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电影戏剧解析

电影戏剧解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1:43:08
电影戏剧解析
时间:2023-03-21 01:43:08     小编:刘希远

在一个多世纪的电影史上,中国电影与戏剧一直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影戏作为电影的早期称谓之一,到电影与戏剧在技术、美学 ( 表演、布景、灯光、空间构图) 、从业人员及展映空间的错综交接,到电影理论上对影戏说的承继和反叛,戏剧长期以来既成为中国电影的丰富资源,也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阴影。戏剧与电影间的俄狄浦斯情结,或曰中国电影的戏剧情结,在 1970 年代末一场关于丢掉戏剧拐杖的论争中达到高潮。由钟惦棐提出的 电影与戏剧离婚成为电影现代化的口号和根本条件,以电影媒体特质为出发点的本体论被当之无愧地看作电影特殊审美表现形式的基础。

但是,在这些论争中,极少有人问及一个基本的问题: 电影是什么?戏剧是什么? 换言之,电影作为媒体的特质究竟是什么? 电影的本体是否仅仅局限于电影的物质基础? 随着电影技术、物质基础和电影美学的日新月异,媒体特质是否一成不变? 媒体特质说到底从何而来? 在电影研究日益学科专业化的今天,研究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应该以电影为中心还是将电影边缘化? 如果中国电影与戏剧的历史关系值得重新研究,电影与其他媒体( 文学、雕塑、绘画、建筑、音乐等) 间的关系又如何对待? 如何看待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因此不只牵扯到这两个媒体或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更牵涉到电影研究方法上的多学科化问题。同时,研究电影与戏剧的关系,不仅仅是对中国电影史的叙述问题,也关涉对中国电影理论的梳理。①这些问题最终让我们走出中国电影和戏剧的个案而参与到今天对于电影及电影研究重新定位的讨论。面对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以及媒体理论与媒体史研究的日益拓宽和深入,电影研究如何在方法和研究范围上与新旧学科对话,成为本文最终关注的问题。

本文先追溯媒体特质论在西方的来龙去脉,进而反观中国电影理论史上几次对戏剧电影关系的讨论从 1920 年代电影特质论的提出,到 30年代软性与硬性电影之争中对戏剧和有声电影的讨论,到 50 年代后期和 60 年代初对戏曲电影的商榷,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电影语言现代化呼声中丢掉戏剧拐杖的决绝。文章最终回到当代从不同学科对媒体特质论的重新探讨,继而提出电影和戏剧研究方法上新的可能。

尽管多年来在中外电影史和理论上诸多讨论中,电影的媒体特质( cinemas medium specificity) 被当成不言自明的本真性,媒体特质论( me-dium specificity) 这一话语却可以追溯到德国美学和戏剧家莱辛。莱辛在1766 年的《拉奥孔》一书中将诗歌与绘画分家,将二者分为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在将两者定义为本质不同、不可混淆的艺术后,这种对媒体本质的分割便成为界定艺术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电影史上,早期电影理论从1910 年代便对电影媒体的特质有所述及,但要到 1920 年代伴随着无声电影作为公众娱乐形式和新型艺术的地位日益稳固后才逐渐成为定论。有意思的是,在 1910 -1920 年代期间,戏剧频频作为电影特质话语中的必要反差出现以定义电影的特质。无论是维切尔林赛 ( Vachel Lindsay)、雨果闵斯特伯格 ( Hugo Mnsterberg)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贝拉巴拉兹 ( Bla Balzs) 、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 ( Vsevolod Pudovkin),还是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 Sieg-fried Kracauer) ,都不厌其烦地将两者对照。在这些讨论中,早期电影理论家们不断围绕时空组织、表演风格和观影模式来阐发电影和戏剧两种媒体的鸿沟。如果说 1910 年代电影还常常被比作既定的艺术形式( 雕塑、绘画、诗歌、建筑、音乐等) ,到 20 年代电影已确立它与这些艺术形式分庭抗礼的地位。电影作为现代工业产物的机械艺术,对于以人类为中心( anthropocentric) 而界定的表演、观察、时空组织及观影模式的约定俗成形成相当挑战。这些挑战从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上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从而赢得众多方家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艺术家和批评家发出的对电影特质的盛赞,与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新的大工业制造模式,及社会组织和感受的形式的逐渐成型息息相关。因此,现代主义对于电影对后人类( posthuman) 特质的热情,无形中却成为商品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中国电影史上,对于电影特质和戏剧关系的类似论述在不同历史时刻重现,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中国电影理论与跨国家跨地区电影理论的交接。但我更关心的不只是媒体特质这一话语在不同时段地界的重复,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具体的历史时刻,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媒体特质的话语如何与其他话语交织,并扮演何种角色。

我所关注的第一个历史时刻是 1920 年代的中国。有意思的是,对电影媒体特质较详尽的讨论,却是由我们公认为现代话剧之父的前辈欧阳予倩阐发的。欧阳予倩在连载于 20 年代主要电影杂志《电影月报》中的长篇论文《导演论》中,对电影与戏剧从编剧、导演、演员、布景等多方考察对比。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予倩虽是话剧史上的泰斗,同时也在早期电影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我发现,正是在他谈及实践问题时,电影与戏剧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

一开始,欧阳予倩对电影媒体特质的肯定,与西方诸多讨论十分相似。文章开篇即强调电影已不再是戏剧的附庸,而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电影有电影的特长,有电影能够表现的,其他艺术决不能表现。而所用的方法,也完全和其他艺术不同。所以电影已经渐渐地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欧阳予倩继而阐述电影媒体的诸多特征,强调它是光与影的艺术,易于传播,题材独特而与现实相关,包括风景、街市、人群、战争这些戏剧通常难以体现的影像。而早期电影在声音( 无声) 和色彩( 黑白) 上的局限,却为电影的运动性和观影的通感作用所弥补和超越。用欧阳予倩的话说,电影是人之精力、机械力,和自然界之万象相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并且是近代的科学的艺术,动作的流动的艺术,概括说,就是光与影的艺术,而其中有神秘不可思议的存在。欧阳予倩由此列数电影与戏剧的诸多相异之处: 戏剧出现在舞台,电影演绎于银幕; 戏剧注重言语,电影注重动作; 戏剧是光与色的艺术,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其中,戏剧与电影最大的区别是电影的表现空间: 戏剧的表演限于舞台,电影的表演是占了无尽的地方,譬如,天然的风景,伟大的建筑,决不是舞台上所能有的,可是无论大海高山大瀑布大平原人类的大群集以及珍禽异兽之类,凡舞台上受限制的,电影都能收之于一片之中,在观客的面前展开来看。欧阳予倩的这些论述,有作者本人对电影最初直觉的认识,也与西方电影理论的输入不无关联。在徐卓呆 1924 年编译的《影戏学》、郑心南编译的 1926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电影艺术》中,电影特质论已然出炉,其中戏剧与电影的对照已成为论述电影特质论的常式。

但是,欧阳予倩的认识,既基于他对电影戏剧的观察,更来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话剧最早的推动者、戏曲编导和表演艺术的行家里手,他同时也参与了早期电影的创作。1926 年欧阳予倩加盟民新公司后,他不但参与了 3 部影片《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的编剧,还在后两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在谈及电影布景的一些实际考虑时,电影与戏剧的界限开始模糊起来。欧阳予倩谈到电影外景虽多用实景,但因各种原因,现实中的实景不尽与故事相合,仍需搭建布景。但布景并不一定以绝对写真为标准,这也是布景优于实景的地方。对欧阳予倩来说,无论电影还是戏剧,都应以表达情绪为中心。以戏剧为例,近代戏剧的舞台装置往往侧重光线色彩用具中的必要元素,而将影响全剧气氛或妨碍看客视线的器具或其他元素去除。电影的布景虽与戏剧不同,也应该以简为妙,将影响看客注意力或全剧情绪的因素去除。谈到光线,欧阳予倩再次以戏剧为例,认为光是戏剧的生命,而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后者既要考虑光,还要注重影,并注重二者的搭配得当。但在谈到光影配搭时,欧阳予倩再次以戏剧为例,谈到幼稚的戏剧只图明亮和光线均匀,就像幼稚的电影一样。

在这些对电影的叙述中,欧阳予倩往往以戏剧作反衬,在具体分析时又不断以戏剧为例子,触及二者诸多相似之处。更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予倩虽以戏剧笼统而言,但他主要的例子来自西方近代戏剧和早期话剧。而在谈到电影与戏剧同为群众艺术,以情绪的组织、氛围的营造为重时,他则以戏曲为范本。换言之,戏剧与电影不只是媒体层面的比较,而牵涉到某种戏剧形式和电影形式的比较( 他特别提到未来派电影的布景应另当别论) 。在这些具体的比较中,二者的交接逐渐呈现,电影虽成为独立艺术,仍常以某种戏剧形式为范本。这些交接在布景和灯光上尤其突出,不光因为早期电影和戏剧的布景灯光常常使用相同的从业人员,还让我们意识到戏剧本身的历史变化和多样性。因此,将电影与戏剧两者在媒体层面作抽象的对照的结论,往往因为具体实践而不攻自破。值得重视的是,欧阳予倩对电影独特性的肯定,与 20 年代中期电影在中国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休戚相关。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电影院日渐奢华,影人和影星的地位不断上升,电影逐步由家庭转向工业化制作,电影杂志也纷纷出炉。在电影不断增加自己的放映空间和话语阵地时,对戏剧这一最接近电影的大众娱乐和艺术的形式作出挑战也就成为电影争取话语权和生存空间的必要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批评与理论中对电影特质的肯定,与电影工业和商业运作相得益彰,成为电影体制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元素。

到 30 年代初,也就是我考察的第二个历史时刻,电影特质的讨论再次以戏剧为反衬,而这一次则在有声电影同软硬性电影的争鸣中阐发。其中刘呐鸥对电影特质的讨论尤其突出。有声电影的出现,对以默片为基础的电影特质论提出了挑战。在《影片艺术论》一文中,敏感于电影技术和艺术的飞速变化,刘呐鸥开篇即对电影特质论提出了质疑: 将来在真的天然色的影片完成的时候,在立体影片成功的时候,或在电送影戏和其他电影科学所约束我们的东西完成并影遍了的当儿,谁说艺术的影片理论不会随之变更呢?刘呐鸥对电影特质的讨论一开始即出现了悖论: 影片艺术一方面因电影的发展而难以定义,另一方面又因诸多既定的讨论而有迹可循 。换言之,影片艺术的定义既是暂时的又是肯定的。刘呐鸥所指的影片艺术,也就是电影特质,既包括了电影的物质技术基础,又包括了建立在这些物质条件上的艺术形式。但这种对电影特质的肯定又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在《Ecranesque》一文中,刘呐鸥将电影特质的三要素概括为非文学的,非演剧的,非绘画的,从而透露了这些媒体形式与电影丝丝缕缕的联系,并成为电影特质话语中的无意识 ( un-conscious) 。刘呐鸥对电影特质的讨论,大量参阅并引述西方 ( 尤其是苏联,德国和法国的) 电影理论和实践。在有关蒙太奇 ( Montage) 、电影眼( kino eye 或 Cine-oeil) 、纯粹电影 ( pure cinema) 、绝对电影 ( absolute cin-ema) 的引介中,刘呐鸥与西方现代主义接轨,强调电影的物质技术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对人类感知、时空组织 、审美成规的挑战和新的表达可能( 尤其是动感、光影艺术、节奏) 。

刘呐鸥的第二重悖论却与电影进化论产生矛盾,再次体现有声电影的出现对既定电影特质的挑战。这种挑战不光是对电影特质的内容,也是对电影特质论所暗含的前提产生了质疑。对刘和许多同时代的电影人来说,有声电影的出现似乎让电影出现了倒退,使得从作为戏剧附庸而独立出来的电影再次与戏剧合流。电影特质论本是将电影作为最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它的机械基础、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联系,使得它成为机械文明时代的宠儿。但这种现代性光彩背后暗含的进化论基础却由于有声电影在电影表演与空间美学上有向戏剧的回潮倾向而受到冲击。早在 1928 年刘呐鸥便在以葛莫美为笔名的《影戏漫谈》一文中,提到影戏的历史可以说是脱离演剧的努力的历史,但对于电影的两大技术进步有声和有色既然不能否定,便面临如何解决电影再次与戏剧接近的问题。刘呐鸥提出是否可用特写、移动摄影之类电影独有的表现手段达到影戏和演剧的结合,同时对两种媒体间的前途仍持开放态度。30 年代有声电影的势头渐猛,尤其是美国歌舞片盛行,对电影特质的肯定与戏剧的差别则集中在声画同步( synchronization) 的讨论上。刘呐鸥将美国全部有声电影( all talkie) 比作声音与动作机械同步的打字机,提出影像与声音的配合应超出只是对同步的追求而寻求充分表达出内面的意义。在讨论中,刘呐鸥提出扬弃这一概念,隐隐透露了对有声和无声电影产生一种辩证而非纯粹进化论的认识。

有意思的是,这些看法超出了批评界对软硬性电影阵营的既定分野。郑伯奇作为左翼电影的重要理论家,对声画同步作出了更深刻的批评。同刘呐鸥相似,郑伯奇同样认为美国有声电影以舞台剧为模本。与之相对,他以德法的音乐片为例,提出声音的蒙太奇手法( montage du ton) ,并进一步提出这是对默片的承接; 同时讨论了声画对位( contre-puncto-methode) 的技巧。郑伯奇更直接地挑战媒体进化论,提出话剧的出现不会取代哑剧、乐剧、木人戏、舞俑剧这些更古老的戏剧形式,而有声电影的出现也不必意味着无声电影夭折。左翼电影的影人和批评家对电影声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左翼杂志《艺术月刊》于 1930 年刊登的一场有声电影的讨论中,影人、影评人、剧人对有声电影是否取代戏剧多次探讨,并提出用音画或声响电影 ( Sound Picture) 无声电影配上器乐或音响效果,坚持字幕而不用对话取代美国全部有声电影( talkie) 的可能。

在 30 年代初这场对电影特质与戏剧关系的讨论中,有声电影的出现对媒体特质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媒体特质不再以不同媒体,而以媒体的不同发展阶段( 默片、有声电影) 区别; 而在同一阶段 ( 有声电影) ,同一媒体又因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 构图、表演、观影模式、剪辑、声画关系) 迥异。媒体间本来似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同一媒体不同的艺术取向而被超越对刘呐鸥和郑伯奇来说,有声电影面临两种选择: 或与戏剧结盟,或成为默片的延伸。这样一来,本来基于默片诸多特点而阐发的媒体特质从绝对而变成相对,媒体特质论暗含的进化论思想受挫并引起反思; 同时,媒体的特质不再因电影的物质基础而形成根本差别,却因不同的艺术取向而有异。

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有关媒体特质的讨论,不是在电影技术和艺术的真空中进行的。对有声电影给出定义和取向,不光牵涉到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选择针对了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形成的垄断局势。刘呐鸥、郑伯奇对苏俄及德法电影的推崇,不仅为有声电影提供了另一种美学选择,还让后者与美国有声片抗衡,并为中国电影在处于由无声到有声的过渡中制造了新的契机。这种契机不光是美学选择上的,也是技术和经济层面上的全部有声电影在电影制作和放映上的技术要求和造价,给本来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国电影工业造成巨大压力; 而采取声响电影这种以默片为基础,加以后期制作产生音响效应的电影,则可以利用现有的制片和放映设备。这些选择也不仅限于美学取向、技术和经济的考虑,同时牵涉了政治取向: 对美国歌舞片的讨论往往针对它的商业化取向和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就是说,表面上有声电影面临的选择是再次成为戏剧附庸还是承继默片从而发扬电影特质,实际则牵涉更关键的美学取向、意识形态及地理政治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刘与郑对电影特质的讨论都超出了电影的物质基础及艺术形式,而牵涉到观影、情绪、政治功能。在这里因为篇幅缘故,我不再详述。这些讨论让我们意识到左右翼或软硬电影的主张者,尽管意识形态上有差别,同样存在现代主义的美学倾向和对美国电影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这些主张与苏俄和欧洲现代主义有声电影理论颇多交接。在近年来对刘呐鸥电影理论极有必要而可贵的重读和肯定中,学人们对他的肯定却往往停留在他对电影特质论的阐发,而对电影特质作为历史的话语而非天经地义的本质缺少根本的反思。放在重提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语境中,这种重读更增加了媒体进化论的色彩,与刘呐鸥本人对进化论的反思造成反讽。

如果说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与戏剧再次挂钩并对电影特质论提出了相当的挑战,在 1950 年代中期到 1960 年代初有关戏曲电影的讨论中,电影特质与戏剧的关系则变得更为复杂而突出。这是我考察的第三个历史时刻。5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戏曲电影的繁荣,在《中国电影》、《电影艺术》、《大众电影》、《新剧报》等论坛上,电影和戏剧界的专家们对戏曲电影的命名和美学选择讨论激烈,引出了电影、戏剧和戏曲间诸多问题的集中讨论。先就戏曲电影的命名上,专家们已经显现了对戏曲与电影间的不同侧重点。对于当时较普遍的舞台艺术纪录片这一称谓,电影导演王逸认为拍摄舞台纪录片应忠实并服务于舞台演出,不可随意更改主体、人物处理及表演形式,并要尊重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张骏祥则强调舞台艺术纪录片不必拘泥于对舞台表演原封不动的纪录,而应适应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从场次编排到剧情穿插,细节描绘,从唱词到动作,都允许有所更动。张骏祥认为应克服对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保守心态,将其看成不断发展着的一种独特的、卓越的民族艺术形式,而不是凝固了的古董,并提出用民族歌舞片取代舞台艺术纪录片这一意义含混的头衔。徐苏灵则提出用戏曲艺术片更为合宜,较折衷而具体地分析了拍摄中如何解决戏曲与电影表现形式的冲突

在这些讨论中,虽然各家对戏曲电影在戏曲和电影的关系上持不同态度( 电影应服从于戏曲,超越戏曲,或与其调和) ,但对探讨的根本前提却存在共识: 电影与戏曲属于两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前者写实,后者则象征写意; 前者的演出强调与生活逼真,后者则风格化程式化; 前者用实景,后者则通过演员虚拟化的动作、音乐和观众的想象营造戏剧环境。换言之,电影与戏曲最尖锐的冲突体现在戏曲的假定性上,而假定性最充分表现在戏曲演员身上: 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象征性,使得电影的实景布景与演员的虚拟化动作产生冲突,镜头和剪辑又破坏了舞台演出的完整性。这些根本的差异,决定了戏曲电影面临调和二者的两难和矛盾。

在这些讨论中,电影特质论以电影特殊的表现形式现身,但与我上文考察的前两个时期比较却呈现了新的现象。电影与戏剧的二元对立,因为戏曲的出现形成微妙的三角关系。其一,如果说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对以默片为基础的电影特质的阐发强调电影的动感和对时空的灵活组织,从而显示了其超越舞台有限时空的优越性,在 50 年代的讨论中,戏曲却因其假定性自然超越了舞台的时空: 通过台上台下的共识、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和观众的想象,戏曲的时空早就超出了舞台狭窄的一方天地而可以海阔天空任意驰骋。其二,戏曲表演的虚拟动作与电影对现实的模仿产生矛盾。也就是说,电影与戏曲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和重复性。其三,以往对电影特质的叙述强调电影相对戏剧的优越性,而在戏曲电影的讨论中,面对电影特质和戏曲的特质( 特殊表现形式) ,却出现了如何尊重后者的新命题。后者所代表的不光是一种媒体的特质,而牵涉到民族形式、大众的观赏习惯,及戏曲表演艺术家所留下的民族遗产这些举足轻重的问题。张骏祥提到大家在将戏曲搬上银幕时的畏缩心理,觉得戏曲是不能动的古董。在这些讨论中,很少有人论及戏曲独特的表现形式或电影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两个概念从何而来,为何在 50 年代中期这一历史时刻使用得如此频繁,大家对戏曲与电影的共识如何形成。这一切,需要我们对 20 世纪戏曲假定性的界定及 50 年代中期 60 年代早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作一初略的回顾。

王晓鹰认为假定性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普及源于苏联戏剧大师奥赫洛普科夫于 1959 年发表的《论假定性》一文。此文翻成中文后,在中国戏剧界达成共识,原来俄文的условность的诸多译法( 虚拟的、程式化的、有条件的) 渐渐统一为假定性。在 50 年代中期的戏曲电影讨论中,虚拟的、程式化的的确常常与假定性同时出现,但假定性这一词汇的使用已经相当常见,而且虚拟的、程式化的通常特指表演,而假定性则用于讨论戏剧尤其是戏曲的根本特征。我认为对戏曲的假定性概念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 1919 -1925) 。面对陈独秀等新文学带头人对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普遍推崇和对中国戏曲的全盘否定,京剧评论家张厚载、马二先生( 冯叔鸾) 等人争辩戏曲的独特美学追求,强调其假象会意的特质及程式化的表演和唱曲相对于说白的独特表达方式。在五四时期,张等人的少数声音在1925 年兴起的国剧运动中得到肯定。留美归来的余上沅、熊佛西、张嘉铸等人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启发,提倡戏曲的另类美学。针对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特征,他们较系统地整理论述了中国戏曲的纯粹性和整体性,强调戏曲在服装、化妆、音乐上的独特夸张和唱念做打的统一。这种受现代主义影响挑战现实主义而对中国戏曲有意识的系统梳理和重塑,与中国戏曲在中西交流中日渐上升的地位平行。其中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京剧理论家齐如山合作,在戏曲理论和实践上将京戏逐渐符号化、系统化、纯粹化。由梅兰芳自 1915 年起对外交使节的演出到几次高调的出洋演出( 1919 及 1924 年出游日本,1930 年远游美国,1935 年游访苏联) ,将京剧提高到国剧的地位。梅兰芳演出与西方电影戏剧理论的交融( 爱森斯坦、梅耶荷德、布莱希特) ,使得假定性成为京剧以至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标志。到 1962 年黄佐临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戏剧表演观具体比较,将舞台的假定性与中国的写意戏剧紧密联系。

如果假定性成为中国戏曲特殊表现形式的核心话题,与中国现代性话语、传统与现代在中西语境的交汇息息相关,电影这一特殊表现形式的话题则因为 1940 年代末 1950 年代初对蒙太奇和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多方译介、苏联电影和文化对中国电影的主流渗透,以及除苏联外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印度电影、日本电影) 的引入变得日益普遍。自三四十年代刘呐鸥、郑伯奇、夏衍、洪深、陈鲤庭等人对蒙太奇理论的译介后,新中国建国后蒙太奇理论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电影人阮潜、史东山、张骏祥纷纷陈述电影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中重点介绍探讨蒙太奇理论和实践,同时将电影作为以反映现实为主体而拥有特殊表现技巧的媒体。这些对电影特质的阐述同样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 50 年代初期电影制片国有化、电影发行放映检查体制化的过程中,电影理论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三大电影建设的目标之一; 对以苏联为模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推崇导致电影人对电影理论和技巧,尤其是蒙太奇理论的深入讨论。这一切都使得电影特质论,也就是电影特殊的表现形式的讨论,逐渐成为毋庸置疑的真理。

由 50 年代中期升温的戏曲电影讨论,则出现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正式实施,电影和戏剧民族化的问题日益提上议事日程。这期间,话剧这一在戏曲电影讨论中隐身的戏剧形式也参与到民族化的讨论中。针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和苏联专家在上海、北京等艺术院校的指导,由田汉提出的话剧民族化而引发的讨论促使话剧与戏曲交流。到黄佐临 1962 年提出梅、斯、布三种戏剧观时,已经将戏曲纳入民族性、现代性、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中。戏曲电影讨论中戏曲与电影特殊表现形式的矛盾,因此不只是媒体特征论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再书写媒体特征论的过程中,两种媒体间看似不可消解的矛盾,却展现了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电影理论实践与电影工业和政策的挂钩,而将戏曲放在了冷战时期尖锐的地理政治的中心。中国对苏联、西方在政治上的双重抵抗,在戏剧、电影、戏曲的美学选择上通过戏曲与电影特质的两难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地方主体性又与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交错,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话语空间。

从这一历史长镜头反观在 70 年代末那一场丢掉戏剧拐杖、戏剧与电影离婚以促成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则其中对电影特质论的复述已经不再让人陌生。对于电影改革的倡导者们来说,中国电影长期为戏剧,尤其是话剧的时空局限、表演风格和围绕戏剧冲突为中心的叙事结构所累。而电影在时空组织上的自由、蒙太奇手法以及声画蒙太奇,为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表达和创造方式。这些论点,如前文所述,早在默片和有声片时期已多有讨论。但与其将这些对电影特质的追求看成历史的健忘症或对电影特质的天真,同时将戏剧化石化的粗暴和无知,不如说这是以媒体特质为名义的政治宣言。在改革新时期,电影与戏剧工作者反思文革和十七年电影戏剧的实践,从而重新定位这两种最重要的公众艺术的社会意义。反抗戏剧的桎梏,更确切的说是在摒弃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种影像往往与夸张的表演风格、模式化的镜语、灯光、冗长而教条的对话,以及围绕人物冲突的叙事模式,被当作戏剧的常态。电影戏剧工作者为摒弃艺术的意识形态作用而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姿态拒绝艺术的政治功能性而坚守媒体的纯粹性、独立性和内在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讨论既坚持对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还暗含了对媒体进化论的肯定,并将这种进化论置入现代化话语中。放在今天新媒体的霸权话语中,坚持媒体特质论的观点富有反讽意味它既迎合了新媒体之新,又为电影的消亡钉上棺盖。同时,在今天重读电影史,尤其对 30 年代电影理论的重读中,同样的二元对立和进化论的思想,为我们的重读制造了新的盲点,并回避了对我们自己话语立场的反思。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丢掉戏剧拐杖平行的影戏理论的探讨所提出的另一种本体论看法。电影理论家钟大丰和陈犀禾将影戏看成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土电影理论和美学。对两位学者来说,电影的影戏说将电影与戏剧类比,从而提升了早期电影的社会地位; 同时,影戏说提供了一种本土的电影本体论。它以社会功能为核心,承袭文以载道的人文传统,将文艺看成道德教化和社会启蒙的工具,而与西方注重电影物质基础和艺术形态的媒体特质论大相径庭。两位学者对影戏理论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这一传统已成为一超稳定系统,阻碍了中国电影的进步和创新,从而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遥相呼应。但二者将影戏理论看成中国本土的电影本体学,却为我们提供了对电影特质多种界定的可能。

在西方对媒体特质的理论探讨中,大家集中考虑的是媒体的物质基础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形式。早期电影理论特质的论述强调照相机的机械性及超出肉眼的观察能力( 特写、广角、望远镜头等) ,而电影对时空的自由处理又与其成像的基本方式与剪辑和蒙太奇手法相关。电影研究之外,对媒体特质讨论较多的是艺术史。无论是 Clement Greenberg 强调现代主义绘画的内部和物理本质( 绘画的本质是二元平面的画布) ,Michael Fried 提倡现代主义应建立在遵循并反叛艺术内在规律之上,还是 Rosalind Krauss 讨论媒体特质拥有物质基础 ( material support)和艺术形式的双重性,对媒体特质从社会效应层面的讨论很少有。Marie-Laure Ryan 则提出将媒体从三方面定义: 一是符号的,即通过不同感官( 听觉视觉等) 及使用编码来区分; 二是物质技术的; 第三是文化使用上的,即从媒体在不同文化和时刻的社会效应来定义媒体。这第三层定义往往并不与前两层的定义一致。钟大丰、陈犀禾对影戏的再认识,可以看成是在这第三层意义上对电影特质的重新定义。尽管他们对这种本土的本体论持否定态度,回顾电影特质论在 20 世纪中国的历程,却让我们看到不同历史语境中,同一媒体的丰富定义与它参与社会的种种行为不可分割。

回到今天,研究电影与戏剧是否还有意义,应该怎样研究,电影与其他媒体的关系又如何? 我的看法是,媒体本身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本质媒体的技术物质基础、艺术形式和社会功用都在不断变化。强调媒体特质的理论往往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充满丰富动机的前提下提出的。它参与不同的历史、政治、文化的功用,而不独立于这些社会功用之外。换句话说,媒体特质是一种话语而非本真本质,更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对媒体持开放的态度,认可新旧媒体的共存、共变化,才会让我们认识到新与旧的相对性、新本身的意识形态性,并深化对媒体进化论的敏感和批评。这样才能为我们拓宽电影研究提供可能。电影本身既是变化的媒体,它的变化也与其他媒体的历史交接密不可分。在本文的历史回溯中,电影是什么与戏剧是什么成为双重命题,相互界定,并与历史的大环境呼应。如果说研究戏剧与电影的关系在今天仍有意义,我们需要解决的,不光是二者的定义,而是将二者放进历史的空间中,并自问: 对于电影与戏剧,我们真正想要知道什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歌剧与电影
发布时间:2022-12-19
还记得参与首部歌剧电影时的感受吗? 经历过那么多次顶级国际舞台的演出,包括2006-2007纽约大都会演出季的《魔笛》更是第一部HD高清歌剧电影,还有《费加罗的婚礼》等,最让你悸动的演出是哪种? 演出无高下体验之分,每一场演出......
动画电影中道具的构建作用与戏剧功能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优秀的道具设计能够恰如其分地刻画角色性格,能够以巧妙简洁的语言推动剧情的发展,甚至能够别出心裁地构建动画特有的时空观念。大多数动画电影中,塑造的是非同一般、充满传奇色彩的角色;营造的是不可思议、充满想象的梦幻空......
电视戏剧:传播大于观赏?
发布时间:2023-05-19
4月24日,湖南卫视推出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星剧社》,该节目一周一期,每期播放一个舞台剧,邀请明星、歌手加入演出,将只能在剧场里看到的戏剧搬上了电视。节目一出,引起巨大关注和讨论,一方面,《星剧社》是一档前所未有的节......
解析现代舞与现当代戏剧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1-15
现代舞与当代戏剧在最早时期均来源于各个种族的宗教仪式,其代表着宗教的文化与信仰,是人们歌颂与庆祝的重要方式。在古希腊时期,舞蹈与戏剧属于人们欢迎神灵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在经过历史文化的改革后,开始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且表......
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 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 :视觉文化研究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 文 章 来 源自 ......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发布时间:2013-12-17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7 阅读: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三、多......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老 笨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三、多增加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绘画、戏剧……众多方面的);四、多对影片进行剧作分析。前边三项也许人们谈得很多,最后这......
电影剧作模式论
发布时间:2023-05-25
电影剧作模式论 电影剧作模式论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电影剧作模式论 艺术家与模式 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与从事其它工作的人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希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找出......
电影剧作模式论
发布时间:2022-09-19
电影剧作模式论 电影剧作模式论 电影剧作模式论 艺术家与模式 ......
浅探“戏中戏”戏剧本事与外框架剧的关系演变
发布时间:2022-09-30
【摘 要】“戏中戏”(Play-Within-A-Play),即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戏剧本事之外的其它戏剧故事、事件。传统的单线结构正剧或者悲剧中的戏中戏往往作为一个戏中的重要道具,是从属于外框架剧的存在。而现代及后现代戏剧的戏中戏,......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
发布时间:2023-01-29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
电影剧作模式论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笨笨 艺术家与模式 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与从事其它工作的人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希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找出能指导从事那一工作的规律来,从而能够更快地成为那个职业中的行家里手。比如学书法的人,会临摹颜......
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5
义和团多戏缘,不辩真幻。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附体之神多为戏中人物,特技招式,亦如戏之所演。戏弄试将虚幻变成真实,义和拳想将真实变成虚幻。义和团运动的戏剧性格,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国乡村戏剧组织乡村的公共生活......
《甄传》戏剧式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 要:看似简单的戏剧式结构在本剧中被大量的运用。任何一条人物线索单出来都符合古典的戏剧结构,由激励事件将故事引入三幕式的结构当中,其中穿插着两个情节点,在第三幕处出现华丽的高潮,结尾处加上一个完满的闭合式结局。《甄传......
从电视戏曲艺术片《窦娥冤》(蒲剧)看戏曲电视化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05
【摘要】电视戏曲出现不久,目前一直处于艰苦的创业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对戏曲与电视联姻后的屏幕形式的多元性还很难作出明确地描绘,但是其广阔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早在1959年出品的蒲剧《窦娥冤》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该作品在当时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了戏曲与电视的有机结合,为后代学者研究电视戏曲提供了借鉴的榜样。【关键词】电视戏曲电视化《窦娥冤》电视戏曲出现不久,目前一直处于艰苦的创业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对戏曲与电.........
戏曲与话剧的区别浅析
发布时间:2023-07-14
戏曲和话剧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很多话剧中的剧目都是戏曲中的剧目,话剧无论是从表演的舞台展现还是台风都有一些借鉴戏剧的成分在里面。而现代意义上的戏曲,就是新的戏曲曲目,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唱功,而是多了一些表演艺术在里面......
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14
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 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 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 义和团多戏缘,不辩真幻。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附体之神多为戏中人......
天地大舞台——解析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04
义和团多戏缘,不辩真幻。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附体之神多为戏中人物,特技招式,亦如戏之所演。戏弄试将虚幻变成真实,义和拳想将真实变成虚幻。义和团运动的戏剧性格,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国乡村戏剧组织乡村的公共生......
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0
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电影Will的辩解分析 勇敢追梦,一切都有可能 电影音乐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的前半部分散发着英国南部......
分析金·凯瑞的喜剧电影世界
发布时间:2023-04-27
分析金·凯瑞的喜剧电影世界 分析金·凯瑞的喜剧电影世界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分析金·凯瑞的喜剧电影世界 文 章 来 自 3 e d u 教育 网 自电影诞生至今,美国喜剧......
我国纯网综艺节目的“戏剧理论”解读
发布时间:2016-10-09
摘 要:2015年网络综艺行业论坛上,“纯网综艺”节目的口号被正式提出,表明视频网站的内容生产不再迁就于电视台。纯网综艺节目时代的开启,意味着会有更多带有互联网思维的作品出现,也标志着我国综艺内容生产步入一个新阶段。本文以......
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9
论文这个题材确实不太好写,有的人写着写着就像写作文一样了,论文有自己的格式和标准,不过如果准备好了题材,写起来也会很快的。以下是由.........
谈戏剧男高音
发布时间:2023-05-18
谈戏剧男高音 谈戏剧男高音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谈戏剧男高音 前言 歌剧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
中国最具影响力电视剧的编剧
发布时间:2023-06-23
高满堂 2015年,他的《老农民》描摹的是在时代大潮下或随波逐流或逆流而上的农民群像,他们不光映照了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命运起伏,他们的爱恨情仇、情感纠葛也烙印着浓浓的大时代背景,韵味十足,让人回味。能做到这样,还是因为他......
清末民初京剧新戏编创的三大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3
清末民初时期,在近代文化的推动下,京剧新剧目的创制活动更加频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清末民初京剧新戏编创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清末民初,皮黄新剧目的创制渐至成为一股潮流。梅、程、尚、荀及各路新起的......
分析扩展戏剧的研讨光谱
发布时间:2013-12-18
分析扩展戏剧的研讨光谱 分析扩展戏剧的研讨光谱 分析扩展戏剧的研讨光谱 一、《20世纪中国戏剧史》 二、《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民间戏剧的研究是我的戏剧研究中很重要的部分,在某种意义......
分析卢卡奇早期戏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15
卢卡奇对戏剧的发生、发展方面的探讨无疑是深受西美尔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完全区别于史诗、小说、诗歌等其他的文学形式,戏剧是这样一类作品,他想通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时间来对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产生直接强烈的影响这种效果就决定了戏剧就其内容而言不是智性的,而是情感和意志的;就其形式而言,不是辩证的和逻辑的,而是感性的和象征的。因此戏剧的普遍性指的是:出现在戏剧中的人物是某一类人的象征.........
从短片《Plaything》浅析美国音乐剧电影
发布时间:2023-04-04
纵观美国音乐剧电影,经典案例比比皆是,本文通过一部小成本的音乐剧电影为例,分析美国音乐剧电影独特的运营模式和艺术价值。 一、从好莱坞到百老汇看音乐剧电影 美国音乐剧电影题材繁多,种类广泛。美国许多知名的音乐剧电影都是根......
从科诨看南戏与北杂剧的相互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 要】在科诨方面,南戏对北杂剧的影响表现为主唱的正角滑稽内容渐少,唱词中的滑稽内容渐少,滑稽内容集中由净、丑、搽旦在科白中表演,上下场科诨渐多。北杂剧对南戏的影响则体现于滑稽内容与剧情、人物形象塑造渐趋紧密。南戏与......
杨绛戏剧模式论
发布时间:2022-11-20
摘 要:《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存在着两个世界或图景:一方是相对弱势的个人,另一方则是上流社会的家族。前者或以亲情或以恋情进入后者的圈子,因而引发一系列的张力或冲突。剧作皆大欢喜的收场体现了一种出之于女性的温婉、善意的......
关于戏剧评论的创新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要:戏剧评论是对中外古今所有戏剧所含艺术规律的一种评论和研究的行为,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民在美学方面的趣味性。所以可以说戏剧平论也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和生产的过程,然而对艺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以及能够充分散......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
发布时间:2023-01-28
AbstractAs one of Shakespeare’s the four famous tragedies,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one. It is also the sign of the maturation in the art of Shakespeare’s play.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
电影剧作模式论 (1)
发布时间:2013-12-18
艺术家与模式 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与从事其它工作的人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希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找出能指导从事那一工作的规律来,从而能够更快地成为那个职业中的行家里手。比如学书法的人,会临摹颜、欧、柳、赵等不同的......
探究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与“合”
发布时间:2023-02-13
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影视剧演员和戏剧演员之间己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之间呈现出交叉和融合的现象。戏剧演员可能在某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出现,而且这个比例越来越高,例如:戏剧演员徐帆就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出演女一号。同时......
我国电视剧编剧行业问题与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07
(三)编剧维权机构不健全、维权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存在的编剧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是非常多的,不过,却很少有编剧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现象的发生实际上跟两个方面存在关联。首先,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编剧行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机构。当编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机构来解决问题并应对这件事情。其次,就是因为当前我国的编剧行业在目前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维权,很可能被.........
功夫电影与游戏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1-01
1前言 作为文化产业中两种比较主要的文化样式,电影与游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又像双生兄弟一样密不可分,促进了文化产业链中周边产品的衍生。很多经典电影是由游戏改编而来的,《古墓丽影》《波斯王子:时之刃》《生化危......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解析
发布时间:2023-06-21
1.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电影是一项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真实感。电影作为一......
由变态心理学分析戏剧人物
发布时间:2022-10-26
【摘 要】对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从异常与正常的对照清楚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和对于客观现实的依赖关系。我们在写作、导演、演出剧本时,可以运用这种心理分析来塑造人物。 【关键词】心理人物;障碍 编剧在写作时,需要揣摩人......
戏剧市场的“星效应”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 要:综观近两年的戏剧市场,虽然发展的路途很崎岖,但是境况在一步步转好,在这个过程中,“星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名编、名导、名角的戏剧作品,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同样,在戏剧舞台上用实力俘获观众的演员,用演话剧闯出来的名......
戏剧营里的新青年
发布时间:2023-01-01
新青年戏剧营在可当代艺术中心已经举办第三届了,笔者一直很想知道可当代艺术中心如何界定新青年。 继新青年戏剧营连续举办两届后,可当代艺术中心继续致力于积极推广青年艺术家作品。“新青年,要有健康的身心,爱护地球,爱好和平......
浅谈地戏、傩文化与中国戏剧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安顺地戏是在明代军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军傩特色;它的发生与形成,亦与当地傩祭、傩舞的深厚传统有关。保护包括安顺地戏在内的傩戏,就是保护中国戏剧史的活材料。 关键词:军傩;安顺地戏;傩祭;戏剧活化石 在中国......
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02
20世纪初中国电影在上海初兴时直接或间接受到美国电影影响,已多有论述,本文仅是对此论题的补充,探讨卓别林喜剧与中国早期喜剧电影观念的关系,特别是对滑稽喜剧、悲喜剧和讽刺喜剧电影观念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对卓别林代表的美......
对比分析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23-07-25
一、电影文学剧本和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涵 电影文学剧本是运用电影的思维方式创造银幕形象的一种文学样式,是电影编者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融入艺术构思,通过电影表现方法及文宇表述的方式来描述对未来影片所抱有的感想。......
谈国产喜剧电影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国产喜剧电影的思考 谈国产喜剧电影的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谈国产喜剧电影的思考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在这些喜剧电影中,创作者仅仅希望通过错位的场景和人物......
电影与歌剧:跨界与交融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要:歌剧走入了电影艺术领域,由此开始涌现出许多对电影声音语言的研究,本文将从歌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艺术设计及从歌剧美学的赏析的角度浅析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对瓦格纳歌剧《女武神》的运用,探讨电影与歌剧关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契......
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化性
发布时间:2023-02-05
1中国电影剧作现状 从中国电影文学剧本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电影初期到1945年左右,可称为发展时期;然后是第三代到第五代导演的文学改编,可称为文学改编成熟时期;第三个则是从第六代导演开始的电影文学剧本的创......
科幻电影的悲剧式呈现
发布时间:2022-10-08
好莱坞科幻片一向热衷于充分展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或是表达人类对外太空领域的不懈探究,令观众大开眼界,或是表现在外来物种入侵时,总会有英雄出场,拯救地球,结局一片温馨与祥和。但在1995年,由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执......
幼儿园戏剧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发布时间:2023-04-24
戏剧游戏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已有研究者根据不同功能,把幼儿园常用的戏剧游戏分为7种类型:放松游戏、感知游戏、模仿游戏、想象游戏、造型游戏、控制游戏和专注游戏(详见附录......
戏剧表演艺术简论
发布时间:2022-12-20
内容摘要: 戏剧表演艺术是整个戏剧艺术的核心。本文以角色的情感体验、舞台的具体表现、演员的自我修养为三大理论视角,对戏剧表演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对于戏剧表演艺术,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杜威学校的教育戏剧特色分析
发布时间:2016-07-11
杜威学校是约翰杜威于1896年1月在芝加哥大学创办的,从办学到结束前后仅持续了8年。这所学校最早曾被命名为大学初等学校,于1902年更名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因由杜威一手规划并创办,通常称为杜威学校。 杜威学校致力于应用和检验杜......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5-09
曹禺的戏剧创作对西方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摘 要:曹禺的戏剧创作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从对西方的悲剧意识的消解中重构独特的剧作状态,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关键词:戏剧创作;西方文化;......
从英国小剧场戏剧创新看本土小剧场困境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戏剧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数字媒体及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受到了影视艺术的严峻挑战。当前,各国都在为本土戏剧的长足发展寻求出路,其中英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剧大国,其戏剧发展与改革之路对我国本土......
从《海鸥》的戏剧美学看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式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23-02-01
关键词:契诃夫;戏剧结构;情节淡化;内向化 《海鸥》发表于1896年,是契诃夫标志性的四幕喜剧。令人遗憾的是《海鸥》的首演是失败的,当时观众的反应极其冷淡,并普遍认为他的剧作“缺乏戏剧性”,“没有舞台性”。这直接导致了契诃夫......
电影产业的钻石模型解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电影产业的钻石模型解析 电影产业的钻石模型解析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电影产业的钻石模型解析 来 源自 3 e d u 教育 网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反映的是......
皮影戏还有戏么
发布时间:2023-02-08
一百多年前,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一种最古老“电影”已经出现在民间,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这种古老的电影,就是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皮影,起源于中国,它运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艺术手段等,对近代电......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发布时间:2022-11-06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 【英文摘要】Film is a synthetic art while film literature is the embodiment o......
都市题材电视电影的喜剧化类型
发布时间:2023-02-18
都市题材电视电影的喜剧化类型 都市题材电视电影的喜剧化类型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都市题材电视电影的喜剧化类型 更多 精品 来源自 3 e d u 海 量 教 案 摘......
贺岁影视剧现象的文化解读(1)
发布时间:2023-01-08
【内容提要】贺岁影视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特殊档期外,还在于它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首先,贺岁影视剧的出现与当今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要有深度的契合,它以影像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关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及幸福感的文化需求。其次,贺......
国产喜剧影片的叙事策略解读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要]从1996年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喜剧片完全可以存在一种带有纯娱乐倾向和游戏态度的形式。此后,冯小刚、陈佩斯、宁浩等人的喜剧片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国产喜剧影片的迅速发展让人们重新审视喜剧的价......
试分析戏剧评论的创新和建设
发布时间:2023-03-23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
校园戏剧 2014年10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校园戏剧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和摇篮,是校园文化与戏剧文化的交叉点,具有独特内涵和作用。相较于日益边缘化的专业话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校园戏剧蓬勃发展并日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劲旅。积极发挥校园戏剧在高校精神文......
电视剧《蜗居》的接受美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17
电视剧《蜗居》的接受美学解读 电视剧《蜗居》的接受美学解读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电视剧《蜗居》的接受美学解读 文 章 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摘要:电视剧《蜗居......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电视剧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9
回望历史,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学的地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虽然有两次,文学成为了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文学成为反极左思潮的一种方式,表达人们的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另一次则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
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母爱”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要]张爱玲在电懋公司的晚期创作了电影《小儿女》,通过详细考察、整理该电影的创作时间与《哀乐中年》的联系等,发现影片从另类角度重新诠释了“母女关系”,电影中没有到场的“亡母”正好是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主角的一家人因此......
对冯氏喜剧电影经典对白的语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17
对冯氏喜剧电影经典对白的语用分析 对冯氏喜剧电影经典对白的语用分析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对冯氏喜剧电影经典对白的语用分析 精品 源自地 理 科 冯小刚是我国着名的......
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
发布时间:2013-12-17
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 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 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2002年4月的某一天,小剧场版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在北剧场演出(注:这一版 的《千禧夜》,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继台湾原版的《千禧夜》在京、沪两地演......
张贤亮小说的戏剧性
发布时间:2015-08-25
从张贤亮的生平考察,写《一亿六》这部小说时他已经七十二岁,经历了成名富足、繁华绚烂,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均已经实现了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时他的写作可以说进入了一种哲学思考的层面。他发现人类的危机不是外部......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3-04-03
在中国传统戏剧衍进生发的历程中,民间性、世俗性可以说从一开始便浇铸贯通于其根基之中,绵延不息的黎民百姓用富于原创性的艺术想象力和世俗平民化的基本人生经验不断建构着这一艺术范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来分析中国传统戏曲与英国戏剧的发展特点,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发掘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关键词:艺术生产;中国传统戏曲;英国.........
舞台戏剧检场人对话
发布时间:2013-12-18
舞台戏剧检场人对话 舞台戏剧检场人对话 舞台戏剧检场人对话 一、何谓检场人? 二、“消失”背后的无奈 三、回归传统的思考时至今日,传统戏曲的颓势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如何给戏曲一个健康的落位成了摆在人们面......
谈波兰斯基电影的悲剧意识
发布时间:2023-04-12
悲剧意识在西方有着深刻的哲学与艺术根源,从古典到现代,从现代到后现代,无论文学与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悲剧意识始终是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在这些丰富的悲剧意识内涵里,有生命理论从不回避的对灾难痛苦的关注,也有复杂的......
谈旦本戏正旦的喜剧性与杂剧喜剧手法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30
谈旦本戏正旦的喜剧性与杂剧喜剧手法的发展 谈旦本戏正旦的喜剧性与杂剧喜剧手法的发展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谈旦本戏正旦的喜剧性与杂剧喜剧手法的发展 摘要:考察《古今......
综合艺术与电影剧作构思(1)
发布时间:2022-12-06
【英文摘要】Film is a synthetic art while film litera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synthetic art elements on the motion-picture screen.Thus in the course of film script creation,synthetic art elemen......
浅析近世徽州戏剧活动的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22-10-24
[摘 要]近世徽州 社会 演戏活动十分兴盛,戏剧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徽州戏剧活动的 分析 ,认为它具有祭祀、宣传、教化、娱乐、联谊等功能,其富含社会意义,对徽州民众的 经济 与精神......
影视剧对大学生的影响透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影视剧对大学生的影响透析 影视剧对大学生的影响透析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影视剧对大学生的影响透析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 育 网 媒体: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
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1)
发布时间:2023-05-25
内容提要:宫廷戏剧与民间戏剧、文人戏剧是构成中国戏剧的三大支柱,而宫廷戏剧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皇室成员朱有燉为首创作的皇家戏剧,其突出特点是注意吸收其他表演艺术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皇家气派的舞台艺术。本文将以朱有燉杂......
京剧何时开始唱外国戏
发布时间:2015-08-27
中国京剧是国粹,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诞生以来,演过5000多个剧目,都是演中国古今事。可是,京剧是何时开始唱外国戏的呢? 早在1904年,京剧名家汪笑侬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屈辱媚外,激愤之下编写了一出外国题材的京剧名叫《瓜......
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6-27
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题材狭窄缺乏新鲜感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
中国戏剧服装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 要】戏剧服装的设计审美特征直接决定着戏剧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分析戏剧服装在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探讨戏剧服装艺术审美特征及设计特点,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戏剧服装;艺术审美;特征;设计 戏剧服装作为舞台美术的一......
国内萧伯纳戏剧分析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3-04-06
作为一名杰出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在中国的文学声誉不亚于任何一位国外作家。早在五四时期,国内著名作家茅盾等人就已经撰文评介萧伯纳生平及其戏剧创作艺术,1933年,萧伯纳应邀访华,期间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等人座谈交......
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跨界整合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0
文学与戏剧如何互动? 戏剧是门综合艺术,运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戏剧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类型。其中,话剧以对话为主,戏曲指中国传统戏剧,讲究唱......
河南方言影视剧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 要】随着河南方言在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河南方言以及河南文化的传播成为扭转河南人形象的很好的推动力。河南方言是河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方言影视剧受到观众的欢迎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为各地方言影视......
《红高粱》电影与电视剧主题音乐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15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 ( 以下简称《妹妹》)是 1987 年上映的《红高粱 》电影的主题音乐,对其成功获得广泛的国际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九儿》则是 2014 年上映的 60 集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的主题音乐及片尾歌曲,助推电视剧《红高......
浅谈中国化之先锋戏剧
发布时间:2023-04-12
论文关键词:中国化 先锋戏剧 现代性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先锋戏剧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这使中国的先锋戏剧常被误读为西方戏剧的照搬。但实际上中国的先锋戏剧是有独立品格和特征的。中国化的先锋戏剧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演出地以......
戏剧本质:冲突还是情境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 要:在传统“冲突说”的影响下,人们对戏剧本质的探讨往往局限于社会矛盾,而相对忽视戏剧的完整结构。本文以戏剧形式和戏剧形态为核心问题,提出“情境”才是戏剧完整的结构形式,是人的内心与行动交合的契机,并试图从情境论的视......
向作家学习“戏剧性”表达
发布时间:2022-09-25
所谓“戏剧性”,就是“事物所具有的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的性质”。德国剧作家、小说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在《论戏剧情节》一书中指出:“所谓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那些由一种行......
解读仪式 音乐 舞蹈——论索因卡戏剧中的身份认同策略
发布时间:2023-03-28
尼日利亚戏剧家索因卡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黑人。然而,在欧美地区享有高度声誉的他却没有得到非洲同胞全方位的认同,一些非洲评论家甚至不认同他的创作,对他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做法大加斥责,认为他的思想和行为过于激进。因为关心政治,索因卡饱受牢狱之苦,被迫远走他乡。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并非是谋求私欲的冲动之举,而是出于对非洲民众饱受暴政、官僚和机会主义者残酷剥削的深切关注。一、索因卡的戏剧创作观索因.........
谈电影分级制就是解放电影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3-04-27
谈电影分级制就是解放电影生产力 谈电影分级制就是解放电影生产力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谈电影分级制就是解放电影生产力 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摘 要] 中国......
地方戏曲市场化与剧团管理制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4
文章首先分析了推动地方戏曲市场化发展的对策,然后讨论了如何构建与市场化相适应的剧团管理制度。希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地方戏曲;市场化;剧团;管理制度一、地方戏曲市场化发展对策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升使得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若想实现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必须要探索适应市场的发展路径,进而实现戏曲艺术的市场化发展[1]。戏曲演出如何适应.........
古希腊戏剧的当代诠释
发布时间:2023-06-04
作为古希腊戏剧当代诠释奠基者卡洛斯・库恩(Karolos Koun)优秀的学生与合作者,莉迪亚将希腊对古希腊戏剧最主流的当代诠释的基本元素放入了《阿尔克斯提斯》中去,哲学上突出古希腊戏剧“对话”的精神;结构上强调“诗―音乐―舞蹈”......
恐怖片戏剧手法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9-20
1前言 电影与戏剧,一直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戏剧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是普遍的。很多时候,电影流派的产生和电影灵感的出现,都源于戏剧、源于文学样式的探索性发现。恐怖电影,作为一种特征十分突出的电影类型,其中蕴含着的戏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