前苏联建立独立师范教育体系,专门培养教师师资,当前,这种师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高校教师教育的要求,也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一方面,在我国高校教师中,除了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教师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大部分基础和专业课教师均来源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即使参加职前培训,也大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师的职后进修、培训,也多是去各类综合性大学,其进修、培训目标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虽拿到了学位,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但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熏陶,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知之甚少。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从职前教育到职后继续教育的长期过程,贯穿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对教师教育机制进行改革,以提高新时期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育能力。否则,很难应对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挑战。
(二)部分高校教师科研意识薄弱
高校作为人力资源生产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学和中小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大学不仅要传授(传播)知识,而且要积累(整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探索发现真理),为此,大学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还必须投入科研、参与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学、科研是相互结合的。①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适合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这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科研的理解存在偏颇。首先,部分高校教师对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最主要的途径,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有功利主义思想,对科研重视不够,难以成为自觉行为。第三,伴随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多数高校教师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再加上一些高校学科发展不够平衡,科研经费不足,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缺乏合作交流等。总之,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科研缺乏研究热情,参与意识不强,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深入激发广大高校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营造浓郁健康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欠缺
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② “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自主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所在。
社会上对教师工作中应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应享有的权利考虑较少。许多教师无权决定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无权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无权对其培训课程进行选择,无权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与教学、课程的设置等。这既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正在形成中,但是教师专业自主性较低的客观事实距离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是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的。
(四)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价值的实现者,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实际上最终归结于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③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道德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无私奉献”“重利轻义”“安贫乐道”。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思想和行为,滋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从教师身上体现出来。一些教师在教学成果鉴定、重点专业验收、优秀课程评价等方面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个别教师滥用教研经费谋取私利等现象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教师职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人约占35.77%;懒散马虎敷衍了事的人约占10.34%;24.26%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21.83%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④从调查结果来看,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也关系着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高等人才问题。个别教师存在的职业道德滑坡、职业倦怠、治学不严谨等现象,与教师良好的专业精神相悖,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不利于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三、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1.树立高远的专业理想。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把敬业和爱生作为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自己的职业存在状态由“生存型”“享受型”进而达到“发展型”。
2.提升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专业自主权是专业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有权对专业内容、专业判断等做出选择和决定,并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主要责任。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它既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今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又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因此,高校教师要提升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经常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挖掘教师专业化的外在驱力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不仅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有力支持,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了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条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广开教师培养和聘任渠道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到目前为止还不尽完善,执行情况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全是由政府来管理且流于形式,这与实现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目标相违背,制约了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⑤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应以教师专业的内涵、特征作基础,并体现和遵循专业性、多样性、发展性、开放性等原则。完善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必将带来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2.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是伴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产生的,旨在通过对教师教育机构施以严格的认证,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培养与培训的过程保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教师来源多样化,高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趋势也不断增强。一些学者从构筑我国高校学术、教学双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出发,提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大学化和教师教育的质量保证等推动我国教师认证和质量评估制度。⑥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产物,是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到目前为止,究竟如何构建适合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特点与趋势的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仍处于研究与探讨阶段,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也将进一步深入。
3.加强教师专业组织建设。在我国,建立教师专业组织、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许多教育学会对学科建设的探讨、科研成果的交流、教师权益的争取、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整合,影响甚微,力度不够。为此,我们在加大现有专业组织在教师权益与专业发展方面投入的同时,还要继续建立一些全国性、地方性的教师专业组织,制定职业公约,发挥专业自律精神,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规划自身发展中的自主能力,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
从长远来看,加强教师专业组织的力量,增强其对政府教育决策的影响,争取更多的教师权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谢安邦,周巧玲.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2.
②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8.
③陈金春.用和谐思维方式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9):58.
④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5.
⑤谭海珠,等.阻碍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4):36.
⑥杨行勇.新世纪我国高校教师认证研究的进展及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