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近代中国宪法实践中的西康建省的法治价值

论近代中国宪法实践中的西康建省的法治价值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1 00:36:31
论近代中国宪法实践中的西康建省的法治价值
时间:2023-05-21 00:36:31     小编:谭小辉

西康,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概念,在近代中国尤为引人注目。这个位于中国西南,紧邻西藏、四川、青海和云南的区域,跨越晚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中央政权,历经近三十载,终于完成了从地理文化概念向近代行政区划概念的转变,西康省从此成为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重要政治现象。笔者以为,西康的建省历程恰与近代中国宪法实践的历史在时空上相吻合,这绝非历史的机缘巧合。实际上,西康从一个地理文化概念到行政建制单位的转变,不仅是因应近代中国历届中央政府化解边疆危机的结果,也是近代中国宪法实践在边地的一个重要投射和反映。透过波谲云诡的近代中国宪法实践挖掘西康建省的动因和经过,剖析近代中国宪法实践与西康建省的内在关联性,探求近代中国最后一个边疆行省设立的法治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近代中国宪法实践及其推动下的省制改革

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宪法实践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政治实践,即这种政治实践并非其自身内部现代性不断孕育、生长和积累的结果,而是在受到外部现代性挑战时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和选择。 120 年前的中日甲午之战是中国宪法实践的催生剂。从此,中国开始了方兴未艾的宪法实践,并使之成为近代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实践和最重要的政治试验,试验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后世,都同样有价值。它提供给我们的,远比这一事件本身更为广阔。与此同时,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之下,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意识亦呈兴盛之势。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国家作为近代世界列国并立的国际政治体制的产物,是任何传统社会谋求现代化时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中国只有完成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才能跻身近代世界体系,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导,伸张主权。而民族国家,首先是民族的国家,即以民族作为识别是否该国国民的唯一标准; 同时,民族国家又是主权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奉行主权至上原则; 主权国家必有其清晰明确的疆界,并在其疆域内,同质、排他地行使主权。而依宪治国则是民族国家富强昌盛不竭的动力源。早在宪法实践之前,中国思想界便借西学东渐之风,以西方宪法学说和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近代宪法理论和思潮,由此拉开中国近代依宪治国思想启蒙的序幕。文人士子们始终将国家富强与政治制度的优越连在一起,他们发现,西方国家发展的关键主要在于它们消除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壁垒,从而取得了共同意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显然,是依宪治国的政治制度引领西方国家成为世界一流、独立自主和富强文明的近代国家。在他们的心目中,近代国家,就是一个民主国家,对内工商业发达,注意科学研究,乃至于军备充实; 对外维持其主权之独立,领土之完整,且能与各大国相周旋; 至于政府机构方面,一定有内阁、议会以及选举制度。这种将民主融于民族主义之中,并把民主视为民族主义组成部分的倾向是近代中国依宪治国思想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一思想倾向使人们将宪法理论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从而使民权与主权、领土与疆域、民族与民主等近代国家观、民主观和民族观相融合,并树立起通过走依宪治国之路达致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理想。

省制运动便是因应这一思潮和理想的产物。从19 世纪80 年代一直持续至20 世纪40 年代的省制改革,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宪法实践之一。通过省制运动,实现国家政权对所辖疆域的划一管理,从而确立起近代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治理模式; 通过省制运动,确立起国民以省为主要单位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从而促进代议制民主的实现; 通过省制运动,尤其在边疆区域建立新省,强化主权观念、领土与疆域观念,从而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省制运动见证了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自清末以来,省制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一波接一波高潮,到抗战胜利时,全国除西藏和外蒙古没有推行行省制度外,皆实行省治。究其原因,除近代以来中国严峻的边疆危机和国防压力,宪法实践是其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原因。对于边疆地区的省制改革,因其关乎国防、边事、民族关系和国际交往,其作用与意义尤为重大。而西康省作为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建省的边疆行省,作为近代中国省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中国近代省制改革历史中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尤为明显。

二、近代宪法实践视域下的西康建省历程

(一) 晚清川边新政与建省动议

近代以来,以坚船利炮开道的西方文明和近代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面对空前严峻的边疆危机和统治危局,在宪法理论和思想的鼓舞和推动下,近代化的边疆治理模式主要是建立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实现对边疆的社会控制和法律治理渐次取代了传统的以称臣纳贡为维系纽带的族群自治模式,成为晚清政府新政的重要内容。

处在西南一隅的川边,因英、俄侵略西藏,形势十分危急而备受各界重视与关注。川边,俗称康,又称喀木,在晚清只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仅在其正式公文和文本上以川边呼之,其范围大致上包括鲁共拉以东,大渡河以西,巴颜喀喇山以南,高黎贡山迤东以北的一片地区。即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及四川阿坝州、云南迪庆州的大部分地区。、在传统王朝体制下,本着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传统治边理念,康区自元代以来长期处于以土司制为主的消极、分散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近代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西南边疆危机,晚清政府强烈感到,川边必须改消极的间接管理为直接的行政治理,以此宣示领土和国家主权,化导民众,否则,国土沦丧、民生凋零近在咫尺。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废除土司世袭,实施流官治理,为日后建立行省铺平道路。

1903 年,清政府着手川边新政。其中,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川边实行新政最有成效。他在川边设置府、厅、州、县等各行政机构层级, 所收边地,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省治规模粗具。他还在经济上鼓励垦荒,兴办厂( 场) 矿; 交通上修筑道路,办理邮政; 文教卫生上创办学堂,设立官药局,改革旧的风习等,为日后西康建省奠定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确立了许多基本原则。相较于以往的川边改流,在晚清新政背景之下,赵尔丰主导的改流乃以建省为目的,以开发边地、化导居民、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为宗旨,是近代化的政治革新措施,与过去的改流有质的差异。因此,其新政实乃整个川边地区行政治理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康建省的重要起步和奠基。

与此同时,川边设省亦进入体制内的奏议阶段,朝廷官员纷纷上书建言康区建省。1903 年,时任建昌道员的赵尔丰即向四川总督锡良上呈平康三策。他不仅力主改康地为行省,改土归流,设置郡县,扩充疆域,以保西陲,更建议将来康地开发成熟后,联川、康、藏为一体,仿东三省之成例,建西三省,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足见赵对西南谋划之深远。此应是康区建省最早的倡议。随后,内阁中书尹克昌、邮传部尚书岑春煊先后奏请在川边设省,以应对西藏和川滇危局。1911 年6 月16 日,赵尔丰的总文案、时任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奏请建立西康行省并详列其建省理由: 其一,通过建省宣示领土主权: 俾定名义,而占领土,同时可通过建省正式划定康、藏界线, 康、藏原有攸分,应将疆界照旧划定,以康建省 其二,川边建省具有战略意义: 将边地改设行省,编练重兵建威,即可销萌,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一举而三善备其三,川边幅员广阔,建省有利于区域治理: 若无一定行政总机关,措置失宜,又酿后患。川督距远,不能遥度情形,遇有变故,徒事铺张,糜费帑款,不可胜计 其四,建省后财政可自给自足: 边地所设府厅州县各管地面,皆地足以养民,民足以养官,所征粮税,可敷各属员司廉俸办公之用 其五,原有官制已具规模,建省后无需大变动和增加经费: 事举而款不费。在此基础上,傅提出了详细周全的建省办法,并建议以西康省命名,至此,西康及西康省之名称正式见诸公众视野。在朝廷重臣的建言中,傅氏的建省方案实是赵尔丰多年经营川边、深思熟虑的成果。傅因跟随赵长期经营川边,对该地情势甚为了解,也深得赵川边建省和经略西南思想的精髓,所以能够提出完备详尽且颇具可行性的建省方案。

除上述朝廷官员积极建言外,国内舆论界也对川边建省持积极态度。在赵尔丰川边新政已初见成效,具有一定建省基础的条件下,康区本可借新疆、台湾、东北等其他边地纷纷建省的东风一举完成建省,然而这昙花一现的良机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烟消云散,其省制化的命运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

(二) 北京政府搁置川边建省及其原因

进入民国,面对前清持续发酵的川边建省动议,以及舆论界热度未减的建省讨论,对前清法制几乎全盘继承的北京政府却对建省呼声迟迟未有正面回应,仅在1914 年设立川边特别行政区,并于翌年更名为西康特别行政区,使西康取代川边成为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官方正式用语。北京政府的这一举措事实上导致西康的省制进程进入搁置程序。

北京政府为何终其政权都未能在西康建省问题上有所作为,究其原委,不仅有国际形势和国内时局的波澜起伏,以及康藏关系和康区局势复杂多变的因素,更有国内宪法实践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原因。

首先,北京政府束缚于国内外局势而无法着手西康建省。民国初年,自晚清持续的边疆危机不但未因民国政府的建立而缓和,反而出现了导致危机加深的新因素,致使危机局面更为复杂叵测。孙中山曾感叹: 当此国势频危,日人驻兵于南满,俄人驻兵于蒙古,英人驻兵于西藏,法人驻兵于滇、黔,思为瓜分。西方列强不仅进一步深化对边疆地区的渗透、占领和殖民,还在这些地区扶植少数族群上层中的分裂势力,致使这一时期国内族群分裂倾向日益加深。外蒙古、西藏的离心倾向尤为明显。而政权初建的北京政府,其执政根基相当薄弱。一方面,它不仅要获得西方列强在国际上的认可和财力支持,还要在国内寻求和巩固其政权的合法性与合宪性基础。尤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严重分裂,军阀混战、割据成为家常便饭,政府的执行力和权威性、政策措施的连贯性等都遭受空前削弱。

同时,康区的社会状况也呈现复杂混乱的局面。民元以来,北京政府对康区的人事安排失当,致使康区的各项政策措施无法实施、落实,并一以贯之,一些土司头人则乘机卷土重来,恢复了原来的领地和统治,使康区社会发展呈现倒退之势。1917 年,在英国支持下,藏军乘乱攻占金沙江以西13 县和江东4 县,制造了类乌齐事件,使赵尔丰在该区域的改流设治成果大多付诸东流。傅嵩炑所提的西康建省路线图,由于这次事件而导致版图大量流失,彻底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其次,抵制分权和自治,维护中央集权以期实现统一则是北京政府未着手西康建省的决定性因素。北京政府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政客寄望于强化集权以实现统一和大权在握,但地方实力派却希望通过地方自治之上的联合来摆脱军阀割据并实现统一。因此,集权和分权之争持续发酵,并在制宪进程中激烈斗争; 地方分权与联省自治运动蔚然成风,成为民初宪法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新特点。尽管这其中不乏各派政治力量企图利用地方分权与自治进行权力重新分配,但联邦理论和地方自治思想客观上却促进了民权、民主和自治思想的普及。在1922 年的省宪之争中,省宪支持者认为,保路运动和护国运动的历史都表明省具有对抗国家不法的能力。因此,应当在宪法中确立相对独立于国权的省权,保持省与中央政权的相对独立性。受此影响,1923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专章规定了地方制度,并规定地方划分为省、县两级, 省得自制定省自治法等。省作为重要的分权单位和自治单位被确定下来,省权被普遍认可,并认为国权之外的权力都应由各省保留。省作为民众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被强化和提升了。在如此背景下,对于希冀通过收回地方权力,巩固并强化中央集权的北京政府而言,在康区设省,无异于在自己的地盘内再建一个省级地方,再从中央权力中分出一部分给地方,以增加对抗中央集权的力量,这是北洋军阀们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的。因此,自清末以来的建省高潮在北京政府时期戛然而止,西康建省计划只能不置可否,无限期搁置。

(三) 南京政府组建西康行省

1928 年北伐成功后,国民党中央认为,边疆省的兴建对于建设一个有稳定边界的、统一的主权国家至关重要。遂于同年由南京政府行政院发布建省筹备命令:统一告成,训政开始,边远地方行政区域,亦应分别厘定,肇启建设宏规。所有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西康各地,均改为省,依照法令组织省政府。所有热河、青海、西康三省区域,均仍其旧。近代中国第二波建省高潮由此拉开序幕。同年9 月,南京政府宣布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和宁夏建省,而西康省却难产了。

对于西康建省,控制康区的四川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文辉的态度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的态度决定了西康建省的成功与否。刘自1927 年打败西康屯垦使刘成勋后,便成为康区的实际控制者。直至1933 年秋,二刘之战后退守雅安的刘文辉方始全力经营康区。经过扎实努力的建省筹备,1939 年1 月1 日,西康省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在抗战时期建立西康省,无疑是在西藏与内地间嵌入一个缓冲区域,打破了英帝国主义将包括西康在内的其他藏区划入所谓大西藏国的阴谋,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西康省的辖区范围, 包括康、宁、雅三属,东邻四川,北接青海,西连西藏,南界印度、缅甸与云南。合计面积约五十三万五千平方公里,共辖47 县3 设治局。但其康属中包含的金沙江以西14 县尚在达赖政权控制之下,其实际辖区只有33 县3 设治局。将金沙江以西14 县划入西康省,除了清末在此改流设治的原因外,还要作为一旦西藏被外强侵占而向侵占国主张该14 县领土主权的法理依据。如刘所言: 西藏早已在列强垂涎之下,万一强邻侵入,他把金沙江以西十四县囊括而去,假设我们提出质问,他还可以这样说: 此系得之于西藏,而非得诸于西康。为国家深谋远虑,这一点,也是不能不顾虑的。作此谋划,暴露出南京政府在当时复杂国际时局下面对列强的软弱,在文本上留下争取领土主权的线索,恐怕是当时所能做的不多的选择了。但不论如何,将划金沙江以西14 县入西康省辖区不仅肯定了清末在该区域设治改流的成果,而且明确了长期以来康藏之间含混不清的地理界线,使晚清以来复杂紧张的康藏关系趋于缓和,终结了达赖政府和英印当局染指康区的企图。

三、西康建省之动因

从清末官方条陈建议西康建省,到南京政府正式建省,作为一国地方高级行政建制,西康省的建立可谓耗时繁多,堪称近代中国建省之特例。笔者以为,在漫长的建省历程中,其动因与阻力并存,并始终保持着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这其中的不变,主要有二。其一是康区的特殊地理区位和特殊居民; 其二是近代中国边疆始终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蚕食和觊觎,中央政府始终处于无法摆脱的边疆危机和国防高压之下; 而其中的变化,主要来自国内不同历史阶段宪法理论与思想和宪法实践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同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随着康区成为抗战后方所引发的日益加深的关注。笔者拟主要从近代宪法实践的视角探索西康建省的动因。

(一) 康区和康人之独特性

康区建省的导火线是近代以来西藏被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侵略而危及内地,康区作为西藏连接内地的枢纽,被赋予了川滇屏障,藏卫根基, 治藏必先安康的国防功能。中央政府在此地设置省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对外既可宣示主权,对内又可卫四川,援西藏,达到巩固国防之目的。历史地看,区位特殊性是康区建省的关键要素。傅嵩炑在《奏请建设西康省折》中曾提到康区的特殊地理区位: 窃查边地界于川藏之间,乃川省前行,为西藏后劲,南接云南,北连青海,地处高原,对于四方,皆有建瓴之势,非特与川滇辅车相依而已。随着西方列强对西南边疆的侵略和掠夺日益深重,康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与区位的特殊性更加凸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康人之特殊性逐渐成为与康区同样重要的建省要素。近代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康区居民统称为康人。根据时人的调查,康区居民主要由康族、藏族、汉族、交趾中国族、蒙古族等族群构成,其中,康族、藏族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80% 左右。按照建国后对族群识别的结论,康人中大部分属藏族。他们虽与西藏的藏族同属一族,但二者在历史发展、民族渊源、文化特点、社会结构、信仰习俗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在近代,康人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利益与西藏地区差异极大甚至彼此对立,康藏间的冲突和战争多因此而起。西康建省前后,其实际所辖33 县3 设治局已有人口约300 万。可见, 康人的人口规模已不算小。建省前,康区因其行政地位的特殊性,致使康人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几乎成为被中国政治生活所遗忘的群体,这对于亟需在少数族群聚居的边地形成国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近代中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颇为严重的历史错误。

1929 年,旅居南京的康人就尽速建立西康行省上陈南京政府主席蒋介石,称: 殊知其他各省,皆已先后成立,独我西康省府,则迟迟未闻组织康地亦为中华民国之国土,康人亦为中华民国之国民,自统一以还,环顾祖国惟独西康一隅,仍在英帝国主义者勾结唆使藏内之亲英派,黩兵蹂躏则今后西康省政府既无由组织,中央所设之蒙藏委员会亦无由以进行长此因循,将无异自召沦胥。字里行间里不仅流露出康人迫切的建省愿望,也饱含着康人强烈的国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可见,康人是将自己的爱国情感与家乡建省联系起来的,他们迫切希望藉由建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行使政治权利。由此足见,西康建省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康人的近代化,是通过建省实现和增强康人的国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及康人对近代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参与。

(二) 缩省论助力西康建省

民初关于国家行政体制的选择曾引发社会各界激烈论争。除盛行一时的联邦理论,保留省级行政建制,同时缩小行省规模的缩省论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理论支撑。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就曾指出: 鄙意谓中国今日宜缩小省域,实行二级制,省下既直承以县,省县皆设地方官,掌官制行政。

南京政府成立后,缩省论因得到官方和学界的支持和进一步肯定而逐渐兴盛。1930 年,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通过了缩省决议,认为省区应重新划定,酌量缩小。会后又发表宣言指出: 现行省区,非为之更定区域,酌量缩小,终不能祛省权过大之弊,打破封建恶习,以确立民国之基础。此一决议,将为元明以来行政上最大之改革,而于县自治之发展,中央指挥地方之灵活,与国家统一之保障,必有最显著之影响。举国应不辞任何牺牲以赴之。与此同时,地理学家张其昀也发文支持缩省论。他认为,新省区之唯一目标,既为谋国计民生之发展,吾固曰: 改造省区问题,不仅仅着眼于历史之事实,不仅仅着眼于国势之现状,尤当开阔心胸,着眼于中国将来实业之发展。抗战爆发后,缩省运动进入高潮。针对抗战后方四川省过大的现状,以及更好地开发康区后方,南京政府做出了分四川一部设西康省之决定。康区在错过了清末建省、南京政府初期建省两波建省高潮后,终于在抗战时期的缩省建省高潮中迎来了建省。

缩小省区、筹建新省在理论上对于实施依宪治国确有积极意义。1947 年,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张群曾就此发表谈话称: 我国行宪后第一件大事,应为缩小省区。非缩小省区,不足以言建设大业。盖中国过于辽阔,行政力量甚难达于人民,管理既感不便,自治又成问题,而中央为恐造成地方割据之势,乃对省之权责,加以甚多之限制,在三级制而外,再加行政专员之设置,结果,在制度上不能树立基础,在政务上亦不能完成理想。固如求我国宪政理想之实现, 行宪后,必须积极从事缩小省区之工作。

四、西康建省的法治价值

西康建省是近代中国宪法实践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成果。近代中国的宪法实践虽然属于后发外生型,但由于外部挑战和刺激的深刻与强烈,致其覆盖范围及影响程度空前广泛和深入。地处边地的康区也得宪法实践之风气,在依宪治国大潮的洪流中逐渐从传统迈向近代。康区自清末以来曲折的建省历程动态地反映了近代中国依宪治国理想的边疆实践,是依宪治国尝试在边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和成果,其法治价值值得总结和思考。

发轫于清末川边新政的西康建省,终于在南京政府时期得以实现,成为晚清以来近代中国宪法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建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依宪治国进程,使中国在向近代民主国家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中注入了新的增量。自清末民初,省就成为国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国民通过代议制民主制度参政议政、参与制宪修宪、讨论表决国家和地方各项议案被视为依宪治国的重要标志。通过在西康设省,与宪法制度相关的一系列近代化的政治制度得以在西康各地广泛建立和实施。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宪法实践的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其实质意义,但西康各族人民能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确有助于康区宪法观念和宪法文化的树立和养成。

同时,西康建省是作为近代中国宪法实践组成部分的省制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近代中国边疆治理模式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对其进行省制改革实现的,这是由近代中国列强环伺、国势孱弱的现实决定的。边疆地区省制改革被赋予了使中国从传统王朝体制迈向近代民族国家,从皇统帝制迈向民主法治的重要历史使命。而宪法制度的实践则是实施和完成省治的重要标志和衡量的唯一尺度。因此,从清末开始的建省运动就被纳入新政,并由中央政府全面推行。尽管民国北京政府由于其自身能力所限以及当时联邦制理论的盛行,在省制化进程中建树不大,但仍然对西康建省有所推动; 国民政府则继续致力于省制改革,在抗战时局和西藏危机的压力下,终于迈出近代中国省制改革一盘棋中的重要一步和关键一步,最终完成了西康建省。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民国时期最后一个建立的边疆行省,西康省为近代以来的边疆省制改革打上了句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_国际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 前言 中国作为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便已形成。就文化而言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华夏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整个中华文明一样,中华文化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其内容之广博,色彩之鲜明,形成机制之复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价值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正价值,坚决摒弃中国传统法律......
中国的宪法与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0
㈠近代中国的主要宪法一览 从晚清至今,中国已经有过好多部宪法了,但是中国政治至今仍未上轨道。从宪法角度看,基本原因是什么呢?为便于讨论,我们先列出如下近代中国的主要宪法及其制宪修宪的时间,然后再考察问题之所在。 194......
自由贸易体制与我国宪法价值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04
传统政治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进行的,是在司法保证下的领土、主权、政治合法性的合一形态。但是,自由贸易体系的扩展削弱着主权国家的政治影响力,也对一国内部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自由贸易体系限制民族国家的行动空间......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宪法之所以首先在德国私法化,更深地根源于“普通法律”的影响。Peter E.Quint 教授指出:宪法权利产生的土壤是普通法法律。宪法性法律的大部分原则也来自于调整日常关系的普通法律。德国基本法的作者则是在那部于20世纪的大动荡中仍然以......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5
根据中国当前国情,将宪法的适用实施制度的两部分内容分开行使。正如前文指出的,全国人大的宪法监督权按宪法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违宪审查权(也包括合宪审查权),这个权力最终只能由全国人大行使。但是,全国人大行使宪法监督权并不包括宪......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然而,宪法的私法化必须慎重、严格地对待。根据国外的经验,应按下面的原则把宪法私法化适用减少到最小范围,以避免不利影响。 1.间接适用原则。宪法在对公权适用的情况下,法院当然可以直接用宪法的条文裁决。 宪法对私权适用时,法......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 法律 文化是构建 现代 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 中国 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谈宪法价值目标的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宪法解释主体应兼具司法性和政治性,同时应具有独立的、由宪法规定与保障的、受制宪主体制约的地位。宪法解释主体制度的价值目标包括树立宪法权威、建立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三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宪法解释 主体......
自由贸易体制与我国宪法价值(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1
其二,加强自我肯定意义上的公民政治社会权利保障,促进公民的决策参与,修补受到影响的社会团结,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源于全球化形成的民主的困境提出了许多问题。一是在一国内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需要开通更多的国内民主。由于越......
中国的宪法与宪政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1
第三,我们举一旁证恐怕更容易从侧面豁显中华民国宪法的正当性。如所周知,1950-60年代由雷震先生主编的《自由中国》杂志标举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的旗帜,同当年台湾的实施戒严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威权统治进行过可歌可泣的抗争。但即使反对政......
传统宗法文化与近代中国立宪(参考)
发布时间:2023-06-14
欢迎来到查字典范文网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传统宗法文化与近代中国立宪,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肇始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一役,随着北洋水师在海面上的沉没,既标志着洋务运动以洋枪洋炮守护封建......
秦港近代建筑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01-23
天下任何港口的魅力,首先都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这些风格独特的建筑,是港口情感与精灵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是它独自历史生活的纪念碑。其中包括港区“洋房”和港区街道,它们统称为秦港近代建筑。 秦皇岛港近代......
当代中国宪政的内在伦理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01
一、对现行宪法四次修改的评价与分析 20 12 年迎来现行的1 9 8 2 年宪法颁行三十周年。1 9 7 8 年党的+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 全面修改之前的1 97 8 年宪法而颁布现行宪法, 其历史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然......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中)(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1
四、宪法私法化:福音还是危险信号 这里的标题并非“宪法司法化”之误。诚如前述,最高法院在宣告其司法政策、展示其在齐玉苓案件中的法律推理时,确立了宪法适用的一个基本前提:普通法律规 范出现缺陷、漏洞而导致“无法可依”。由......
浅谈宪法价值目标的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宪法解释 主体 价值目标 论文论文摘要:宪法解释主体应兼具司法性和政治性,同时应具有独立的、由宪法规定与保障的、受制宪主体制约的地位。宪法解释主体制度的价值目标包括树立宪法权威、建立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28
树立宪法权威,确立宪法至上地位,关键一环是宪法实施(注:参见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49-350.)。宪法实施包括宪法执行、宪法遵守和宪法适用等。对于宪法适用理论界存在众多分歧,有学者只赞同宪法适用中......
浅论当代中国宪法秩序的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8
论文摘要: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秩序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本文首先阐释了我国宪法秩序的基本内涵,论证了民主与法治是当代中国宪法秩序的价值。然后分析了宪法秩序在我国建立所面临的内外两方面主要困难......
论税收宪政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税收宪政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论税收宪政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论税收宪政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来 源自 教育 网 摘要:税收与宪政是紧密相连的,税收问题本身包含了许多宪政因素,纳税****利的保障则是税收宪政制度的核心......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
宪法与政治关系的时代命题——中国“政治宪法学”的解读与评析
发布时间:2023-07-02
一、政治宪法学因何而生? 政治宪法学已经成为宪法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现象,虽然它似乎仍然缺乏一个学派的气象,但在大旗之下,已经凝聚了一批年轻的学者。要理解政治宪法学的抱负,自然需了解其在中国当代产生的历史机缘。它的产生不......
试论德国宪法中的“客观价值秩序”内容及作用
发布时间:2016-09-13
关于德国宪法的基本权利包括主观权利和客观规范两部分。其中,客观规范就是指客观价值秩序,这是德国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的准则。但是德国宪法中的客观价值秩序具有很大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保障和救济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随着我......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06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适用机制中国的宪法适用机制,我们不主张照搬大陆法系的做法,认为要利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模式。即对宪法规范在审判中的直接适用与违宪审查区分情况,分别对待。一方面普通法院在判案中......
依据宪法治国的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19
从一九九六年三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构想;而在党的十五大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一时间,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依法治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发布时间:2022-11-17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确认,标志着其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进步。1999年3月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政策法学:迈向实践与理想形态的中国法学 _宪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政策法学并不是要平面化地探讨法律与政策的关系,而是在对中国目前的政策和法律双重思考的前提下,试图建立两者的关系性审视视角,进而经由对中国现实的一系列政策“问题化”的方式来重新定义中国法治。因此,政策法学是对“中国法律......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发布时间:2022-12-10
那么,一个尖锐和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宪法规范所确认的是形式法治还是实质法治?而且在它所处的同一条文中,同时出现了“刀制”和“水治”,(注: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条第二款:......
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 一百年来,传统司法制度几乎被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而被束之高阁,移植西方法律以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成为法学界的主流思想。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我们会蓦然发现传统司法制度依然具有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价值......
论“依宪治国”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发布时间:2016-09-19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
宪法原则与依法治国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
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目标和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 要]建设法治中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的中国;是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中国;是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建......
论现代西方法治理论对宪法“限权”功能的重视(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在西方的法治理论中,对宪法“限权”的功能有着充分的论述。文章以德国的教训和英国政治理论家戴西、詹宁斯的限权理论为依据,阐明了现代西方法治理论中制约、监督、控制政府权力的理论观点。 [关键......
近代广西商会与省域经济治理
发布时间:2015-11-02
摘 要:近代商会经济治理机能生成于其较为完备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互动系统。平抑物价,调解涉商纠纷,统一度量衡,打击不法商品,维护金融稳定是近代广西商会治理经济的主要举措。商会治理对促进省域经济的有序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制度性保障”宪法理论的流变及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要:“制度性保障”理论为德国宪法学上的通说,其涵摄的宪法学思想对德国基本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历了从传统制度性保障到“作为制度的基本权利”理论的发展,并推动了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理论的产生。制度性保障理论展现了国家宪法学说及宪法实效性的发展为一个渐次的法治进化过程。既为法治后发国家推进宪法实施提供文本规范的解释路径,又为其展现宏观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制度性保障基本权利客观价值秩序国家的保护义务中图.........
论国际法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6-04-19
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论国际法的价值”,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价值的哲学探讨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的是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者说......
试论比铰宪法学的价值(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论文摘要:有专家指出21世纪将逐步进入宪法时代比较宪法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宪法学与比较法学的分支学科,到底有何价值?本文从理论、实践与时代性三个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比较宪法学 比较法学 宪法学原理 宪法规定国......
中国近代的法官回避制度
发布时间:2023-06-27
关键词: 近代;法官;回避制度 摘要: 近代以来,为了维护司法中立,促进司法公正,各届政府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官在任职、执行职务等活动过程中,必须避开某些地域、亲属或退出审判活动,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官回避......
论亚洲代表性国家宪法实践权威的达致(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6
【论文摘要】宪法实践权威是本文提出的一个尝试性概念。蕴含了本文的问题意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宪法得不到民众的认可?要想得到民众的认可,必须通过宪法实践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本文把违宪审查作为宪法实践的主要形态。违宪......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韩法制变革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0
近代中韩法律制度的变革,实际上指的是19世纪以降中韩两国在面临西方列强武力叩关过程中,由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德刑并重的中华法系走向罪行法定、刑民分类的近代西方法律的进程,这是中韩两国近代法律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考察这种“脱......
中国近代宪政思想述略
发布时间:2023-06-22
" 一般认为,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
中 国 近 代 法 学 教 育 的 先 导
发布时间:2022-08-07
20世纪初,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为形势所迫,欲效仿日本走“变法维新”之路。1901年1月,光绪皇帝颁布上谕,决定实行新政,包括变法修律、政制改革、设新学、废科举等。随着各种新律的全面修定,推行新法的法学人才日见短缺,当时急需培养......
近代中国宪政文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近代中国的宪政理念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治制度,而是与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富强为体,宪政为用”。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看来,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仅是西方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的希望。他们把宪政作为......
论西方社会法律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15
“进步社会的运动,至今一直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句话出自1861年梅英的《古代法》,他向我们展示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另一种事物的发展,那就是法律。法律推动并修正着社会前进的轨迹,同时社会的前进又迫使法律做出......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律治理与评价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8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法治(法制)建设运动,而是与中国新一轮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以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综合现代化运动结合在一起的。在其中,中国法律既经历着一场革命......
探讨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现代价值(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一百年来,传统司法制度几乎被视为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而被束之高阁,移植西方法律以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成为法学界的主流思想。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我们会蓦然发现传统司法制度依然具有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价......
价值分析法下的宪法原则探究
发布时间:2016-09-26
一、宪法原则释义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及原理,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本源的综合原理或出发点。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法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了法律体系的中枢神经。而法律的具......
我国经济中现代民商法的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2015-08-07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商品交易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带有强制力的法律来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以便更好的实现市场经济的流动,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并调整好不同方面的市场经济关系,民商法就是其中的代表。在......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0
引言:“不一样”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变革与创新,或者对传统的扬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
劳动价值理论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发展
发布时间:2014-01-13
在知识 经济 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坚持、丰富和 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诸多价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劳动价值一元论成为指导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高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刘诗白; 现代 财富 以怎......
我国宪法上的司法制度省思(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司法制度之核心是司法权问题。在人类宪政法治史上,司法权经历由不独立到独立、由政治上不存在到政治上存在之嬗变,最终使政治性司法权担当起守护宪法之职责。与域外规范宪法相比,我国宪法上的司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色即法院......
中西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 要:中国和西方的法律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文化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中国的法律文化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这是“无讼”的价值取向;西方法律文化倾向于追求正义与权利,这是“正义”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西方......
私权治理中民事政策的法价值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6-09-20
民事政策是指国家对民事领域的民事活动进行导引和规范的法政策,是国家对民事立场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是国家处理其民事领域事务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原则和指示的总和①。我国《民法通则》将遵守国家政策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②,从而......
浅析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2
【论文关键词】依法治国 依宪治国 根本大法 总章程 论文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就是依完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整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运行机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加强宪......
论宪法诉讼机制在中国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5-07-24
【摘要】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和建立宪法的监督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宪法诉讼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宪法诉讼是各国实施宪法监督的不可取代......
法治的价值追求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5
价值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通常用以下涵义来界定:价值(value)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价值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目标、爱好、希求的最终地位......
国际法治理公共健康的理念与实践探讨(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 要:传统国际法治理公共健康实践以威斯特伐利亚治理模式体制为主。该体制的运行及发展有很多缺陷,它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国际情势需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染性疾病爆发和再爆发所引起的全球危机促使专家们重新思考应对办法。后威斯特......
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9
在我国法学者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当中,似乎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固定化的思维倾向,这种思维倾向或者思维定势,就是“一分为二”。这种思维倾向在理论上体现为对法治有意无意朴素的辨证认识。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由这种思维倾向所制约,我国法......
我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探究
发布时间:2023-01-10
1政治权利的概念 1.1对于政治权利,普遍可以理解成政治上的权利或政治生活中的权利,那么界定这一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政治的概念。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它可以简单地被定义为一群在观点或......
浅析我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
发布时间:2016-09-19
1政治权利的概念 1.1对于政治权利,普遍可以理解成政治上的权利或政治生活中的权利,那么界定这一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政治的概念。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做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它可以简单地被定义为一群在观点或......
试论中国宪法的司法化(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论文摘要:宪法司法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发展趋势之一,而我国宪法至今并未在司法程序中被人民法院作为裁判直接适用的依据,文章从何为宪法司法化,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其在我国难以适用的原因以及宪法司法化在我国适用的必然等几......
浅析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基于近代中国“党治国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23
一、党治国家既是历史必然,又有国情需要 封建时期的华夏王朝,逃不过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哪怕是鼎盛的秦、汉时代,中央集权也没能覆盖到疆域内的全部领土。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任何一派军阀都不能组建一个强有力......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4
2、将人权保障确定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彻底贯彻,仍然是我国宪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意味着:(1)要确立人权保障价值相对于秩序、效率等其他价值的优先地位。这意味着人权保障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终极性,在人权......
论法治的价值追求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法治,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法学家或者政治家们提出的法治的概念各有不同。如今普遍于社会思潮中的法治的观念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解释和阐述的背景。不可否认,法治概念从西方......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0
(二)程序正义优先:宪法的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指人的从事和选择正当行为的机能和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具有从事正当行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其次,存在一个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公共的普遍的标准。[57]在某种程度上......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9
注释: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译者前言”。......
依宪治国与宪法实施的研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依宪治国首次被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此前这一表述都只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文稿中。2004年9月,胡锦涛在......
浅析宪法实施的中国图景
发布时间:2023-03-04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依法治国决定》) ,指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
论清末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形成的影响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2
自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之后,清政府面对列强屡战屡败。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变法,建立新的制度,以富国强兵,抵御外侵。本文就当时清政府变法过程中以德国法为范本来改变传统中国封建法律的原因,中国引进德国法的直接途径和......
论财政税收法研究中的宪法之维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1
宪法与财政结合而成的财政宪法更是逐渐成为当代宪法及财政法学研究之潮流取向。(p110~111)在财政法、税法领域,无论是发达国家学者还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都立足于宪法,站在宪政的高度,对各种现行财政立法进行检讨点评。从方法论角......
浅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法学界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中国―东盟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然成为广西法学研究的特殊资源,广西和东盟诸国的法律实务交流正进一步拓展领域和主体。广西法学界充分发挥优势,为促进广西在自贸区建设中的法律交流作出了应......
浅析宪法的基本价值与言论自由
发布时间:2017-01-19
一、言论自由不同层面的理解 政治层面。宪法确认和保障言论自由的目的,就在于为人们言论的发表设定明确的法律界限,使其从封建专制的随意束缚和钳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在政治秩序的范围以内为社会成员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政治层面......
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 要 从哲学“一分为三”的角度去认识、思考和理解法治问题,系统论述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中外与中西法律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去构建中国法治建设模式。 关键词 一分为三 法治 法律文化 ......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发布时间:2013-12-17
五、人的迷惑与中国宪法司法前景 自近代法律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孵化”出来,在个人自由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复杂的平衡,始终是充满悖论的法律课题。这个课题本身,并不能被煞有介事地放在“公法”的格子里......
关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6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几方面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也有积极的影响,古代几次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发布时间:2023-03-22
四、宪法私法化:福音还是危险信号 这里的标题并非“宪法司法化”之误。诚如前述,最高法院在宣告其司法政策、展示其在齐玉苓案件中的法律推理时,确立了宪法适用的一个基本前提:普通法律规范出现缺陷、漏洞而导致“无法可依”。由此......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发布时间:2023-07-19
注释: 见《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26日第4版。 在1999年6月26日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2条第4款和第24条第2款第(3)项的解释》,也因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审理Ng Ka Ling案而起,且引起大陆和香港......
五四宪法”与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1
论文摘要:在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历史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法制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出发,反思“五四宪法”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分析“五四宪法”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概括出“五四宪法......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发布时间:2023-01-16
三、受教育权主张非宪法不能回应吗 齐玉苓提出的受教育权主张,真的非宪法不能回应吗?换言之,设若我们不加置疑地接受最高法院的宪法司法理论,那么,除了诉诸宪法规定,就无别的途径可循了吗? 首先,从法条主义的立场出发,受教育......
浅谈我国宪法修改的基本价值取向(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1
【论文关键词】宪法修改 改革开放 价值取向 论文论文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宪法修改清楚地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历史地考察其价值取向,能够展望未来中国法治国家发展和宪政之路.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统治时代的开始?
发布时间:2023-02-04
一、引子 山东枣庄姑娘齐玉苓,也许根本不会在事前想到,她“为权利而斗争”的努力,最终引发了媒体、司法界以及学术界为之欢呼雀跃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尽管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为此案所作被认为具有宪......
浅析我国宪法修改的基本价值取向(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宪法修改清楚地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历史地考察其价值取向,能够展望未来中国法治国家发展和宪政之路. 论文关键词:宪法修改 改革开放 价值取向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和......
宪政基本价值论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8
[英 文 名] On the Vital Value of Constitutionalism[内容摘要] 宪政价值的特点有三:第一,是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第二,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第三,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宪政价值的社会性、客观性和绝对性,意味着宪政具有......
行政法律裁判中的合宪性解释与价值衡量方法_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 要:行政诉讼制度运行良好的一个重要指针就是法官能够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运用正确的法律推理思维与方法而得到“正当的个案裁判”。法律推理具有不同于形式逻辑推理的重要特征。从一个具体行政案件的判决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合宪性......
中国法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1-16
1 法家法治精神的内在理念 1.1 法家法治精神的和谐理念 在法家的法律思想中,实际上也蕴含着现在社会的和谐概念。和谐也是法治精神众多概念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联系的,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相比所具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法家强调......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9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评析中国近代侵权法之理论创新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侵权法虽内容较为丰富,但制度规范及理论研究均较为落后。近代的法律家群体以丰富的学养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取......
中国近代民商法学的诞生与成长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7
论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既没有独立的民法部门,也没有独立的民法学科。近代,随着民法的传入,西方民法学也开始进入中国。民法的著作、教材、资料汇编和民商法教学都有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法学者和民商法学研究成果。经过......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探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从知识传统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的概念、术语、原则、制度与理论框架主要渊源于西方的法典类型。它在我国新型法律体系以及在大学学科课程中的地位,是在本世纪最初十余年间以挽回法权为主旨的立宪修律活动的直接推......
中国近代的法官回避制度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27
回避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出现的《三互法》,即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地区回避的成文法律,而《唐六典》中规定的换推制,则明确规定了官员的职务回避。由于古代司法行政不分,专职法官尚未出现,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法官回避制度......
“母法”观念和中国的宪法(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30
[内容摘要 “母法”是理解中国宪法的一个关键性词汇。尽管“母法”观念在早期民主法制建设中曾起到过积极功能,但从整体讲,“母法”观念对我国目前的宪政和法治建设非凡是宪法修改,已呈现出消极影响。要消除“母法”观念的消极影响,笔......
当代中国法治实现模式之选择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0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法治国家内涵阐述,以及对实现法治的国家推进模式论、社会模式论和折中推进模式论的分析,得出我国的法治监视模式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应在国家的主导推动下,利用社会的其他力量,积极利用外部的有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