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自负的民族性格有其形成的内在根源,其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过高估计、对大国目标的过高追求及对自身软实力的过分宣扬等。印度自负的民族性格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周边邻国冲突时的决策失误、盲目的军力扩充所导致的某些恶果以及其大国外交上的力不从心等。近年来,理性的声音传达出来,人们对印度民族性格中的自负因素开始了反思。
【关键词】印度 民族性格 自负 影响
一、印度民族性格中自负因素形成的根源
《百度.百科》对“自负”一词的解释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自以为了不起”等。长期以来,印度人既存在着基于地理上的自豪感,又存在着基于历史的优越感。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幅员及悠久的历史文明,均成为证实其大国命运的自然例证。基于此,仿佛印度无需特别的努力,仅凭借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就肯定能够实现尼赫鲁预言中“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久而久之,这种对其地理和文明的高度自信便养成了印度人自负的民族性格。这在独立以来印度几乎所有的政治家和知识精英的言论表述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
(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光环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印度人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河文明。在独立后初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后长期任总理的印度内外政策奠基人尼赫鲁的想象中,甚至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是印度文明的历史领土。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过阿育王、伊斯兰教圣者和诗人迦比尔(Kabir)、锡克教创立者古鲁.那纳克( Guru Nanak)、穆斯林历史学家阿米尔.库斯罗( Amir Khusro)、莫卧儿王朝阿克巴(Akbar)大帝、圣雄甘地等诸多历史英雄。印度人因此普遍认为,鉴于印度文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印度理应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它在全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追求大国地位、发挥大国作用一直是印度外交战略追求的目标。
(二)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的地缘优势
从地缘上看,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其周边一系列难以逾越的山脉、沙漠和深海正是其领土边界的自然基础。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使南亚与亚洲本土在地理上隔绝起来。南亚七国在地理上呈现以印度为中心的放射性分布,其他六国没有共同边界。由于印度在次大陆的独特地位,使其他南亚国家在考虑地区形势的时候都不免要将印度的地位作为重要参照系。作为南亚地区力量最强的国家,印度奉行怎样的对外战略,是影响南亚地区形势的根本因素。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具有威慑所有其他南亚国家的地位和力量。正如尼赫鲁在论述印度未来国际地位时曾断言的:“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作为印度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代伟人,尼赫鲁这句名言所体现出的思想,是印度自负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东西方海上航运的要道
印度处于东西方海上航运的交汇之处,远东、中东、欧洲、澳洲的舰船均需在其周边海域航行。印度洋给印度提供了天然通道,进可以走向广阔的海洋,退可以据守次大陆和印度洋的运输通道。同时,印度洋也被印度学者视为抵御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的一部分。独立以来,几乎印度所有的政治知识精英都将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内湖”。尼赫鲁就指出,“印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必将发展成为印度洋地区和东南亚至中亚细亚区域内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印度著名战略家萨廷达尔.辛格也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使得印度在西亚、东南亚地区举足轻重,是东半球的中心。”印度的评论家们也不断为印度的海洋战略辩护:“印度洋在塑造世界秩序中将肯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印度作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印度洋沿岸所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的国家,它未来肯定将在印度洋扮演主导性角色。”。印度精英们的所有这些言论,增强了独立以来印度人的这样一种信念,即印度必须在全球发挥主导性影响。这已成为印度社会的几大政治共识之一。
二、印度民族性格中自负因素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印度人民族性格中的自负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过高估计自身的军事实力,过高追求自身的大国目标,过分宣扬自身的软实力,等等。
(一)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过高估计
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过高估计所导致的与周边邻国冲突的决策失误最鲜明地体现在中印战争开始前印度尼赫鲁政府的错误决策上。二战后,英国势力撤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新生的印度尼赫鲁政府不顾国家肇造、百废待兴的现实,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妄图用武力一统南亚,进而建立一个包括东南亚、中国西藏甚至中亚、中东一些地区在内的“大印度帝国”。早在中印大规模冲突爆发前的1961年春,印度对华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尼赫鲁就中国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印战争的前景作了一次报告。这份影响致命的报告从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中苏关系、中印作战的地理环境、战争的性质及战争后果等方面作出综合判断,天真地认为中国不会对印度发动战争。在这份报告中,自负的尼赫鲁一方面坚持认为中印战争不会发生,一方面又认为国际形势对印度有利,印度不能向中国示弱。于是,印度政府以强硬姿态应对中国的警告,错误判断中国军事实力而高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未能就中国是否会对印使用武力作出准确的战略军事判断。尼赫鲁政府踌躇满志,热衷于使用武力或外交胁迫,把边界推进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安全位置。在其东北边境,印度不顾中方的一再警告,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不断推进,侵占了中国藏南地区大片领土,最终招致中国的强力反击。尼赫鲁身为印度总理,在印度外交国防等战略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个人魅力使其在印度国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其在中印战争前的错误决策是印度自负的民族性格最典型的体现,不但导致印度最终在中印战争中惨败,其个人的政治声望也因此受到沉重打击。
(二)对自身大国目标的过高追求 印度人自负的民族性格也体现在其对大国目标的过高追求上。在独立后的60多年中,印度对“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追求从未间断。中印战争后伴生的“败战情结”,使印度人对大国目标的追求更为迫切。随着中国迅速崛起而诞生的“龙象之争说”,进一步催生了印度人追求大国目标的焦虑感。这种紧迫感和焦虑感导致印度历届政府在制定大国目标时往往出现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的情况。这在印度的军工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要急于实现军事强国目标,另一方面印度本国军工企业又不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武器装备满足国防需要,于是印度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军购狂潮,成为世界最大的武器购买国,意欲通过“拿来主义”推动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快速跃升。但一味脱离印度本土实际的国防军工政策使得印度人最终尝到了恶果,印度海军的发展就是一个最鲜明不过的例子。为了让印度洋真正地“姓印”,印度不惜重金直接从国外成批量购买先进海军武器装备,这看似拥有了先进军事技术,实际却给自身的海军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印度海军所需的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更为致命的是,一旦国外停止对印出售海军所需的武器及零配件,其海军很可能就会陷入瘫痪。过去数年,由于管理不善和人员培训不及时等原因,印度海军舰船事故频发,其“基洛”级潜艇“辛杜拉克沙克”号2013年8月在孟买军港爆炸事件更被认为是压折了“印度海军脊梁”。此外,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拉马蒂亚”号也依然没有走出“万国牌”的影子。该航母除经历了几次包括燃气动力系统的爆炸事故之外,历经磨难的重重改装过程也让印度人吃尽了苦头,其费用飙升到原价的8倍,俨然成了一个“吸金黑洞”。
(三)对自身软实力的过分宣扬
印度自负的民族性格还集中体现在对自身软实力的过分宣扬上。印度人以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自豪,坚信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历史传统、宗教哲学乃至行为方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古代历史上,印度文化包括印度佛教、印度哲学、数学、绘画、音乐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进入当代,印度在软件、医药、生物化工等领域也都领先亚洲其他国家。然而,印度人对自身软实力的宣扬往往与印度自身的国家实力并不相称,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例如,印度人用七八年才建成的一座立交桥,在竣工之前3年就被冠以“世界级水平”的称号;一个不过二三十家小店的购物市场,在印度人眼里至少也是 “亚洲顶尖”的;孟买一个极为普通的以保龄球为主的娱乐城,在招牌上赫然写着“南亚第一”;等等。尼赫鲁那句有关“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名言(尼赫鲁在论述印度未来国际地位时曾断言: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正是自负的尼赫鲁本人对印度软实力过分宣扬的经典言论。印度外交官对自身软实力的过分笃信甚至影响到了其在对外交往方面的行为。与印度人打交道是许多西方外交官最感头痛的事情,因为在与印度外交官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备受轻视,印度外交官总是在一些问题上教训他们的英美同行,如历数冷战的罪恶,大肆宣扬印度政策的优越性以及印度文化如何如何博大精深等。
三、理性声音的传达及反思
随着自负的民族性格对其国家利益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印度人逐渐意识到其危害。近年来,理性的声音传达出来,人们对印度民族性格中的自负因素开始了反思。以中印边界战争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学界对中印边界战争开展的有意义的理性反思就有助于印度摆脱“败战情结”与民族复仇心理。印度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权威学者卡.古普塔(Karunakar Gupta)在其1974年出版的《中印边界秘史》(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Sino-India Frontier)一书中指出:“印度对阿克赛钦的要求无论在条约、习惯或在地理上(如分水岭原则)都是没有根据的。”他仔细分析和研究了当时的英印政府档案,对中印边界争端作了有根据的阐述,说明印度应该对边界战争负责而不是中国。印度学者莫汉.拉姆(Mohan Ram)探讨了“中印对抗的政治学”后也认为,“中印的最终对立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尼赫鲁的自负与短视和不接受他与中国外交的现实而导致了冲突的最终爆发”。中国、印度和英国学者对中印战争的观点虽存在较多分歧,但有一点是很多学者认同的,即中印战争是印度方面由于坚持殖民主义者对中印边界的划分,坚持依靠武力解决争端的边界政策而引起的。再如,对于印度海军舰船在过去数年事故频发,《印度斯坦时报》的评论称,“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于印度海军期望过高,甚至超过了它的能力。印度海军资源有限,但它的首要战备工作常常为其他无关的任务而牺牲掉。”
印度自负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也是一定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印度自负的民族性格对国家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 既有相对的稳定性, 也有动态的变化性。同样,印度自负民族性格的改变和扬弃, 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具有历史的特定性和时代的变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