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焦点访谈》--社会变革后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转变(1)

《焦点访谈》--社会变革后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转变(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3:01:44
《焦点访谈》--社会变革后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转变(1)
时间:2013-12-18 13:01:44     小编:

内容摘要:社会变革的发展使中国新闻传播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监督类批评性节目不断涌现便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对《焦点访谈》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焦点访谈》是中国新闻传播模式等随着社会变革而演变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由此可“以一斑,窥一豹”,看中国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在进行论述时,试图用一定的笔墨把这个问题放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并对《焦点访谈》这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分析,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设计文章架构时,对这种新闻传播转变后的问题、前景以及发展趋势等被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也试图展开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焦点访谈节目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性节目--《焦点访谈》,这种批评性报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把视点投向于大众最为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和不法分子,在社会上掀起了极大的反响。江泽民、李鹏、朱基、胡锦涛、李岚清五位领导人曾亲自过问《焦点访谈》反映的问题,并督促查办;李鹏、朱基也先后视察《焦点访谈》并题词。而普通民众则把《焦点访谈》视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据统计,每晚收看这个栏目的观众多达三亿,每天有数千观众通过电话、传真等形式提供线索、反映情况,数百人在电视台东门排着长队要求上访。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下,《焦点访谈》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1998年4月以来,《焦点访谈》播出的很多节目都有了整改反馈,违纪者受到了惩处,以致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工作状况往往由于《焦点访谈》的报道而得到了改进,甚至一些执法部门的工作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它的影响,面向群众进行了修正规范。一个电视栏目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电视业发展史上还是首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焦点访谈》在整个新闻界树起了一面旗帜,《美国之音》则将它称之为中国百姓的“回声”,而境外的媒体虽然对《焦点访谈》的出现和地位感到费解,但仍认为它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电视业的一场革命。一时间,不少电视台也纷纷办起了类似的节目,直面各种社会问题,有人将其称为“《焦点访谈》现象”。

现象的表面是中国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职能正在迅速崛起,中国新闻传媒正逐渐获得少受行政权力干涉的相对独立的监督权,有人将其类比为西方的“第四种权力”,但是中国新闻无论就其性质还是机构设置来讲,都并未改变其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发挥“喉舌”作用的社会定位。所谓的“第四种权力”的说法也就自然缺乏了相应的依据。那么,在性质和建制并未改变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出现《焦点访谈》式的批评性节目?它与我国社会变迁有哪些关系?中国新闻传媒发生了哪些变化?何以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社会在结构上为新闻传媒的变化提供了哪些条件?《焦点访谈》式的新闻传媒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二、《焦点访谈》的产生背景是应社会转变而产生的

施拉姆曾指出:“在为国家发展服务时,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变革的代言者。他们所能帮助完成的是这一类社会变革:即向新的世俗行为,有时是向新的社会关系的过渡。在这类行为变革的背后,必定存在着观念、信仰、技术以及社会规范的实质性变化。”因此对《焦点访谈》现象透出的中国新闻传媒舆论监督放大这一社会现象也决不应局限于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还应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国家对资源控制的弱化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城市企业的纯经济性加强,使中国行政性整合能力下降;国家与组织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组织已不是国家的“部件”而是具有独立性的“整体”;此外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型格局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方成为利益主体,地区差异性增强……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新闻传媒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脚步,新的新闻传播样式也就应运而生。《焦点访谈》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产生并脱颖而出的。

首先,在中央对地方刚性指挥减弱的情况下,中央需要大众传媒作为监督渠道,及时完善不同侧面的反馈,及时弥补工作中的漏洞。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要依据两个刚性任务的达标来实现。一是在经济建设上,中央向地方要硬的指标和速度,二是在政治上中央要求各地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样的要求结果,往往使各地在上报中央政府的材料中报喜不报忧,随意夸大成绩,对问题避而不谈。朱基曾坦言:“中国这么大,各地干部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怎么干,我们在上边的眼力不够,无法有力监督。”《焦点访谈》的出现正好成为担当此任的最佳选择,成为中央政府惩办部分中间层行政故意偏离行为的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焦点访谈》的出现及时地帮助了民意和中央之间的无衰减交流和传递,适应了时世的要求。由于中央对地方问题知之不多,地方政府向中央掩盖问题使民众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关怀,如果受损的民众面积扩大,民怨积聚,就不利于团结稳定和发展。虽然中央力图改变这种现象,但由于民众地位微弱,没有一个直接的利益表达渠道,而上访的成本过高,超出弱势群体的支付能力。因此《焦点访谈》的出现也正好满足了民众的需求。

第三,《焦点访谈》类批评性节目的出现也是大众传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媒体和信息的不断扩展和交流,中国大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在不断地被刺激和拓宽的同时,西方媒体也把另一种观念和视角带给了中国民众。尽管这之中有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偏见,也不乏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抗,但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不再片面夸大优点、掩盖缺点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发挥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的职业追求也是传播业工作者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焦点访谈》类批评性节目得以产生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最直接动因。

三、《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使又一股思想解放的春风吹临中国大地,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态势在各行各业中逐渐形成。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宣传工作会议上说:“宣传内容上要面向群众,面向实际,注意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宣传方式上,要改进宣传方法,注意宣传效果,多采取民主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作到生动活泼,可信可亲。今年要努力争取使电视节目有一个较大的改观。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开辟新的栏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央台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的栏目纷纷上马.而在这一系列改革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标志当属《东方时空》的开播,其中的子栏目《焦点时刻》更是引人注目:它以快速反映报道国内外事件为宗旨,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揭露丑恶现象,曝光危害人民利益的恶劣行为等等果敢客观的言行博得了政府和人民以及同行业的一致认同。它的成功表明,过去有意或无意回避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其实是可以报道的,关键是怎么报道,而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如何将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中央提出的“解疑释惑、平衡心态、缓解矛盾、团结鼓劲”的效果。从某种意义说,《焦点时刻》为《焦点访谈》的出台进行了先期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历来是世界各大电视台的中流砥柱,而其中的评论节目又是节目的灵魂,可谓重中之重。而向世界级大台努力的中央电视台在这种形式下在每日黄金时间推出《焦点访谈》,也可谓顺应形势,顺应媒体自身发展,适应政府、顺应民意的需要。

1.从《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来看,它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在其后的一次制片人座谈会上,孙玉胜进一步谈到:“电视制作人员要树立明确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种大局意识的集中体现就是节目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形象的说法是’喉舌意识‘。再明确的说法是’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2.从《焦点访谈》的选题原则来看,就是体现了创办者所要求的“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占有足够的量的比例;报告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按预定计划推出第一档节目,题为《行情看好--国债发行第一天》。在内刊回忆录上,选题人说,在这一天有好多事情值得关注,甚至有人提议做愚人节的创新节目,但综合考虑到这一年的国债发行与历年相比,国债的利率及相关市场竞争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早在国债发行的酝酿期间,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就几次强调要周密安排这次发行工作,全国城乡的千家万户更在关心着今年国债的购兑方法、投资效益以及旁人的选择。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由此,编辑、记者在全面分析后,决定以多点报道的形式推出了《焦点访谈》的第一期节目。由此看来,《焦点访谈》的节目选题不仅要坚持三句话原则,而且要坚持三句话的结合。

3.从《焦点访谈》的报道原则上来看,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也就是聚焦在哪里。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

在《东方时空》1999年第四季的节目中,有一篇关于《37所高校实行收费制》的报道。高校实行收费本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这期节目对准“收费后学生家长是否能负担得起”这个角度,那么很有可能在节目播出后会引起社会方面的不满,因为毕竟那些能够承担得起费用的家庭也不愿意把过去本归国家承担的费用改为自己承担的费用,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所以选题者构思精巧地将焦点对准为高校为何要实行收费这样一个沟通讲理的角度,并引鉴了国际惯例上大学都是自费的相关背景,并补充说明了学生如果用功学习,得到的奖学金要比付的费用还多,而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贷学金等等一系列大家关心的问题,起到了为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评说时事、解释背景、缓解矛盾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报道原则上选择角度的重要。

另外,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焦点访谈》提出了自己的报道原则:

第一,要力求事实准确,记者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偏听偏信。记者要作到冷静的观察,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意识太强。在对有争议的的问题采访时,要听取多方的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

第二,在评点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引申发挥,扩大批评面。

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得到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人士的表态或得到他们的更深一步的合作。

第四,问题要有普遍性,作到选题为受众所关心,有典型性。

第五,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

第六,要有结果,给自己和受众一个可回味的空间。

(孙玉胜:《所能想到的和作到的--关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回顾与思考》)

四、《焦点访谈》是体制变革时期中国新闻报道发生转变后一个典型先例,它体现出中国新闻传媒的一些新特点

1.形式上增加负面报道,但与正面报道并不相悖

所谓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从字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无非是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但有时有些报道则很难从表面上进行正负分类,如重案要案,扫黄打非……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焦点访谈》对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所含的内容等进行了划分:

首先在正面报道方面,它所包含的层面不仅仅是成就报道,还包括:

党和政府明确要提倡和弘扬的精神,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等;

政府出台的新举措、新政策,如国库券发行,平抑物价措施等;

党和政府坚决制止的,如反腐败,打击三陪等;

此外还有法律严惩的,如大案要案,刑事犯罪等等。

其次在负面报道方面,则包括:

严重危害民众利益的,如河流污染等;

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如假增值税发票等;

以及违反国家法律的,如乱占耕地等。

按照界定,据《焦点访谈》内部统计结果表明,在1994年到1998年这五年间,正面报道始终以超过总数二分之一的绝对优势多于负面报道,但负面报道从1994年到1998年间的比例也一直在上升,其势头不容忽视,其中只有1997年比1996年有所下降,原因是这期间正值香港回归,正面报道增多。

在负面报道的上升比例中,值得注意的是,从1994年到1997年,负面报道没有超过三分之一,而1998年的比例则明显上升,接近半数,这就说明《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功能在1998年得到强化。这里至少有两点原因:一是改革初期,过去那些一直在有意无意回避触及的有关社会制度各方面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已经日益暴露出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加剧;二是由此导致了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的决心和措施都在不断地得到加强,舆论监督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重视和关注。1998年10月,国务院总理朱基就曾专程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座谈,明确表示了对于新闻媒介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视和支持。

从某种形式上说,负面报道的出现是体制变革时期,中国新闻传播最为直观的特点和体现,这也是《焦点访谈》类的批评性节目在“弱势群体”中拥有广阔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负面报道的比例上升,并不意味着正面宣传的原则被削弱了,朱基就曾对此问题谈过他的看法:“过去有人认为所谓坚持正面宣传,就要报刊、电台、电视等传媒在正面诠释党的方针政策、宣扬新生事物、赞颂英雄模范人物等方面,所占比重要占绝对优势,占到90%以上才算数,否则似乎是邪不压正,就为宣传纪律所不容,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不全面的。”朱基认为:“只要通过舆论监督,让老百姓明辨了是非,看到了光明与希望,鼓舞了士气与斗志,对党、军队、政府的工作增加了依赖感,从而同心同德干社会主义,就是与正面宣传殊途同归。至于舆论监督披露矛盾、曝光阴暗面,究竟占到多大比例为妥,这并非问题的实质所在。……只要是实际需要,并且切中要害,真正替广大百姓说话,就是降到49%,也应当算是坚持了正面宣传。”(“朱镕基要大众传媒作'群众喉舌”,《镜报》1998年第10期)由此可见,负面报道的出现与坚持正面报道的报道方针并非相互矛盾,其实质都是宣传和强化党的政策和思想,从而达到规范社会意识和行为的目的。在变革后的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是要通过“正视矛盾,解疑释惑”来消除人们意识行为中的偏离倾向,这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在变革时代的新特点和表现。

2.职能上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正是在中国变革时期,新闻传播被赋予的新使命,它也是中国新闻传媒转变的核心。早在1996年,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接受美国《中国新闻》英文月刊采访时说:“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按照宪法保障人民更充分地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包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中国新闻》,1996年年刊)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一节中更是特别指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十五大报告白皮书),这些都是新闻监督的法律和政治依据。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3.传播形态上由单向垂直式转变为“双向交互式”

在体制变革前的中国社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的信息传播关系是单向垂直式传播,即中央政府通过组织和大众传媒两个系统把信息传给地方政府和民众,其中组织系统是传播的主体性渠道,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信息则主要从组织系统中获得,而传媒系统则是辅助性的。在这种传播形态中,地方政府和民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地方政府利益上没有独立性,群众只是从集体、单位中分得应得的利益,因而也就不需要作利益表达。同时上下利益一致的假设和对舆论的高度监督控制,也根本不存在信息的反馈。

但是随着地方和民众成为利益主体,中央权力的下放以及传媒舆论监督职能的赋予,传媒在下达中央指令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利益表达,于是信息传播模式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众获得了独立的利益,产生了利益表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民众的利益表达既可以通过组织系统逐级上传,也可以通过传媒系统直接送达中央政府,这样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又因为地方政府有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在信息的上传下达过程中会使信息受阻,这样就使组织系统进行的信息传播由于信息衰减严重而失去了有效性,这样传媒系统就发挥了其有效的威力,它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三者传播关系由原来的信息单向垂直式转变为双向交互式。在这里,“信息源不再由政府控制,即由过去的自上而下的垂直传播进而变为平行交叉的自由传播”(施拉姆:《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总之,反馈信息流的增加成为体制变革时期又一新特点。

五、从《焦点访谈》的现存问题看中国新闻传播转变后的问题和阻力,大众传媒在不断的强化角色职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舆论监督不够,质量不高

虽然涌现了一批《罚要依法》等大快人心的节目,矛头直对贪官污吏,大胆揭露曝光,但纵观全国的大众传媒,改革开放20年来,在超过千起的重大新闻曝光中,把部以上的高官作为揭露对象的,还没有一起是新闻单位独立作出的。即便是引起全国瞩目的“陈希同王宝森案”,虽然曝光已经多年,但至今仍没有一篇深入翔实的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报告,以至于有不少人把街头小报的传奇杜撰当事实来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来自制度的约束。

中央有关政策曾有明文规定:新闻单位的批评稿件要送给被批评对象的上级审批阅读,然后才能发表,而且“涉及到公检法等部门的曝光必须上报到系统最高一级主管部门审批”,这实际上是变相地否定了新闻机构的监督权力。诚然,《焦点访谈》被冠以舆论监督的“改革尖兵”之称,但在实际操作中,据内刊工作人员统计的数据表明,在1994年到1998年这五年间,该节目的干部监督多是以科级和处级干部为主,《大公报》曾发表文章说“几时他们(被监督的官)不安的眼光不是仰视而是俯视或平视,那么《焦点访谈》的门口就会门可罗雀了,那时弱势的群体有可能成为强势了”。还有人戏称《焦点访谈》是专打“老鼠”不打“老虎”的“尖兵”。那么如此的约束与力度能够解决和保护的究竟是哪些人的问题和利益呢?在几年的来信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占绝对多数的是农民,其次是工人,而知识分子的数量最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焦点访谈》影响最多的是那些在社会最基层的民众,《焦点访谈》维护更多的是来自社会最基层的民众利益。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是农民问题最多,农民利益被漠视的现象最严重。尽管我国农民人口众多,自然反映的量也就越大,但他们所反映的大多都是社会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第二,是工人农民的利益受损害后,因为途径和费用等问题使他们只有更依赖媒体来作他们的保护人,替他们伸张正义。

第三,是农民进入系统后得到保护的能力最少,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焦点访谈》等媒体的曝光,基层民众被侵犯的利益才得到部分的保护和补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制度上的一种缺陷。

其次是权与力的约束。

舆论监督虽然使一些贪官污吏的特权受到了约束,但在大社会中仍是有一些利益集团和权力机构在有力地影响着新闻监督的职能。《北京青年报》就曾形象地描述过新闻机构被包围和、干扰的场面:《焦点访谈》被两支队伍包围--一支是住着宾馆,拿着手机,拎着巨额“红包”和土特产的主任和秘书,另一支是席地而坐,揣着干粮,捧着写满众人血印和签名的告状信的群众。由此看出,各种权的威胁,利的诱惑,以及中国人永远也过不了的人情关,都严重影响着新闻监督的力度和职能,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话:在中国,如果你想随便挪一下椅子,都会发生有人流血的悲哀。

第三就是知情权的约束。

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案被美国各大新闻媒体放之于最显著的地方,连篇累牍,细致入微,甚至有公司对总统的审判过程进行了录像选播。公众仅仅通过传媒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了如指掌,还可以发表意见,投票表决,这生动地体现了西方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生活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势力”。而我国情况不同,我们的大众传播工具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基于此,一个系统内部机构如果要对系统本身进行监督,就必须有来自系统最高决策者对其的授权和认可,而这其中首先就是给予他知情的权利。这里所指的“情”既包括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也包括各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各自的背景以及最高权力机构对各种集团、势力的态度的倾向。而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知情权却被它的行政级别所限制,对内情所知甚少。这种知情的局限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稍有不明之处,便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搅浑水”,使监?督简单化。《焦点访谈》的记者也曾开玩笑说“我们《焦点访谈》最爱作的就是对直观的违法行为的曝光,尤其是正在进行中的。比如公路乱收费、乱插旗杆什么的。为啥呢?因为它证据确凿,拍下来就再也赖不掉了,所以我们至今还没有打过一场官司,没有一次差错”。这些话虽是戏言,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目前我国的新闻监督还只是“简单监督”的事实。“简单监督”的必然是简单的事件,而简单的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必然是表面化的,所引起的社会思考也就必然是肤浅的。

第四,新闻队伍素质的约束。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要靠人来实现的,中国大众传媒的进步也同样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然而由于我国新闻事业起步较晚,加之长期处于政府指令性的管理下,缺乏自主创作的空间,这就使新闻从业者或萎缩为一个按指令行事的慵懒的应付公差者,或转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大众传媒舆论监督职能的不断强化,其权力与影响也将不断地日益扩大,面对这样的形势发展,如果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其产生的负效应将是信息封锁时代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或者不准确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的几百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就无形之中被封堵到了既不能回避问题,也不能激化矛盾的境地,这就确实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反观今天的新闻监督中存在的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记者知识准备不足,分析能力不强造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报道都是只针对问题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或把事件的主题归纳在一个很浅的层次上,不能作深入的挖掘,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感情上的冲动,而少有理性的思考,但是毕竟大众传媒不仅是传播工具,还是文化载体,低质量的思考所传播的必然也是低质量的文化,这对全民文化品格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2.重视之下的畸形“权力放大”

《焦点访谈》引起的社会震动和反响如此之大,原因来自于领导和群众的特别关注,两者的合力才造成了《焦点访谈》在全社会的重要影响。

群众为什么如此重视《焦点访谈》呢?这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几十年来中国百姓习惯了报纸电视上的“一片形势大好”的赞扬和讴歌。突然敢说敢做的,当然解恨解气。这种“奇”使弱势群体有了代言人。

其次,在群众的眼中,传媒所发出的言论必然是代表党和政府的言论,因此在中国百姓心中,《焦点访谈》的声音就是政府的声音。《焦点访谈》批评谁,谁就会迟早受到制裁,这也是《焦点访谈》获得民众信任的基础。

第三,由于群众投诉渠道不畅,《焦点访谈》成了他们借以依赖的窗口,有人干脆把《焦点访谈》称作“焦青天”。如果说领导对《焦点访谈》的重视是出于一种权宜之计的话,那么群众对《焦点访谈》的重视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电视神化”,一种对大众传播工具的误解。按照传播学的说法,是“大众传播本来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的和充分的因素,而是属于和通过中介因素和影响的关系来起作用”(《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也就是说,对于被监督的人和事,舆论监督本身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曝光后营造出一种环境,通过若干环节作用于政治,从而产生效果,它的功能仅限于此。

由于上上下下的关注,使《焦点访谈》的权力被扩大,更严谨地说应该是社会心理学上的扩大,也就是在社会心理上,《焦点访谈》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大众传播工具本身的应具有的权力范围,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一些始料不及的不良后果。比如某领导在当地仗势欺人,横行霸道,事情曝光后在群众中影响极大,也震怒到了上面的领导,当即将他枪毙。违法者恶有恶报,罪有应得,但究其罪行就未必到了要以性命相抵的程度。由此看来,这些后果之所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莫不是舆论监督在人们心理上的权力畸形扩大所致,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对新闻传播认识上的文化约束。有趣的是,在中国被“炒”热的事,几乎都难逃被“炒”死的宿命。所以在《焦点访谈》成为重中之重的特别时候,不免也会有些忧虑,担心它的命运又会如何。至少在社会意识里,舆论监督万能论的幻象应该打破,舆论监督应该获得其应有的社会定位,这才是中国新闻传播的健康走向。

六、从《焦点访谈》看中国新闻传播媒介转变的发展趋势

一个国家传播业的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整个社会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未来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向也取决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它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的制约和规定。

1.体制变革对传媒发展提出要求

首先,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民众的需求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依据,中国的新闻传播将不可避免地向着贴近大众的方向发展。

第二,随着中央对地方行政干预的减少,中国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职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仅不会弱化,反而会增强。

第三,随着民众日益成为利益主体,其利益表达的可能性和迫切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因此言论自由与开放将必然成为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方向。

第四,政府、社会对大众传媒提出的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会最大限度地促进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的提高,成为最直接的动力。

2.传媒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条件和保障

(1)建立健全的新闻法规,使舆论监督法制化。在中国新闻传播向着内容贴近大众、职能上强化监督、言论日益自由和开放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新闻传播制度和法规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其职能的转变速度。一方面给中国新闻传媒当前的舆论监督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随着大众传媒舆论监督职能的日益加强、对社会生活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影响程度的日益加深,新闻的自由也迫切地需要法律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在舆论监督被加强的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它的变质和腐化。总之,新闻法规的尽快出台成为新闻改革者最为迫切的要求。

(2)给予适度的“知情调查权”。中国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职能是在体制变革时期顺应政府和民众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舆论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强化需要政府和民众的保护与支持。从政府方面来讲,除了制定出对舆论监督的保护性的法规外,还应给予新闻单位适度的“知情调查权”。中央有关部门可与重点新闻单位的重点栏目的主要负责人建立经常性的业务接触,双方可就一些重大栏目的主要负责人建立经常性的业务接触,就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进行情况沟通,这一方面减少了新闻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央对于负面报道的“把关”。这样在双方达成共识后,中央可在适当范围内授予采访调查的“特别调查权”,这样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力度将会大大加强。

(3)开辟“民意采集渠道”,发挥社会舆论的“预警”功能。在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过程中,民众仍是作为弱势群体被关怀,民意也是往往作为后发似的意见反馈予以关照。“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焦点访谈》一类舆论监督节目为民申冤、打抱不平的传统思路的形象表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民意还远没有作为社会主体意识渗入到大众传播中去。把舆论监督误以为是后发似的批判和反思,而忽略了它的预警功能,这也是我国大众传播界亟待解决的偏见。

总之,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闻传媒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的主体,特别是民众,将逐渐成为新闻传媒的外部重要因素,新闻媒介和政府将会更加关注民众的利益表达,新闻传媒仍将继续发生转变。它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会有一个光明而又美好的未来。

点评

新闻媒介的大众传播对国家施政和社会活动的监督,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公众的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焦点访谈》针砭时弊,引导舆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改进和舆论空间的嬗变。王丹的论文《〈焦点访谈〉--社会变革后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转变》,以《焦点访谈》节目为切入点,选择了一个在当今现实中颇有意义的论题,同时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是一篇既与理论、又与实践相关的学士学位论文。

作者对这一选题的把握也是基本到位的。作者从对《焦点访谈》现象的意义、对《焦点访谈》栏目特征的分析、对中国新闻传播新特点的分析、对新闻传播所遭遇的问题和阻力着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中国新闻传播的适应性变化,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并指出了它们的发展趋势,还对《焦点访谈》的定位、策略提出了对策性的意见。作者尊重“已经是什么”的世俗化现实,由此出发,探讨新闻传播的操作方法,是言之成理的。

作者对《焦点访谈》产生的背景,亦即中国近年来的社会变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中提到许多非常具体而鲜活的材料,带有媒介深入思考的特点,说明它是深入实际的成果。

总体说来,这部论文视野开阔,资料较为丰富,有作者自己的见解。从行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比较宏观的知识,并具备较好的文字素养。

论文的不足之处是,对社会背景的分析较多,而对节目本身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论述还不够严密,参考资料和一些注释的做法也不太规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求变
发布时间:2017-06-19
2016年1月7日,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了《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已达到8.99亿。我国移动互联网设备数,几乎赶上了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此前,路透社也发布了《2016年新闻、媒体、技术预测》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覆盖80%的世界人口。由此可见,移动端在未来将持续发力,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掌握生.........
在转变中探寻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工作是漫长而又艰苦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图书“走出去”的成绩应该被认可,无论它迈出的步伐有多大,我们都应该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做到“和而不同”,应有足够的自信心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
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变化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阶段性发展特征 当代新闻传播的研究起始于拨乱反正,该时期新闻为了摘掉新闻无学的伪帽子,不顾反对和逼迫率先建立了新闻学。在1980年初期,新闻领域的学术焦点汇集在新闻改革与创新方面。不管是新的新闻、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
社会新常态下的宗教新闻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宗教正在成为社会的新常态。到目前,已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为主体,又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各种形式的民间信仰的格局。宗教重新成为社会......
论新中国经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1)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要] 1956年底,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发生于半个世纪之前的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人们的认识和评价不尽相同。但是,无论人们对其得失对错如何评说,它所以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却是......
信访制度存废辨——兼谈中国信访制度的变革之道
发布时间:2023-06-13
" 引 子 中国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成为必然,并且体现为日趋增多的各类信访活动。自去年7月份以来,北京出现"信访洪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访大军,每天流动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
浅析传播在社会形态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麦克卢汉的传播观有些偏激,但也提醒我们关注传播在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在微观方面,传播可以传递信息帮助个人决策,让我们知晓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提供娱乐;而从宏观看来,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
媒介融合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3-04-25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且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媒介融合将各种媒介的采写,编辑,播报等多功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
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
发布时间:2023-05-11
目前,对于美国大选的文章多集中于研究政治架构或是对于大选中各类门事件的回顾和分析,而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鲜有学者关注。《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一文以2016年美国大选为例,从假新闻的产生着手,探究假新闻背后产生的动因,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使命主要是行使新闻事实告知受众的职能,新媒体在承接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功能之外,.........
剧变后东欧国家改建社会党与社会党国际的关系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9
【摘 要】剧变后到现在,东欧国家改建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的发展历程。剧变初,东欧国家改建社会党利用社会党国际的影响力来提升自己的形象,社会党国际也积极向东欧地区扩展。后期在入盟等一系列问......
WTO与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变革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1
内容提要: 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的事实意味着WTO 的原则和规则在中国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意味着中国必须变革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适应WTO原则和规则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WTO对各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般要求和对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从教育看战后德国的社会变化
发布时间:2022-12-29
战后德国教育体制中最能显出其自身特点的地方,莫过于将中学分成三类:基础中学、一般中学和高级中学。前两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第一类培养简单操作人员,第二类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支撑的工作人员,第三类培养开发性或创造性人才,即以后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这种在中学阶段就进行分流的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切合,它将大部分人引向了社会大量需要的应用性领域,而只有少数人被引向要求高的创造性或开发性工作岗.........
长沙县土地改革时期地权转变和社会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要:长沙县和平解放之后,随即着手进行了土地改革。经过清剿土匪、反霸、减租退押、干部培训等步骤的前期准备,长沙县的土地改革全面展开。长沙县的土地改革包括扎根串连发动群众、划分阶级、征没财产、分配果实、土改复查等步骤,......
在改革中构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2-10-24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必须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在当前,要把握大势,就要了解三中全会精神、全球的技术革命,以及传媒界的现实问题;要为大势而改,就要了解学生的培养要求、新闻传播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形态的变化;要随大局而动,以创新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要谋大业而进,即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创新.........
浅谈“穿耳”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2-17
【论文关键词】穿耳;女性地位;礼教 【论文摘要】在我国,“穿耳”从产生伊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束,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人们对其的看法,抑或是在社会中盛行的程度,都经历过了数度演变。这些演变是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尤其是礼教发......
浅析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功能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3-04-15
论文关键词:传统武术 社会功 能嬗变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众多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社会功能被不断的认识开发,在新的时期展现了不同的社......
WTO与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变革(6)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4.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状况障碍分析 自从我国宣布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毕竟现在还处于转型期,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有很多不确定和不成熟的因素,因此现行......
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当前形势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传播本身具有独特之处,在即时、交互、海量、多元、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多方面,都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挑战,开创了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形成了新的新闻传播理念。一、对新闻线索获知途径的影响一直以来,新闻线索的获取大多是靠记者捕捉信息,形成新闻。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党政机关的文件、活动、讲话、会议等,二是记.........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1)
发布时间:2022-10-21
电视是一门技术性的艺术。它是不会停滞不前的。大尺寸的屏幕,磁带录像机……这不过是它所走过道路上的几个里程碑而已,还会有多少不起眼的其他措施将在短期内改进其表现力呢? (前苏联)A·G·特罗申 《电影与电视》 21世纪,人类的智......
WTO与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变革(4)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0
(二)有利于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贸易与投资转嫁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止我国初级资源产品的过度开发,跨越西方国家设立的环境壁垒并建立我国的"绿色门槛" 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条件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一些发达国家的投资与......
WTO与中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适应性变革(9)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计划经济强调以环境义务为本位,而市场经济强调以环境权利为本位。因此全方位地保证国内外投资者和个人的合法环境权利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主要的变革措施是:在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与环境规章的不同层次上确立环......
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要】新闻传播一直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而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生活的今天,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教学,如何实现新闻传播教学的产学......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30
国际新闻传播能够在无形中对世界各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塑造,而不论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甚至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国家形象,都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以及该国的对外政策等。因此,国际新闻......
论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6-27
"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高校功能、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持续地对教育产生着空前巨大、深刻的影响,从多方面冲击着整个教育体系。如何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浅谈
发布时间:2023-05-14
一、大数据带来传媒业的转型 大数据带来了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传统新闻不同,从业务上讲数据新闻不仅仅把数据当成一种手段,整个新闻工作流程都是围绕数据的收集、挖掘和解释展开。甚......
我们应更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4-08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线”,这无疑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会自动带来全面的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则需要我们在新的经......
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变迁:经济学视觉
发布时间:2014-01-09
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变迁:经济学视觉 [摘要]30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过程的实质是政府放松对非国有部门的管制,通过政府主导的分权化和市场化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风险社会视野下新疆禁毒宣传教育模式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5-08-04
1986 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贝克认为,风险首先是指完全脱逃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从上述定义中可知......
浅谈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新闻传播中的误读现象
发布时间:2014-01-09
1、首页2、参考资料 【摘要】希望查字典论文网整理的新闻传播论文:浅谈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新闻传播中的误读现象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在新媒体下的传播嬗变及理念更新
发布时间:2023-01-26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在新媒体下的传播嬗变及理念更新音乐传播,是传统音乐文化动态发展、充满内在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主要动力之一。[1]作为文化事象的传统音乐以其娱乐功用、教化功用、政治社会功用从传统社会的口耳相传、乐谱传播到近现代视野下的电子传播不断转换着它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角色身份,并随着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新的价值定位。当下,在传统音乐遭遇发展瓶颈且意欲取得新的发展突破.........
浅析媒介传播的社会性
发布时间:2022-09-1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与多样化的社会角色 二、主动设置议程,参与建构事件 参考文献: [2](加)马歇尔・麦克鲁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3]《微博仪......
探析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2-10-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整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同时由于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增长更超过了其他专业,新闻传播学科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新闻传播类人才每年至少毕......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要: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MOOC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在高等教育领域大放异彩,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为广大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本文在运用传播学“5W”模......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
发布时间:2022-11-27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 一种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仅拥有一段时间历程的记录,同时还拥有一段变迁形态的痕迹。虽然作为一门近代才兴起的社会学,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也只能算是刚刚登场,但这并不代表这门学科没有变化,没有发展,......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发布时间:2013-12-19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民主、人权与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22-11-13
" 一、前言 民主一词的含义本身应该是一意确定的,它代表了一种政治操作方式。与之相对立的则是独裁专制。任何一种政治操作方式的实施,涉及到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与民主相关的概念是......
模因论视角下西方体育文化模因在我国传播的适应与变异
发布时间:2023-01-08
模因论视角下西方体育文化模因在我国传播的适应与变异 一、模因论与体育文化传播 牛津大学的道金斯教授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的单位—模因。在作者看来正如基因是生命繁衍的基本单位一样,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这种手段模因......
试论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
发布时间:2023-06-21
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取代了历史成本法的统治地位。本文是一篇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具体内容请查看全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会计环境......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发布时间:2022-11-28
蔡雯、翁之颢在《新闻记者》撰文认为,传统媒体在融合进程中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岗位对从业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动;二是各类媒体机构中与新媒体相关的部门与岗位近年来持续完善和扩充,涌现了大量新媒体部门与岗位,这些岗位对相关从业者提出了针对性的需求。1.在专业背景方面,传统媒体岗位同时需要跨专业的融合型人才和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从收集整理的2013~2016年主流传统媒体的招聘公告,.........
媒体传播对我国财税政策变革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04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对财税政策的一系列改革,从长远利益出发,提升财税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与科学性。我国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地迅速发展,媒体传播变得无处不在,不......
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改革范例
发布时间:2022-12-17
一、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现实媒介融合环境脱节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
电视民生新闻“走转改”传播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 要 本文通过角色转换的方法,将电视民生新闻“走转改”活动实施后,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在采访工作中就角色的转变,采访方式的转变,写作风格的转变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新动力、新气象、新风貌”做简要分析,以此来说明......
浅析乡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过程
发布时间:2023-05-20
制度的革新和现代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是本土制度的时代进步,或是制度的移植。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成为现代法治的显著特征,很多国家也在经历着由乡土文化向法治文明的演变。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背靠最大的大陆也面向最大的海洋,......
浅谈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变革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6-11
视觉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1913年提出。视觉文化是指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视觉文化以影像为中心,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接受信息以文字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如今,在高科技......
新媒体在企业新闻传播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发布时间:2022-09-26
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新媒体技术在此种背景下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所谓新媒体指的就是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等技术条件下得以发展的一项全新技术时代。在此环节中主要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网络传播作为载体,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互动与信息传播,是一项具备较强创新意义的数字化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当前的网络用户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对消息进行传播和发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拓.........
浅谈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发布时间:2022-12-19
关于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进行了探讨。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部分学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继续利用自身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以推......
体育改革应适应社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9
"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总是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发展,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未来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亦将对学校体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抓住学校体育这个龙头,......
社会化传播视域中新闻文本的意义解构与价值激活
发布时间:2022-09-07
Web2.0交互式传播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业进入了社会化生产与传播的运行情境中。用户参与到新闻的采编、发布、呈现与传播的整个流程中。新闻文本的生产不是在发布的那一刻完成,而是与传播共时进行,可称之为生成中文本。用户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对其加以解码并再编码。用户解读新闻的过程,也是对新闻文本的意义解构和价值再激活的过程。一、解构:新闻文本交互与再制的表征(一)新闻文本与意义建构文本,.........
依法传播应成新闻舆论场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6-12-26
新闻传播要走向法治轨道,除了进行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制外,还要在市场中进行松绑,真正使新闻传播做到收放自如。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新闻传播纳入法治轨道,首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谈新经济时代下会计观念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4-01-07
谈新经济时代下会计观念的转变 当前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观念和制度随着各个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完善,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会计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是......
国企改制后管理创新与系统变革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企也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的变革,以应对日渐繁杂的时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需要改革以适应实际的发展,对于管理创新需要进行深刻的把握,多方面多角度去认知创新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比较紧迫而又现实的话题,这个话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时下最正统的思想去应对。本文旨在阐明国企在改革之后需要应对的一些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从变革看中国画的当代性
发布时间:2022-08-20
今天谈到当代艺术,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却容易闯进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抽象的、观念的、行为的和装置的艺术才称得上当代艺术。而具象的、写实的艺术就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东西;尤其是中国画更被拒于当代艺术门槛之外。我们......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新特点
发布时间:2023-03-30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微时代。与曾经的传统媒体相比,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的特点。正因如此,它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使电视新闻媒体传播逐渐失去原有......
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3
《方氏家谱序》云:“歙以山谷为州也,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焉,以故故家旧牒多有存者。”[①a]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汉唐以降宗族聚居的格局,以至“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
发布时间:2023-03-16
1、首页2、科技创新 【摘要】本文是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新闻传播论文: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变革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1)
发布时间:2013-12-17
电子商务,最近这一较为敏感的网络话题,总是频频的出现在各类IT媒体上。而究其实质而言,即为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分配的交易模式。从其实质描述可知,电子商务绝非是商业领域独有的宠儿......
浅谈新闻采访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7
长期以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占据着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但随着近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网络技术与媒体深度融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其传播......
具有中国特色烙印的新闻传播范式
发布时间:2023-02-04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现阶段,新闻传播领域中,民生新闻已逐渐成为一种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民生新闻的在传播制作、内容选题上更加契合新时期社会民生动态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
谈网络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2-25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网络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和缺少的一部分,人们的交流方式由原来的书写时代步入的电子网络交流时代。根据我们国家的有关数据统计,我们国家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步入......
灾难新闻的网络传播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9
灾难性事件分为天灾、人祸两种,巴黎恐袭是一次典型的人祸型灾难事件,惨烈性、发生地所在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对国际局势和世界和平的巨大影响性使其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也让世界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反恐决心与......
国际新闻传播需要文化滋养
发布时间:2022-11-0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著作《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新闻在传承、延续、推广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同时,文化又从内容和形式上深深制约和影响着新......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6
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仍然是以传统媒体人才培养为主。然而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度渗透,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成为了历史。新媒体时代已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非仅仅是口号。这种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对现有的新闻......
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的适切性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 要】作为媒介与受众最直接的接触者,主持人的形象与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觉寻找多重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与拓展方向,无论是对于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还是自身职业理想的实现,都是当下现实......
适时转变职能 为财政管理服务(1)
发布时间:2022-12-24
财政监察专员办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履行着对中央财政收支的监管职责。我国加入WTO和财政改革的深化,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变化,对财政管理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央财政监督主要力量的专员办......
试析企业家如何适应媒体变革
发布时间:2023-04-23
新 经济 时代就是品牌的时代,因为只有成功的品牌才能为消费者导航,使他们能在嘈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找出方向和信任,从而使 企业 能在“眼球经济”中昂然屹立。为此,企业家要树立大公关的意识,坚持走品牌化的 发展 道路。 机......
媒介变革时代的新闻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2-22
摘 要: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大众媒介生产规范及新闻形态的认知。在媒介变革时代,新闻教育应该以更加开阔的时空视野重新发现专业价值,进而重塑自身知识体系及教学模式。在对概念和规......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3-27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 教 育 网 我发现,在我还不知道“后现代”具体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自己和周围的很多人其实已经在用......
灾害性天气中新闻直播的应急功能
发布时间:2016-11-01
[摘 要]每当遇到极端天气或者突发事件,新闻直播的应急、预警、科普、协调动员功能便会凸现出来。新闻直播的魅力在于及时性、现场感、真实性。通过节目,气象部门可以及时发布最新预警信息、指导防灾减灾;受众可以实时了解到最新的信......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 政治 经济 体制改革的重要 内容 ,必将对政府审计监督产生深刻 影响 。本文 分析 了政府职能及其演变,政府审计及其 发展 与现状,以及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目标取向,从审计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
探索改革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2-28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媒介的不断融合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当前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其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实践......
试析企业家如何适应媒体变革
发布时间:2016-04-14
机遇发寻找企业品牌良种企业家意识的灵魂是创新,这在信息经济时代更为必需,因为信息已成为买方市场,机遇与威胁空前突出,企业家处理信息的重点就是要从过量的信息中发现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 1.企业家要能用独......
试析企业家如何适应媒体变革
发布时间:2022-12-28
这是一篇企业家如何适应媒体变革的内容,整合营销传播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持续而统一的信息传播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 机遇发寻找企业品牌良种企业家意识的灵魂是创新,这在......
浅谈新闻与传播学院档案管理
发布时间:2023-04-08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新闻与传播学院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与传播学院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一个分支,作为高校二级系部单位,它不仅反映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进程与规模,同时也是......
网络时代的传统新闻传播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3-03-16
从我们人类的历史来说,新闻传播从产生开始,其历史只是占人类历史中的很短的一段时间,传统的新闻传播产生最开始应该是从人类社会进入书籍时代开始的,书籍的传播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的,这种传播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古时人际社会关系的交往极值,之后的报刊杂志更是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广播、电视、固定电话,还有之后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这些新的传播媒体仍旧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在之后就是互.........
新闻传播理论在传媒教育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3-02-16
编者按:作为一个研究学者,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推动其学术进步和创新的前提条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满怀着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执着,20多年来以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洞察力及超强的问题意识,不......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7-01-29
基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新闻信息传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逐步从报纸信息获取路径转向互联网等多种信息获取方式,在此基础上带动了新闻学、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且最终形成了真实、快速的新闻信息传播状态。文章对新闻学......
浅谈新闻记者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01-0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而深刻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广播电视行业会计向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2-07-21
摘要:现阶段广播电视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会计管理工作作为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的经营、运行的重要内容之一,需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改善及创新会计管理机制,逐渐完成向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过程,以适应日趋多样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本文就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及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了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相关策略。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3-04-10
" 近年来,欧洲政治舞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国社会党纷纷亮出改革的旗帜,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改革浪潮。这股改革潮流绝非空穴来风,它与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浪潮相呼应,体现了社会党对在上述因素推动下发生的深刻社会......
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23
得人心者得天下。党群关系始终是党的生命所在,也是国运所系。反思国际共运史和世界政治史,分析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主动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的要求,巩固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
研究情感效应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7-27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到来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好了吗?论文的要求多,想尽快的通过,那就来看看一些范文吧。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
探究网络传播中的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6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又多一个传播媒介。新闻借助这一载体,让广大民众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评论当中,民众拥有获取、传播和评论新闻的主动权,在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使得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在网络传播中矛盾重重,难以平衡发展,网络新闻管制问题严重。一、网络传播中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的现状1、网络新闻自由权利滥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新闻自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络传播在融合.........
浅析新闻思维在采访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8-05
[关键词]新闻思维;采访;应用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达。对新闻而言,语言无非三种(文字、图像、声音)。而怎样运用这些语言表现新闻内容,新闻思维起了决定性作......
浅谈国际广告传播的文化调适
发布时间:2014-01-17
[论文关键词]国际 广告 传播 文化调追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体系,如何顺利进入文化、地域、民族、宗教等差异巨大的国际市场,日渐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全新课题。本文试图从国际广告的文化调适人手,探索如何提高中国产......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3-07
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
民办高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3-03-06
随着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对人才的技术性要求,相应地对高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教育最大的特征在于实践性、应用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同时还需......
探索改革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1-2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广播电视、出版、电信等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产业融合的不断推动致使各个产业实践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一些媒介之间产生了相互交叉互补的现象,因此人才结构不断变化,这些对新闻传播学实践......
微博对新闻传播的拓展
发布时间:2023-03-28
微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媒介,不但体现了现代电子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还展示了网络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状况,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新方法,传递着国内外各大事实热点新闻,体现了微博的特点和影响。当然,在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和......
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中的适应问题及其调适体系探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角色转变 适应问题 调适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出现的角色不适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不适应现状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