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音乐审美解释学对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消解

音乐审美解释学对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消解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01:38:37
音乐审美解释学对音乐审美知识论语境的消解
时间:2022-12-28 01:38:37     小编:

内容提要 现代与后现代的博弈作为世界性的主流话语,在音乐审美领域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其形式化的传统美学理念在超越性的哲学引导下被非形式化所消解,这就是音乐美学的知识论语境的消解。如此的消解使音乐的美学理念从“是什么”的形象理念进入到了无界限、无规定的“是”(存在)本身的解释学语境,从而形成了音乐美学的意义扩展,这样音乐美学从“现实”走进了“可能”的世界。当代音乐审美解释学如此从传统的出走作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文化事件,是当下音乐审美活动作为存在的基本境遇。消解知识论的“对象化”认知美学理念,意味着音乐从对“是什么”的认知美学追求,转向对音乐审美活动“是”(存在)本身的回归,亦即通过视域融合的解释活动实现音乐审美本身作为音乐审美现象的自身拯救。可以看到,关于音乐审美活动的现象学分析向“解释学”的非音乐性的靠拢,似乎是当代音乐美学的可能走向之一。

关键词 音乐审美解释学 知识论语境 音乐性与非音乐性

〔中图分类号〕B5656;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7-0001-09

当对音乐审美形象作为对象化的“是什么”进行把握而陷入知识论的悖论纠缠的时候,音乐本身的解释学语境就以消解的姿态改变了我们的音乐审美语境,音乐作为审美的存在就从对象化的知识论语境中出走了。从这里出走的音乐审美在解释学的解释缠绕定律的支配下却去寻找音乐本身的非音乐性了,这样,音乐在对“非音乐性的”呼唤中改变了音乐审美解释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解释模式。如此,音乐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固定知识论式的教化功能,终被非利益化、非评价性、非价值化的美学意向所弱化,音乐的审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即:音乐本身的解释学意义就在于音乐本身非音乐性的澄明。本文试从音乐审美的建构所形成的知识论美学取向的消解中,描述当代音乐审美解释学的语境破解之路,从而尝试在学理的层面梳理一下当代音乐美学的一种可能向度,以就教于方家。

一、音乐审美现代性中的知识论语境

当人类从神学的城堡中解放出来之后,又走进了理性的围城。理性的至上性植入人类精神世界的是对“是什么”的理性追问,这种追问依靠的是逻辑的同一律,经验的实在性以及理性本身形而上的超越性。从信仰之城出走的理性无论是以逻辑的至上性为依托,还是以“先验自我统觉”作为可能根据的无可怀疑性,都使得理性在人的知识论式的思维构架中,遵循着合乎可能的逻辑原则,构造着对世界的“是什么”的解释模式。这种“是什么”的解释模式除了衍生出庞大的“科学”的话语霸权系统之外,也将“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投射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世界”,使得属于人的日常的“生活世界”被对象化、理性化、线性化、构造化。这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主宰了人类的各种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构造着可理解的、可解释的审美与艺术行为,音乐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可以说,在现代性的语境里,知识论以“对象化”的“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各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实际上是泛化了的“主体与客体”之区别的关于世界的把握方式。由这种把握方式对音乐审美活动的美学意义作出说明,就形成了音乐中的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对理性与技术的崇尚,无疑就会把音乐审美引向音乐的构造(强调对音乐的主体性构造),从而也就远离了音乐审美本身的自然而然。

我们先简要考察一下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历史与意义。

所谓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是什么”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古希腊哲学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人类对自身存在处境与意义的追问与自觉。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哲学精神是说,人之为人,不在穿衣吃饭、繁衍后代,而在于能够提出问题,能够向观照的对象“发问”。形而上学的问题集中于 “人存在着”,“这种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作为个人或作为类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存在?”“人应该有怎样的存在?”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人对人自身存在与如何存在的追问。人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来源于人类本有的精神自觉的力量,这种自觉总会表现出为了什么,何以如此,可能如何等各种问题方式。有问就有答,人类对这些不同的“问”的“答”,就是古希腊哲学视域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追问与回答的思想逻辑中,呈现出人类自觉意识的形而上学哲学轨迹。

从古希腊哲学的历史来看,这种发问方式可以从“古”(荷马时代)而追溯到巴门尼德,后来发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种发问方式所体现的西方哲学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西方哲学。从哲学问题发生与演化历史的视角来看,可以说是巴门尼德最早以哲学理论思考的方式提出“存在问题”的。关于“存在”问题,他留下了这样几段话:

“因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②

“必定是:可以言说、可以思议者存在,因为它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③

“因为勉强证明不存在者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④

“所以只剩下一条途径,就是:存在者存在。”⑤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到,巴门尼德关于“存在问题”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他区别了“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或者说区别了“是什么”的“是”与“是什么”的“什么”。巴门尼德以前的哲学思考并未对“存在”和“存在者”作出区别。譬如米利都学派的“水”、“空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等,都是将“存在者”与“存在”本身看做是一个东西。对存在与存在者不作分别,实际是把“存在者”当作“存在”本身来看的。这种哲学思维最后都要由于“存在者”的不究竟性(不根本性)而走向以“存在者”(水、空气、火、数等)规定“存在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这种规定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合法的,这样就形成了对“存在者”自身的否定,因为在这种思维中,存在者并未得到规定。这样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实际是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别开来了。也就是说,万物的存在这一事实是形而上学思考的出发点,为的是要说明万物存在这个事实的实在性。这种思考方式把世界的存在从两个世界的区分来说,一个是作为可感的意见世界,也就是具有某种规定的“存在者”的世界;另一个是“存在”本身的真理世界,所谓存在本身的意思是指无有任何的规定性。为了确定可感的意见世界(现象界),即“存在者”的世界是实在的,就要以“存在”本身的实在性为根据来进行说明。这样,通过对于“存在者”作为现象的存在的实在性说明,从而使得“存在”本身(“是”本身)作为说明现象存在的实在性的根据而成为思维关注的对象了。 第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存在只能由存在本身去规定、去说明。这种见解实际来自于逻辑同一律的形式规则的要求。但这里却暗含着一个不可解的“解释”、“说明”、“规定”的悖论,即:逻辑的同一律要求存在只能由存在本身去规定说明,但自身的重复又不是解释与说明,即自身对自身的意义不能进行解释,亦即如黑格尔所说的,本质只能在对象中才能确定,而对象却又是对自身的否定。这样,在解释的逻辑要求下,“存在之为存在”,却走向了“存在”由于不能解释、规定自身,而成为了“非存在”了。存在是无规定的,而存在者是他性的。即存在都是存在的,不能不存在;而存在者作为他性之为不存在,正因为其不存在而是存在的。可以说,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辩中已经蕴含了后来由柏拉图开显的“美诺悖论”。

第三,当要对“存在”本身说出点儿“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存在”本身成为了言说的对象,人类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是什么”的方式去说存在的“什么”与“如何”。如巴门尼德所说,“不存在者你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1页。能说出的,能认识的也必然是存在的。这个对于存在的可说出的内蕴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原则,就是西语中的“是什么”的逻辑。可以说,巴门尼德为以后的哲学指出了“存在”本身与关于“存在”的言说逻辑的悖反关系,并把这个解释意义上的悖论问题如何解决留给了以后的哲学家们。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问题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就发展为形而上学问题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当时形而上学思想之集大成;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则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各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成果。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解中,都沿袭了以“是什么”的逻辑叙述存在的言说方式。他们必须面对巴门尼德所留下的关于“存在”本身只能以“是什么”的叙述逻辑进行言说所形成的悖论。为了解决关于存在问题的解释悖论,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这个范畴。他想从理念界与现象界在共相与殊相的关系中来把握存在问题。他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一,是多中之一;而作为万物的具体存在者,如水、空气、火、数、原子等是殊相,是多;存在者只能是现象,不具有实在性和真理性,只有理念是实在的,是真理。“理念”作为“共相”是可以被思维的,是可以指向的。但在柏拉图这里,“理念”这个共相却是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本身不同的,理念这个共相是有了分别的共相,是包含着殊相的共相。在柏拉图看来,诸如苏格拉底、张

三、李四等所有个别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人的理念”。美的人、美的花、美的画等所有个别的美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美的理念”。这种语境中的“理念”,实际是巴门尼德所说的那种无规定的“存在”,加上某一种特殊性(诸如人、美等)而形成的范畴。柏拉图的这种关于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解释矛盾,因为,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作为“存在”的一般是可以用“是什么”进行指向的。也就是说,在柏拉图那里,可以用“是什么”的言说方式对理念进行指称,可以用这种方式说出“理念”是个“什么”。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本体”的概念,其目的也是想用“是什么”的言说方式去解释万物(存在者)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本体的概念,为了说明存在,他把实体区别为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提出了“四因说”,这些理论的构造都是为了能够对万物的所以存在找到合理的解释。换句话说,就是为能够用“是什么”言说方式指出本体“是个什么”寻找解释路径。可以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想用“理念分有”和“四因说”来解决巴门尼德所提出的“存在”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却是以“遗忘‘存在’本身”(海德格尔语)为代价的。这种解决方式由于对“存在”本身的遗忘,在究竟的意义上使得“存在”问题还是留给了后人,等待着后人对于存在问题能够澄明和觉醒。

如上由古希腊哲学开启的这种关于“存在”只能进行“是什么”的追问的存在论,实际上是一种本质主义,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就是要对“存在”本身赋予“存在者”的规定。这就形成了对“存在”本身作为“对象”,就要指出其作为“存在者”的“是什么”,并以“逻各斯”的“是”的语言系统在以范畴综合感性中而形成对象化的知识论立场。这种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的思路是:从“存在”作为“存在者”的前提出发,具体为我与他者的区别,在我对与我相区别的他者作为对象的观照中,说出对象对我显现为“是什么”,而“是什么”的语言界限就是对“对象”的是个“什么”的规定。在这种思考方式中,以为那种以存在者对于存在本身的规定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把握,从而形成了本质主义的弊病。后来的知识论问题也是从此而衍伸出来的。这样,关于存在问题就体现为对“他者”作为“对象”的“是什么”的把握。在哲学上,这种发问、思考和把握方式就是知识论的本质主义。

从古希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这种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被应用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被应用于音乐审美艺术实践中,就形成了与知识论的思考方式相应的音乐美学理念,具体表现为从对象化的可解释性的视角去把握音乐审美对象,在解释、说明、构造中形成音乐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理念就表现为音乐审美的理性主义(或为音乐本质主义)和音乐审美的技术主义。音乐审美的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的技术主义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现代性语境,处在这个语境中的音乐审美就具体表现为“唯理性”、“唯技术”的特点。“唯理性”是指在现代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以某种标准去裁定审美对象是否是美的,以理性解释、说明为原则,对音乐审美对象作出“是什么”的解释。“唯技术”是指在现代性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在理性技术标准的摄持下,构造出合乎理性技术的音乐审美对象作为音乐审美意象。从对象化的知识论语境所衍生的音乐审美现代性会使我们的音乐审美存在出现怎样的状态,是下面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二、知识论语境衍生之音乐审美理性主义的诟病 所谓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就是从哲学“知识论”立场出发,从对对象的认知设定出发,从审美的理性根据作为“是其所是”的层面,以逻辑的范畴给予审美对象以“是什么”的规定,从而指出“音乐”的审美是以音乐审美对象的“是什么”为根据的。这种理性主义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就表现为把音乐审美活动对象化,对于音乐审美的对象进行观察,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等方法,从音乐审美对象的本质、规律、性质、属性和功能等方面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象化所形成的审美对象的“是其所是”,并依据逻辑的规则,形成西方音乐学的学理性的建构,即从音乐学的体系构造上形成具有逻辑自洽性的音乐范畴体系,从这种范畴出发去判定、裁剪各种音乐审美活动所涉及的各种音乐审美要素。这种意义上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衍生出两种倾向:

一方面,这种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维模式把音乐看成是既定的现实存在,其作为审美对象的文本具有永恒性,因此具有审美的绝对权利,从而构成了音乐审美霸权。即将音乐创作的话语权集中于少数的音乐精英,形成了音乐审美活动的职业化倾向,音乐审美活动被异化为一种具有生计维持功能的社会职业。音乐在理性的排序中,依据本质主义的逻辑顺序要求分配着音乐的话语权,音乐话语权利的取得也就是音乐审美异化的开始。这就是音乐审美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诟病。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又以崇尚“科学”的面目出现,将音乐看作是对音乐审美对象指出其“是什么”的知识体系。这样,音乐审美活动就在对象化的知识论作为分析的思维中,被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形态学等音乐理论形态的拓展所遮盖。无疑,音乐这些学科的分类及其发展,对于认识把握音乐审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结构和功能、性质和属性,对建立、完善音乐审美活动的知识形态、逻辑体系都起到了重要的方便性作用。也就是开通了走向音乐审美“是什么”的说明之路,音乐到底是什么?当对其作出“是什么”的规定时,已经隐含了音乐本身“不是什么”的规定了。因为知识论化的对象性思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体系,对终点的确定也就意味着走向“独断”。这也就是沉浸在知识论语境中,作为对音乐审美对象只是作出“是什么”规定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所不可逃脱的悖论命运。

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是指以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原则对音乐审美对象在技术操作层面所作出的“是其所是”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依据对于音乐审美活动本性的理性理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音乐本身的形态结构、声乐与器乐的音响效果。这就是把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主义原则运用于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技术操作,这也就形成了西方音乐审美形式主义的技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如和声、复调、曲式和器乐的结构体系。在这样的音乐审美活动美学理念的背景之下形成的技术理论体系,在音乐的发展上提高了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技巧,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构成了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欣赏的互动式审美结构。在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美学意向支配下,音乐的审美趣味更多的是依赖于各种乐器的发明,如钢琴、提琴、手风琴、竖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的发明与改进等,这些技术发明为音乐的创作拓展了表现和想象的空间。这种音乐审美技术主义在古典音乐的语境中还充满了工艺学意义和浪漫诗意。但将这种知识论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推向极致,就导致了各种电子音乐的泛滥,电子音乐脱离自然声响的技术制作取向。可以说就是知识论美学指向之下的技术主义的极致所为,这也就使得音乐审美技术主义走向了它的反面。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音乐审美理性主义与音乐审美技术主义对音乐的分类及其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这自然与我们的存在状态与表达语境有关,即这种音乐审美理念与我们的存在状态是相应的。但随着人类存在状态的发展和变异,由理性主义所内涵的知识论的悖论情结就会把人的理性推向极致,从而暴露出理性的诟病。人类理性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发生在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发展之中。

从音乐审美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音乐审美活动在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光环中,折射出的是对音乐的话语霸权的垄断,导致的结果是音乐本身生命力的逐渐窒息。我们知道,理性的逻辑就要表现为对对象化存在的无限的追问,在无限的追问中却还要预设着对对象的“是什么”的把握。但是,柏拉图的“美诺悖论”打破了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能够无限把握对象的美梦,他告诉我们,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而不能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这样,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中,逻辑的同一性原理并没有使我们知道我们想知道的,这就是知识论不可绕出的悖论情结。这个悖论情结使得音乐审美在走进理性主义时,就已经预设了自身的矛盾。我们看到,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有两种状态同时存在的纠结:一种状态时是作为音乐知识和技术的各种形态,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以及以音乐作品作为商品的市场化行为;另一种状态则是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还存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关于纯粹音乐本身的审美、精神、人性、心灵等形而上的追求。实际上,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至上在崇尚技术的知识论语境中,就消弭了音乐本身所固有的对于审美本身和精神的弘扬。我们看到,在音乐审美理性中,知识论的逻辑赋予少数人以音乐审美的话语霸权,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构成音乐审美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在音乐美学上的结构论说和音乐审美的知识构造体系(音乐审美范畴逻辑与技术操作体系)为这种霸权的不合理分配建立了合理性的基础。音乐审美霸权的形成是音乐审美本质的异化,表现为它必然扼杀音乐本身的生命意识,使音乐审美在权力的掌控中逐步失去原生的生命力量。因为音乐审美理性作为知识体系是把音乐从自然的生存中超拔出来,形成了音乐的冰冷城堡。这样,音乐审美远离了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来越没有了生命的意义。

在音乐审美技术主义中,音乐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技术和技巧,如此语境中的音乐就依赖于音乐技术的变革和改良,而古典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工艺学和诗意化的对音乐技术的定位,被音乐技术至上所取代,音乐审美技术的极致化构成了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僭妄。这就是说,在音乐审美技术成为一个音乐美学上的意识形态霸权以后,音乐审美的技术就成为了目的,即音乐审美活动只是从技术到技术,音乐审美活动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动。这样,音乐审美活动本身作为形而上的生命存在就转变为形而下的各种音符的技术排列技巧和乐器制作技术的改良。在这样技术化的过程中,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人”的存在变成了技术化的“单面的人”,音乐的音响技术遮蔽了音乐审美中的精神,音乐审美的技术手段成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目的。在这种音乐审美语境中,音乐就成了“机械式”、“算账式”的音乐。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称这种对技术的崇拜为“技术爱欲”。他认为,这样的音乐审美或就是将音乐的各种技术“材料”(如十二音,即十二平均律)进行技术组合,构造乐谱的活动。他认为,在现代性中的音乐审美活动,就是将这十二个音的前后次序加以变换,这样可以组成四万万七千九百万零一千六百个各不相同之“十二音的调子”(每个调子之中,各个音皆不重复)。组成一个“十二的调子“后,又继之以另一个“十二音的调子”。如此持续下去,便形成一篇乐谱。在当代现代性还为主流的社会中,这种音乐审美技术主义已经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教学等音乐审美活动中,其结果是以音乐审美的技术操作和规范遮蔽了音乐审美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性、情感与生命意向。 如上所述,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推崇的是由理性生发出的知识论的对象化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在关注对象如何存在的时候,却忘记了自身是如何存在的更根本的意义,这便形成了知识论语境中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的诟病。是否应该消解知识论语境中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这成为了当代音乐美学理论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音乐解释学在理论上对知识论的消解可能为克服如上的诟病,为当代音乐美学向何处去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

三、音乐解释学对传统音乐语境的破解和美学提示

知识论语境中的音乐审美理性主义和音乐审美技术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或者说这种思想文化倾向是以现代性为其制度支撑的。在这种思考方式的摄持下,其对“审美对象”的解释性执著使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音乐生产陷入了因果律制约下的线性链条。处在这种语境中的音乐作为对“对象”的一种把握方式,总是要对这个“对象”要以“是什么”的认知模式进行静态的逻辑规范。这样的美学理念就把音乐限制在了离开了“是”本身之外的“什么”的围城里,由此,音乐忘记、遮蔽了自身的“是”本身,这就是知识论带给音乐审美的不可逃避的困境。面对这样的语境,音乐审美向何处去就成了西方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中的重要课题。

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现象学和现象学之后的解释学对“知识论”的消解,就是吁请那个“是”本身的澄明的一种努力。从这种努力来看音乐,就是如何使音乐审美从知识论的“对象”的围城中逃脱,以摆脱因果律制约下的“是什么”的“围城”现象的悖论缠绕,从而走进音乐审美本身的“可能”世界。音乐审美的这种从现代性的出走是搭载上了后现代的“诺亚方舟”,它随着后现代哲学话语的迁徙在作为“是”(存在)本身的“可能”的大海中飘浮,他们没有家园,因为他们不需要家园的围墙,在后现代看来,这种存在状态可能就是那个“是”本身的“存在”吧。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解读“知识论”思考方式的衰落,离不开现象学作为解释学的先驱所作的工作。现象学所作的是对传统音乐审美知识论倾向的“消解”,而解释学给予音乐所带来的则是这种消解之后的音乐审美之“是”(存在)本身的“可能”。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态度和措施,如果其主旨是为了拯救现象,赋予现象以本质的实在地位,则其对于作为本质的“是什么”的“什么”的消解所发生的对传统知识论的哲学态度的消解无疑是致命的。现象学就是以现象学的方法对那个“什么”(实际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一种悖论性存在)进行“悬置”,从“是什么”回到“是”(存在)本身。这样的回归表明对“是”(存在)本身就不能以“是”本身“是什么”的方式进行发问了,因为那个“是什么”已经被现象学的“括弧”消解了。可以说,在现象学的语境中内涵的是开显“存在”本身的意义。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对“现象”的解救,对音乐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在这样的语境中,音乐审美之“是”(存在)就不能以“是什么”来定义了,对音乐审美之“是”(存在)本身的把握,就只能如老子《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亦如古希腊智者学派高尔基亚在论“存在”问题时所言的那样,“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6-57页。如此说来,音乐本身如“道”,“无常名”,“不可言”。音乐亦如禅,“第一义不可说”。音乐是“存在者,或者是不存在者,或者同时既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当借助现象学的“现象学还原”、“本质直观”、“现象学直观”对对象化的“知识论”的思考方式进行消解之后,留下的是“现象学剩余”和“解释学”对音乐美学的可能的“想象空场”。“现象学剩余”告诉我们的是没有哪个是基础和本质,只有存在的现象。如此说来,音乐审美存在本身就不能定义,我们如欲僭越,试图对音乐审美存在本身说出点儿“什么”,那么,我们说出的,或者以定义性的清楚明白为音乐审美本身所作出的本质性规定的,就只能是依据某种理性的知识论框架,把音乐审美本身以知识的暴力为手段装进了那个已知的“是什么”的思维框架了。这种说明也就是从音乐审美本身的存在变成了心理学的、人类学的、符号学的、民族学的、社会学的、音响学的、和声学的等等的规范化解释了。这里的各个不同的“学”就是被现象学消解了的“是什么”的神龛。音乐审美在“是什么”的笼罩下,存在本身的光泽被遮蔽了,音乐审美失去了自我。所以,音乐审美就要出走,音乐审美就要从那种本质和基础的设计围城中走出来,走到哪里?这个没有确定性的“哪里”给了音乐审美一种新的美学指向。处在欲求从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为特征的知识论语境围城出走的音乐审美只有“可能”了。在这个语境中,音乐审美活动就是对“可能”的现实化。这种音乐审美本身作为“可能”的现实化并非黑格尔式的形式化的辩证法的既定构造,这里的“可能”的现实化即为现实的可能。这种音乐审美意识赋予音乐审美的美学空间就是“可能”,音乐审美无所规定。可以说,现象学对知识论的消解为解释学的音乐审美的意义澄明留下了空场,由解释学对这个空场的填补就是音乐审美解释学的意义的界限。

解释学在哲学上是对对象化的“知识论”作为本质主义的消解,这种消解是继承现象学哲学视界的当然。可以说,现象学把“知识论”传统“悬置”或用“括弧”括起来了,但如何解开那个“悬置”的绳索,或者如何打开那个“括弧”,却没有了下文。解释学则从音乐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在解释主体的转移中为音乐审美经验现象的复活寻找了一条解释学之路。这条解释学的道路是对音乐审美的原初意义的解释,同时也是对音乐审美“存在”本身意义的澄明提示了一条可以为“美”的意义指向。

解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历史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之分,前者以狄尔泰为代表,后者则以伽达默尔为主线。在这里,我们不去关注他们内在的区别,而是要关注解释学的路径给音乐审美所带来的美学提示。 从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是德国音乐美学家克莱茨施玛尔(A.H.Kretzschmar)将解释学的美学提示引入音乐审美领域的。在他看来,不能离开人类文化史而孤立地来考察音乐审美活动的历史,音乐审美活动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的音乐作品构成,而解读音乐审美作品要靠揭示这些作品背后的审美创作行为,对于音乐审美中的创作行为的研究不能脱离这些作品赖以产生的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意识与艺术情势等音乐审美活动的历史语境,也就是要依赖与这些音乐审美作品相关的具体的音乐审美事件的解读,也就是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创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活经历来进行研究。在他看来,音乐审美要落实在作品上,作品是音乐审美的物化和历史的载体,所以,音乐作品的意义在于从这些非音乐的历史语境出发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解释。他明确指出,对于音乐作品的解释,就是要“透过形式去探究封闭于其中的意义和观念的内容,追寻隐蔽在身体深处的灵魂,通过作品的每个部分去揭示其思想的真正内核,阐明和解释作品的整体。”②③参见[美]里普曼:《西方音乐美学史》,转引自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

7、20

7、208页。他认为:音乐审美“解释学的任务就在于将情感从乐音中抽取、推断出来,以文字的方式赋予音乐中的情感发展以结构框架。”②音乐审美“鉴赏者通过乐音和乐音形式抽取、推断出情感,将感官上的愉悦和形式工艺提高到精神活动的高度。”③可见,在解释学中,音乐审美的意义就在于将隐秘于文本深处的意义澄明、显示、叙述出来,这个意义不是文本的人为的、规范的“本质性“”规定,而是音乐审美存在本身在历史与时间中的意义还原。

如上所述,后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视阈给予音乐的不仅仅是对“知识论”的消解,而且是将音乐的审美叙述引入了“可能”的境遇。在这个境遇中,原有的对音乐的理性把握和技术的推崇,都会失去往日的光环。这里,音乐从“本质”的“是什么”的围城出走了,它这次的出走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报复,它把那些被学院派拒斥在音乐之外的灵魂的叙述方式给予了存在的权利,由此,音乐也就走进了非音乐性,可以说,音乐解释学的冲击性就在于它赋予非音乐性以音乐的身份。音乐就在对“非音乐性的”呼唤中改变了音乐解释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解释模式。如此而来,音乐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固定知识论式的教化功能,终被非利益化、非评价性的美学意向所取代,音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即:音乐本身的解释学意义就在于音乐本身非音乐性的澄明。当代作曲家谭盾在中国大陆尝试的“水乐”,互联网上对谭盾的《水乐》有这样的评价:“谭盾以水源远流长特有的灵气,带出东西方交汇的共性,通过耶稣与释迦牟尼的对话,敞开人性蕴藏的一切感官。谭盾的方法就是说把一些平常的声音,根据一些他自己感受到很特殊的一些音响的东西,把它综合起来,然后就会产生一种很离奇的效果,因为它是好像你很熟悉的,但是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听到过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这种音乐本身非音乐性的澄明美学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表明,音乐审美可以从殿堂与乐谱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去领会非音乐所具有的音乐审美的本真,这就是音乐审美的解释学澄明。

可见,现代与后现代的博弈作为世界性的主流话语,在音乐审美领域就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其形式化的传统美学理念在超越性的哲学引导下被非形式化所消解,这就是音乐美学的知识论语境的消解。如此的消解使音乐的美学理念从“是什么”的形象理念进入到了无界限、无规定的“是”(存在)本身的解释学语境,从而形成了音乐美学的意义扩展,这样,音乐美学就从“现实”走进了“可能”的世界。当代音乐审美解释学如此从传统的出走作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文化事件,是当下音乐审美活动作为存在的基本境遇。消解知识论的“对象化”的认知美学理念,意味着音乐审美从对“是什么”的认知美学追求,转向对音乐审美活动“是”(存在)本身的回归,亦即通过视域融合的解释活动实现音乐审美本身作为音乐审美现象的自身拯救。可以看到,关于音乐审美活动的现象学分析向“解释学”的非音乐性的靠拢,似乎是当代音乐美学的可能走向之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对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发布时间:2022-10-08
对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对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对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一、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音乐美学特征......
中西音乐理论的审美追求
发布时间:2023-01-05
1前言 中西文化和谐观念的起源都有关到音乐,但西方强调的是音乐的科学性,中国则着重的是音乐的政治功能。西方的和谐是用明晰的数来说明的,经过数而获得宇宙的普遍性;中国的和谐是用模糊的风和气来说明的,经过风和气而上升为一种宇......
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发布时间:2013-12-19
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作为艺术工作者,或即将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多少都应该了解些美学。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也在变化,在不断严格地继承着古典乐派的传统演奏风格的同时,为了紧随......
浅论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传统的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了解它们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它们就是体验我们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但是我们......
以音乐开启心灵美境——小学音乐美育浅谈
发布时间:2023-04-06
音乐美育的主要功能笔者认为包括以下二个方面: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启迪智慧开发潜能;丰富情感构建和谐。这二个方面共同作用于人或者说首音乐而教育者,使之心灵提升,进入更高层次的世界。要使教者更好地实现音乐美育,首先应该使之明......
音乐审美心理的特性
发布时间:2017-02-24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有关音乐审美心理的四大特性,即成长性、差异性、主观性和共情性。文章从听觉练习和内在修炼两个方面阐述了音乐审美心理的成长性,从个体心理差异的角度提出了音乐审美心理所具有的差异性,用客观的视角分析了音乐......
试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21
毕业论文 摘 要 音乐在步入电影艺术的创造时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阐述电影音乐的分类及其传达信息的1般模式,然后举出音乐通过画......
对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发布时间:2013-12-17
对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对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对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在音乐欣赏的审......
体育音乐的美学原理及审美趋向
发布时间:2023-04-18
内容摘要:音乐和体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听觉上的美好享受,一个是展现力量美的视觉盛宴,但它们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演绎出来的精神产物,都是旨在丰富人们的精神......
论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论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文 章 来 自 3 e d u 教育 网 论文关键......
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影响讨论
发布时间:2022-07-29
一、流行音乐的简单介绍 (一)流行音乐与教育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如同优秀文化一样,总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而且充分彰显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
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发布时间:2023-05-26
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论述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一、感性与理性......
谈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发布时间:2023-01-17
谈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谈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谈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 精品 源自 3 e d u 英 语 摘 要:......
对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17
对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对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对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娱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可解释为“快乐......
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发布时间:2023-05-28
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音乐的审美体验居于主要位置......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5-29
音乐是学生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审美能力......
谈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
中国扬琴音乐的审美初探
发布时间:2023-04-23
1前言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它不像绘画方法那样具有生动的视觉性,也不像语言那样具有准确的语义性,如何能够表现形象性,概念性的对象?在音符的变化,旋律的起伏运动之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音乐的价值在于让创作者更好地抒发......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16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在教育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的理念也已被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我国2001年颁......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7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
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
发布时间:2022-09-30
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 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服装表演音乐的美学观及其审美体验 文章 来源 摘......
中国音乐中的音色审美观念略谈
发布时间:2023-06-07
中国音乐中的音色审美观念略谈 音色是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体现了物质形态内部质料的基本特征。音乐中音色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特征上,是一种表现情绪化的综合性因素。音乐艺术中的音色审美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简......
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声乐教学属于一种技能活动,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本文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心理的本质和现状,引导学生发现声乐中的美,并研究出提高学生声乐审美能力的方法,以期能够凸显声乐价值,为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声乐教学;音乐审美心理;实践方法0前言声乐能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生活中要抒发的情感表现出来。声乐演.........
论音乐的审美表现和意义表现
发布时间:2022-10-12
论音乐的审美表现和意义表现 论音乐的审美表现和意义表现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论音乐的审美表现和意义表现 摘要:音乐的审美表现和意义表现是......
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解析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声乐艺术中富有审美内涵的重要性,探讨声乐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内涵。【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内涵;重要性作为整个艺术体系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内容,声乐艺术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疲乏的心情,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充分了解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科学评价声乐艺术,成为展示个人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一、声乐艺术中富有审美内涵的重要性(一)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价值。审美内涵可.........
声·音:延展儿童音乐审美的意象维度
发布时间:2022-11-03
声音:延展儿童音乐审美的意象维度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注重意象性,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学生对声与音有直观感知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乐音、开展唱歌发声训练、实施音乐改编等教学活动,启动学生意象审美思维,拓展音乐审美维度。学生音乐觉醒需要借助外力,声与音是最为直接的外力制约因素,创新声乐、歌唱教学,调动学生音乐想象力,不仅能够凸显学生音乐审美主体意识,还能够给音乐教学带来全新实践认知。一、聆听乐音,启.........
试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与高校音乐公共课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课 改革 素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新社会的人才要求也提出了高的要求,教育部门也随之创新了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挑战,如何创新适合新时代学生学......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24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娱乐”一词无论在古代还......
从通俗音乐入手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
发布时间:2022-11-27
毕业论文 [摘要] 我对青少年音乐倾向的调查结果反映出了1个最普遍的状况:通俗音乐对青少年音乐审美的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我们需要把它放在流行文化、娱乐......
音乐之美
发布时间:2022-09-07
音乐之美我从小就喜欢音乐,除了唱歌,还喜欢中国民乐,十岁以后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二胡、京胡、板胡和小提琴,还会吹笛子、吹箫,曾在学校的晚会上演奏过,现在有空闲还拉拉二胡,听听音乐,聊以自娱。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孔子在齐国听韶乐演奏,心灵契入定境,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古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诸葛亮在城楼上边抚琴,边观山景,大唱《空城计》,说明周瑜和孔明都通音律。儒家对音乐的作用极为重视,所谓乐者,.........
电影音乐在高师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要] 音乐 是电影 艺术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画面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呈现出来,给欣赏者以视听上的美感,能较好地给当今大学生直观性的审美 教育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的 现......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22-12-17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音乐是小学阶段所有科目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本身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其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表现、实践、情感、创造等性质。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创新方式,小学音乐教师务必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音乐教学向审美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要求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等器官发生一定的转变,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8
"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特点 文化功能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功用和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等三个方面,就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阐释了作者的观点。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
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新方法探索
发布时间:2015-09-14
音乐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这个多元化社会中,审美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引导,一个过程的。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良好......
浅论中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
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
发布时间:2023-05-13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 【摘 要】从音乐美学角度来论述音乐欣赏中的几种心理特征,通过音响感知的初级的感性阶段、情感体验及感情体验支配着想象和......
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9
《 音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 教育 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艺术 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
音乐教学中审美趣味的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 要: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让音乐教学体现出审美教学的作用。应该依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年龄特征,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趣味;培养 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从新《音乐课程标准》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当前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国家综合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
论中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1-08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会初步确立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观念,审美观对于这些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究其本质是审美教育,中学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甚至比其他知识类课程更为重要。教学中音乐及其他艺术的参与,才能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中学音乐教育情况并不乐观,由于音乐课属于副课,不在中考高考的范围之内,很多中学对于.........
声乐艺术的大众化审美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07
摘要: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大众化审美日益成为主流。声乐艺术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审美是一种理想性的活动,人们的审美是不断变化的,审美的提升促进声乐艺术的提升,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人们审美的变化,对人们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大众审美与声乐艺术相互作用,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审美的大众与艺术的发展,探讨声乐艺术的大众化审美关键词:声乐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布时间:2023-03-11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是音乐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是培养人的高雅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一、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1.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念,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中学生可塑性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教师可抓住.........
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1)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
利用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布时间:2019-09-12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故音乐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感受美与享受美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创造美。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通过音乐学习去感受生活的美。因此,利用小学音乐教学开展审美教育是摆在当前音乐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本文论述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艺术音乐是小学阶段所有科目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玄学与音乐美学
发布时间:2023-05-26
1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遭遇挑战,思想的火花却如岩石下的小草一般坚韧而顽强,进发出生命的热度和绚烂的色彩。人们敞开了心门,以兼容并蓄的姿态畅谈时政。玄学最初就来自于人们拯救时弊的初衷,名士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力......
基于“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审美与快乐”式的幼儿音乐教育是教育纲要中的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它主要是以美妙的音乐作为载体,通过快乐的游戏作为主要的手段,促进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充分重视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的心理感受以及......
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01
" 摘要: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本文中,笔者试对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素......
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素质培养
发布时间:2023-04-10
毕业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本文阐述了音乐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浅谈中国音乐电视的审美导向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音乐电视(MTV)是由视觉的具象符号与音乐的抽象符号构成的艺术形式。文章讲述了中国音乐电视做为1种大众文化在讲究“快节奏”、“快餐......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发布时间:2013-12-17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 文 章 来源 自 3 e d u教 育网 摘......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须加强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22-11-14
毕业论文 [摘要] 中学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时政与音乐美学.
发布时间:2016-06-02
1时政与音乐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的繁荣不是偶然的,而是音乐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受政治格局、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哲学思潮、美学思想等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在音乐......
音乐的审美和创作者的灵感状态
发布时间:2023-03-12
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当音乐通过人的听觉时,人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感情倾入到或柔美或甜蜜或忧郁的音乐之中,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得到锤炼。音乐能够激荡人的精神及灵魂,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中往往能够表达现实人性,是乐音按照美的形式的流动,而美这种形式是在艺术家们的创造中产生的,文章就音乐审美与艺术创作者的灵感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一、艺术创作与审美感染性黑格尔曾说,有才能的.........
音乐语言的美学信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1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音乐是一种道德法则,它使宇宙有了灵魂,心灵有了翅膀,想象得以飞翔,使忧伤与欢乐有了如痴如醉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在许多国家,音乐是人们庆祝新年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更像是一种语言,连通世界各地......
论音乐中的自然美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不是陌生的,而音乐与自然之间在本质上更是有许多相通之处。自然,是音乐的永恒主题,音乐......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发布时间:2013-12-17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图案造型的审美特性释解 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因拙出古、因古出简的审美特征 (一)因拙出古......
音乐欣赏的价值及其美育功能解析
发布时间:2023-05-30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个人感情的艺术。音乐的美由音乐的内容美和本身的形态美两部分组成。音乐可以让我们品味到或柔缓或悲哀或激动或快乐的乐章,也可以通过节奏的强弱、音符的上下波动牵动我们的情绪,可以说如果没有音乐欣赏的环......
刍议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发布时间:2017-07-25
小学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以帮助舒缓人们的心理,帮助缓解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感受美和理解美,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尤为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所以以往并没有受到人们重视的音乐教育也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地位。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笔者认为主要从下.........
美学家音乐美学想法透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美学家音乐美学想法透析 美学家音乐美学想法透析 美学家音乐美学想法透析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道也是宗白华所说的节奏与条理,只是用词上有些不同,宗白华也用“生生而条理”这极富哲学意味的词汇来指称道,道就是宇宙大生......
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5-09-06
【摘 要】音乐理论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系统中的基础课程,其中包含的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课程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音乐理论教学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对其他相关音乐课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一定要掌握科......
简谈音乐欣赏课的审美教育维度
发布时间:2022-12-14
0引言 普通音乐教育指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普通大学、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的音乐教育,它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普通学校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资......
从音乐美学看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发布时间:2023-07-2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对于苏轼的这首《琴诗》,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东坡此诗在于阐发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思索。显然,苏轼并没有找到答案。虽然如此,他却准确地认识到建......
关注音乐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发布时间:2016-03-30
本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音乐课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反复地唱,尽管学生的声音已经慵懒厌倦、毫无激情;让学生重复欣赏音乐......
审美的觉醒:儿童音乐教学的本真追求
发布时间:2023-03-22
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追逐明星的时代,许多孩子将弹琴等器乐学习、器乐考级作为学习音乐的目的,致使许多孩子成为音乐的巨匠。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审美本应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儿童在音乐审美中应当能够舒展自我的自然生命。然而......
试析音乐审美体验中音色要素的特质艺术
发布时间:2023-06-01
试析音乐审美体验中音色要素的特质艺术 引言 音色是音乐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主要特性。人们之所以能够区分开发声体正是取决于不同发声体本身所拥有的独特音色。所以,音色不仅仅是音乐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还是......
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具有音乐美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广播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又被称为DJ。产生于20世纪40年的美国。其主要功能就是娱乐。DJ全称Disco jockey可以理解成DISCO舞厅的司仪或唱片骑士。如果要讲什么是DJ,必须从DISCO的发展讲起。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有DIS......
谈音乐媒介化与审美价值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2-12-02
音乐媒介化是当今音乐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不断创造新的音乐形式同时,也创造了音乐全新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音乐原本是通过演唱和演奏诉诸于听觉的审美活动,现今的媒介技术不仅能以电声模拟演唱和演奏,也可以用产品形式再现表演效果。......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4
一、音乐审美心理定势形成的原因 一个现象的形成,往往不是一个因素就能造成的,而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接触的文化因素影响,自身民族原因,所处的区域,集......
音乐美学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发布时间:2023-03-16
对于音乐美学来说,是音乐学和美学的融合,具有美学、艺术性等特点。而在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必须要高度重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一问题,这已经成为了诸多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因此,基于音乐美学视角,要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作品。一、音乐美学视角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分析在音乐作品中,音乐美学贯穿始终,所以音乐美学存.........
谈音乐情境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2-09-03
一、问题的提出美育是音乐教育中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过程实现了音乐审美。《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纵观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过多关注知识技能的传递,使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缺乏源于生活体验的单一教学模式,使知识与生命难以产生共鸣。在这样的一种教育教学环.........
体验音乐之美
发布时间:2023-06-24
体验音乐之美 体验音乐之美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验音乐之美 更多 精品 来自 3 e d u 论 文 摘要:音乐是一个付诸听觉的艺术,它美妙动听,精......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美”和“乐”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 要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1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1代新人,它的宗旨是使学生......
探析形式审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对策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 要】音乐欣赏教学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还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形式表达方式,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涵义。 【关键词】形式审美;音乐欣赏;教学......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7-01
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
音乐美学的特征剖新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美学的特征剖新 音乐美学的特征剖新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美学的特征剖新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
谈音乐教学之美育
发布时间:2017-03-20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教育,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学校成为音乐摇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和美的滋润!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音乐的灵魂。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使......
探讨音乐审美及其欣赏的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28
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后逐渐被推广,音乐审美及欣赏的素质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综合艺术修养,通过音乐的欣赏来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目......
论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要]发现美、创造美是 音乐 艺术 的起点和归宿,透过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借助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等环节来阐释音乐形式中的和谐美,才能更好的指导人们发现和创造美。 [关键词]音乐形式 美的法则 一、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
试论魏晋名士音乐观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影响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魏晋名士 美学 意义 论文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开始面向一些新的领域,将注意力转到认识音乐自身的特征及其表现方式上来,对某些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促成了音乐朝着与过去......
开发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动物说话》教学点滴谈
发布时间:2022-12-09
"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器乐教学,将之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极好手段,如美国、朝鲜、日本、欧洲、港澳及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
现代音乐美学下的音乐表演艺术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一类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随着要求的攀升,我国音乐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在音乐演唱、乐器等方面得到提升,在音乐表演艺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方面做出简易的分析,期待可以更好的推动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启示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快.........
简析传统审美视野下的“中国风”音乐
发布时间:2023-07-02
论文关键词:传统审美;“中国风”音乐;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音乐教育不仅具有教育特征,还具有审美职能,这也决定了音乐教育不能只是向学生传授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育改革的推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音乐教育改革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也给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音乐本身也.........
促进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融合
发布时间:2023-02-02
在《音乐及其表现的世界》问世以前,已有不少音乐学家就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他们更多是从音乐美学或者心理学单一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音乐美学虽然被炒得火热,可是历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久依旧未出现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结论。而......
对美国乡村音乐浅析
发布时间:2023-06-07
对美国乡村音乐浅析 对美国乡村音乐浅析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对美国乡村音乐浅析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一 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 美国乡村音乐......
流动中的音乐美
发布时间:2022-07-21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感情,它是声音与动作的有机结合,既是一门声音艺术、更是行为艺术,与跳动、表演、舞蹈密不可分。音乐的基本特点: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透视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天人合一;音乐品位;心灵境界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音乐发生、发展的流程,并揭示其内在审美机制:以“中和美”来展示内心体验的世界;以特有的“音色美”作为艺......
浅论音乐对加深语文文本理解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8-11
浅论音乐对加深语文文本理解的作用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门德尔松曾说。对于课堂来说,音乐是除了语言之外,教师的另一张脸,组成教学的另一元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重视音乐带来的情感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情感熏染、艺术熏陶,启迪学生的创新和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一、音乐导入,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