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交际中产生,并在网络空间里得以广泛传播的新型交际语言。方便、快捷的网络交际的现实需求决定了网络语言简洁、形象、随意、创新的特点。通过对网络语言情感性的界定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了网络语言情感用语传播的变化规律;网络语言情感用语的传播受到社会、技术更新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播受众多,影响广泛,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可以宣泄内心情感的载体平台,促进了网络交际的大众化与多元化发展,对网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际交往;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2.033
自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民用普及以后,人们利用这一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创造出了“网络空间”、“虚拟社区”、“网络社区”等新词,出现了“网民”一族。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网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1]暴涨至2013年底的6.18亿,增长了近千倍。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交际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人际交往语言在网络公共空间里广为流播,影响深远。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及其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常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网络语言就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定行业用语,如网关、网管、黑客、网民等,以及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创造的、被广泛传播使用的词语和符号,如“V587(威武霸气)”、“赞(表扬、支持)”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是专指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本文对网络语言情感性的探讨主要是针对狭义网络语言而言的。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现实背景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空间的语言文化现象而存在,它的产生有其现实决定因素。网际交流的主要特点是自由、开放、快捷,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聊天讨论,尽情畅所欲言,记录生活情感。
网络在我国的真正民用是从1995年开始的,1997年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网民数量为62万,2000年《语文建设》杂志发起关于网络语言的大讨论。由这三个时间点来看,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可以粗略地界定在1995-2000年之间,甚至可以界定在1997-2000年之间。第一,在此期间,要进行网络交流成本非常高昂:一是网络还没有大规模普及,有条件购买计算机的用户,基本都是通过电话线接入网络,此时要计算流量费用;没有条件的用户要想上网,基本都是选择网吧,此时要按时计费。二是因网络技术原因,网速慢,不稳定,随时都有掉线的可能。这就促使网民用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尽可能少的文字,包含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以达到节约网络流量与上网时间的目的。第二,网络交际时,主要以键盘输入为主,对键盘的熟练程度以及击键的次数直接影响录入速度。而对大多数普通网民而言,键盘熟练程度的差别不大。因此,要提高这个速度就必须找到快捷的方法,以减少击键次数。于是就有了数字、缩写等形式的网络语言出现。第三,输入软件的约束。对于当时流行的几种汉语拼音输入软件,无论是哪一种,都提供一个字词列表给选择。网民在快速击键的过程中,有时很容易顺势选择一些排在列表前面,却不是自己语境表达所要的字词,若修改又需耗费时间,甚至网民有时就干脆不加选择。因此上,网民将错就错用一些同音异义字词来替代自己语境表达需要的字词。第四,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际交流不能达到现实生活中,声、形、情并茂(甚至是现在的网络视频也不能达到)的境界。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各种表情(图)符就应运而生。第五,从网民的主观意愿来看是网民崇尚创新、张扬个性、追求时尚以及从众心理的结果。我国的网民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要人群。他们既具有思想活跃、创造力强、激情时尚、叛逆传统、颠覆权威的特质,又有盲目从众的心理。这就促动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创造与盲从以及跟风地传播。另外,网络空间的宽松、散漫的环境也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语境。上述就是促动网络语言产生的现实背景。
(三)网络语言产生的意义
我们从中国知网上以“网络语言”为篇名,时间设置为“不限年至不限年①”,可以搜索到2095篇各类与之相关的文献。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的广泛关注程度。网络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其一,从现实应用层面来说,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网络交际中的功能需求决定了其产生的必然性。“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本质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和思维认知功能。”[2]2“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为网络交际提供了什么,为日常语言交际提供了什么。”“网络语言首先要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3]网络语言的产生适应了网络交际所需要的简洁、方便、快捷的功能需求,为网络交际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工具。其二,从社会学的层面看,网络语言社会现实生活的折射。“语言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也离不开社会,离开了社会交际,语言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2]26网络空间是个开放的、自由的、虚拟的、匿名的公共舆论场,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见解,释放现实社会生活中被压抑的能量。巴赫金指出:“可以说(当然有某种保留)中世纪的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官方生活,单调严肃阴沉、屈服于严格的等级制、充满恐惧、教条主义、尊敬、虔诚;另一种是狂欢广场的生活,自由不受约束、充满含混的笑声、渎神、将每种神圣事物低俗化、满是贬损与下流、与每个人每件事放肆地接触。这两种生活都具有合法性,但通过严格的时间界线被分开。”[4]这两种生活模式,可以用来映射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空间。网民通过创造并传播一些网络词汇,如“蒜你狠”、“女汉子”、“宅男”等,在戏谑、调侃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其三,从文化的层面来看,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网络大众文化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5]网络大众文化的本质是通俗、时尚、流行。网络语言的传播切合了网络大众文化的这一本质。青年人的好奇、张扬、从众的心理,使他们在应用网络语言进行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希望被关注、追求时尚、崇尚创新、追逐流行文化的传播。另外,网络语言的传播也促进了网络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如,近年来由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活动,其中就包含了网络用语部分;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给力”、“雷人”、“宅男”、“宅女”、“草根”、“蚁族”、“山寨”、“博客”等网络语言词汇[6]。网络语言的广泛影响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个方面外,还表现在诸如娱乐、传播等方面,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与角度反映出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意义,反映着网络语言的功能。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其特点
网络语言从其构成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数字型、字母型、汉字型、混合型、符号型几种类型。
(一)数字型
数字型网络语言主要是由一个或多个数字组合而成,又可分为数字谐音、数字会意和数字象形。数字谐音是用数字替代与其谐音的语义,比如“7456”等同于“气死我了”,“1314”表示“一生一世”;数字会意是用数字组合来暗示某种含义,比如“0010”表示“我很孤独”。数字象形,如“751”表示“欺负我”,是利用“1”与英文单词“I(我)”的象形来表达“我”的含义。数字型网络语言表达简洁,网络交流中输入方便,沟通迅速;沟通的双方对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心照不宣,网民乐于接受,所以在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
(二)字母型
字母型网络语言则主要由一些字母组合而成。这里讨论纯字母组合。字母组合又可分为:一是独立的英文单词,就是借用英文单词的音译、意译或谐音来表达网络交际中特定的含义。比如“fans”等同于“粉丝”,“faint”等同于“晕”。二是汉语拼音,如“hehe”等于“呵呵”,“GUN”=“滚”,用大写形式表示强调。三是英文单词缩写,如“THX(Thank you)”、“sp(support缩写,支持)”等。四是汉语拼音缩写,如“PMP(拍马屁)”、“CM(臭美)”等。这种表达形式上简洁醒目,效果上即时尚又含蓄幽默,即体现了省力、经济的原则,又传播快捷。
(三)汉字型
该类型网络语言是以汉文字为基础的构造的网络词汇。这类网络词汇在网络语言中占比很大,在有关对高校BBS网络用语的调查中,汉字网络用语占网络用语种数的48.42%[7];主要来源于谐音、叠音、方言、旧词新意、假借、析字等构词手法。比如,“美眉”是“妹妹”的谐音,蕴涵“美女”的意思;“东东”是叠音化,表示“东西”的含义;“有木有”(有没有)来自河南方言;“潜水”是传统语言中已经存在的词,赋予网络意义是“只看贴不回帖”;“青蛙”借指“网上丑男”;“强”被析为“弓虽”以期被关注,等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谐音与旧词新意。这类用语表意直观、诙谐、幽默,寓娱乐与搞笑于其中,对年轻网民特别有诱惑力。
(四)混合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数字、英文字母、汉字进行任意组合,形成表达所需要的词汇,以期达到网络交际的效果。如“3Q(Thank you,谢谢你)”、“8要(不要,表否定的态度)”、“B4(鄙视)”、“V587(威武霸气)”、“小P孩(小屁孩,年轻人)”、“2B/2货(指年轻人,北方方言,有骂人的含义)”等。
(五)符号类
一是表情符,是由数字、字母、标点及符号等,根据需要组合而成的网络用语。这类网络语言多用来表示网民要表达的情态动作,主要以模拟人的头面部某个表情动作或其他手势为目的,因此又称作表情符。如,“^_^”(哈哈)、“>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