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两会结束后,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当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敏感。这无疑是导致股市加速调整的主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当解放思想遇上宏观调控,我的观点是:在经济界谈论解放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从“投资过热”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
作为一个试图从唯心主义合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寻找破解现实问题方法的唯物主义者,我很清楚解放思想的真正涵义是什么。首先,人类在现实当中的所作所为,都受到思想的左右。其次,思想是对现实加以认识的结果,不断演变的现实需要不断更新的认识,否则,指导行动的思想注定是错误的。第三,如果思想是错误的,行动也注定是错误的。如此说来,解放思想显然是一个对现实再认识的过程,和一个纠正思想错误的过程。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近年来被国内舆论最频繁使用的一个经济学术语是“投资过热”,大意是指投资增长过快,以及由于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的经济过热,后者又往往与通货膨胀联系到一起。直到刚刚结束的两会,它依旧被用来分析国内宏观经济的基本现状。
遗憾的是,无论是遵循科学发展观,还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相信,用“投资过热”来概括当前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遭遇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认识错误。
需要纠正的是,上述“投资过热”在经济学上的正式表述为“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过度投资给出的基本表述是:“强调生产资料工业的不成比例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的一个特点,而且还是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的一个原因”;但同时也指出:“过度投资这个术语主要用于有关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商业周期的某类理论,那些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时期一度热门,但到1940年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我不想说支持现阶段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投资过热”这一认识在理论上其实是工业化国家早在二战前就丢弃的货色,但我注意到,用投资过热来解释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为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过热以至严重通货膨胀而必须对投资加以限制的说法,与上述“1940年以后便销声匿迹了”的理论几乎完全一致。
然而,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元素,投资是否过度并不是按照投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来衡量的。与投资共同作为宏观经济元素的还有消费、储蓄以及相应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由此形成的宏观经济基本数量模型是:总供给=总需求。其中的子模型是,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于储蓄本质上是今天未实现的消费,或打算明天实现的消费,为满足明天因此扩大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今天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达成基本平衡,必须将今天的储蓄转换为今天的投资。由此可以推导出的另一个子模型是:储蓄=投资,或储蓄与投资必相等。由此出发,所谓的过度投资显然应当是指大于储蓄的投资,而投资不足则是小于储蓄的投资。 投资不足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流动性过剩,其本质是储蓄过剩;其次表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持续处在过高的水平。数据显示,2001年,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是144%,而2006年已提升到165%。据我了解,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长期维持在65%左右的水平。
无论从流动性过剩或储蓄过剩的角度看,还是从广义货币供给量过大的角度看,投资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另一个影响都是通货膨胀。前者是由于昨天的投资增长未能有效扩大社会供给,以至于在昨天的储蓄转化为今天的消费并带动今天的消费需求加快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供不应求。后者则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快于GDP增长而直接导致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下降。
我相信,国内近5年来不断加剧的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执行基于上述“投资过热”这一认识而制订的以限制投资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货币供应量,只是将商业银行原本应当主要用于增加贷款的货币供应量透过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等渠道转变成对央行的债权而已,同时也不恰当地扩大了央行负债,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和不确定性。
接下来,我敢断言,如果未来四年继续坚持“投资过热”的错误认识,继续执行以限制投资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上述因投资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都将进一步激化,包括流动性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通货膨胀将更加严重,而伴随这一过程的将是贫富差距以及各种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总之,持续的投资不足会让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越来越糟。
不幸的是,刚刚宣布的年内第二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的担忧。
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通过扩大旨在增加有效供给的投资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降低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并在因此缓解供求矛盾和舒缓货币供应量压力的前提下抑制通货膨胀。换一个角度讲,只有投资增长以及由此带动的就业增长和收入增长才能在物价上涨的同时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必须承认,离开较快的居民收入上涨,单方面控制物价上涨是不能真正缓解通胀压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尽管还看不到在思想上彻底纠正“投资过热”错误的迹象,但是,对于不久前在冰雪灾害当中暴露出的基础设施领域严重投资不足的认识,对必须增加符合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力水平的住宅供给以缩小这一领域贫富分化的认识,以及对扩大节能减排投资的认识等等,正在逐步形成。但愿这些实事求是的认识能够最终让人们从“投资过热”的思想枷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