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中国哲学古今

浅议中国哲学古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6:54:23
浅议中国哲学古今
时间:2023-08-07 06:54:23     小编:丁雪梅

一、对道的思考是中国哲学整体上的核心问题

董平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访谈。很多年轻的学人都是通过百家讲坛认识您的。通过您的讲授,我们可以说系统地学习管仲与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那么,前者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起始性的人物,后者又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后期的集大成者之一。那么从这么广阔的一个研究视域中,您是不是可以看到,中国哲学本身是否有一个超越流派的、一以贯之的核心话题或逻辑思路?如果有的话,它是什么?而且它是如何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历史,与这一民族本身的生活历史是同样绵长的,但就哲学的历史而言,我们恐怕就很难说当一个民族开始其自身生活历史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哲学。尽管中国是否有哲学的问题学术界至今并未取得共识,但我仍然在惯常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语词,因为这里要展开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显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就中国哲学发展的现实历史来看,我通常讲述的起点是商周之际,实际上也即是西周的建立。

二、中国哲学本源上内蕴的形而上学确保了其极强的实践性

如果从中国哲学的起点上来看,它产生于具体的政治实践,具有着很强的致用色彩,那么这种有着极强实践性的哲学形态,是如何渐渐走向一种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心性之说的?其中关键的历史机缘和思想节点在哪里?

虽然我上面提到过我把西周制度建构作为中国哲学讲述的起点,但如果说中国哲学产生于具体的政治实践,恐怕是不确切的。任何哲学都不会一开始就产生于具体的政治实践,而是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产生于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于自己与周围环境之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们本身生命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目的是为了理解、领会、领悟、把握,从而实现出合乎生命自身目的的更好的生存。就中国哲学而言,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乃是中国哲学观念之发生以及对这些观念之体系化建构的全部基础。

三、道这一本根概念始终贯彻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有人说,中国哲学自明代以后,就缺乏了自身的创造性,而走向一种训诂与考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哲学的衰退,您对此怎么看?特别是阳明后学,他们在中国哲学上的地位应该如何评价?

这一问题说起来有些麻烦,恐怕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明代中叶之后,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是以阳明学为主流形式来展开的。阳明学派本身衍为众多的派别,这一事实实际上表明王门后学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重新诠释与建构的多样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正是王学之富有活力,以及中国哲学富有自身创造力的证明。晚明时期由于王学中的某些派别,尤其是浙中王畿一系以及泰州学派一系,在实践上产生了某些偏差,便产生了对于王学进行理论纠偏的学说,最具有典范性的应当是刘宗周,同样开辟出了全新的理论境界,代表了思维所达到的一个新高度。所有这些都表明:笼统地讲明代以后中国哲学就缺乏了自身的创造性,是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四、三表法是中国哲学解释的基本维度

很多学者认为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一个不断解释的基础上的,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似乎暗合了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过程。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的诠释学色彩,那么这种诠释学是否可以构成中国哲学的主要方法论体系?如果不能,中国哲学是否存在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它会是什么?

一般说来,每一种文化都会在其自身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经由历史的淘汰、拣择、沉淀而形成若干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往往承载着该种文化的基本生活观念与核心价值理念,包含着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一些基础性、本原性问题的思考。而这一文化的承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们对这些基础性、本原性问题的继承性接受及其契合时代的进一步思考与阐释来体现的,因此而形成关于这些基础性、本原性问题的解释历史。一个文化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本原性问题的解释历史来体现的。

五、新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哲学创新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自觉的思想整合与问题归纳意识,产生了诸如仁学、生活儒学等新的哲学概念,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哲学开始了自我的创新?在您看来,中国哲学的这种创新的走向应该是什么?是否依旧应该延续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话题与基本逻辑?如果这不是创新,那么您眼中的中国哲学的创新应该是什么?

中国哲学的创新或重新转换出它的当代价值,毫无疑问是中国哲学研究界最为关切的核心话题之一。正如你所关注到的那样,学术界为此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哲学是通过概念来构造思想的,因此我相信,新概念的提出大概或多或少地都意味着思想的更新,或至少在彰显着更新的努力。但事情的另一方面是,并不是说只要有新概念的提出就完成了思想或哲学的创新,因为我们至少还应当对新概念进行哲学上的重新观审,看它是如何实现思想创新的,其创新之后的理论涵融度如何。

六、中国哲学在生活世界中的复兴需要改变功利性的价值导向

中国文化在近年来被炒得很热,但是从现实来看,人们似乎只是泛泛的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没有深入人心。那么,通过您参与百家讲坛,是否能够发现中国哲学更为有效地走入人们生活世界的方式?

中国文化热,人们讲起来似乎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而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同样是值得重新审察的。比如我在高校教书,说实话我平时并没有感受到中国文化热。传统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史哲及其分支)的学生是少数派,哲学专业的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而且这少数派当中还有许多是西洋派。哪怕是在哲学系,讲中国哲学或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一定能够吸引多少学生来参与,校外请来一位名人大家做演讲,听众还需要不同程度上的组织。

七、中西马三大哲学传统的融合应该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

就目前学界而言,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国哲学的发展既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又应该主动地去融合整个人类的思想智慧,那么,对于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您个人能够给出怎样的建议?在您看来,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立足点是什么?中西方哲学的沟通应该从哪里着手?

这里所提到的问题,其实我在前面多多少少已经触及到一些了。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哲学本身。如何在坚持中国文化之本根观念、不丧失其本原性而保持其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情态的高度契合,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容纳不同文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意识,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实践是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