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1 00:41:01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时间:2023-07-21 00:41:01     小编:

摘要:儒家“时”或“四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构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时”体现了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自然万物随“四时”的演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顺时”“适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根本价值;“违时”“失时”都会对人与自然造成损害。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就必须应时而变,顺时而为,与时偕行。因此,“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这是从“事实”过渡到了“价值”,由“是”推出了“应当”,凸显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时;时令;生存与发展利益;顺时;生态伦理

“时”或“四时”是儒家自然观的重要概念,对“时”的探讨,直接关系到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或致思理路的理解和把握。有人探讨过儒家的“时中”思想,①据笔者所知,目前尚无专文论述儒家“时”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本文尝试通过对先秦儒家关于“时”思想的分析揭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基本理路。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就是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人的道义而生成的。“生态学的科学知识(事实)转变为道德规范(应当),是通过生态规律与人的道义的结合实现的。这就是从‘是’(描述)到‘好’(价值),最后得出结论‘应当’(道德)。”②儒家认为“时”是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生态学的描述为真),“顺时”、“得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一种根本的价值,“违时”、“失时”都会危害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价值评价为真),我们要维护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道义前提),就必须顺时而动、应时而变。这样“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容。从“事实”过渡到了“价值”,由“是”推出了“应当”,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时”是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

儒家思想中“时”的基本含义是自然节律、时令及其变化。《说文》云:“时,四时也,从日,寺声。”“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③“时”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特征。“物其有矣,唯其时矣。”④从《礼记・ 月令》、《吕氏春秋》来看,先秦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对自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各类生物群落的相应变化,这是人们深切感受到的,儒家将这种感受上升为理论,就形成了“时”的观念。

(一) 从宇宙论的“时”到生态学的“四时”

生态学的“时”是宇宙论的“时”在生物与环境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即自然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儒家的宇宙论主要涉及日月等天体运行及其对地球发生影响等内容。从宇宙论上说,儒家认为“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成体现了天的运行,日月运行造成了寒暑交替,四季更迭,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不会有什么差错。“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周易・豫卦・彖传》)可见,“时”是自然万物最普遍的属性,“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丰卦・彖传》)时间的流逝是世间万物变化的表征,日在中天为盛,但总要西落(昃),月圆之后又变为亏缺,自然界的变化就是这样彼消此长或相反,盈而虚,虚而盈,这些变化都是以“时”为进退的,人自身就是处在这种变化之中(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就因此而显现。因此,“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预之时,义大矣哉”。(《周易・豫卦・彖传》)圣人能够顺时而动,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刑罚分明,民众归附,预卦所蕴含的顺时而动的意义多么伟大!儒家很少在纯宇宙论意义上探讨“时”,即使论及宇宙运行的节律也是为了论证人应当遵循生态学意义上的“时”。人们遵循的各种礼仪都来源于天地运行的节律与法则。《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礼源于“太一”,天地乃“太一”分化而成,天地化生万物的变化皆以四时为法则,人和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从时”,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才能健康发展,这样宇宙论意义上的“时”,就落脚到生态学意义上的“四时”了。

(二) 天地变革、更新演替形成“四时”

儒家从宇宙论的“时”推出了生态学的“四时”。“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周易・革卦・彖传》)天地变化革新形成了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自然万物随之而变,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汤武革命是改朝换代,革故鼎新,但这种革命也要适时,应革时则革,不应革时则不革,这都取决于是否顺天时应民心,即符合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四时”的形成,儒家还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解释,指出:“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周易・节卦・彖传》)天地之中有阴阳二气,彼此相互制约,相互节制,天地之“节”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之间也是相互节制的,如春节制冬,使之适可而止,秋节制夏,使其恰到好处,但“节”本身也体现了一定的规则,这在自然界是一种客观秩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行为规则与天地运行规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礼必本于天),因此君子也必须处理好“节”的问题。“当位以节,中正以通”,这是说节制作为君子之事,要适度、正确,当节则节,不当节时则不节,这就能使节之道畅通。节制要以国家的法令、制度形式规定下来,既不伤财,也不害民,厉行节约,不挥霍浪费。对民众的剥削也要有所节制,不能横征暴敛,这在客观上会限制人们对自然贪得无厌地索取行为,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于是作为宇宙论意义上的“节”,经过一番推演,就获得了生态学意义。

二、“顺时”“适时”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根本性价值

(一) “顺时”、“适时”成为人的生存智慧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的生活高度依赖自然,人们切身感受到的事实是,随着自然界的季节时令不断交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也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形态、形式而适应时令之变化,否则就不能生存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人处在进化链条的顶端,人作为万物之灵,但终归是地球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万物中之一物”,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而应遵循大自然的时令节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体现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与自然相通的一面。“在《易传》所兼收并蓄的思想材料中,‘时’这一概念甚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它似乎已经成为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的一个扭结点了。”⑤在《周易》经传的思想体系中“时”的观念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易”的根本含义是变易、变化,而变易离不开“时”,或者说是“时”的体现。世间万物变动不居,否泰转化,动静行止,潜见跃飞,离开“时”均无法理解。王弼《周易略例》云:“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⑥

《诗经》中有不少体现“四时”思想的农事诗歌。如《诗经・豳风・七月》就展示了一幅先人依据物候变化开展农业活动生动画面。“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是人们对天象、物候在不同月份的变化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的记载,也是在充分把握四时变化规律基础之上进行的农业活动。《礼记・月令》特别强调认识活动要尊时顺时。《月令》按照一年中季节的变化顺序,准确地记载了各个季节的物候,对自然万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有较好的把握。在对各个季节物候变化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月令》规定了人事活动要顺时而动,什么季节按什么要求做什么事。即“以时示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刑狱、礼乐、兵事、农事和资源利用等一系列活动都提出了特殊的生态学要求。这里以春季为例说明统治者是怎样顺时尊时的。孟春时节,立春之时,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天子选择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礼乐方面,天子命乐官之长到太学教练舞蹈,修订祭祀的典则,下令祭祀山林川泽,禁止伐木和猎杀动物。农事方面,下令布置春耕之事,整修渠道、小路,整治疆界,由田官指导农民从事种植。仲春之月,天子选良辰吉日,命民祭祀土地之神,省囹圄,去桎梏,禁肆掠,停狱讼。礼乐方面,天子用羔羊祭祀司寒之神,并开窖取冰,进献寝庙,于本月上旬丁日,命乐官之长教练舞蹈,并行菜礼,天子率三公九卿亲往观之。农事方面,农耕者有短暂间息,以整修门户,不要兴兵和搞大规模劳役,以免妨碍农事。季春之月,天子要广施恩泽,布德行惠,命开仓济贫,招贤纳士,农事方面,禁止围猎,令百工审察库藏物资,并制造新的器具,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礼记・月令》)宗教方面,天子着黄衣向先帝祈求福祥。礼乐方面,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亲往视之。

从以上列举的孟春、仲春和季春时节变化对人提出的生态学要求来看,儒家旨在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天子也要遵循大自然的节律,履行“谨其时禁”的职责。第二,天子的政治活动要同自然的时令一致。如春夏为万物生长季节,因此天子应省刑狱,已成万物之长,秋冬为万物萧杀季节,因此天子在这个时候要严刑狱。第三,天子的宗教活动也要遵从生态学节律,按时进行,也要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进行,在迎春、迎夏、迎秋、迎冬仪式时,都要体现四时与四方。这都是对人事活动提出的生态学要求,强调人的活动要“顺时”,这样《月令》就认同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时”成为《月令》的核心内容,月令是“时”的具体应用,这就形成了以“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处处体现“时”对人的要求。

(二) “时”的实践价值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在这样的农业社会,春种、秋收和冬藏构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节奏,这就必然使农业生产十分强调“时”的观念。“农(r)”字的字根“辰”就是“时”的同义语,“农事”也被称为“时事”。“巡其稼穑而移用于民,以救其时事”⑦。儒家在阐述“时”的生态学内容的同时特别注重“时”的实践价值,即阐明人依时行事则成逆时则失。

1. “顺时则成逆时则失”的农学实践

一定的农事活动必须在既定的季节里完成,才有可能获得丰收,这是“得时”、“顺时”,不按既定的时令进行农业生产,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失时”、“逆时”,顺时则得农功,违时则失稼穑。《月令》中还列举了“失时”、“逆时”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仅以春季为例说明之。春季为万物复苏的季节,行夏令、秋令则为逆时,行冬令则为失时,所以春时行夏秋冬令皆为不妥,孟春行夏令、秋令、冬令引发的不良后果分别是“风雨不时,草木早落”、“Y风暴雨,杂草丛生”、“雪霜不已,首种难入”;仲春行行夏令、秋令、冬令引发的不良后果分别是“暖气早来,虫螟为害”、“大水、寒气并来”、“阳气不胜,麦不熟”;季春行夏令、秋令、冬令引发的不良后果分别是“时雨不降,山林无产出”、“溪雨早降”、“寒气时发,草木皆萧”。⑧可见,儒家多是从乖舛时令的角度来看待灾害成因的,注重生态学节律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说明“顺时”、“得时”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可以概括为“顺天时,相地宜,尽人力。”⑨“时”的地位非常特殊,尽人力是以顺天时为前提的,决不是游离于天时之外的任意妄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而“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吕氏春秋・任地》)这是说,种庄稼是人的行为,但收成好坏则取决于天时地宜,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C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尽人力只是强调对天时的认识和把握,也包括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

2. “治历明时”的政治实践

“时”不仅具有生态农学实践价值,还具有社会政治价值。中国具有悠久的以农兴邦、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因而自然的生态节律就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统治者而言,“君子治历以明时”(《周易・革卦・象传》)是政治、科学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君子应观察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体悟“治历明时”的道理,做好历法之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编制历法授民以时,是古代中国的一项科学活动,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政治活动。现存最早把天象、物候和农事等结合起来逐月加以考察的文献是《夏小正》,体现了先秦历法的两个重要特点,即以事别“时”,以“时”系事,随“时”行事,二是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周易・贲卦・彖传》)的基础上对“时”加以修正或确认,力求准确把握农时,“人与天调”,在实践上取得成功。

在处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节约用度,爱护民众,按时令节律役使民众,劳逸结合,农忙时节督导民众生产,农闲时节使其休养生息,这是儒家民本主义的体现,如果不分季节地利用民力地力,就会劳民伤财、破坏地力,因此应适可而止,有所节制。“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事者(农业),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无收成)”。(《礼记・乐记》)统治者用兵、兴土木等事宜不能与农时冲突,更不能贻误农时。“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荀子・富国》)《月令》对何时用兵何时不可用兵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孟春之月“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伦。”这是说军事行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态学基础之上,不能随意进行战争,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包括遵守一定的生态行为规范。

(三) “戡天”与“顺时”的统一

儒家要求人的活动要“顺时”、“得时”,但也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戡天”思想。《荀子・天论》云:“明于天人之分,可谓至人矣。”这是说“天”并非神秘之物,不过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宙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而后分也。”这样“天”就成为一个按四时戒律运行的自然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因而“天人相分”的真实含义就是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的运行节律,以时而为。

荀子所谓“制天命而用之”是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人是万物之灵,是最为天下贵的,人是唯一能与天地相并列的,其根源就在于人的主体地位。“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系辞下传》)在儒家的自然观中,天地人被看作是平行并列的三个要素,其功用各不相同,《荀子・ 天论》云:“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只有实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只有天地四时的运行而无人的参与,也就不能进行生产,只能坐等天地的恩赐,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存在。“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人改造利用自然也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所谓“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裁万物”是以“序四时”为条件的,《周易》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即“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周易・泰卦・象传》)顺应自然的节律,适应“四时”的变化,不破坏自然的物质循环法则。可见,儒家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并不是要求征服自然,而是从“时四时”中派生出来的,体现了遵从自然节律和利用自然的统一,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三、“时”被赋予生态伦理内涵

既然“时”是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与法则,遵循“时”的要求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一种根本价值,“违时”、“逆时”、“失时”都会危害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那么如何对待“时”的问题就不仅是一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问题,这样“时”这一概念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容。

(一) “与时偕行”是君子履行“赞天地之化育”生态使命的要求

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中,要求统治者和君子“与时偕行”,(《周易・益卦・彖传》)已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传》)“仁者,天地生物之心”,⑩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价值最集中的体现,仁人君子的生态使命就是完成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即完成对自然界的化育、管理,引导自然进化,这是天赋予人的责任,或者说人对自然的义务和使命,正如杜维明所说:“天使我们成为人,但人同时要帮助天来完成它自己。”B11因此,仁人君子应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文言》)这是说有圣德之人其行为遵循四时的变化而有序的变化,有时可能先于或后于天象而行动,都不违背天道,人的行为要以预见自然规律才会成功。《礼记・中庸》论述了如何实现人的天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这里所说的“尽物之性”就是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天道),“四时”运行的节律最能体现天道。天道不可违,圣王君子应当与四时合拍,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得时”、“趣时”(《周易・系辞下传》)、“与时偕行”。孔子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他曾经视西周社会为理想,但面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他非常无奈,不得不采取了一种权变应时的态度,正如孟子所说:“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孟子以“时”字来概括孔子,确实抓住了孔子思想和实践的一个本质特征。先秦时期,“顺时”、“应时”、“适时”、“趣时”、“得时”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对待各种事物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原则,这在儒家那里又显得特别突出,如“中庸”这一概念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有学者指出:“作为表征儒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庸’思想始终同‘时’这一概念纠缠在一起的以至于只有同时对‘时’这一概念有所把握,才能较为深刻地认识‘中庸’,认识先秦儒学。”B12 儒家不仅重“时”,而且尚“中”,有学者认为“‘中’实际上是从‘时’派生出来的”,B13“时中”在儒家文化中多以“中庸”、“中正”等词来表达,“时中”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态度与方法,更是一种伦理精神和生态智慧。儒家“时中”精神体现在生态观上就是强调和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内在和谐性,并把这种内在和谐性看作世界本原性的内在规律,“民胞物与”、“万物一体”、“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等等都体现了儒家机体主义的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二) “顺时”、“得时”思想的生态伦理内涵

1.对待自然物能否“顺时”、“得时”关乎道德问题

儒家通过“时”的观念使人际伦理扩展到自然,形成了生态伦理。“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构造了一个道德系统,其中亲亲、仁民属人际道德,爱物属生态道德。董仲舒发挥了孟子思想:“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孝”本来是一个人际道德范畴,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为何不以时砍伐树木被看作是不孝的行为呢?儒家认为“孝”有三种:“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礼记・祭义》)“不匮”就是“博施备物”,以时伐木就是“不匮”的体现,这是按照生态学季节砍伐树木,使砍伐的力度不超出树木的再生能力:“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从《月令》的规定来看,这里的“时”指秋冬两季。为了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月令》根据树木生长发育的季节演替规律,就人们采伐利用森林资源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时间表。不按一定的时节砍伐树木,就会破坏森林资源,不能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损害人的生存发展利益,不能“博施备物”(不孝),当然是不道德的行为。“树木依时伐焉”,(《礼记・祭义》) 《礼记・王制》云:“木不中伐,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未成材的树木和未成熟的果实不能投放市场,可见,“孝”的意义远不止于人际关系,“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礼记・祭义》)这样“孝”就具有了生态道德意义。

既然是否以时砍伐树木涉及道德问题,那么是否以时宰杀动物也一定具有道德意义。孔子说:“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荀子・大略》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杀大蚤,非礼也。”“大”同“太”,“蚤”同“早”,“杀大蚤”指的是不以时宰杀或猎杀动物的行为。荀子为何把“杀大蚤”看作是道德问题(“非礼”)呢?“礼”原本是标示人际等级秩序的德目,“事君尽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但这只是“礼”的一个方面,事实上“礼”是无所不包的,“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儒家认为“礼”与自然万物有必然联系。就起源来看,“礼”源于对天地、四时、阴阳、人情的效法与模仿,天地自然万物是“礼”的摹本。“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四制》)就作用来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礼器》)礼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天时地宜来区分、归类、整理万物,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礼并不局限于人际关系,只有将礼运用于天地自然万物,运用到人与动物的关系上,礼才是全面的,才是真正的礼,不按一定的季节宰杀捕获猎物,就不合礼的要求,不能“上事天,下事地”,不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王制》说:“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命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据《吕氏春秋・具备》记载,孔子派巫马旗考察宓子贱的政绩。巫马旗“往观化于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期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捕鱼时不捕小鱼,实际上就是依时捕鱼,这体现了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生态伦理。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即钓鱼时不用大绳网横断流水一网打尽,射鸟时不射杀归巢的鸟。不一网打尽,是为了让鱼儿繁衍生息,以尽其天年;不射杀宿鸟,是为了让鸟儿能够团聚,享受生命,因为归巢之鸟可能有幼鸟待哺。正如一句诗所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可见孔子是有热爱生命的情怀的,这不仅是仁爱的流露,也是一种深层生态意识。

为了保持动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儒家提出遵从动物的生长发育节律利用动物资源。捕猎活动不能随意进行,应当按照禽兽的生长发育时令进行,为的是不破坏动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以便于人类永续利用。如孟子所说:“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数罟是细密之网,连小鱼鳖也能捕捞上来,这种破坏物种的工具,孟子要求禁用。在动物的孕育哺乳阶段,严禁捕捞和宰杀。《礼记・王制》强调:“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不卵,不杀胎,不|夭,不覆巢。”“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荀子说:“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荀子・王制》)“谨其时禁”是要求不得在春夏捕猎行渔。“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义》)这里的“时”指的是秋冬两季,一般说来秋冬两季是动物的成熟期,可以进行捕猎,即使这样,也应有所节制,不能破坏其再生能力。所谓“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就是为了不破坏物种,不斩尽杀绝,这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蕴含了深刻的生态伦理。

(三) 从“时”出发先秦儒家构想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想社会

1.先秦儒家生态理想社会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孟子从“仁民爱物”出发,描绘了生态理想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可以看出,孟子的描绘突出了一个“时”字,要求一切农事活动都要围绕“时”进行,这是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根据桑树生长发育时令特点,在它长叶时保护好它,使桑叶旺盛,为蚕提供充足的食物,蚕吐得丝多,人的穿衣问题就不难解决。其次,要依据牲畜的生长发育节律特点,及时繁殖,六畜就会兴旺,人的食肉问题才可以解决。再次,依据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令,搞好农业生产。统治者“不夺农时”,农业才有可能丰收,吃饭问题才会解决。最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牲畜等动物――人构成了一个食物链,在太阳能的推动下物质、能量实现了良性循环。

2. 儒家的生态理想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不违农时”是儒家提出的建立理想生态社会的前提。儒家看到了遵从“农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这段话雄辩地说明了遵从农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孟子要求统治者依据“四时”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以四时为柄,故事(农事)可劝也。”(《礼记・礼运》)怎样做到“不违农时”呢?《月令》依据季节演替节律,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农事活动月历。

在自然保护方面,儒家提出了一个近乎完整的自然保护理论,并将之提升为“圣王之制”,目的是为了保持人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荀子这一思想代表了儒家的自然保护理论,其特点是:第一,具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荀子指出了保护自然的目的是让百姓有“余食”、“余用”和“余材”,保证百姓生产生活物质资料来源的持续供给。第二,突出了“谨其时禁”的原则。保护动植物资源应当遵从动植物自然节律的变化情况,谨其时禁,明确何时该禁,何时利用,只要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取之有节,就不会妨害资源的再生能力,人们就可以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描绘的生态理想社会,是在“顺时”、“得时”的前提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其落脚点在于使百姓有“余食”、“余用”和“余材”,“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黎民不饥不寒”,具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也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流露,当然也包含着敬畏生命和大自然的深层生态伦理意识。

【 注 释 】

①如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方东美先生认为先秦儒家有崇“时”尚“中”的特点,可喻之为“时际人”,而道家则崇尚“虚无”,可喻之为“太空人”。见方东美《原始儒家与道家哲学》,载方克立、李锦全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时中”生态智慧与同心圆生态模型》,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高建《“时”――先秦科学与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②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④⑦⑨B12沈泽宜译注:《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⑤高建:《“时”――先秦科学与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⑦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⑨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⑩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页。

B11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页。

B13李超:《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时中”生态智慧与同心圆生态模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先秦儒者虽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其古老的思想不乏永恒的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早已经在其德福思想中展现......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现代性转化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主体,源远流长,其对于构建中国人精神家园、建设中国和谐社会和化解当下各种文明冲突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儒家在其历史演变中,日益发衍出的契合封建集权统治的思想,对于当下民主时代儒家思想的......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关于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的研究;儒家......
汉代陶瓷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汉代是距今2000多年的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了400多年的汉代王朝与之前的秦代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文化。在古代世界中,汉文化的形成无疑是一次思想的大爆炸,对当时社会以及世界还有之后社会的发展,乃至今日都有巨大的......
老庄国际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3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没有形成生态伦理学的专著,但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蕴含有丰富的国际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分析老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国际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对充实与完善现代国际生态伦理学理论提供思想资源与智慧启示。【关键词】老子;庄子;生态伦理;现代价值【作者简介】唐天勇,钦州学院商学院行政秘书、讲师,法学硕士,广西钦洲535099【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关于萨克塞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08
" 论文关键词:技术;伦理;未来学 一、萨克塞其人其著 二、萨克塞技术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技术与责任》一书中,萨克塞对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建立在他本人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哲学思想批判的基础上的。在......
浅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05
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下是由查.........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30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缘起性空”的生命现、“依正不二、万物一体”的整体观、“泛爱万物”的博爱现、“......
明儒薛侃乡约思想的教化意蕴及实践特色
发布时间:2022-10-11
摘要:明儒薛侃以《南赣乡约》为蓝本并根据当时潮州地区的社会舆情,积极援引王阳明心学理论尤其是“良知之教”的思想精义,提出一套旨在移风易俗的颇具教化意蕴的乡约思想。薛侃乡约教化模式主要通过公共场合的聚众会约公开进行劝善彰善、纠过戒恶的仪式活动,确立起共同生活场域内的道德榜样以引领社会风尚,又借助民间舆论和宗教信仰等产生“防人为恶”的强大心灵震慑效应,从根本上确立起“扬善抑恶”的评价标准。薛侃乡约亦包.........
内尔?诺丁斯基于“关心”思想的道德哲学及其教育蕴意
发布时间:2022-08-01
[摘 要]内尔・诺丁斯是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诺丁斯通过对传统道德哲学、女性主义和实用自然主义的追溯,奠基于存在主义“我―你”关系,勾勒出最基本的人际......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7
" [论文关键词] 儒家思想 仁学思想 中庸思想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体现为家族制式的社会结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浓厚的家族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基础表现为秩序与责任伦理、道德伦理、经济伦理以及自然伦理四个维度。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有利于形塑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关键词]传统文化;.........
从儒家文化浅谈中国梦的丰富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7-13
一、从儒家文化看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渊源 现今的中国,中国梦的呼声家喻户晓,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然而,中国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其含义,最可反映其中心的大概可以概括为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最终实现国......
儒家角色伦理
发布时间:2015-08-18
〔主持人简介〕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 〔作者简介〕安乐哲(Roger T. Ames),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檀香山96822。 〔译者简介〕孟巍隆(Ben Hammer),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剧审美取向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剧审美取向探析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代表的是主流价值观。由于受忠、义、礼、智、信等儒家传统道德理念的影响,社会上早已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规范。例如,忠诚、信义、善良、孝顺、隐忍、......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13-12-17
荀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大约生活在齐宣王末期(前301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前221年)。司马迁《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有其生平事迹简介。他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又称《孙卿新书》)一书......
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学意蕴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6
[摘 要]恩格斯的自然观从社会制度层面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生态危机的解决要依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有着丰富的生态学意蕴。恩格斯的自然观启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关键词]恩格斯......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当代生态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契合;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
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10-24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谈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不同时代与不同阶......
关于儒家思想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中学生有思想,也有叛逆的性格。在学生的德育和班级管理中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效果肯定不理想,对中学生我们要采用思想管理。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对稳定国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治班如治国,我们也......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
“儒学思想”与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
关于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22-12-14
" 论文摘要:河洛地区的王屋山,是中国道教的“天下第一洞天”。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主张返瑛归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形成人神共处的世俗仙境、神仙朝会之“总仙宫”和“第一洞天”的神仙洞府等......
生命的自在意蕴与伦理本位
发布时间:2022-12-03
生命既是本体的又是形成的。在本体世界,生命原发存在,其自在性和他者性内在地统一,并表征为感性的伦理意蕴。在形成世界,生命继发存在,其潜在伦理意蕴必彰显为现实伦理要求,并因为遭遇利害而敞开三种可能性朝向。但是,这......
浅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2
"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 大学生 道德情操 塑造 论文摘要: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革新及其当代意蕴
发布时间:2022-08-02
"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针对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革新主张,这些主张呈现四个基本特征,即教学思想的人本性、学科课程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世俗性和教学方法的自然性。尤其是大学教学革新秉承以......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及其操作合理性
发布时间:2023-02-08
摘 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职能不断转变与治理主体不断转换的双重逻辑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治理的传统视域,将权力之治与公共事务之治相融合,旨在实现国家与......
探究画境意蕴与儒家学说的契合
发布时间:2023-07-11
画境是具有生命力的美术范畴,由唐代以来至今逐渐成熟、拓展,其基于儒道禅等多维思想的融汇; 基于心物的贯通和知行的统合; 基于画论、画理、画语的绝妙诠释; 基于变幻不已的视觉图式的涌现,延绵不已、各会其时地体现出华夏文明的高度......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详细内容
发布时间:2013-12-19
【 内容 提要】 中国 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缘起性空”的生命现、“依正不二、万物一体”的整体观、“泛爱万物”的博爱现、“众生平等”的平等观。认真 学习 、 研究 、 总结 这些宝贵的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启示。 ......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发布时间:2023-02-16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学派都对德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其中,......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 要: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 分析 ,从礼乐 社会 、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
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6-20
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商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组织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赢利时所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它不仅要求人们去做个好人,而且还要求人们在建立一个好公司时,要建立一套好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
儒家伦理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2-12-28
〔作者简介〕李慧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是创造性地运用并诠释先秦儒家思想,为回应时代问题而做出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首先,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儒家思想的动态特征......
论曹操对儒家思想的矛盾心理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儒家思想不仅使曹操深受其影响,也使他认识到在治国理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在汉末乱世政治决策中他对儒家思想便无法弃之,这主要表现在择用人才、改变风俗、推行教化、发展文化等方面他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来治国理政。......
范成大仕宦时期儒家思想的凸显
发布时间:2023-06-30
内容提要:自幼生活于宦门的范成大由于时代和自身遭遇的影响,其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当时盛行的佛学思想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周汝昌先生笔下“好用释典禅语”者,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引《说郛》卷二十载吴萃《视听钞》语:“......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2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 [摘要]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
《沙郡年记》理智的生态伦理思想启悟
发布时间:2022-08-03
阿尔多李奥帕德( Aldo Leopold,1887 -1948)( 又译阿尔多利奥波德) 是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沙郡年记》( 又译《沙乡年鉴》) 是一部集结了对自然诗性赞美与智性思考的自然文化随笔,在知、情、意上均有着高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民族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其中蕴含的民族政治思想,探讨了民族政治思想对于当今我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启示意义。指出,在中华民族这一国族层面上,应当重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交......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详细内容(1)
发布时间:2023-03-07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缘起性空”的生命现、“依正不二、万物一体”的整体观、“泛爱万物”的博爱现、“众生平等”的平等观。认真学习、研究、总结这些宝贵的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启示。 ......
试论西方伦理学中的民生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07
" [论文摘要]“民生伦理”蕴含于民生的伦理品性和伦理的民生倾向。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家们就融民生与伦理于一体,提出了德性的目的在于幸福生活等观点;近代西方伦理在论证如何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时,更加凸显了对民生问题的......
浅谈儒家“中和”思想的内在特质及其美学表现
发布时间:2023-01-29
一、中和观作为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和美学的常用范畴,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和的思想出现得比较早,早期中与和分别言之,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中,《说文解字》云:内也,从口,上下通。段玉裁注:中者,别于外之辞也。......
从儒家思想谈修身与管理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4
【摘 要】修身养性,是儒道佛三家共同的理论主张和核心思想,人只有将自我的心性品德修养好,才可以从容地待人处事。而儒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一种“入世”哲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人事。它倡导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提出“......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纳并不断被继承并非偶然。本文对于儒家思想何以正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个成因,即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孔子思想传入吐蕃 作为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传入吐蕃,是贞观年间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弃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发布时间:2013-12-18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 江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对于理财学的研究与实践很有指导意义。实际上,理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财作为一种特......
“道在人伦日用间”:儒家伦理日常生活化表现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0
【摘要】儒家在传统中国以贯彻“道在人伦日用间”的思想、实践原则而充满活力。换用现代术语,儒家之道是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和延续空间,而“日常生活......
浅探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9-10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伦理性特征。儒家文化关注人的心性、情欲、修养、境界、生死和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本质上是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以伦理教化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强调以 仁、义......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应通过结合“三个代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高校内、外部德育心理环境.建设优质校因文化。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
试析网络时代下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10
" 论文摘要:道德是生命的发扬,是心灵的归宿,是我们行走在人间的正路。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在道德方面对人的规范也一度成为中华民族行动的不成文准则。但是现今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及趣......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时代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11
摘要:对时代的关注和科学的分析是哈贝马斯交往合理性理论的重要特点。“晚期资本主义”是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时代语境。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语境下,哈贝马斯批判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工具理性批判逻辑,揭示......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17
" 一 前 言 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巨变与西方文化的冲击,追求现代化成为最主要、最迫切的文化课题。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当然也成为知识分子最深切的文化关怀与焦虑。不过,征诸两岸三地(台湾、香港、大陆)......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04
" 一、背景 (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其的接受
发布时间:2017-02-15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流文化而存在。儒学在发展中不断融汇道、法、佛等各家文化,从而使其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并臻于完善。纵观中国文化史,儒学与我国政治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封建时代,始终位居中国传统政......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8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1.人类应善待自然在人类尚未出现前,自然就已存在,相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先在性及客观性,人类是自然发展的重要产物,永远不会也无法脱离自然。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是在当下所处环境及其该环境共同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自然性、形体性、感性、目标性的存在物,与动植物相同,都是被动的、受牵制的存在物[1]。因此,不管是从人类起源上看还是从其发展历程上看,都属于自然界中的产.........
儒家传统伦理的“空壳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3-01-18
摘 要:《肥皂》围绕家庭来展开叙述,于场景呈现和语词使用上寄寓反讽意味。不同于传统道德寓言式的伦理叙事模式,鲁迅取法精神分析的小说笔法,揭示了儒家伦理维护者的情色想象和潜藏在家庭伦理之下的个人情色欲望。不仅批判了道学家......
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发布时间:2015-12-04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关键.........
关于袁隆平的科技伦理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用行动赶走了世界饥饿,而他科研路上的艰辛,如果没有他的科技伦理思想时时坚定的支撑着,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本文从袁隆平生活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根源,然后探讨了他的科技伦......
马克思思想的咨商解惑意蕴
发布时间:2015-08-20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群体思想咨商;意义指引;生命意义 摘要: 澄清认知、剖析症结和意义指引是思想咨商的主要环节,意义指引居于“顶层设计”的地位。思想咨商的意义指引有两个逻辑出发点,即个人的与社会的。马克思以社会发展为意......
库伦兴源寺建筑及其文化蕴含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 要]库伦兴源寺历史悠久,是藏传喇嘛教在东北地区的代表性庙宇,无论是寺院历史,寺院建筑,以及寺院的建筑文化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就此给以简单阐述,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库伦;兴源寺;玛尼殿;建筑特点;藏汉式;文化......
当儒家伦理遇上企业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5
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先生已经去世,外界也在关注新加坡未来的走向,这个城市国家是由多个种族和文化拼接起来的。笔者曾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光耀的政治哲学思想:有儒家传统思想的理想主义者通过马基雅维利式的手段,实现霍布斯式的秩序以......
浅析儒家人性假设及其对儒家管理学建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18
所谓人性假设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一些不证自明的假定。对于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来说,人性假设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基本的问题。人性假设不同,相关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儒家管理学,需要从人性假设入手对其整个学说的建构进行研究。当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对儒家的人性假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是这些研究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对儒家人性假设的认识基本局限于人性是.........
试论林励儒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林励儒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认为实习搞得好就可以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征。为此他曾下功夫努力办好实习场所,突出附校的师范性;曾严抓教育实习管理,突出实习的实效性;曾亲自指导学生的实习,凸显出他对实习的执著追......
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08
二程理学至朱熹集大成。杨时(字中立,号龟山)作为承洛启闽的关键人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以往学界的研究,往往偏重杨时对理学传承的贡献,而对其自身的思想发展和特色,缺乏相应的重视。陈来先生在《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中认为,从......
试论儒家伦理轻视公德的负面效应
发布时间:2022-12-12
传统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 问题 , 目前 正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试图围绕家庭私德与 社会 公德的关系这一契机,通过对孔孟儒学基本精神的 分析 ,在充分肯定传统儒家伦理对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着......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1
邓小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原理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道德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的。 邓小平经济伦理......
论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27
" [论文关键词]生态伦理 伦理本体 人性 自然 [论文摘要]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主张以人为伦理本体还是强调以自然为伦理本体,都属于黑格尔所嘲笑的原子式的没有精神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
浅谈荀子“信”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9
信一直都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德目,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也有较为完备的理论阐述。孔子和孟子都围绕信展开了非常深刻的论述。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在战国后期的一位集大成者,在继承儒家信思想的精华的同时,将法、墨等各家的信思想纳入儒......
浅谈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3-01-08
" 论文关键词:民主,民主伦理观,道德 论文摘要:民主不仅是一种包括民主国体性质和民主政体形式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中,民主的实质是主体自主,同时还隐含着对伦理道德公正的确认和肯定。把握社会......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要〕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
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
发布时间:2023-02-23
"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20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21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特殊国情”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的逻辑,......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4-20
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发现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发掘生态启示。因此,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不断升温,学术成果日益增多。 一、国际上对儒家生态哲......
公共传媒的历史生成及其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 要 公共传媒的生成植根于人的普遍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需要之中,以“市民社会―国家”区分框架为前提开创一种语言交往空间,通过媒介形成一个意见汇集、理性批判的平台,使个人意见形成公共理性,私人利益形成公共关怀,公共权......
浅谈程颖仁学的生态意蕴
发布时间:2016-07-28
在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就要对理性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还要重构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要达成这一目的,我们不妨返向倡导天人和谐的儒家人文主义传统,从中找寻出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
浅论关于教育伦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失控 失范 重建 新理念 道德行为 教育管理 论文摘要教育啥理对社会发展育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月一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教育伦理的失衡突出表现在教育管理的失控和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失范二要实行教育沦理的重建、......
普鲁姆德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
发布时间:2023-07-06
[摘 要]通过对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深层生态学的分析批判,普鲁姆德认为,要想打破二元论结构,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必须同时认识到延续性与差异性,赋予二元等级中被疏离、排斥和劣等化的一方以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
《老子》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24
〔摘要〕 《老子》有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老子》国家治理的思想依据是道的本体性特征:周行不殆、混而为一、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推天道以明人事”,《老子》由此展开国家治理思想的论述。《老子》国家治理思想主要强调“道法自然......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音乐教育思想 当代意义 论文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周室衰微,诸侯僭越,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此情况下,教育由“学在官”向“学......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04
1、首页2、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存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考察路径及其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4
马克思思格斯所认为的世界历史主要有两重意蕴,一是指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是从其具体的客观的历史事件中探究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问题,找寻其必然,并遵循必然以实现人之自由。二是指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市场在全......
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 要:对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载体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掘客家生态伦理文化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一种有客家特色的实现人......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14
[论文摘要]对我国传统思想进行探析,旨在揭示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为新时期正确地认识音乐伦理之现代意义提供有益启示,并引发学界对于音乐伦理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论文关键词]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启示 我国上不同时期的思......
黑客现象及其法文化意蕴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黑客的概念:“闯入者”还是“破坏者” 要研究黑客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什么是黑客,只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黑客”(注:“黑客”一词的起源及形式都十分民间化,这决定了它最终只能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只能具有法律文化上的意义。......
关于老子治国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2-31
" 论文摘要:老子在把握“道”以及由“道”衍生的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治天下应该“无为”,并对统治者的政治素质提出了一些要求。此外,老子还主张社会平衡和以民为本。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
论唐代科学家李淳风生平及其治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瞩目的,同时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对于我国古代相关名人的研究程度也不断增加,其中李淳风作为我国唐代伟大的科学家其一生都致力于天文、数学以及历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给我......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发布时间:2023-02-21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孔子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及其冲突与调和 摘 要: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即“亲情”原则和“泛爱”原则)和价值理念(即宗族主义......
从《论语》探析儒家积极进取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15
【摘 要】《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在现阶段儒学复兴儒家思想备受推崇的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对孔子巨著《论语》中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够借鉴儒学精髓实现现......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发布时间:2023-04-29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12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键词:佛教;哲学;五蕴;十二因缘;关系 摘要: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理论的“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之间......
延安时期刘少奇政党伦理思想述论
发布时间:2015-08-28
摘要: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素有“党内理论家”之称。延安时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建目标,他对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其中有关政党伦理建设的思想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本文着重从政党价......
浅谈《水浒传》中的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30
浅谈《水浒传》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水浒传》用其酣畅淋漓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