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诗性化”语文教育的探索

“诗性化”语文教育的探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5 18:26:20
“诗性化”语文教育的探索
时间:2015-09-15 18:26:20     小编:

摘要 语文学科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传承中国精粹,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积淀的特殊使命,它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广泛的,并且对学生以后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强制性的背诵语文却不加以理解,导致不能完全的理解其内涵。针对这种问题,“诗性化”的语文教育能够避免此类现象。诗性化注重语文课文中诗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诗性化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需要具备一颗善于捕捉的敏感的心,较高的表达和传授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育;小学语文;诗性化;优美语言

一、诗性化的理解

语文学科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在课堂中主要是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文学作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受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且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使命,它能够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生活诗性化的水平,锻造出良好的性格,也是传承中国文化和认为精神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在学生的人文性、诗意性、道德素质的培养的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同时,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也开始重视把课文中的诗意用有效的方式解读好,教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诗意。但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效果却不太理想。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战争篇中的《十五从军行》就有所显现。《十五从军行》是一首古乐府诗,发生的时代离我们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加之,当前学生还不能理解战争,不会体会战争带给那位老兵的苦痛,自然也无法体会老兵回家之后那种落寞悲凉的心情,不能形成情感上的互通。

因为诗歌中从语言、到诗歌内容、以及诗歌反应的社会状态,都凝聚着中国千年的文化,而这些入选的语文课本,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现在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个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诵,而不求甚解,至于理解其中较高层次的诗意化和人文化就无从谈起了。

二、语文诗意化教学的要求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在诗性化教学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自身散发诗性的气息,才能营造出诗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中学习、理解、感受,从而实现质的转变。

(一)感性

感性是指依靠人体器官直接感知事物,形成比较直观的对事物的认识,其和“理性”是一个对比性的概念,是最开始接触和任务事物的状态。而“感,动人心也”,“感”是外界事物的触动所引起的内心的波澜。“善感”则是善于被事物所触动。感性主要是对个人诗性化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针对小学诗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欠缺,认知能力没有发展到相关的水平,对生活无法进行如同成人般细心的观察,因此我们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那么这个责任自然落到了教师的身上。教师要想肩负起这个重任,就须具备感性的心灵,善于发现事物,并将这种感性的发现和认识传递学生,帮助学生感性的体验生活。教师必须事先士卒,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号召学生行动起来,锻炼和提高感性的能力,学会感知生活,也为以后的理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抒发的是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但是,这对于社会经历尚少的小学生来说,无法体会朋友离别的那种伤痛。这时就得依靠语文老师的细心观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经验,理解体会这种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精髓。

(二)语言

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当教师具备良好的感性能力时,要想让学生体会领悟,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有效的语言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接受:

1.浅显易懂的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听懂,利于学生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寓言二则中的《矛与盾》。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触的少,单凭当前的知识积累学生是无法理解课本上的语言的。因此,教师应利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矛盾,懂得这个寓言包含的智慧。

2.优美生动的语言。语文课文有许多优美动听的语言,那么相对应的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审美意识,发现教材中蕴藏的美,更需要以优美生动的语言,营造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出良好的诗性 情怀。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枫叶如丹》描写的是秋天优美的景色,对于这种美好的秋天的风景,学生可能很难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美景,对课文的理解就没有那么深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如秋天美景一般的语言,从语言中感受到一个美丽的景色,带入一个美妙的秋天。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延伸,不仅仅只有秋天的美景,还可以带学生进入其他同样有美妙景色的文章中,感受中华山河的神采。

3.贴近生活的语言。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们会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去感受和体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切实的去感知他们的生活,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授他们知识,将孩子熟悉的事物融入课堂,提高学生接受力。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山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里边来”中,孩子很难理解相对出的情景。如果学生没有过坐船的经历那么对于“相对出”这个概念很难形成清晰的认知。这时教学可以联系学生日常见过的类似的场景,比如坐车,学生一般都坐过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场景,以理解和掌握这种“相对出”情况。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李白的《望天门山》,让孩子畅游诗歌的海洋。

三、硬件为诗性化提供支持

现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学会运用这些硬件设备,以为语文诗性化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图片

图片传递信息的效果最佳,也受学生的喜欢。当然除了图片之外,还可以利用绘画、摄影作品创造出诗意性的氛围,让学生看到如同真实的场景。

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收集有关长江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长江的浩瀚与伟大。并且在讲解和学习《长江之歌》时,利用好图片,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会其中广阔的诗意。

(二)视频

视频包括短片、影视作品、纪录片等,相比图片来说,视频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能够利用视频的影像特征,将诗意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你,浪花的一滴水》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雷锋的影片,从影片感受学习雷锋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播放社会学习雷锋一些宣传片,全面的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并且能够受此影响付诸实际的行动。

(三)音乐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相当富有艺术性的形式,与中国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课堂中运用良好的音乐,能够迅速的营造出和谐优雅的课堂的氛围,为学生的诗性化的学习创造适宜的营养基地。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月光曲》一文中,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创造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并且文中大篇幅的描写了月光曲的优美动听。但是,仅仅凭借一些文字的描述,学生很难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准备好《月光曲》磁带和学生一起根据课文认真的倾听月光曲,感受这种音乐的美妙。如“哪里是月光还在地平线下的时候,哪里是月光刚刚到海平面……”那一段是月光升到天空的描述,和学生一起来欣赏,协助学生分析,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课文中的美妙和诗意化,体会贝多芬那种关心贫苦人们的博大情怀。

语文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提倡语文课堂的诗性化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诗性化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