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

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8 00:43:58
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再探讨
时间:2023-08-08 00:43:58     小编:

摘 要: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是其生命哲学的表述,包含着丰富的思辨性。陈寅恪、逯钦立两家分别从名教与自然及形神观这两种思想背景中寻求解释,标志现代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高度。唯以往研究,注重形影神三范畴内涵的分析,对组诗小序所示的“神辨自然”四字之真义,未有透彻的分析。其中包含多重思辨层次:首先,陶渊明将传统的形神相对的生命学说结构改造为“形”“影”“神”三个范畴,在此将魏晋流行的形神说与名教自然说两个思想脉络结合起来,并且将“神”从传统的生理、生命元素的概念,提升到一个包含着主体精神、最高理性内涵的哲学范畴;其次,陶渊明通过对形所代表的旧自然观的辨析,提出《神释》的新自然观,这一新自然观同时是针对东晋门阀名教与自然合一的主流的思想,显示出陶渊明对玄学自然观原旨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哲学;形神观;名教与自然;神辨自然

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古代学者曾分别从理学、禅学及道家思想的立场出发,尝试对其进行阐释。1现代学者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明显进步,在于开始将这组诗与魏晋思潮联系起来考察。其中陈寅恪与逯钦立两家的阐述影响最大。陈氏将组诗放在魏晋时代由玄学引发的自然与名教之争的思想史脉络中,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从“旧自然说”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新自然说”,并认为这是陶渊明在流行的佛教的生命思想之外,据其自身实践所得,建立的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思想。2逯钦立认为《形影神》是针对慧远当时发表的以神不灭为宗旨的佛教形神论而发的,并分析其与佛道及玄学的关系。3这两个研究的影响都很大,基本上代表了以往有关陶渊明“形影神”思想研究方面的一种高度。4事实上,对于《形影神》组诗来说,形神之争是其文本直接呈现的内容,而名教自然之争则是属于内部的深层问题,也就是说《形影神》的哲学高度是指向名教与自然问题的。只有结合这两个方向,才能充分地揭示《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1

在《形影神》组诗中,“形影神”与“自然”是两组性质不同的范畴。但历来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重视“形影神”而忽略了“自然”。陶渊明在用这个传统的“形神”范畴的时候,超越以往玄学、佛、道生命思想中的“形”“神”相对的思考方式,将“神”从一个基本上儆谏命学、生理学的范畴提升为一个带有最高理性、主体精神内涵的哲学性范畴。这是对魏晋时代形神讨论问题的一种哲学发展。但是这个哲学发展之所以取得,是陶渊明在讨论形神问题时,引进了“自然”范畴作为它们的思想灵魂。笔者以往的思考,虽然引进了名教自然之争这一脉络,但对《形影神》组诗以形神之争为观念的外在呈现、以名教自然之争为问题的实质这一结构缺少深入的勘察。这一缺失还可能指向另一个更大的缺失,即对陶渊明思想乃至人生、艺术中“自然”问题的重要性的忽略。现在回过头来看,陈寅恪对《形影神》组诗最具洞见性的认识,正在于强调了其中的“自然”范畴,并极其明确地将陶渊明的这个陈述称为“新自然说”。以往我们在关注陈寅恪的这个观点时,比较执着于陈氏新旧自然之说的合理性。其实陈氏用“新自然说”来指称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中的思想,主要是强调陶渊明这种思想的创获性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陈氏之说云:“考陶公之新解仍从道教自然说演进而来,与后来道士受佛教禅宗影响所改革之教义不期冥合,是固为学术思想演进之所必致,而渊明则在千年以前已在其家传信仰中达到此阶段矣!”2又云:“然则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3但是,作为一种思考的继续,我认为陈寅恪的贡献主要在于揭示陶渊明此一思想的自然说本质及其新意,并展示 “旧自然说”的产生与演变历史及渊明思想与之关联之处。这一分析充分展示陈氏作为卓越历史学家的对纷繁历史事实的执简驭繁、勘破表象以揭示历史脉络的非凡能力。但是,对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所显示的陶渊明自身的思考、思辨的过程, 陈氏没有进一步展开。这个以形影神对话的形式展开的陶渊明建构生命哲学的思考、思辨的过程,即组诗小序中已经明白揭示的“神辨自然”四字。陈寅恪正是据此文字,断定其说为自然说:“兹言‘神辨自然’,可知神之主张即渊明之创解,亦自然说也。今以新自然说名之,以别于中散等之旧自然说焉。”4但是对“神辨自然”的内涵,甚至渊明自然思想的深度,陈氏似未暇及之。至其对于渊明新自然说与前此魏晋自然说之关系,虽为陈文着力所在,但亦仅展其脉络,而彼此关联及区别的复杂情形似是未暇细剖。本文就准备在以往名家及本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涵及其自然说做新的探讨。首先纠正本人以往称此为陶渊明“形影神”生命哲学之不准确性,而改称为陶渊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学。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还是先列《形影神》组诗全文,从而展示其思辨层次:

(小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在思想上的重要创造,在于陶渊明对旧形神范畴的超越。“形尽神灭”果然是《形影神》组诗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形”“影”“神”三者唯一共同认可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神辨自然”的成就,决非只在于阐述了这种形尽神灭思想,而在提出自然观念中更高的一个层次。形神对举的思想渊源长久,道家与道教一派在这方面的论述尤其多。形神问题在玄学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关于养生、神仙问题的讨论,主要的内容就是形神关系上的不同认识。这一点,我们只要看嵇康的《养生论》《黄门郎向子期难养生论》《答难养生论》等文章就很清楚,嵇氏的养生论主要是对形神关系的一种讨论。养生乃至长生之是否可能,主要就在于对形神关系是持何种认识。嵇康一方面认为神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但在另一方面又认为“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他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强调“神”(精神)具有极大的潜在力。“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B生,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1表面上,陶渊明《神释》中的思想与嵇康的这种修性保神的思想很接近,但事实上有本质不同,在陶渊明这里,“神”已经从一个生命生理的范畴,上升为一个生命伦理、更可以说是生命哲学的范畴。陶渊明《形影神》中的“神”,并非传统形神论中的“神”,而是代表了他的一种哲学思想。这个意思,陈寅恪已经有所触及。前举陈氏在论神释后八句时说:“此节明神之所以特贵于形影,实渊明之所自托,宜其作如是言也。”意思就是说,这里“神”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形骸、精神之神,而是渊明托此“神”来发表自己的一种思想。所以我们说“形影神”中的“神”,已经超越传统的形神论之“神”。而渊明在这里所要阐述的,也已经不是一般的养生、长生的问题,而是一种新的生命自然之理。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渊明将传统的形神二元的生命结构论,改变为形影神三要素的生命结构。只此一“影”概念的进入,将这个学说由生理学、心理学之层面,上升为伦理学、哲学的层次。并且通过“影”这个概念,纳入了魏晋思想发展的另一个脉络的内容,即自然与名教问题的讨论。这正是陈寅恪的文章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现在揭示出陶氏依据形影神三范畴所阐述的“神辨自然”是对魏晋以来形神论与名教自然论两个思想脉络的总结及发展,则陈氏所说的陶渊明作为中古时期大思想家的事实,应该是更加清晰了。

陶渊明超越玄学旧自然派的形神之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使得陶渊明从旧自然说中的“修性保神”的养生、长生之说中超越出来。以嵇、阮为代表的形神之说,极强调“神”的绝对精神作用,这几乎是旧自然说一切修养理论的基础,也是孕育后来的道教神仙说的重要契机。陶渊明对“神”的强调,当然受到这一派的影响。由于他将“神”从一个生理、心理的范畴提高到哲学范畴(即主体精神),这样就摆脱了旧自然说形神论中的这种非理性内容。我们还发现,陶渊明也不太使用“性命”“才命”“才性”这一类的玄学范畴。这与上述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2. 脱离直观的认识,在思想史的层面上,则形、影、神分别代表了三种生命思想。“形”只关注物质生命的修短,并提出享乐的观点,魏晋玄学中的虚无放废一派代表了这种生命观。这是纯粹从自然物质的方面为人做的定义。这代表了一种最朴素的自然观,即陈寅恪所说的“旧自然观”。所谓“神辨自然”,它的第一层意思,即是“神”对“形”宣称为自然的这种思想进行辨析,提出更高层次的、更能揭示造化万有的真相同时也更能揭示生命真相的更高的自然说,或者也可说是揭示自然的本质。陈寅恪将其称为“新自然说”。从这里我们发现《形影神》诗文本上一个不易觉察的论述层面,即“神辨自然”的第一层意义,为“神”对“形”称之为“自然”的思想进行辨析。诚然,在“形”所陈述的这一部分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自然”这个概念,但它的内容就是一种玄学自然观的生命观。同样,《神释》的部分也没有直接出现“自然”这个概念,但它的宗旨在于自然。但诗序中“自然”这个词,主要就是落实在《形赠影》与《神释》这两部分中的。“影”则关注生命的社会属性,从群体出发来定义生命,强调生命的伦理道德价值,它所代表的是从汉至魏晋持名教论的一派。它的哲学基础是反对将生命仅仅理解为一种自然物质的东西,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价值,其本质则在于名教。阮籍《达庄论》引缙绅之说:“天道贵生,地道贵贞,圣人修之,以建其名。”1此即名教的要义。又陈寅恪文曾引《后汉纪》献帝初平二年蔡邕述宗庙之议:“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务者也。”2这样看来,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向来被视为儒家一派的名教之说,在汉魏晋之际,也缘引自然之义。也可以说,自然之义,不仅存在于尚自然一派,同时也存在于崇名教一派。这样说,陶渊明的“神辨自然”,不仅辨析“形”说的自然之理,同时也在辨析“影”说的自然之理。其实,汉魏之际名教说者缘自然立义,正是后来两晋时代名教自然合一说的思想渊源之一。上述“形”“影”的各种立论,都是魏晋时代流行的思想,后面我们会说到,陶渊明本人也都曾不同程度地接受它们。但是陶渊明的建树在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成熟的生命哲学。对于这新的生命哲学来说,前两种只是他的思想材料,或者说是他思想的两个出发点。他没有停留在这两种思想上,在形与影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认真地思考这两种生命观各自的缺陷之后,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任自然与崇名教的对立上。他提出不同于旧自然说与名教说的第三种观点,即他自己认为唯一圆满的、终极性的生命观,即“神”的生命观。“神”的生命观是对形与影的生命观进行分析之后,剖析了其中非理性的成分,保留了其中合理的成分,再加以升华而形成的。这个思想的过程,就叫作“神辨自然”。

 二

《形影神》的关键,并非平行陈列三种生命观,而是以“神辨自然”为最高的生命理性。所以,在生命中,形、影、神三者虽然依存,但神是最高主宰。此即方东树说的:“神,运形影者也。”3所以,我们说这里有三种生命观,只是我们的概括,其实并不符合陶渊明的原意。他的原意是神对形、影两种生命观的理性辨析,即“神辨自然以释之”。同样,作为思想史或社会思潮中的形、影、神三种生命观,也不是平行的或者说具有同等的价值的。很明显,陶渊明是以“神辨自然”来超越形、影两观的。但是陶渊明是不是完全否定前面两种生命观存在的理由呢?或者说,三者之间只是相互否定,而不存在着相互的阐释与补充的关系吗?这个问题关系到对陶渊明思想的整体及其中的复杂矛盾的认识。事实上,形、影、神三种观点之间不是简单的否定关系,而是相互阐释与补充。“形”的生命观里面所拥有的一种理性,即对有生即有死的理性认识,正是后面两种生命观得以产生的基础。“形”说的价值,在于确凿地建立了一种自然死亡的必然性的认识,拒弃了一切非理性的生命幻想,如道教的长生说与佛教的轮回说。所以,从理性的建树来看,“形”的思想是具有一种基本的价值的,它是正确地认识生命真相的开始。魏晋时代这种思想的流行,正是自我觉醒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对魏晋时代文士与名士的世俗生活与艺术的建立,或说人们艳说的“魏晋风度”等的产生,可以说“形”的思想是重要的、坚实的基础。事实上,陶渊明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的生命陈述,大量地存在于陶渊明的平素表达中,即陶诗中单纯地陈述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悲哀的主题。《形》诗之外,如《诸人共游周家柏墓下》《拟古・日暮天无云》《杂诗・人生无根蒂》等诗,都是属于“形”诗的思想范畴。而其最直接的表达,无过《归园田居》其四中的“人生如幻化,终当归空无”一语。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在陶诗中,这种哀伤生命短暂的情绪表达可以说弥漫于整个生命过程,大多数的作品都会涉及这个主题。从实际的生命体验来看,可以说“形”诗是陶渊明对其日常的生命忧思的集中表达,是陶渊明对个体生命自觉的第一个境界。所以,对于《形》诗的生命表述,陶渊明并非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形》代表了生命的物质性与物质需要。这也是一种合理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指向两个方向,即重视物质生活的合理性与陷入将物质生命作为生命的唯一依据的物质主义这两层。前一层是清晰的理性,陶渊明多次表达物质生活的必要性,这也是他自力躬耕的依据:“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稻》)“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扩大这方面的范围,可以说这是陶渊明所有田园诗的一种思想基础,甚至包括《劝农》这样的诗。可以说,陶渊明对生命物质性及物质需要的合理认识,是其对世俗生活中的合理成分充分肯定的基础,展示了其充分的入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将陶渊明简单视为隐士是不准确的。陶渊明自己面对檀道鸾指责他清高逃世时,就否定自己并非在学古代那些以逃世为高的清流隐士。但当世人显然没有充分理解陶渊明的心曲,将他归于高节遁世之士。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就将其成功地塑造成为一个隐士。其实按照隐士形象来塑造陶渊明,是来自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的认识,并非这个独特的生命的原有本质,也遮蔽了陶渊明躬耕生活的真正意义。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不打算展开讨论。当然,“形”诗中表现的物质主义的倾向,亦即及时行乐的非理性的生命观,在陶渊明的生活中也同样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饮酒这一行为。《影》《神》两诗都否定了《形》诗的饮酒,这与陶渊明的好饮酒、嗜酒存在着矛盾。从这个层面上,我再次感觉“形”的生命观在陶渊明日常思想中的位置,可以说既是其自我觉醒的依据,但也造成他长期的矛盾与困惑。

同样,陶渊明对“影”的生命观也不是简单否定的。“影”即“名”,而“名”则以“立善”为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具有正面价值的伦理道德生命观。《影》诗的主要思想为立善求名:“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这种生命观由儒家一派发展到极致。其典型的表达,为《论语・卫灵公》所载孔子之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更早于孔子的有《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载的叔孙豹对范宣子问的“三不朽”说。屈原虽非儒家人物,但他的《离骚》中也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种生命观,其最直接的表达即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可以称之为屈原的修名说。正如许多学者都曾指出的那样,陶渊明是具有很强的建功立业的思想的,也曾服膺立名之说,其《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这种思想在许多作品里都有表现,尤以《荣木》《杂诗・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杂诗・忆我少壮时》等诗为突出。同样,“善”这一伦理目标也是陶渊明正面追求的。“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这一表述,至少在逻辑上与《影》诗的“立善有遗爱”是相同的。同样,陶渊明将“善”作为一人生的准则,“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 a六九年”(《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直到《神》诗中,陶渊明也不否认“善”,并且以“立善”为欣悦的行为,即“立善常所欣”。但却对“立善有遗爱”之说提出异议,其结论是“谁当为汝誉”。这方面思想的根源,当然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里对善恶有报思想的质疑。《感士不遇赋》里,陶渊明感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痛感“怀正志道”“洁己清操”之士的不遇与“没世以徒勤”。《怨诗楚调》中对这个思想情结表达得更加清晰。@一切,到《神》诗里,简化为“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反映陶渊明从服膺名教到摆脱求名思想的一个比较长期的思考过程。但是如果认为陶渊明只从善恶无凭的理由出发否定了立善求名的思想,那就比较浅视了。作为一种情绪,陶渊明在一些场合提出过对善恶无凭的怨恨、对天道福善祸淫之说的质疑,避免自己的思想陷入当时佛教的因果报应与道教报施之说。这是他在建立坚定的自然死亡观念之外的理性认识方面的又一重要建树。但这有可能也像《形》的因获知死亡必然而陷入及时行乐那样,容易因祸福无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陷入对作为人类伦理根本的“善”的范畴的否定,导致行为的迷茫甚至罪恶。使陶渊明真正破除立善求名思想的并非仅仅是对福善祸淫之类说法的简单质疑,而是被理性观照过、经过重新阐识的“自然观”。可以说,陶渊明对福善祸淫、因果报应之类的宗教学说的舍弃,同样是依据着“自然”来达到的。这也是“神辨自然”的内容之一。 上述形、影、神之间呈现的这种相互包含又逐层扬弃的关系,体现陶渊明这一生命思想的阐述,в信ê竦恼苎思辨的特点,这正是 “神辨自然”这个表达着落之处,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辨”这个词。

《形影神》是一篇辨析自然之义的哲学诗。自然之义,源于《老子》“道法自然”之说,发挥于《庄子》。至魏晋玄学家论自然,仍以自然为老庄之义,然又引申出圣人无言而体自然之说,并将“自然”引入儒家思想的范畴,或者融合道儒。其主要的论题,涉及政治、人生与天地。政治上自然是魏晋玄学自然说的原发点,以正始何晏、王弼的贵无说为代表,是一种政治自然说。到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等人,多发挥自然为道之根本,名教多有拘限、虚伪、割裂之弊。由政治上崇无为,发展为人格上崇自然,几乎可以说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人格自然的这一义,在阮、嵇等人的学说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其中又联系形神之说,构成玄学人格的塑造,乃至引申出养生、求神仙等议题。同时有关自然的讨论,也发展到艺术、历史等各种领域。上述即所谓正始之音及竹林之说的要义,可以说是魏晋玄学的原义。天地自然之说,原本就是老庄的旧义,至魏晋玄学发挥此义,最先的功劳在于廓清两汉儒学中关于天道意志的神学成分。两晋之际则山水自然之说盛,实为构成玄学山水观、玄学山水文学的基本内核。“兰亭集”诸诗文就是阐发这种自然观的。孙绰《游天台山赋》劈头“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结尾又说“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1正是对这种自然观的阐述。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有关东晋自然观的部分中已经有详细的讨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也是这种自然观的展示,其开头说“性本爱丘山”,而结尾又说“复得返自然”,展现出与“兰亭集”诸作、《游天台山赋》相近的思维方式。

政治、生命、天地(以山水为主要内容)三重自然中,都存在着一个与名教对立的问题。比如政治上有崇尚儒家的名教之治与崇尚道家一派的无为之治之区别。生命方面,在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方面,当然存在着服膺名教礼法与体任自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山水自然是自然观中最后起的一义,它本身与名教无关,但由于魏晋士人以游赏山水、隐逸丘园等为体自然的行为,所以这里也存在着与名教的对立。在魏晋时期,这种对立用“黄屋”“山林”或“庙堂”“丘壑”这样的词汇来分别指称。

从上述自然思想的三个范畴或者说名教与自然的三重对立关系来看,陶渊明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偏向于自然一派的。我们也可以说陶渊明是魏晋玄学自然说的比较典型的继承者。在政治上,陶渊明个人有避世的倾向,并且如《时运》诗中慨叹“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中存人伦而废君臣、无赋税,以及自称“北窗下卧”“自谓是羲皇上人”,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在政治上深受道家及玄学一派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这也可以说是他怀古情结的基础。在天地自然方面,陶渊明的隐逸行为已经明显地表现了他在庙堂与山水之间,是选择了后一场合的。落实到生命方面,就是“神辨自然”所阐释的思想。

如一般思想史界已认识的那样,魏晋玄学中的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随着历史政治的发展,也可以说随着讨论者主体的性质的演变,经历了从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到名教自然合一、名教即自然这样不同的论证方式。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从最初的直接的对立(这一点在阮籍的《达庄论》《大人先生传》中表现得最突出,竹林名士则是贱名教、崇自然的具体实践者),到嵇康等人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其实已经是一个发展。“越名教而任自然”并非简单地否定名教,而是一种将道德行为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思想。嵇康《释私论》是这种思想的最为系统的表达: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以无措为衷,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嵇康对“自然”的这一解释,在魏晋玄学中是属于高真一派。他所重视的是主体的“气静神虚”“体亮心达”,这样就能照鉴自然之理,通于物情,达于大道。这其实是将儒家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与老子的道法自然进行了结合,符合玄学家以圣人体自然的思想逻辑。所以,虽然后来的学者强调玄学来源于道家(事实也是如此),而玄学家们却一直认为他们是在儒家的本位立场上。这种情况与后来宋明理学吸取禅宗的思想方法却又坚持辟佛的立场有类似的地方。这是另一个问题,此处暂置不论。

从思想的继承来讲,正如陈寅恪已经指证的那样,陶渊明的“新自然说”来自嵇阮等人的“旧自然说”。其基本的看法,认为旧自然说不崇名教,且有消极不与当局合作、饮酒等行为方面的标志。后期则有周孔老庄并崇、自然名教两是之徒,名利兼收,实最无耻之巧宦。“东晋之末叶宛如曹魏之季年,渊明生值其时,既不尽同嵇康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王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建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旧自然说殊异,惟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语),而无沉缅任诞之行及服食求长生之志。夫渊明既有如是创辟之胜解,自可以安身立命,无须乞灵于西土远来之学说,而后世佛徒妄造物语,以为附会,抑何可笑之甚耶?”2我们还可进一步说,陶渊明的《形影神》所展开的也正是类似于嵇康《释私论》中的一番思辨,是一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论辨。只是陶渊明的自然即“神”,不仅是超越了“影”即名教的思想,而且还反思“形”所代表的“旧自然说”的思想。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我们知道,两晋玄学思想的主流甚至说正统即名教与自然合一,名教与自然同。学者常举的《世说新语・文学》所载的阮瞻答王戎问“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的同异时的“将无同”之说,正是名教自然合一论的起点。其后如郭象注《庄子》,阐述山林与黄屋之同,以及东晋诸家论情礼的问题,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这是当时门阀士族政治学与人格学方面的一个主流意识。那么,陶渊明在此期倡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辨自然”之说,显然是与主流意识违异的。当然也是由于东晋门阀士族的自然即名教、丘壑即庙堂,或如谢灵运颂雅诗所写“玉玺戒诚信,黄屋示崇高。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所表达的那样,3其实已经是一种为门阀士族政治辩护的工具。陶渊明显然很清楚这一点,也预料有可能引起误解,被视为老庄之流。所以在小序的最后,郑重地说“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即怕因此而遭致正统舆论的非议,同时也怕好事者不明其中的深度思辨,将其误认为废无放诞的旧自然一派。事实上后世仍然有不少论者将陶渊明的《神释》简单地归于老庄之流。值得提出的是,陶渊明之所以提倡纯粹的自然之说,继承竹林一派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与当时门阀正统的名教即自然相异,与他平生出处之节及寒素士族的身份有直接的关系。本来竹林诸人的自然之说就有以在野者对抗司马氏当局及高门势族的性质。提出这一点,也可以补充陈氏之说。 四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形影神》的贡献不在于简单地重提“自然”,也不在于认识到生命的自然本质,即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在“神辨自然”这个哲学表达上。所以,“自然”虽然是陶渊明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但“神”却是其最有创造性的范畴,或者说陶渊明创造性地发展了“神”这个范畴。形神问题是当时佛道两家都使用的概念,并且形成不同的思想。道教通过炼神而长生,佛教主张形神为两种不同事物,形灭神不灭。与陶渊明有交往的慧远,就是主张神不灭。陶渊明是持“神”灭论,与慧远文中的“或问者”观点相同,此点上文已述。但陶渊明赋予“神”这一概念以更高的思辨,使之由一个生理的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却获益于慧远等人所代表的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在慧远所阐述的“求宗不顺化”的思想中,“神”被赋予一种超越存在的性质:

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是故经称: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己,所涉唯动。于是灵辔失御,生途日开,方随贪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慧远持佛教观念,认为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如果有情于化,就是情累弥深,为患不尽。所以,主张采取照鉴的方式,让“神”超越于情感之上,“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从让“神”超越于情之上,超脱“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的说法来看,与陶渊明的“神辨自然”有相同的地方。陈寅恪论文中所说的“或疑渊明之专神至此,殆不免受佛教影响”,即是指这种情况,因为两者都是强调了“神”的主宰、主体的作用。同时,陶渊明没有简单地将“神”与形视为同种物质,而是强调“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这种对“神”与形不同的认识,即来自于佛学与玄学。或许受佛教涅说的影响,陶渊明形成了“神”可独立而超越于形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哲学里,“神”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精神、灵魂这种生理层次的概念,而成为一个具有主体精神意义的哲学范畴。或者可以说,形、影、神可以分析为三种自我认识,即局限于身体来认识自我,超越到伦理价值来认识自我即“影”所暗示的“名”,和对上述两种各有封域的自我超越的“神”的自我。在哲学上,我们只能用“主体精神”来指称这个自我。它所指向的,或者说实际所包含的,是一种可以称为最高理性的内容。陶渊明对“神”的概念的这种赋予,是历来的各个思想流派所没有的。慧远让“神”超越于“尘封”的方法很可能⒎⒘怂,但他对“神”的含义做了这样的提升。事实上,陶渊明只是借用了人们熟悉的“形”“影”“神”三个词,但并非在日常概念的层次上使用这三个范畴。而陶渊明与慧远形神之说的根本不同,在于他是持形尽神灭之论。他借助于佛学的,其实只是一种高度思辨的思维方式。

陶渊明对于佛教的空无观甚至“苦集灭道”四谛,应该是有所接受的。《形影神》小序中“极陈形影之苦”,这个“苦”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受佛教学说的影响的嫌疑的。但是对四谛中的“道”,陶渊明却有全新理解。他与佛教徒、道教徒的最大区别,就在这个“道”字上。他以一种彻底的自然观代替了佛道两家之“道”。

《形影神》组诗所阐述的哲学内涵,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生命哲学,事实上包含或者指向一种本体论。首先,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在宇宙自然即诗中所说的“天地”“大化”这样的宏观背景中落实生命的位置,并且认为生命属于万物运化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浪大化。纵浪大化,即委运任化。这种思想,当然是来自道家,尤其是与《庄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老庄在强调人类的个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时候,取消了人的主体性。陶渊明则通过“神”这个范畴的建立阐述人的主体精神。在这方面,陶渊明在思想方法上受益于魏晋玄学甚至佛教般若学等的启发。这些哲学,都强调人的智慧以及智慧所具有的最高作用,即“照鉴”的功能。陶渊明早年所作的《感士不遇赋》中说:“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可见“神”这个范畴是与“智”“照”联系在一起的。晚年的陶渊明,显然已经脱略了魏晋玄学与佛学这些名相,所以在《形影神》组诗中,没有提出这一类概念。事实上,这一组与当时思想潮流相呼应的哲学诗,并没有用当时习惯使用的哲学论述方式进行。正如他并不关心当时哲学里的名教与自然关系及形神俱灭或神不灭这些问题。它其实是超越魏晋玄学与佛道哲学的层面,但仍然受益于那个时代的思辨风气。

我们反复强调,“神”的概念并非一般形神之说的“神”,而是指一种主体精神与最高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神辨自然”生命哲学,其实具有本体哲学的性质。也就是说,陶渊明从“大化”中确立了主体的最高理性之后,这种理性也就具有冥合于道的性质。

“神辨自然”哲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委运任化,其实质是强调精神相对于运化的独立地位。就“形”与“影”两个层次来说,生命是直接地受制于物质世界与一般所说的社会的。生老病死,祸福荣辱,乃至于属于主观反映的喜怒哀乐,这一切,都是属于“形”“影”层次的生命内容,都是受运化支配的。而“神”作为最高理性,却是宁静、澄明的。这种宁静、澄明的理性是具有本体性质的。前者陶渊明曾用“形迹”来称呼,后者则用“灵府”来称呼: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自闲。(《戊申岁中遇火》)

“形迹凭化往”,即委运任化的意思;“灵府长自闲”即认为精神可以保持一种永恒的宁静。这里关键是强调精神有一种可以独立于运化、不受运化支配的作用。当然这个精神属于理性的范畴,而非一般理解的心灵活动,尤其与平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不一样。可以说,这个“灵府”与“神”是同等的概念,具有哲学范畴的特点。这类思想,在陶氏作品中经常出现。如: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迁化或夷险,肆志无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所谓“迁化有夷险,肆志无隆”,与“形迹凭化往,灵府长自闲”显然是一样的意思。其中“肆志”即灵府自闲的意思。本诗中所表现的委运任化思想,与《神》诗是完全一致的。此外,《连雨独饮》中的“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也是同样的意思: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 a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按逯J立《陶渊明集》:“曾本云,一作形体凭化往,又云形神久已死。”又云:“和陶本作在心。曾本云,一作在心。”按宋刊汤汉注《陶靖节诗》、元刊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并作“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按此两句,实亦《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迁化或夷险,肆志无隆”,《戊申岁中遇火》“形迹凭化往,灵府长自闲”之意,特措辞稍异尔。其言之意,是说“形骸”即“形迹”,“形骸久已化”“形迹凭化往”,皆有纵浪大化之意,亦即生命本身及人生之种种遭遇,都是运化所致,主观并无执着与决定之能力,所以只有委运任化。“心在复何言”之“心”即“灵府长自闲”之“灵府”,亦即“肆志无隆”。“心在复何言”为感叹自慰之言,此两句言:形骸久已委运任化,然此“心”则是自我之唯一体现,此心即能自我拥有,则迁化之夷险、生命之短长,复有何可系虑者?故上述三诗中的这三联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在陶渊明的表达习惯中,“神”“灵府”“志”“心”这些概念,与一般的生理或心理意义不太一样,都是一种具有哲学内涵的范畴。这是因为陶渊明是用这些范畴来阐述一种生命的哲学。渊明诗文中多“心”字,其中最富哲学范畴意味的用法的,即《归去来兮辞》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些表述,都是属于“神辨自然”范畴的内容。可以说,陶渊明将“心”“神”“志”理解为一种独立于形影之上的理性,将此作为真正的自我所在。他对“心”的独立作用的强调,与后来的禅学、心学是有相通之处的。

从以上所论可知,陶渊明并非简单地接受玄学自然思想,而是对魏晋以来的崇自然论者、形神论者及其所有行为方式有诸多的思考与辨析,并落实在人生行为与艺术创作之上。由此可见,“神辨自然”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影神》组诗之内,作为一种单纯的生命哲学存在,而是包含在渊明思想与行为的整体之中。陶渊明通过对“自然”“神”等旧有范畴的创造性发展,建立了最高理性的哲学范畴,其《形影神》组诗中的哲学表述,也就具有了可与古今中外一切阐述主体精神、理性、本体的哲学相互阐发、印证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哲学的研究,并非已经完成的工作,而是一种刚刚开始的工作。至于“神辨自然思想”的实践性,则是需要通过不同个体来证悟、实践的。事实上,这一组形影神范畴作为中国古代士人体验生命、建构个体或群体的生命伦理学、生命哲学的重要传统资源,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足以构成一种独特的思想史,即形影神的思想史。在这些方面,除了陈寅恪对陶氏思想史地位的强调之外,基本上没有引起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待弥补的缺憾。

[责任编辑 马丽敏]

Abstract: “Form, Shadow and Spirit”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is his expression of life philosophy with rich speculation. CHEN Yin-ke and LU Qin-li try to find expla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concept of form and spirit, which reflects the level of study by modern scholars. Past study pays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form, shadow and spirit, but as for the essence of “Spirit-oriented nature” reflected in the preface of the series of poems, the analysis is not complete. There are many levels of speculation: first, the structure of life theory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form and spirit is changed into three fields of “form”, “shadow” and “spirit”, which combines the popular theory of form and spirit in Wei and Jin Dynasty with the theory of nature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Spirit” is elevated into a philosophical field with subjective spirit and supreme rational connotation from traditional physiology and life elemental concept; 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ld concept of nature represented by form, he proposes a new concept of nature with “Interpretation of Spirit”, which is aimed 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with nature in east Jin Dynasty, and reflec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ssence of the metaphysical concept of nature by TAO Yuan-ming.

Key words: TAO Yuan-ming, life philosophy, concept of form and spirit,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with nature, Spirit-Oriented Nature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壮丽自然中的生命觉醒
发布时间:2015-09-14
丹霞蔽日行 曹丕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虚广袤,宇宙无极。 面对着壮丽的山川,面对着繁富的万物,人......
自我生命的真诚检视与思辨
发布时间:2023-06-13
余华曾说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只要拥有一个出色的童年就够了。这句话用在海涛君身上正合适。 捧读他的散文集《英格兰流年》,尘封已久的童年感受和心灵震撼被唤醒被激活,生猛活泼地复现于心间眼前。这种沉默坚实的阅读感觉告诉......
生命哲学纲略
发布时间:2022-08-23
" ——生命本质窥探 ——人学理论体系初探 ——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的本质是世界科学之谜。生命本质的奥秘,使人类感到激动,使人类感到困惑。 物质具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存在状态,物质化学存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
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解放思想”的哲学特性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8
习近平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措施。当前,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面临各种思想、观念和制度上的解放和创新,解放思想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所以,从哲学本.........
“复仇”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复仇(其二)》是鲁迅直接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而写就的一篇散文诗,它承载了鲁迅“复仇”的生命哲学,基督耶稣面对钉十字架时肉体上的痛苦导致他精神上的绝望,而精神上的绝望导致他对看客的复仇,而对看客......
浅谈黄老哲学中的自然观与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2-09-19
一 这里所使用的自然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并不同于《老子》等道家经典著作中具体的自然范畴。以这一概念指称道家哲学中政治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和统治者施政所效法的对象,道天道天等一系列范畴都在其含摄范围内,构成了今天所理解的自......
现代文学特质与自然精神取向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27
摘要: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多借助于西方理论,对我国文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别从“时”、“质”两个方向出发,解读我国现代文学的特质,明确我国现代文学独特节奏。应注意的是,我国现代文学受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双重影响,因而多体现出自然精神取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关键词:现代文学;特质;自然精神;取向作为一种经典的存在,我国现代文学犹如历史的沉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代文学研究势必发现很多问题。如,我国.........
基督教思辨神学关于哲学新问题的解决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要]犹太教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神的上帝观念;作为从犹太教发展而来基督教,其从犹太教思想中继承而来的核心因素必然是一神观念――上帝信仰。但哲学理性决定宗教信仰;历史赋予古希腊哲学家的使命是对于真理给出实在的认识,基督教思辨神学在绝对本体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完成的远比哲学出色;基督教思辨神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其使自我意识内化于历史之中的做法也标志着哲学打开了历史维度。[关键词]思辨神学;哲学.........
笔简神具 韵到自然
发布时间:2023-05-06
石涛曾道:“夫画者,从于心也。”其意为绘画乃是从内心流露的表现,依循这一观点,郑林生的水墨画,从传统写意精神为本,以心接物,立象尽意,描绘人物形象略带夸张变形但恰到好处,故栩栩如生而有深度,“传神阿堵”而有情趣,立意为先,以形写神,具有含蓄朦胧的禅境与空灵生动的气韵。其画作不只是描绘某个具体的形象,而包含更多内涵,不靠情节,而是精妙地出内心的感受,进而达到精神的寄托,包括艺术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耐.........
从陶渊明到白居易:两种形态的现代性追求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要:陶渊明在乡村中发现了自然的美,找到了在时间的流变中人与物的永恒性。白居易通过陶渊明向外发现了都市生活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对世俗的深情。他们的现代性都以“颓废”为核心。陶渊明化用道家哲学,通过日常现时性中的历史意识走出历史的流变,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永恒性带入超历史的空间。白居易利用佛家哲学,通过对日常现世美的体验,把人在世俗生活中的享乐带入一种转瞬即逝性的当下空间。关键词:陶渊明;白居易;现.........
浅析“哲学终结论”再探
发布时间:2023-04-30
" 【论文关键词】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哲学的思维方式 彤而上学的思维 【论文摘要】“哲学的终结”是西方后现代主叉哲学的结论,后现代主叉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得出了“哲学消亡”的命题。本文从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层面再......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23-02-25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改革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关注度变得愈来愈高。生态旅游是目前最为热门的旅游主题,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将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为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带动自然保护区地区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一、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积极意义生态旅.........
陶虹表演是我的生命
发布时间:2022-12-10
本是花样游泳运动员的陶虹阴差阳错走上了表演这条道路,一走就是22年,这22年里,陶虹获得了金鸡百花奖的认可,也逐渐从那个站在片场什么都不懂的演员变成了能够自己写剧本,赋予人物特点的女演员。如今,年过40的陶虹对待人生和爱情......
浅谈合“自然”与“当然”为一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发布时间:2023-07-04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儒、道两家。儒、道两家教育哲学的思想特征尽管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呈现,但都继承着中华文化尚和合、重情意的基因,将自然与当然的一体和合奉为其一贯之道。自然是指先天本有,当然是指后天应为。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自然是当然的根源与发动者,当然者皆自然。自然与当然的一体和合,是人的主体性的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一体和合。自当一体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根基,贯穿于整个教育.........
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4-01-17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设计尊重自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本文从景观生态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并以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景观生态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评注马建明先生“商品的自然价值论”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 文中对现行商品价值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商品是已经交换的劳动产品”,或“商品是已经交换的产品”;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动机是为了节约劳动,而不是为了交换劳动;商品交换的过程是商品交换双方为了节约劳动而博弈的过程;商品的交......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14-01-17
内容摘要: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
“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2013-12-18
“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有关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使人类不断地看清了宇宙存在的本来面貌,认识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真实处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深入地思考人类自身......
原始文明中的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03
摘要: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中心生态伦理。自然中心生态伦理在印第安人与自然交往的特殊方式基础上产生,内容包括原始生态智慧的朴素经验所形成的伦理行为规范、原始宗教信仰体系所表达的伦理信念等。在......
《生命之树》的哲学命题与影像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8
一、 存在主义影像风格的书写 《泰晤士报》曾经这样评价《生命之树》的导演泰伦斯马力克:这位哲学家导演的作品如此之少的原因在于,他的每一部电影都试图回答一个关于生存的意义的问题,每次他都给出一个答案难以理解。 泰伦斯马力克......
哲学思想的背景及渊源评述
发布时间:2023-05-22
哲学思想的背景及渊源评述 哲学思想的背景及渊源评述 哲学思想的背景及渊源评述 1.宁玛派的影响 根敦群培于20世纪上半叶在安多和卫藏地区生活了36年,这个时期的藏区实行的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思......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
叶圣陶毅然“北上”
发布时间:2023-04-23
抗战胜利后,叶圣陶参加了上海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运动,国民党把他的名字列入黑名单,并准备下毒手。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盛情邀请他离开上海,从香港转到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协。 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托,跟叶圣陶接头的是杜守素、吴......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
发布时间:2023-07-10
生态批评(Eco criticism)是滥觞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美国的新批评浪潮,它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它的实质是用生态哲学整体、联系的观点,把人与自然结合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
浅谈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2
自然主义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也是如此。这一方面是由于对自然主义的理解仁者见仁、钾者见钾,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主义所关注的重点、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等也在不断......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2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在西方哲学史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结构精巧严密的经典性哲学着作,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划界—......
在大自然中教会学生生活
发布时间:2015-09-08
在孩童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非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让孩子上学是为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准备,而非争得第一。 北欧人认为,教育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在北欧,我们会看到他们在幼儿......
马克思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17
马克思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实践是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并且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它将实践关系视为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人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化与统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道教地理学概念再辨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辨析,本文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两个视角对道教地理学概念作进一步辨析。 关键词:人文地理......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它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
陆九渊园林建设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3
:在中国中部有一座被授予为“中国百家名园”称号的公园,她就是荆门市龙泉公园。陆夫子祠就建在园内。陆九渊以园林建设为载体在诠释哲学思想,并产生了实效。后世将他的这种思想沿着陆夫子祠的兴建发展历史为主线,不断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象山文化,带动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陆九渊;园林建设;龙泉公园;哲学思考;象山文化Abstract:IncentralChina,aparkwas.........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19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探讨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探讨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问题探讨 摘 要: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依法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在民法史上它的发展是一个历......
生命不息,精神不止
发布时间:2023-01-25
春寒已然褪去,纵然清晨和晚间凉意不期而至,和煦的四五月还是盈盈而来,带着春天独有的情思。校园更是花团锦簇,花香四溢。枝^上樱花开始争先绽放,玉兰花开和红楼配得正好,梨花带雨楚楚动人,长在荆棘中的月季花更显朝气。校园的美,美在了宁静的土壤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的点缀;美在了从这片土地里走出的名家大师,至今仍回荡着他们的音容与教诲;当然校园的美更是美在了所有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执着不弃的学子身上。唯有求.........
颜明点亮生命之树
发布时间:2022-11-22
上榜理由:他是思考者,也是实践者;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著名的慈善家。他把公益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他以践行“做正确的事比成功更重要”的人生理念,在“点亮”他人“生命之树”的同时,也点亮了自己的“生命之树”。他是中国优秀......
立人树德:陶行知教育学说的生命所在
发布时间:2023-05-25
今年是陶行知诞辰一百二十三年,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运动的八十九个年头。陶行知作为现代中国教育的杰出代表,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和现今领导的高度赞誉,也在民间有很高的声誉。但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清,有些人认为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于当代的教育价值应经不足,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环境,这种认知影响了学习陶行知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剖析,认为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现今仍有很强的价值所在,通过以下这.........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1
一、何为自由与必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追求自由的动机如影随形从未间断,可以说自由是人生命存在的一种本能追求,人追求自由的过程也就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字面意思来作理解指的是没有任何的束缚与限制,如其所是的一种......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及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5
一、自然科学对启蒙时代的影响不能离开自然科学的影响来理解启蒙及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变革。奥斯本说:启蒙运动时期,是以尊崇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特征的时代,或者可以将之简化为一个名字伊萨克牛顿。在此,关键是自然科学作为更普遍的启蒙模式的问题。所以对孔多塞而言,启蒙的理想本身即屈从于自然科学范式,而且他指出,在每一阶段,这些科学都为启蒙了的人们提供赖以遵从的模式[1]。夏皮罗也认为:启蒙运动力图把知识建立.........
回收废油再生利用探讨
发布时间:2013-12-17
废油再生方法随废油种类、性质不同而异,常用的方法如下: (1)废机油、润滑油等的再生,一般采用蒸汽加热法。这种方法再生效果较好,设备费、运转费都比较低。 (2)废乳化油再生,通常采用下述步骤回收:首先脱水加碱。脱水是尽量减少废油......
简谈自然法演进中的神灵向度
发布时间:2023-01-07
西方人的自然法观念由来已久,从早期的古希腊国家开始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刻影响着西方法律过程的方方面面,按照西方人的说法,自然法就是通过人的理性来获得表现和实现的自然法则、神的意志及人的本性,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与自然......
生态危机与大自然文学
发布时间:2022-11-15
程虹的美国自然文学研究著作《寻归荒野》等增订版201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因为作者是总理夫人,主流媒体特别关注,一时间,有多家出版社推出了“自然文学”系列图书。但《寻归荒野》的价值何在,自然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和意......
认真对待德性:自由心证的法理学再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27
内容摘要 作为法理学核心概念的“自由心证”,事实上已经被吸纳入我国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并且构成了我国司法建设的关键点。因此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法官根据自身对证据之判断所形成的内心确信而对案件进行判定,其法理上的正当性何在?......
白话与文言,自古就非截然分明
发布时间:2023-04-15
/壹/晚清的改良派,由于接触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开始觉得汉字繁难、文言艰深,推进切音字运动之馀,大力提倡白话文,试图把白话变成维新变法的宣传工具,办白话报传播其主张,影响力有限。黄遵宪1902年《致严复信》明_提出了文体改良的意见,乏有响应者。章太炎等革命派,政治立场激进,思想和文体上守旧,坚持国粹主义,在文学上以复古为革新,驳斥所谓采用万国语(世界语)的论调。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无果而终。辛亥革命取得.........
神秘的春生短命植物
发布时间:2023-01-03
春天的野花利用树木的惰性,在树冠劫走赋予万物以生机的光能之前,争先恐后地生长繁衍。尽管3月的太阳依然低低地照着,但光线已足够强烈,我坐在那里时,脖子后面能感觉到一阵灼热。现在已经达到了全年中树冠下面光线强度最高的时候。......
试析大学生哲学精神培养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1-22
" 论文摘要:如果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灵魂,那么哲学精神则是哲学的灵魂。掌握系统的哲学知识、提高哲学能力和提升哲学境界是培养大学生哲学精神的重要路径。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精神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而且对于提高中华......
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发布时间:2023-03-30
作为“精神鉴定科”的成员,我们一直在研究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如果现在你被抓到了精神病院,你要怎样才能证明你不是精神病人? 为了解决这个人类医学史上数一数二的高难问题,我们特地选出了四位勇敢的志愿者,参加这次重要的实验......
自然保护区实行共同管理制度探讨
发布时间:2022-09-26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物质财富,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率,减少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的纠纷,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首先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加强共同管理制度的应用,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社区共管1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共同管理制度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
黄仁宇明史研究的学术渊源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黄仁宇,美籍华人、明史专家。近年其明史史观和研究方法倍受关注,为史界的另类。主因在于他的明史研究深受西方汉学界、新史学派、年鉴学派、全球史观等欧美史学的影响。 [关键词]黄仁宇;学术渊源;欧美史学 从黄(仁宇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2-11-22
1、首页2、儒家思想的生态观 广大朋友们,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对生......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4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碧水蓝天青山的“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摘要:发展生态旅游应以生态学为准则,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能适应自然条件变化,具备高效而经济的物质能量转换与和谐的结构,还要具有净化环境污染的能力。生态旅游,其旅游的物件是自然环境,主体是人类,由于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人为的一种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形成复杂的人、自然复合系统,而人类在活动时又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管理这样的系统应从生态学规律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协调.........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2-10-27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但该制度立法体系并不完善,使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很难深入贯彻该制度。修改《宪法》、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生态补偿法》......
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自然语言的精确性和完善性问题不是语言哲学中元语言的根本问题。元语言的根本问题是表达和解释的初始性,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自然语言自身解释存在内部循环,所以需要确定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是通......
马克思自然解放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1
摘要: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推进的工业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道路一样,如今的中国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短短几十年间,生态危......
由《雷神》浅谈北欧神话中的生命观
发布时间:2022-12-25
一、引言 电影《雷神》(Thor)作为近两年热映的美国大片,给观众展现了现代炫酷的特技镜头和高超的视觉效果。这是一部以现今的地球以及阿斯加德(Asgard)为背景的奇幻电影,但其创作素材却取自古老的北欧神话(Norse mythology)。电影的......
中国山水画论如何回应“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
发布时间:2022-07-22
摘 要:当代环境美学一直高度关注对自然的审美欣赏问题。齐藤百合子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一文旨在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的本然面目,即真实的自然或自然本身。虽然她对艾伦・卡尔森的自然审美理论有所改进,但其研究范围仍然囿于科学认......
高校哲学教学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22-11-04
"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应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把握好教学知识板块的划分,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由于哲学研究......
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18
广大朋友们,关于“宋明理学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反思”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宋明理学,它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就是对天地万物作出本体论的思考和论证;这样一种任务......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及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01
摘要: 中国 自然 垄断行业属于垄断的一种形式,具有自然垄断的一般特征和特点;同时,中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是在转型 经济 和不完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又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在这样一种管制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行业......
自然的观念与自然
发布时间:2023-07-27
" 自然的观念,the idea of nature,是一个近代的(现代的)词汇,它只有在近代才有它的意义。古希腊是没有这个词的:很难想象某个希腊著作家把这两个词象这样组合在一起[1]。苏格拉底以前只讲自然φυσις。观念,idea,来源于......
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植入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生命教育在人生征途中是一种必修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是人生舞台的生命流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尊重和珍惜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碰触到人性中最为柔软的一面,在中职课程改革创新方面,也......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
人生需要顺其自然
发布时间:2015-08-27
初冬的清晨,终是有些薄凉,泡一杯花茶,看着那片片花瓣在水中舒展,心也开始变得温暖起来,就连这慢下来的时光,也在一首喜欢的曲子中,变得清淡平和。光阴,总是会将最美妙的东西加在修炼它的人身上,它赐予我平常的烟火,世俗的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总数的进一步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生态文明的重建刻不容缓。马克思很多著作中包含有丰富而宝贵的生态思想,掌握和了解它们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发布时间:2023-03-30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提要]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和......
乡土文学研究的思辨力量与探索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4
中国文学以乡土文学创作最为繁盛,对乡土文学的研究亦是学者麇集,不少学人深耕在这一领域里,并成绩卓然。如何在这样一个已有丰沛学术积累的研究领域,不重复别人的言说,而拓出属于自己的洞见新意,是每一个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理想。贺仲明一直坚守在乡土文学的现场,且注重对五四以来乡土文学的发生与演进作宏观总结,对暧昧未明的有关乡土文学理论问题作出阐释与建构。从批评精神到研究方法,从学术积淀到理论提升,从单个文.........
自信,让学困生绽放生命的美丽
发布时间:2022-09-01
由于学生先天素质、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每个班都会出现几个学困生,他们常常表现为学习习惯不好、对自己失去信心。如何让这些学困生重拾自信,绽放出生命的美丽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用好眼神,激发自信眼神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而且可以表达情感,表示赞许、反对等意向。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非常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每当.........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布时间:2023-03-17
毕业论文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兰新平 摘 要: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解决好3个过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
回乡小住,自然养生
发布时间:2023-01-15
周女士的老家在吉林乡下,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串门,看到她和老伴的退休生活过得有点无聊寂寞,就建议他们跟自己回乡下老家住一段时间,反正闲来无事,他们便答应了。没想到老两口这一去,就舍不得回家了。他们在乡下租了房子,买了鸡鸭......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
发布时间:2023-01-22
" 【内容提要】宋明理学在“本体—工夫”范畴框架内所展开的性习关系之辨,是体用之辨的具体展开形式之一。其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从性习分离到性习合一的转变,从而构成了从先验人性论到实践创生论的过渡环......
关于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
发布时间:2014-01-22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关于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 机械决定论的产生和终结 远古时代,人类匍......
浅论晚明心学自然性向先秦儒学社会性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3-05-05
摘 要:李贽晚明心学强调“童心”,强调人应该无所熏染,应保持本真,不论是好色、好货、好勇,这都是人性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如何教化人民。所以,无形中“心”、“儒”两学就形成了一种对比......
劳动法领域 哲学思辨(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在劳动法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哲学思辨。哲学不仅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以此指导劳动法学研究,可以克服某些偏颇,为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呼吁......
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23-07-10
" 第一节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东渐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创造进化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讲课获得巨大成功,从而名声大振。除哲学外,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如数学)还有精深......
孔子哲学的三个命题
发布时间:2022-11-18
卢雪 香港新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实践主体与道德法则――康德实践哲学研究》《孔子哲学传统――理性文明与基础哲学》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这次来到北京,原来是讲一个孔子哲学课程的系列。我讲过,任何人请我讲孔......
明代性灵论的理论渊源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 要: 明代性灵论主要以公安三袁袁宏道为主要倡导者,他提倡文学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诗学思想有其长远的理论渊源。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整理了明代性灵论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明代性灵论 发展 袁宏道 性灵论强调文......
自然价值与新经济学自然价值与新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4-01-07
[摘要] 现代经济学否认自然价值,社会物质生产使用自然资源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这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理论根源。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自然价值”是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自然价值论是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我们需要确立“自然价......
从逻辑思辨到理性架构——牟宗三逻辑哲学思想讨论
发布时间:2022-12-02
应当说,在20 世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长卷上,绝少不了哲学家牟宗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长期以来,囿于研究者学术视野和哲学诸学科部门之间( 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 学科壁垒的限制,学界一般把牟宗......
可持续园林建筑与中国哲学中的人与自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26
【引言】: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主导,其生态系统和园林已经变得越来越驯化。人们只需要考虑到人类因素对地球人为影响的大小和变化速度的指数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世界各地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和空气污染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大部分未来人口增长将发生在城市,即使在人口达到稳定状态之后,城镇化也将持续。随着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主要栖息地,我们的园林将会越来越多的设计.........
试论教育目的含义的哲学辨思
发布时间:2022-11-03
" [论文摘要]当前研究教育目的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脉络和途径。教育目的是一种主体指向的学术范畴,包含着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体系。笔者根据不......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23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摘 要: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
让合作行为自然发生
发布时间:2016-01-30
近几天,我们在活动室里投放了大型积木供孩子进行建构游戏。为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我们将孩子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合作建构。 一天,游戏开始了。只见鸿鸿穿行于各个积木筐之间,他找到了两块长条积木,抱在......
探讨人、自然与人造物世界中的艺术环境
发布时间:2023-02-05
工业社会中,人造物世界是人类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创造的,但难以让人,自然、人造物世界协调发展。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探.........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发布时间:2023-06-28
内容 提要:自 理学 兴起以来,理学家几乎无不以佛老为异端,在理学的话语中,异端亦成为佛老的代名词。但在中晚明,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和 发展 ,儒家学者正统与异端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王阳明、王龙溪和焦弱侯这......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才能进一步实现中国梦。它重点强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分析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并针对现有状态下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问题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思了大跃进出现了种种问题,提出了非常熟知的一个口号就是“.........
浅析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 要】现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几乎达到了科技的顶峰,从人类发现科学,到掌握和运用它们,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大自然为人类竭尽所能的服务。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例如疾病得到控制,死亡率有所下降等,这......
自然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23-01-28
" 内容提要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而初中自然科学是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的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故在初中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
美与思辨的双重再现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蔡熙博士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在译文的连贯性、经济性、美感特质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程度方面深度融合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是当下译界一部难得的质量上乘的学术译著。 关键词:译文的连......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王弼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言意之辨”的中心内容就是在研究言意象关系的问题。“言意之辨”的实质其实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人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是否可以通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