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1)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0 00:17:39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1)
时间:2023-05-10 00:17:39     小编:

一、“地下电影”的命名

在近一两年内,从“网站” 上可以不断地看到有“中国电影”入围国际电影节(主要是欧洲电影节)的消息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贾樟柯导演的《站台》、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王超导演的《安阳婴儿》、朱文导演的《海鲜》 、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娄烨导演的《苏州河》等,它们分别在或大或小的国际电影节上以“中国电影” 的身份获奖,然后等待它们的共同命运却是在国内(大陆)的禁映即不能进入国内电影市场而获得公开放映 的权利,有的导演还被处以禁止拍片的惩罚。似乎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夺魁而归的民族英雄式的凯旋终将成为“特定而短暂的历史契机所造就的一个文化奇迹,一个难于复现的奇迹。” 对于处罚的理由,也多是因为这些影片在送出国外参赛之前没有交给国家电影局审查,因此没有获得“中国”(准确地说是官方)的合法身份就自作主张的行为,显然威胁到了某种权威的存在和官方意志 。

我把这些呈现在国外电影节而消匿于国内电影市场(视野)上的“中国电影”作为本文所述的“地下电影”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地下电影”并不完全等同于所谓的“禁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尤其是建国以来,如五十年代孙瑜导演的《武训传》、六十年代初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以及80年代吴子牛导演的《鸽子树》等,它们或者与当时政治文化氛围不相吻合,或者违背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因而被官方枪毙不能(有时候是暂时)正常放映(这对于那时的导演来说可谓灭顶之灾,电影被禁将意味着失去唯一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尽管那时的电影与市场结合的不是那么紧密)。这些“禁片”大多还是在国家垄断的电影生产体制下创作的影片而“地下电影”则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体制内制作的(也就是说后者的资金绝大多数不来源于国家,这与90年代中国电影生产的多元化有关系,下文会详细分析的),并且更重要地是他们纷纷在国外电影节上涌现出来,这与一种许久形塑的“电影国际化”或电影“走向世界”的带有民族复兴话语的主流叙述相吻合,可是这种获奖却被排斥在主流叙述之外(似乎官方通过电影来形塑民族整合或装点门面的兴趣并不大,相比它们的违规行为来说,功不抵过) 。所以说,无论是从“体制外”制作电影的“重新”出现 ,还是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电影事实,都是新时期电影甚至中国电影史中出现的新图景,这在90年代电影文化表述中是不容被忽视的现象。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在西方具有完善的电影制作和放映体制的情况下,所谓“地下电影”一般说来是在非院线上映的电影,从内容上说会涉及到反主流社会、反政府、反主流道德等,而观众也一般是年轻人,其电影对于电影形式和电影本体的探索也是不遗余力的,比如在美国每年都有一个“地下电影节”,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地下电影”并非隐藏于地下或者在电影发行体制之外,而是区别于主流电影、具有实验色彩的影片。正如美国影评家帕克·泰勒所指出的:“地下电影的历史是从这样一个论断开始的:电影摄影机的最重要的、不应该被遗忘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深入到那些成为禁忌的领域中去,这些领域对于照相性的再现来说过于隐私,过于令人震惊,过于不合乎道德规范。” 因此,在五六十年代的“地下电影”中,引人注目的是赤裸裸的性描写和毫不掩饰的虚无主义思想,而不是表现技巧上的创新。因此,把这种在国外获奖而在国内禁演的中国电影命名为“地下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概念的移植和偷换。

此外,“地下电影”的命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舶来品,它成为欧美国家指涉“中国持不同政见者电影”的隐喻表达,也就是说一些“中国电影”在欧美电影节上首先被指认为“地下电影”,这种充满“后冷战”思维的电影阅读,忽略了“地下电影”在中国的具体情境,而片片夸大了影片本身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看作这些电影在海外的误读和获奖背后的尴尬境遇,或许还有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的色彩。

“地下电影”也不仅仅出现在“第六代”电影当中,一些第五代导演的片子如田壮壮的《蓝风筝》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 等等,也成为“地下电影”的一种风景,尽管片子的禁演与其涉及的历史体裁有关,但明知道不符合国家意识形态还可能制作完成并在国外获得大奖,显然,这并非导演无意识的行为。此外,对于吕乐的《赵先生》(还有后来的《小说》)、姜文的《鬼子来了》似乎也无法简单地用“第五代”或“第六代”来进行命名 ,但它们同样属于“地下电影”。 可以说,“地下电影”在此时的命名既横跨了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的视阈,又包裹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的组成部分,在“地下电影”的表象背后蕴涵着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某种变化。从而,本文中所论述的“地下电影”是对处于中国90年代语境中出现在电影史意义上的一种独特现象的命名。

二、寻找“地下电影”

“地下电影”在电影杂志上的缺席

“地下电影”多呈现在网络上

通过网络搜索,几乎找不到专门论述“地下电影”的文章,与“地下电影”有联系的论述大多以“独立电影”的命名出现,如《花之恶——90年以来大陆独立电影的回顾》(张献民)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周江林整理) 《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程春) 和《关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匿名) 等。文章中所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同小异,也没有严格地对“独立电影”这个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多属于“地下电影”。对于“独立电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体制外导演和一些评论者渴望“独立制片”和自由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成为“地下电影”呈现在个别杂志和网络上的一种修辞和掩盖。

在一些以电影为主题的网站和bbs上,如“新青年电影论坛” 、“雕刻时光” 、“网易电影论坛” 、“北大影视协会bbs” 等,成为发布“地下电影”获奖消息的主要渠道。而在电影论坛和bbs上,一般来说,以讨论欧洲艺术电影为主,但只要涉及到中国电影,几乎全部是“地下电影”,可以看出,在这些以都市青年学生为主的上网群体中,他们的趣味所在,而这也似乎成为“地下电影”的潜在的国内市场。同时,与“地下电影”在传统媒体上的缺失和在网络媒体上的呈现,似乎可以说明,国家对两个不同媒体的管理程度或者说方式是不一样,一方面,上网的群体还只限于都市的青年人和中青年的知识分子,不能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相比;另一方面,相比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永久性,网络媒体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和短暂性(信息和话题更新很快),似乎不可能依靠简单的封锁进行有效的监控。

“地下电影”的“地下”生存(国内)

观看“地下电影”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盗版” vcd和dvd 。随着盗版音像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前被“电影学院”和“电影资料馆”所垄断的片源正在被打破,如同打口带一样,大批电影史中确立的大师级影片以及通过国际电影节呈现出来的艺术电影,受到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欢迎,这不仅为上面提到的观影组织提供了片源,而且成为影迷观看电影的主要渠道。据一项关于大学生接触电影方式的调查显示:“通过电影录像或vcd接触电影的大学生占80.6%”。如果进一步区分的话,前几年大量出现的盗版vcd主要是好莱坞大片和港台的通俗电影,艺术电影很少,之所以盗版艺术电影,似乎是出于为已经饱和的盗版市场寻找新的消费群体,但最近刚刚兴起的盗版dvd则从一开始就倾向于艺术电影。暂且不谈“盗版”对于电影工业的损害,其产生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非电影专业的电影fans的形成,他们借助网站在一些电影论坛和bbs中自由地讨论电影,并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潜在消费群体。

第三种方式,则是通过提供电影下载的局域网或ftp站点(今后宽带网会更方便地提供影像的传递)来观看“地下电影”,如《苏州河》、《小武》等,当然,网上的电影也大多是通过盗版vcd和dvd上载到网上的,其影像效果更加粗糙。

通过这三种方式,“地下电影”并没有真正地被掩埋在“地下”,而是在一定范围和区域中“悄悄地”进行着一种非市场化的传播。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地下电影”基本上处于封存状态,在仅有的放映机会下还是经常受到广电局的制止,比如去年九月底举办的“第一届独立映像节”原计划在影展最后一天安排导演贾樟柯的放映专题,不料由于上级干涉被迫取消,而12月1日北大影视协会计划放映王超的《安阳婴儿》也在事先受到上级部门的阻止。可见,国内“地下电影”的命运并不乐观。另外,有趣的是,从这三种观影方式也可以看出,喜欢电影的观众并不去“电影院”看电影,而这些脱离电影院的电影是否可以叫做真正的电影(不是胶片放映),其盗版和ftp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些青年电影爱好者对于电影的认识,似乎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城市的一代”(国外)

从第六代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情况来看,还远没法与第五代导演分庭抗争,虽然获奖不断,但很少能在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主流电影节上获奖(只是最近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获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这种第六代不如(起码从影响上说)第五代的原因在黄式宪著《“第六代”被“命名”——中国影坛迎接新千禧春讯第一声》中被解释为(第六代)“没有形成令人振奋、众口皆碑的‘冲击波’,则显然是受到了世纪交替之秋,被学术界称之为一个深度和力度俱被解构的‘后文化时代’的总体语境所给予的制约”(不知道“后文化时代”是不是指一种与第五代相比不再复现的历史机遇) 。他们的意义还其行为本身以及制作模式突破了建国以来国家垄断生产电影的体制即独立制作,“为中国电影开辟出一条崭新而充满活力的革命路线” ,当然,独立电影的制作方式又或多或少地决定了这些第六代导演的片子成为“地下电影”的命运。不过,城市影像的表达也成为他们在电影风格上区别于第五代电影的重要标识。

三、“地下电影”浮现在90年代

“地下电影”是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一种电影事实,而且尤其是这几年,这些屡禁不止的“地下电影”似乎呈现出一股强大的诱惑力而在国外电影节与国内封杀市场之间游刃有余地上演着。有趣的是,“地下电影”纷纷在国外电影节上涌现出来,似乎与“电影国际化”和电影“走向世界”的主流叙述相吻合,可结果却是被排斥在主流叙述之外(似乎官方通过电影来形塑民族整合或装点门面的兴趣并不大,相比它们的违规行为来说,功不抵过) ,其被禁的原因,来自于这些影片在没有送交国家电影局审查或者在没有被通过的情况就送出国外参加比赛,从而不能获得在国内公映的权力。

对于成为“地下电影”的后果,有的导演似乎已经早有所料,如贾樟柯坦承,他本人在拍《站台》这部片子时,就已经知道《站台》不会获准在大陆上映,因为他在禁拍期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站台》已经拍摄制作完成了 ,可谓“罪上加罪”。而未经国家电影局审核私自送出国外评奖的情况并非没有处罚的先例,早在1993年就出现了所谓的“七君子事件” ,既然明知道不会获得公映的结果,他们为什么还要顶着违规前行呢?

这些电影人对海外电影市场的兴趣,与其说是他们怀抱民族复兴而伴随着一系列“走向世界”的豪情 ,不如说在90年代随着国内市场化的深化,“海外艺术电影的制片人与投资者开始瞩目于大陆这些生机勃勃的艺术家” 的结果。从内部看,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昔日被国家垄断的电影工业,已经不可能从国家那里获得更多的扶持,在越来越有限的国家电影资本的现实下,国家对于电影生产只能重点支持,而不可能全面承包。相比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主旋律影片更吸引着国家始终不渝的兴趣,再加上主旋律影片在市场面前的脆弱性(无法收回成本),更加强了国家对其投资的力度,似乎90年代的国家电影资本运作在市场经济的思维下很像一个大量生产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利益服务的主旋律影片的垄断集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来刚刚复兴的民族电影,突然失去国家扶持而成为抛向市场的商业大潮中的“孤儿”。这样就为海外资本投资大陆电影市场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是一种“内在需要”(作为自负盈亏的制片厂除了完成国家定购的主旋律影片之外,还有大量闲置的时间和精力来自谋生路或创收,显然也需要资本的注入)。当然,相比昂贵的好莱坞制作,投资中国大陆电影要划算的多:充足的实景、廉价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等条件,都是吸引欧洲资本、港台资本和少量的大陆民间资本的好选择。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资本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已经很顺利的进驻中国电影的“生产”市场,因此,弥漫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的除了一些主旋律影片之外,另一种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是“合拍片”(合资片)的出现。在一篇《今年(2001年)最值得期待的八部中国电影》 中,罗列的八部电影几乎全是合拍片。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相对电影工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在消费渠道却保持计划经济的作风。虽然在1995年,中国大陆首次允许每年进口10部好莱坞大片,但却没有改革已经成为电影工业不可或缺的影院制度。从体制上来说,中国没有院线放映的机制,只有一个电影管理总局,下属十六个合法的电影制片厂,可谓是高度计划经济的产物(尽管它已经由国营转为了国有),电影的放映权以及电影的院线依然成为国家的垄断。这样,相比广阔的海外艺术电影市场,和日渐委琐的国内市场以及垄断的营销策略,呈现在这些体制内的合资片和“外资片”(全资片) 面前的,一边是海外的“阳关道”,另一边则是国内的“独木桥”。正是在这种放弃“独木桥”而闯“阳关道”的选择,使一些与国内没有资金关系(利益关系)的“外资片”往往(宿命和理所当然地)走向“地下电影”的命运,这在90年代中国电影图景中浮现了一幅“独特” 的电影之路。

如前面提到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 、陈凯歌、田壮壮的三部片子无一例外都是海外投资,而且都在当年的重要电影节上获奖。《蓝风筝》有香港和日本资金,以日本影片的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获得第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导演奖;《霸王别姬》是香港汤臣公司出品,获当年戛纳金棕榈大奖;而《活着》投资方为香港年代公司,影片获戛纳评委会奖,演员葛尤也登上戛纳影帝的宝座。之后等待它们的就是打入中国著名禁片的行列 。这些影片与他们以前的片子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前的片子市场始终在国内,而现在由于海外资金的介入,电影市场已经由国内转向了国外,所以他们不用担心市场以及是否能在本地上演等问题,进而也不用在乎影片的主题是否照顾禁区,因为影片只要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奖,就可以打开海外的艺术电影市场。影像本身似乎与中国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或许仅仅是一个镜中的中国影像。虽然他们都是体制内的导演,但也获得禁片的殊荣,似乎与独立制片人具有了相同的命运,这至少反映了中国电影人在本土和国际语境的尴尬遭遇。

而对于那些独立制片人来说,他们没有如同张艺谋影片拥有一个稳定的海外市场和持久国际的声誉的优越条件,而需要面对更多的尴尬和特殊境遇。最早进行独立制作的是张元,然后出现了何建军、王小帅、贾樟柯等人。一般来说,他们都要冒着背负债务的压力或在极其拮据的情况下拍摄第一部作品,显然残酷的现实似乎不可能允许他们进行多次尝试。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只花了10万,资金来自于几个朋友的拼凑,好像摄影师刘杰、演员刘小东都出了资;何建军的《邮差》花了70多万,主要来自于大部分是鹿特丹电影节和香港朋友赞助,并在欧洲完成后期制作的(因为其第一部作品《悬恋》曾在鹿特丹电影节上获奖);贾樟柯的《小武》花了30多万,主要来自于香港的投资,他曾因《小山回家》获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然后,这些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出现并获奖,从而他们就可以拥有充分的资金来继续自己“独立”制作的艺术生涯。等到王小帅拍摄《十七岁的单车》时就已经可以有300万的资金,而贾樟柯的《站台》也可以在法国资金和日本北野武事务所的投资下相对宽裕的环境下制作完成 。

“地下电影”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出现在90年代的中国电影表象当中,可以说它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外资本渗透和国内市场越来越市场化运作的国家电影工业所垄断的电影放映市场下的怪胎。我曾粗略地查看了一下《电影审查暂行规定》 ,这个规定并不是严格的电影分级制度,而是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的规定,即未经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和出口。除确定了电影审查程序,在“第三章审查标准”中规定了电影中被禁止的内容,比如危害国家利益、煽动民族分裂、泄露国家利益、宣传淫秽暴力等,可是却往往在具体禁止内容的每一条最后加上一个模糊的条款,比如“第九条电影片禁止载有下列内容”的最后一款是“

(九)有国家规定禁止的其它内容的”;“第十条电影片中个别情节、语言或画面有下列内容的,应当删剪、修改”的最后一款是“

(六)其它应当删剪、修改的内容”,甚至“第二十四条已经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广播电影电视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出停止放映或者删剪的决定”。诸如这些“其它、应当、特殊情况”等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词汇在电影审查规定中出现,可以说为电影审查笼罩上了浓重的行政命令和家长式管理的意味。而且,从最近公布的主管电影审查的委员名单 中,可以看出他们绝大部分是广电部和中宣部的官员,而直接参与电影生产的编剧、导演(如于彦夫、李前宽、杨在葆等也都是拍摄主旋律影片的导演)几乎没有,这样一个完全代表官方意味的“电影审查制度”不过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塑造的工具,而且因为其控制着电影放映的权力而成为钳制中国电影创作的颈瓶。虽然“地下电影”绝大部分不涉及审查规定的禁止内容,但因为其漠视审查程序存在本身已经自毁在国内获得放映权的前程。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四、“地下电影”/“独立电影”/“第六代电影”

“地下电影”的市场诉求

由于“地下电影”都是小成本制作,一般来说,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得奖后进入欧洲艺术电影市场,就可以收回成本。所以说,“地下电影”的市场诉求并不在国内,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能否在国内放映的问题了。

不过,“地下电影”虽然不进入国内市场,但并意味着他们对中国观众失去兴趣。如上面所述,通过民间观影组织的推广和盗版的传播,无形中塑造了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都市中的青年电影爱好者。因此,“地下电影”的导演非常清楚维护其艺术电影的品牌的意义。在北大西门外的everyday酒吧放映《十七岁的单车》后,有同学问:“既然拍摄电影的资金很紧张,为什么不先去拍商业片,等赚钱之后再拍艺术电影。”王小帅的回答是:“我害怕去拍商业片之后,你们不再来看我的电影了”,可见,“地下电影”的身份,已经成为这些导演被接受的品牌保证。另外,在一些影像店中,这些“地下电影”也往往与“王家卫电影”放置在一起出售,似乎“地下电影”的消费定位在一种都市中产阶级的趣味上,尽管这种消费还没有变成现实。

被指认为“独立电影”

如前面所述,在一些杂志和网络上,“地下电影”被表述为“独立电影”。 独立电影”与“地下电影”一样,也需要结合中国当下的语境做一次本土化的理解,否则从其本意上认识,似乎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国外,“独立电影”一词是相对于“主流电影”来说的,因为国外电影市场是开放的,所以这种主流电影是指商业电影开放的电影市场依靠的是财力与规模经营来垄断,而对于中国来说,大量的资金每年都投入做主旋律电影,而且中国有电影制作许可证的只有十六个电影制片厂,即使像紫禁城、艺玛这样的文化影视公司也必须绑上大电影制片厂才可以生产电影。由于年轻人很难在制片厂获得拍片的机会或不愿意妥协于“商业”操作 ,正如王小帅在不同场合下阐释自己如何走向独立制作的时候说,他在分配到福建制片厂之后,发现很难获得拍片的机会,他并不能向“第五代”导演那样获得国家对于艺术电影的支持。为了拍“自己的电影” ,他们就只好另谋出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电影生产体系相对垄断的国家里(似乎国家并不允许私人注册成立电影公司),他们开创了利用海外投资或民间资本拍片并通过国外电影节回收电影成本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电影之路的可能,所以说,电影制作相对“独立”的出现,与90年代中国多元化制作电影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音乐与表演》的创刊号“中国地下电影”专栏的主持人语中,可以找到主持人对于“地下电影”/“独立制片”的一种比喻性描述:“我们从核心向边区跑,而且是被迫的。那个核心正在坏死,像所有的心脏都正在坏死中一样。我们逃了出来,在边区找到一块坏死得不那么厉害的新地方,寄居下来,然后再逃向新边缘。时代追逐着我们,我们在时代的前方奔跑。——引自《玫瑰床榻》第234页” ,似乎这种成就“独立电影”的命名,不仅仅因为体制外制作电影的事实,而被表述为“边缘与中心”相对抗和逃离的叙述方式。“边缘与中心”的表达是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叙述相重合的,因为“体制”代表着官方,进而成为一种压制的力量,而“独立”于体制之外,就意味着或扮演着非体制/非官方/非禁锢的立场,进而代表着自由和颠覆体制的意思,当然,这种“独立于体制”在西方的语境中又成为一种反体制/反官方/反禁锢的修辞。所以说对于“独立电影”的命名,与90年代文化界出现的“王小波热”(“独立特性”的自由撰稿人)、“顾准热”、“陈寅恪热” 似乎具有某种同质性。

如果说“独立”是一种立场和姿态的话(张献民语) ,那么“独立电影”显然是一种行动的存在。大部分“独立电影”都获得“地下电影”的命运,已经充分说明所谓“独立电影”的“独立性”不是绝对的独立于体制(对于电影来说似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仅仅是独立于国内的官方体制,同时又不得不回归于西方的艺术电影体制与国际市场。

“地下电影”与“第六代”电影

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举办的“城市的一代:中国电影正在转变” 的电影节上的“宣传册”中说“如果说中国大陆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 属于农村,那么比他们年轻的一代导演们则把镜头指向了城市生活——我们称他们为‘城市内的一代’”,可以看出,“地下电影”成为了区别于第五代的“他者”,而这种叙述不仅来自于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也隐含在“第六代”的命名当中。

谁是“第六代”?! ,“第六代”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戴锦华语) ,还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对此还要从电影的断代叙述说起。关于电影断代的叙述开始于第五代的命名,进而向前推出第

一、

二、

三、四代,而后又延续成“第六代”,这种“对于二十世纪六代导演的谱系描述对象绝非生理年龄组合,而是由社会时空所建构的文化精神集团” 。或许由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化更迭与变迁过于频繁,为每一代导演提供了不同的历史境遇,进而影响到他们把握周身的历史和个人审美经验的差异,进而造就或成就了他们各自的“意义”表达,可是以发起于“第五代”命名的电影断代叙事,对于之前的导演不会产生一种代际的考虑和自觉地追求,而“第五代”之后的导演,却需要面对一种先天地塑造成的断代电影史的叙事的焦虑。

正如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影响的焦虑》一书,指出后代的诗人在面对诗歌史上几乎不可怀疑的经典大师与文本即“父亲”时,便不能自抑地在受到“父亲”恩惠的同时也“产生一种负债之焦虑” ,并在这种焦虑下从事一种弗洛伊德意义(俄狄浦斯和拉伊俄斯情结)上的误读式(布鲁姆提出了六种修正比即误读方式)创作,“第六代”也将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以“第五代”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群体或流派,无论对于中国电影美学还是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都功不可磨或者说其经典的历史地位已经盖棺定论,它像一座可见的高山矗立在8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上,对于电影学院80年代中后期毕业的学生(“第六代”)来说将无形中承担这种“焦虑”。正如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张元这样说:“寓言故事是第五代的主体,他们能把历史写成寓言很不简单,而且那么精彩地去叙述。然而对我来说,我只有客观,客观对我太重要了,我每天都在注意身边的事,稍远一点我就看不到了。” 用“寓言故事”来概括“第五代”的主体与其说是对第五代的“阅读”(误读?)之后的理解,不如说是确立“我”关注“身边的事”这一第六代普遍强调的个体性(个人性的叙述)、当下性(如贾樟柯尤为强调当下的中国是什么)的指认。

这种焦虑感可以从两个事例中看出,在一篇署名北京电影学院85级全体的《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的文章中,这些身处第五代之后的年轻人尖锐地指出:“第五代的‘文化感’牌乡土寓言已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负。屡屡获奖更加重了包袱,使国人难以弄清究竟如何拍电影” ,似乎第五代已经使中国电影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历史需要他们来为中国电影鸣锣开道了;记得在看管虎拍于1995年由内蒙古制片厂出品的处女作《头发乱了》时,位于影片标题的右下角竟然打出了“八七”的字样,似乎意味着“八七级”也作为一个如同以“八二级”毕业生为创作群体的第五代而登场。在如此的宣告与自觉的模仿中,其“良苦的用心与鲜明的代群意识只有心心相印者方可体味” 。

显然,如果仅仅凭着他们的一厢情愿还不能使其获得一种命名,90年代初电影理论界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他们这些第五代之后的青年导演的创作采用“第六代”的命名了。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以第六代不能与第五代在电影艺术成就上相类比以及第六代并不具有群体创作倾向的理由,反对此种命名 。不过,无论支持也罢,反对也好,关于第六代的命名更多地是延续了以第五代确立关于中国电影史断代的叙事。因此,在言说第六代时,往往把第五代作为一种潜在的参照系,似乎因为与第五代的不一样/差异从而塑造了第六代电影的种种特征,甚至因为第六代的出现,而形成了一种“颠覆”第五代的力量 。比如学者杨远婴在《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一文中这样总结第六代的特征:“他们作品中的青春眷恋和城市空间与第五代电影历史情怀和乡土影像构成主题对照:第五代选择的是历史的边缘,第六代选择的是现实的边缘;第五代破坏了意识形态神话,第六代破坏了集体神话;第五代呈现农业中国,第六代呈现城市中国;第五代是集体启蒙叙事,第六代是个人自由叙事。” 所以说,“第六代”的命名成为了断代叙事中一种廉价的顺延。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式宪著《“第六代”被“命名”——中国影坛迎接新千禧春讯第一声》一文中把1999年在北京西郊举行的“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与1980年3月在北京“东方饭店会议”和1989年9月北京“西山会议”(冠名为“中国新电影研讨会”)相并列,因为后两个会议分别确立了作为“迟到的花朵”的第四代导演和“横空出世”的第五代导演的命名,所以,这次西郊会议便成为了“第六代”的命名会而将被载入史册。暂且不管这种顺畅的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被命名的历史叙述是否具有学术史上的意义,无容质疑的是,“第六代”/新生代/青年导演已经作为一个群体成为对于中国电影史上的现象的命名。不过,在这些分析“第六代”的文章中,似乎还是存在着对“第六代”的不同理解。有人把第六代再依据出生的年代,区分为60/70年代不同的创作群体,并用“漂泊”/“皈依”作为他们主题的变奏,因为前者以张元、王小帅为代表多以边缘地姿态在体制外拍电影所以“漂泊”;而后者以张扬、施润久为代表一般在体制内制作电影所以“皈依” (可是路学长出生在60年代却在体制内拍片,贾樟柯属于70年代却在体制外生产电影);而有人则把张扬、施润久、路学长称为新生代导演(其大哥是“第五代”,二哥是“第六代”),因为他们受惠于北影厂以低成本让年轻导演拍“新主流电影”的政策,而且从年龄来说,他们又在第六代之后(该文中把与“新生代”同龄的贾樟柯看作他们的“另类”,由此推出“新生代”的命名还是以年龄作为界限的) 。如果联系90年代末期文化图景中在文学界有过“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作家划分,而且以“断裂”事件 确立了他们的文学姿态和主张,这种区分似乎也被一些人延续到对一些电影导演群体的命名上,显然,这样一种方便而明了的命名方式并不能为我们理解青年导演的创作提供清晰的线索,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复杂,如上面对第六代的再划分或从第六代中分离出“新生代”,然后对其创作主题进行剥离,其背后的依据恐怕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是体制外与体制内制作电影而带来的微妙地差别。与其严格划分体制外与内制作电影的差异,不如对产生在同一时空中体制内外制作电影可以并置的现象所张显出来的制作环境的变迁做出一定的分析,或许后者更能说明大的历史背景的变化。也就是说“独立电影”的出现似乎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

五、“地下电影”:“中国电影”的一种国际化策略

属于“地下电影”的这些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在国外获奖,容易让人们怀疑它们是专门为国外电影节量身定作的,正像有人指责张艺谋的电影迎合外国人准确地说是外国评委的嗜好而故意设计或杜撰了许多带有“中国风格”的风俗与视觉景象的一样 ,尽管有的导演一再强调自己的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 ,对于“电影拍给谁看的”这样一个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或者个人化的命题,似乎在“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的产业”这个特定的语境或客观事实中讨论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电影呈现在“电影节”(主要是欧洲电影节,固然在中国和东亚也有一些国际电影节,但无论从知名度/权威性/中心性地位 来说,显然都无法与西方/欧洲这样一个电影强势文化相媲美)上本身就是电影工业中很重要的一环,正如张艺谋所说“去电影节就像赴庙会似的……说得动听一点是文化交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个物质交流会” ,确实“电影节”为电影尤其是民族电影提供了一种展示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与可能。这里不能不指出的是,国际电影节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抗衡好莱坞电影工业而出现的产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知名的电影节大多存在于欧洲(如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而在电影工业体系相对强大的美国却没有出现(其奥斯卡严格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国家电影节)的重要原因。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相对应的是欧洲的艺术电影传统,而国际电影节就是进入欧洲艺术电影市场的重要入场券。所以说,这些国际电影节固然保留着西方相对东方的某种话语霸权的色彩,但同时也是对好莱坞电影这种强势文化的一种抗衡或逃避的策略,它为欧洲艺术电影以及其它地区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和可能。

正如上面所说,除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不用担心其市场份额外(不用依靠电影节的名声凭着自身的宣传攻势就可以打入国际市场也就是展开全球化的销售),其它国家的电影如果想打入国际市场(所谓“国际”是指排除自身即本国之外的其它区域,它在“本国即特殊性的民族”/“国际即想象中的具有普遍性的民族集合”的叙述结构中才是有效的),似乎依靠国际电影节而产生的巨大的宣传效应要比采用其它的宣传形式有效和节约的多。如果国内市场不是很理想的话(尤其对于一些受到好莱坞电影冲击与积压下的民族电影工业来说,留给本国电影市场的份额已经很少了),那么诉求“国际电影节”即电影的国际化策略就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到民族尊严或迎合外国人的口味的问题了,更重要地是这成为了一种民族电影的出路与存在方式之一。因此,走进国际电影节就是国际化的第一步。

当然,形塑“民族电影”本身,也是一种诉求电影国际化的潜在的表达,或者说创作“民族电影”也成为使之得到国际认同的策略之一。在国际电影节上,作为影片重要标识之一就是“国度和民族”的身份,即使在贾樟柯《站台》的宣传海报上写着“贾樟柯作品”的字样而不是中国某个制片厂的时候,并不能摆脱在国际电影节上对于该作品属于“中国电影”的命名,或者说这种体制外制作影片的事实固然没有获得“中国电影”的合法身份而作为“非中国电影”处理,却恰恰成为一种“反中国(官方或被官方压制)的电影”的在场。对于那些非好莱坞电影体系也非欧洲艺术电影体系来说的其他电影,一种国家与民族身份的认同与确认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诸如韩国电影、日本电影、越南电影、伊朗电影、中国电影(有时候也通称为亚洲电影)便成为一种似乎超离了电影艺术本身之外的对于电影的一种身份的标注。当然,这种“民族电影”的命名不存在于美国,也很少在欧洲出现,而成为在国际背景下对于除美国/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电影的专利。“民族电影”的命名或许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殖民现象,不过,这也是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保持浓郁的民族特性是电影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相反如果采取简单地接近符合国际口味的策略,至少从三个方面来看是失策的,“首先,这样做会破坏自我表现的真实性所作出的承诺,使获得国际认同的愿望南辕北辙;其次,如果我们根植于弱势文化,我们把握标准和达到标准的可能性便不会很大;最后,要具有主流文化的影片制作技术,要使其摹仿能力让人拍手叫好,确为一件罕事” 。事实上,从全球化的语境中,进行一种本土化面貌的展示,而少去考虑如何迎合外国人的口味,或许制作出来的电影会有更大的魅力。这也成为“第五代”或第五代之后的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策略,只是它们分别采取了塑造不同中国景象的努力。

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伴随80年代出现的“走向世界(西方?!)”的民族自强的实现,更是“中国电影”作为一种异域风景呈现在西方世界的面前的开始。此后不管是“第五代”、“独立电影”、“地下电影”都在“中国电影”的命名下进入海外电影市场。这里的“中国电影”不等同于“中国的”电影,或者说“中国电影”更是一种西方视阈中的对于“中国的”电影的一种“东方主义”式的命名。如果从“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场上说,“中国电影”是一种国别电影的称呼,即在全球化语境下与其它民族国家“差异性”的一种“特定”所指 。所谓“特定”说明此命名并非来自国家内部的“一厢情愿”,其主体性的确定来自于“他者”即西方镜像的指认与询唤。在“全球化”和跨国资本的运作下,“国别电影”的生产已经被打破(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独立制片人因为非体制内的制作而获得了一种“自由”的命名)。显然,“中国电影”并不是“中国的”电影的全部,而仅仅是获得西方认同的即在国外电影节上浮现出来的来自“中国的”电影。90年代的中国大陆优秀导演几乎都在国外资金的引诱下继续着自己的拍片行动,而影像的本土化一再复现着古老东方的想象,“围绕在他们所展开的‘后殖民’文化情境的讨论,是90年代大陆知识界的重要话题之一” 。从《站台》在法国的海报上出现***本关键字已替换***头像和一个倒置的红旗的形象,其图像本身所表达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在法国影评人米歇尔评论《小武》的文章《另一种视线中的小偷》中说“想来寻找异国情调的西方游客最好趁早离开:这里没有东方的丝绸,没有娇艳的小妾,也没有***本关键字已替换***时代的红色海洋——这里没有打着揭露的幌子来乘机展览那些动人诱饵的任何东西” ,恰恰是这种“没有”而获得了“后***本关键字已替换***之后的中国”的指认。可以说,这种“国际身份”的获得扭曲了影片本身的艺术表达。

昔日“走向世界”的民族尊严的想象,被迫沦为西方指认的一种“国际身份”。从那些体制外制作电影的导演在极其低廉的制片环境下开始创作,到取得一个认同的“中国电影”的“国际身体”,在债务的压力下还要背负第五代导演所映现下来的一种“负债之焦虑” 。而得到获奖的原因,往往作品的政治因素大于艺术因素,或者说“他们”成为区别于“第五代”电影的“他者”而确立“中国电影”的谱系。一般出去参加评奖的片子都没有通过国家电影局的正式审查,大多凭着国外投资方的关系运出国门参加电影节,固然担心审查通不过不能参赛(其实有外国投资方的运作很难不参赛),但更担心审查通过之后而以中国政府选派的身份来参赛,其“钦定”的身份反而会降低影片本身的价值以及获奖的概率,这显然是制作人和投资人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所以往往影片都避过电影局而或许是装作偷偷参赛的样子,这样它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地下电影”的称呼而登上评奖的舞台。有趣的是,对于他们来说彼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地下”拍片的行为,却成为此时突破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的镜框的合法标识,或许这是一种难以逃脱的宿命。

这样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对于这些独立制片人来说并不需要施展什么花招就可以轻松达到目的。但是我想他们内心的另一面应该是很痛苦的,因为他们独立的艺术表达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承认,他们看似荣耀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内的那份“黑名单”以及“禁片”的称呼,他们被存在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的事情。事实上平心而论,从片子的内容以及表达上来看他们拍摄的影片本身很少涉及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更多地是一种私人化和个性化的表达(逃避宏大话语的欢畅),所谓的政治反抗,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是无从说起。因为经过几十年的“统一”(宏大的话语叙事)的叙述之后,逃脱坚冰的他们所愿意做的恰恰是淡化或避开意识形态,而努力挣扎出属于自己的私人表达,或者准确地说,他们的理想根本不是“反专制的斗士”,而更想做中国“作者电影”的践行者 。

应该清楚地看到,西方对中国政治与意识形态内容的趣味与消费成为90年代一部分中国艺术家生存的基本前提(不仅仅对于电影,还包括先锋美术、波谱艺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观念艺术 等其它艺术行为)。可以说,获取“国际身份”的核心是一个游戏的权力中心问题,因为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80年代以理想主义批判为本位的中国,政治题材本身的商业化已使这些反思历史的影片本身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也就是说,导演的选题很可能不是出于政治思想和批判意识,而是出于一种市场行为。似乎90年代的西方社会需要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政治意识,而这种需要基本上是一种冷战或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方面的趣味 。在权力泛化、利益混杂的当今国际社会,在中国被迅速卷入全球化进程中,什么是“西方”而什么又被称之为“东方”、“亚洲”抑或“中国”,以及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游戏与被游戏,在国际与本土,在反思的沉重与商业的经营之间,似乎留给我们一种独特的镜中风景。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文化视角下对电影《2012》的深层次解读
发布时间:2022-11-24
[关键词]《2012》; 社会文化; 传统观念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影作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对人文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经济全球......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23-04-27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用一种不同的"讲述......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1)
发布时间:2023-01-28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用一种不同的"讲述......
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2
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1) [摘 要] 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1)
发布时间:2022-11-09
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电影这架造梦机器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时比真实的世界给人以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仅用两百人演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几乎没有人会感到是科学的巨......
中国电影民族文化阐释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1
1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产电影对电影有了全新的认知。体现在发展的战略视野和对电影体制、市场运营的思考之中,从而有效的推动了电影的投资和多元的创作思路。〔川这些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认知,使得中国电影展现出了全新的发......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1)
发布时间:2013-12-18
视觉文化"狼烟四起" 任何一个敏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以语言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图像不断地驾驭、凌越乃至征服文字。一场新的文化战争序幕已经拉开。 ......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 要] 好莱坞是现代世界最发达的电影基地,好莱坞电影当中已经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这种运用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得很复杂,好莱坞运用中国元素的主要目的就是谋求商业方面的利益,这是好莱坞当中的商业观念所决定的,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机......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1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第四代电影导演艺术生命的起点与新时期的黎明同步来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迪了第四......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浅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3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电子政务 发展概况 问题 策略 发展前景 论文论文摘要: 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9
第四代电影导演艺术生命的起点与新时期的黎明同步来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迪了第四代的艺术灵感,又为第四代提供了前辈们所向往的可供驰骋的广阔银幕空间。中国电影的兴衰与政治风云的变幻从来就紧密联系,尤其在20世纪的后半叶。包......
关于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4-01-17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了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文......
西方文化主题视角下对电影《七磅》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4-03
西方文化主题视角下对电影《七磅》的解读 影片《七磅》是由美国著名黑人影视明星威尔·史密斯和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成功合作以后的再度牵手,影片上映后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冗长的故......
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1)
发布时间:2013-12-18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招牌,文化诉求是主流电影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期求商业回报和受众认可的大潮中,坚持艺术方向,将情感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主流电影进一步获取鲜明追求的钥匙。 ●主流电影应当多样化,但对于......
中西宏观文化下酷儿电影差异浅析
发布时间:2022-11-09
1亚文化:酷儿电影是符号的游击战 酷儿理论是90年代在北美及世界其他地方同性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力量。新一代人自称酷儿,而不称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酷儿意味著对抗-既反对同性恋的同化,也反对异性恋的压迫。酷儿包容了......
电影《七磅》的西方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19
电影《七磅》的西方文化解读 一、影片介绍 电影《七磅》是美国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与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成功合作过《当幸福来敲门》后再次合作的成果,放映http://wWw.LWlM.cOM以后观众对它的反映毁誉参半。它的前半部分冗长的铺垫让......
对于青春微电影的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2-12-22
对于青春微电影的文本解读 对于青春微电影的文本解读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对于青春微电影的文本解读 文章来源 www.3 ed u.net 在中国现代化语境中,转型社会正充斥着......
关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摘 要] 审视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状况, 并对中国文化贸易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强认识、改革贸易体制、提高科技水平等建议以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 【论文关键词】 文化; 贸易; 产业......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17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文 章 来 源 w w w . 3 e d u . n e t 摘 要:本文解读了视觉文化......
论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
发布时间:2022-12-17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世界影坛上,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
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发布时间:2022-12-23
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电影文化思维 划 摘 要:《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武侠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推广
发布时间:2016-05-30
1前言 武侠电影是成人的童话世界,是中国具有自主创作艺术产权的民族电影样式,也是中国类型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扛鼎之作,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体裁,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显然,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类型电影,具......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1)
发布时间:2023-06-10
一、道始于情:郭店楚简的启示 李行近30年的导演生涯、50多部作品,其创作始终不出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家庭伦理的主题圈子。从中不难看出李行关注现实的品格、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创作立场和“文化中国”的气质、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追求的......
解析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1)
发布时间:2022-11-11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际化的动因、条件、区域选择、形式选择、战略选择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进行解析,提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应成为现阶段中国零售企业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零售 国际化 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27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的结项成果,课题题目为:文学理论对新课标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工具意义研究。 摘 要:对语文工具论的片面强调导致了学界常常依据有用性来解读语文,致使语文教育与实践并不令人满意。语文改革是使语文回......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解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30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行政法分析 论文摘要:从民法上来讲,高等学校是事业法人,而在行政法上,我国的公立高等学校是行政主体,政府与其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在高等学校内部,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公权力关......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1)
发布时间:2022-09-27
笔者是黎民伟之子,有幸接触先父的遗物,当中记录了大量中国早期 电影史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加以整理并提供给学者。周承人先生、李以庄女士在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82期发表〈黎民伟的若干经历和评价──勘误与质疑〉一文,有不少......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7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广播和电视。 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要继续改革?......
对于地方校内文化建设的问题解析
发布时间:2023-03-07
对于地方校内文化建设的问题解析 对于地方校内文化建设的问题解析 对于地方校内文化建设的问题解析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价值取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社团组......
关于WTO对中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影响(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论文摘要:司法审查制度在WTO规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建立与实施对我国经济建设与法刺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WTO中司法审查的内容、特点。认为我国应扩大司法审查范围、完善司法审查程序。从而促进我国司法审查制度......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3-07-06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精品 源自高考备战 武侠,顾名思义,“武”即武术、武力,“......
武侠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2-12-08
1前言 在所有电影音乐类型中,武侠电影音乐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可谓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武侠电影承载着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鲜明的独特标识,即便是国内其他题材的电影,就文化的传承性而言,也无法与之媲美。我......
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阐释与批评(1)
发布时间:2022-09-23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 “种族和民族的过去即传统,以超自我的意识形态存续下来,它只是缓慢地向现实的影响和新的变化让步的。”[6]《巴山夜雨》中小娟子对父亲的寻找,《牧马人》中弃......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与中国电影新生态
发布时间:2017-03-09
大数据、互联网+、网生代……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潮概念方兴未艾之际,“IP”又成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词汇。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延伸为指代具有商业价值的任何文化产品。它可以是文学作品、漫画、......
解析关于儒家文化与当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30
在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沧海桑田之后,如大浪淘沙般沉淀卜来世代相承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表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定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无论是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历史乱世,还是稻米流脂粟米白......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文 章 来 自 3 e d u 教育 网 摘要 中西......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
发布时间:2023-04-12
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 李http://wwW.LWlm.cOM安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广大观众,他的影片不仅表达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更试图从中寻找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推......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
关于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8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影发展趋势出良好,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如今,国家也开......
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学与影视症候化解析
发布时间:2023-03-03
一、文学:时代的“幽灵”什么是诗?什么是文学?读的作品越多,越往文学的幽深处行进,越发现文论教科书上一切解释的苍白无力。文学到底是什么?但凡确凿的答案,无非证明了自身的肤浅,我一度这么认为。但现在,如果你再问我:今天的文学,到底是什么?我想答案找到了――文学,就是幽灵;是的,文学在今天成为了幽灵。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当下的中文系大学生对经典文学的亲近程度,已跟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我经常问学生:《.........
关于中国笛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6-28
在古时,文人骚客以穿云裂石之声来形容笛箫的音质。在《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这首诗当中,作者苏轼以一声吹裂翠崖岗来评价清越、和美的笛箫之声。为了加强他人对笛箫声的直观感受,在诗的尾端,他详细作出如下注释:昔有善笛......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1)
发布时间:2022-10-06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
中国电影与全球化趋势碰撞(1)
发布时间:2013-12-18
制片社会投资独立拍电影不再受限制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形式参与摄制影片。按照 新条例的有关规定,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但须经报国务院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
电影戏剧解析
发布时间:2023-03-21
在一个多世纪的电影史上,中国电影与戏剧一直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影戏作为电影的早期称谓之一,到电影与戏剧在技术、美学 ( 表演、布景、灯光、空间构图) 、从业人员及展映空间的错综交接,到电影理论上对影戏说的承继......
关于我国劳动法地位探微(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5
【论文关键词】劳动法;地位 论文论文摘要:该文通过把劳动法与其他法作比较后,可以看出,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中国传统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更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他们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到娱乐消遣上,比如健身、电影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外国的一些产物也随之流向中国......
有关城区地下变电站的建设与思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2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心高级商业及住宅区中建设变电站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对土地的综合利用等措施。将变电站与民用建筑结合建设,提出建设地下变电站。 论文关键词:地下变;电气主接线;气体变压器;组合电气;可靠性;可......
关于乡村纠纷解决的范式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法律与乡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之处,不仅体现在法学家的理性逻辑和农民的实践逻辑之间的不一致,也表现在乡村生活中法律权威、政府权力和农民力量的相互制约关系之间中,还嵌入到乡村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交互关系中。 【论......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家具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02
论文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家具出口影响对策 论文摘 要: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着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其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及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分析和讨论。而有关美......
电影《星际穿越》中的语言叙事与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23-06-27
电影《星际穿越》是最为典型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外太空的奇妙景象、诸多高科技术语、科幻外衣下的文化内涵等都是科幻电影的必备要素。但《星际穿越》又超越了一般的好莱坞科幻电影,这部电影并没有使用最先进的3D技术手段,却依旧给观众......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
发布时间:2022-09-16
摘要:解析了园林景观中的地域文化的相关方面,使得有关施工单位进行园林施工的时候,在进行园林施工时更注意与周围的地域文化相一致。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解析 地域文化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0
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勇敢追梦,一切都有可能 电影音乐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的前半部分散发着英国南部......
浅谈中国文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的特点及中国经验(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劳资关系;劳资矛盾:中国经验 论文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当前中国的劳资关系现状,即总体走向规范与和谐,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指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的特点,即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一定程度的对抗性,......
关于目前中国商法研究的几个问题(下)(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2
五、关于公司的组织制度问题 (一)现代各国公司组织制度的立法模式。公司组织制度的理想模式,实质上旨在寻求公司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在这一宗旨下,现代各国公司组织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制度下几经演化,逐......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3-01-04
[摘 要]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这种精神和胸怀来化解彼此之间的不解和冲突,电影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代表中国特色的张氏电影,......
浅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发布时间:2022-11-24
[摘 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退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企业文化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4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构建产生的影响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企业是处于一定的地域中发展的,因此地域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
“地下地上”-我国行政诉讼调解的过去、现状和出路(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论文提要:长期以来,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刑事诉讼中也有其一席之地,可在行政诉讼中却成了法律上的禁区,但在现实行政审判中,调解却一直在“地下”顽强地存在着。本文从这一新......
分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发布时间:2013-12-17
分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分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分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摘 要:电视......
关于恐怖电影的精神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2
关于恐怖电影的精神再分析 关于恐怖电影的精神再分析 :视觉文化研究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关于恐怖电影的精神再分析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摘要:洛基山中有一家酒店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尹鸿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东方电影中看到某种对好莱坞的超越或者背离,因为他们始终是将中国电影看着是一种边缘、一种点缀或者一种补充。因而对于中国大陆电影来说,如何......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发布时间:2013-12-17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III 艺术策略对于早已对好莱坞模式烂熟于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
关于“十七年”电影的几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02
十七年电影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段时期文艺史家一般称为17年时期。根据记载这一时期新中国共拍507部电影,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秀电影。其中很多电影耳熟能详,例如《林则徐》、《地道战》、......
贺岁影视剧现象的文化解读(1)
发布时间:2023-01-08
【内容提要】贺岁影视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特殊档期外,还在于它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首先,贺岁影视剧的出现与当今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要有深度的契合,它以影像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关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及幸福感的文化需求。其次,贺......
关于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3
【论文摘要】 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近6%,但从2006年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还在扩大。虽然人民币低估一直被许多境外人士认定为巨额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但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应重新考虑......
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1)
发布时间:2023-04-06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1个多 月以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 。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
研究关于数字化变电站中通信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4-05-28
论文,一般我们很少会去接触,一般只有的大学毕业才会接触到,还没了解什么是论文,就有一个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写,论文能通过才能顺利的.........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1)
发布时间:2013-12-18
以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最终体现来反观电影改革、市场运作、作品创作,无疑再一次印证这样的结论:市场意识的强弱是决定未来电影发展的最核心问题。 从改革看市场意识 在电影主管部门的主持下,诸多改革措施几乎全方位展开。此次改革以资......
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的文化解读之一(1)
发布时间:2023-01-11
无论是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身份的确立是存在的合理性的根本,因此能否确定自我的身份成为一种存在意义的探求。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来讲,在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双重驱使之下,这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可能是一种不言而......
基于中国近现代史视角下对中国梦内涵的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门历史性属性的公共必修政治课,同时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凝聚中国力量、宣传中国精神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主要渠道。文章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去对中国梦的内涵、实现路径进行解析,并且与中国梦......
电影文学对当下电影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25
1电影文学性对电影发展的启示 80年代对电影文学性的热烈讨论已经过去多年,如今许多人也不再提及电影文学。但观看近年来的电影作品,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电影文学性的淡忘,使电影创作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电影虽然是娱乐化的产物......
关于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6-06-14
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要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化、材料来源多样化、开发内容的针对性、结构序列项目化、呈现方式扁平化。 地方旅游文化;学材;项目教学、地方旅游文化是指在某省或某市历史上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具有旅......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发布时间:2013-12-17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三十年前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L.MCLUHAN)所谓的地球村(1),随着占有世界人口总......
简析传统文化诗性思维下的王家卫电影
发布时间:2016-05-26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影片《东邪西毒》问世,自1992年起,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拍摄过程中,王家卫这位另类天才导演,将这部脱胎于金庸故事的影片,以古龙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大......
有关影响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因素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3
论文摘要: 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证实人民币汇率,服务业比重与我国进出口总额存在负相关关系,GDP与我国进出口总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还进......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本土化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 要]在经济、政治全球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跨国间的文化领域交流也紧随其后。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全球化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电影作为民族文化产品的代表,它的本土化问题则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本......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发布时间:2022-09-08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电影这架造梦机器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时比真实的世界给人以更为......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发布时间:2022-10-24
如今,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电影这架造梦机器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时比真实的世界给人以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仅用两百人演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几乎没有人会感到是科学的巨......
开创中国电影的新纪元(1)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 题】文化与市场 【正 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发布时间:2023-02-27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动画的......
智能电网与电缆的关系区别解析-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6
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对“能源问题”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第二位的国家,但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人用电量仍然较低。智能电网可非常有效的提高能源合理分配和使用效应。 一、当前智能电网的国际趋......
关于电影《阿甘正传》的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文章通过结合《阿甘正传》的时代历史背景,主要通过对人物分析来感受一个近乎神一样的阿甘。 通过艺术的手法将阿甘视为美好的代表,它简单,质朴,尽管低智,我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所以阿甘近乎完美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像......
试析关于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05-29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我国将孕育出“现代不动产”行业,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常求,也发生了巨化。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砚状,已不能适应祈形势下的社会常要。文章分析如何以“砚代不动产”理念规范和发展我国的房地产类专业教育,对办好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捉出了前性的看法。论文关键词:房地产专业教育现代化新华社入2003年1月5日电文“房地产业‘三外’现象预警风险”指出,在房地产领域,外行业插手、外来人涉足、外.........
理解中国法解释论的三个分析框架(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7
关键词: 法解释论 法律决定论 经验型案例研究 论辩型研究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法解释论不发达的原因可以部分归咎于公理式的法律决定论、适法者不能正视法解释过程中的主观性。学术界对此已有一定的共识。在法解释学的原始积累未完成的......
新形势下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31
有人说电影与文学就像绿叶与红花,电影是绿叶,文学是红花,电影带我们走进文学王国;也有人说,电影与文学就像雄鹰与苍弯,文学是雄鹰,电影是苍弯,文学在电影中畅游。但是,在新形势下,就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而言,电影......
游走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关于《校园民谣》的文化解读(1)
发布时间:2023-07-27
《校园民谣》大约流行于20世纪末的94、95、96年,它由高晓松、小柯等一批北京各大学的在校学生填词谱曲,由老狼等一干人演唱,至今依然在大学校园中广泛传唱,其中尤以《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班族》等影响最大。 ......
关于中国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探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4
论文摘要:商业秘密是当代企业合法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但近年来随着侵犯商业秘密的形式愈加多样化,中国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存在着理念陈旧、法规分散、强度偏弱等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亟......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评析
发布时间:2022-10-11
"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机构,它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我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的本......
分析中国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10
分析中国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分析中国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分析中国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课 件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