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中国学术评价的SCI现象成因与解决方法

浅谈中国学术评价的SCI现象成因与解决方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7 03:03:09
浅谈中国学术评价的SCI现象成因与解决方法
时间:2022-11-07 03:03:09     小编: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迅猛,为国家的科技支撑和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为提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科技期刊宜多了解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评价的SCI标准及其利弊,提出了未来构建合理的符合中国需求的评价标准的框架建议。

【关键词】学术评价;SCI现象;科技期刊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科技期刊作为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业界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人类科技进步服务。尤其是当前倍受重视的英文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较为有力手段之一。2012年开始,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围绕提高白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通过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和“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六部门”)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期刊影响力计划”),每年选择大约35种国际期刊纳入以奖促建鼓励计划,有针对性地逐刊提升中国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一、逃不掉的SCI标准

然而,此次项目奖的申请条件及评估条件中,A类奖的申报条件为己进入SCI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或己进入EI或Med-Line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在本学科排名居前,或位于Ql和Q2区。B类奖的申报条件也为:己进入SCI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在SCI检索系统的期刊中,己进入Q2.Q3、Q4区,或己进入EI或MedLine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或在我国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科技期刊(包括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程科技类英文期刊)。而C类奖的申请条件尽管未要求进入以上数据库,但项目结题标准为:进入SCI数据库为佳。这是期刊评价标准中,SCI标准的典型体现。

此外,但SCI标准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中得到多数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认同,无论是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基金申请、学位授予点申请、大学或科研机构排名等,无处不见SCI及影响因子的身影,被称为中国的“SCI现象”。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各级、各类奖励中,部分奖项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暗箱操作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缺乏基本学术道德,给科研人员造成不良的印象。相对而言,国际SCI刊物尚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可信度,为业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来对科学研究成果和科技期刊的质量进行全而、合理评价,因此要完全忽视SCI或SCIE、EI等也不现实,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学术不端。相比其他方法,SCI评价方法公正性略好些,尽管这对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没太大帮助,但起码让人有个“定心丸”。在SCI中,刊载论文总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和被引半衰期等评价指标逐渐成为衡量期刊质量和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依据,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在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参与国际科研成果竞争方而,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中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一种支持和鼓励。首先,是作者自己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其次,是为了在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成果,活跃大家学术交流和讨论氛围;再者,可提升中国科技实力的显示度,这种显示度体现在国家科研机构的学术声誉、科研实力及国际地位上;最后,科技论文发表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广,更有利于国际科研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同样,SCI指标也可展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综合实力,因而通过SCI数据库体系对中国科技成果和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有其合理性。

二、SCI标准对于中国科技评价的弊端

(2)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较多的知名期刊,但不等于都是“一流”期刊。比如在岩土工程、能源等领域,某些国际知名期刊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反而国内部分一流期刊(精品期刊)刊发了较多高质量论文,所以神化SCI是不妥的。目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对论文数量的片而追求,尤其是SCI论文数,而忽视论文质量,形成大量的论文泡沫。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一些学者基于社会的需求或个人目标,千方百计追求论文数量,而鲜有人下功夫去开拓原创性的工作,甚至所刊发论文的期刊连外国人都称之为“垃圾”期刊。

(3)在过分强调“SCI引证指标”和重奖“SCI论文”的氛围下,导致国内大量的高水平论文严重外流,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变成“二流”市场,甚至是“非主流”市场。部分科技期刊人为提高期刊的评价指标(如制定引用策略等手段),造成期刊办刊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的假象,这也是科技期刊功能已经被异化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手段。因此,充分发挥优势学科,探求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标准,应当成为当前学界仁人思考的一件大事!

三、建立符合中国需求的学术评价标准

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电影、电视、报纸、图书音像、文化演出等产业均得到相关政策的呵护,以确保民族文化发展壮大而不被弱化,但科技期刊发展却处在一种缺少关注的境地。因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也缺乏客观的符合中国需求的标准。

对此,林松清、游苏宁等人在充分分析当前评价体系的弊端后,提出了多种解决当前问题的建议,包括:中止将SCI和EI等论文收录情况与经济利益挂钩,淡化发表文章的“功利化”目的;继续推行和完善当前国内实施且卓有成效的精品科技期刊项目,并依据不同行业将精品科技期刊与SCI期刊评价标准接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品牌策略;加快和重视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升论文学术质量;有步骤地实施期刊推广,与SCI等国际知名收录机构宣传和报道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需求的权威数据库势在必行。当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多个广受认可的数据库,如中国科学院的CSCD数据库,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而且CSCD数据库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在今后评价科研成果时,建议首先依据CSCD,其次以SCI为辅,评价论文的被引情况和影响因子,同时依据其提供的论文产出力、影响力的排序列表,对科研工作者个人和机构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利用此数据库对我国科研产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二个层而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定标比超的目标,更好地促进学术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